編按:援助烏克蘭的西方坦克大部分都冷戰後期的產品,對這三十年反裝甲武器發展相當「無力」,故烏克蘭亦嘗試提高這些坦克的反坦克高爆彈防禦能力,例如加裝橡膠板和接觸1型反應裝甲,就像圖中的豹2A4。(網絡圖片)
【軍事博評】
張競:
戰場實戰之變與通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最近在俄烏衝突戰場上,有兩項軍事硬體裝備加裝與改裝工程,成為媒體關注報道焦點。
首先就是歐洲各國援助烏克蘭之德製豹二型主力戰車,在其周邊焊上鐵網,以便反制與減損俄羅斯反戰車武器之殺傷能力。
其次就是烏克蘭俘獲俄羅斯軍隊將俄製可容5人搭乘,或以其貨斗運載200公斤物資之「烏茲」(UAZ)牌愛國者小型貨卡UAZ Patriot , UAZ-3163),在其貨斗上安裝俄軍常見之UB-32空用火箭發射器,以便發射32管55公釐S-5空用火箭,作為近距離地面戰鬥機動火力。
編按:加裝火箭巢的烏軍虜獲UAZ Patriot,變成一台非洲盛行的「武裝皮卡」。當然,這種設計有沒有用是另一回事了。(網絡圖片)
其實最早在裝甲車上加設鐵籠,以便增加防護或誘爆反裝甲火力是源自於美軍;美國陸軍在阿富汗反恐戰場,經常將其所配備M2布萊德雷步車戰車以及M1126史崔克(Stryker)輪型裝甲車,在車身四裝安裝鐵條柵欄,以便抵擋敵方運用RPG火箭推進榴彈,襲擊其裝甲車輛。由於RPG構造相對單純,殺傷動能並不算高,因此多半會被柵欄擋下甚或提前誘爆。
正因美軍此種應對戰場威脅措施能夠奏效,俄羅斯在去年大規模入侵烏克蘭前,亦將其所配備T-72主戰車加裝類似鐵網,以便抵擋某些反裝甲武器襲擊。儘管此種應對措施確實無法與加裝正規反應裝甲之防護效果等駕齊驅,但總還是能有其效用,因此才會被烏克蘭部隊仿傚運用。
編按:為戰車加裝格柵等簡易攔阻設備,最初由駐伊及阿富汗美軍開始,例如左圖M1128 機動砲車系統。這主要是防禦RPG之類的攻擊,讓彈頭在距離裝甲一定距離的地方爆炸,借此大幅削弱金屬射流的貫穿力。及後俄軍發動俄烏戰爭早期,都已裝備大量隔柵,尤其是發展至頂部防禦上,不過對於攻頂的標槍反坦克導彈,效果就相當低;少數能把標槍的裝甲射流弄偏,不直接打中彈庫加上車內鎮火系統作用,減少士兵的傷亡,但戰車都會有嚴重損毀,必須拖回修理廠大修……(網絡圖片)
至於俄羅斯軍隊將空用武器移轉作為地面戰鬥近程機動火力,吾人也不要感到驚訝;此種移轉原來設計用來應對其他目標,最後卻另外大顯身手舞臺之具體案例,恐怕就是二次大戰在反裝甲作戰上,廣受肯定之德軍88公釐高射砲(8.8cm-FlaK, Flugabwehr-Kanone)。
此型火砲由於反裝甲能力備受肯定,後來還被發展成為8.8 cm PaK 43反戰車砲(PaK:Panzerabwehr-kanone反戰車砲),甚至配備於虎式戰車成為8.8 cm KwK 36主砲(KwK:Kampfwagen-kanone,戰鬥車輛用砲,亦即戰車砲)。
編按:德軍的萊恩金屬公司設計生產的88MM重型高射砲 / 反坦克砲,該砲最初來自克魯伯公司一戰前同口徑海軍反魚雷艇速射砲,一戰開始以此為基礎發展成Flak 18型高射砲,並在二戰前進一步改良型 Flak 36/37。雖然砲身不低,但容易展開陣位及高初速特性,在二戰初期成為一種高效反裝甲武器;更有甚者,戰爭中期本砲直接給修改成坦克主砲及重型戰防砲;當然,由於很多零件和設備通用,最後搞出很多不同配搭,例如戰車損壞後把砲拆下直接安裝在高射砲架甚至固定砲位,當戰防砲用。(網絡圖片)
戰爭確實是刺激發明與改裝之重要誘因,人類在戰爭時期,面對軍事需求研究發展出諸多產品;遠溯初民醃製肉乾作為戰場軍需食物補給之用,再到現代戰爭中所研製出之衛生棉、手錶、茶包、素食香腸、日光節約時間、拉鍊、不銹鋼、通信耳機⋯⋯,其範圍涵蓋之廣,絕對超過人類想像空間。
編按:基於填補戰時損失、補充擴充兵員所需要的裝備及其他額外據點防守的需要,俄軍也啟封很多性能仍足夠使用的裝甲載具,並在於加臨時改裝後使痈,例如MT-LB裝甲運兵車上加上高平兩用機槍,以及把T-55坦克原有砲塔拔掉,換上無論射速和破壞力都很可觀的S-60 57MM防空砲,在強固揓點後遠距離射擊進攻的輕裝載具或步兵。(網絡圖片)
但是許多軍事武器改裝與變通,其實必須要有其客觀條件,其中包括改裝者本身具備足夠技術條件,必須進行改裝之軍事裝備或是儎臺量體數目夠大,符合改裝工程之投資效益,而最重要因素則是軍事作戰所需戰力,必須透過加改裝工程滿足需求;最能夠說明前述條件之案例,就是以色列曾經對多種不同主力戰車,所實施過之加改裝工程。
編按:以色列國防軍利用第三及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被大量俘獲的T-55,改裝成Achzarit重型裝甲運兵車,其特異之處在於車尾有升降式通道,讓步兵在更佳保護下下車。俄國鄂木斯克運輸機器製造廠亦參考設計,搞出一種形式差不多但能安裝更多新世代附加裝甲 / 反應裝甲的BTR-T,不過就沒有搞出一個升降門出來,車組員仍要用頂陪的艙門出車。(網絡圖片)
以色列周邊強敵環伺,但在多年征戰過程中,以色列確實俘獲大量敵方主力戰車,為能使其符合以色列部隊之作戰構想與軍事需求,以色列曾經針對英製百夫長、俄製T-55以及美製M48等各型主力戰車,進行過加改裝工程,最後因為改裝幅度太大,讓改裝後之戰車,必須重新賦予以色列國防軍所使用之專屬型號;同樣以色列亦曾對美製F-16與F-35型戰機進行過重大改裝,以便滿足其作戰需求,從此就可看出以色列面對戰爭與軍事威脅之變通能力。
基於步兵艙較大的先天優勢,MT-LB改裝其實更易,故也給比較缺錢的使用者搞出很多非規範的武器配備,例如不少中亞國家都喜歡在本車上裝ZU-23MM防空 / 反人員機砲(左);烏軍曾搞出裝火箭的退役9K35箭-10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車;伊拉克軍更直接把BMP的砲塔裝到後車身上當臨時步戰用。(圖片及資料來自連結1、連結2及連結3)
所以人類在戰爭期間內,以權宜變通手法,將某項武器另行搭配儎臺,創新發戰出新式軍事硬體配備與安排,吾人確實不應感到意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