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任務式指揮!
企業應向軍隊學習管理

特種部隊俱樂部不是豪華俱樂部,它是由特種作戰執行處的前成員於1945年成立,目前會員招收的範圍包括特種部隊、情報人員和反恐警察。這間俱樂部提醒著眾人,有些東西比錢更重要;但金錢實在難以忽略,而在軍隊縮編之際,許多會員也得仔細想想未來該怎麼討生活。

2013-02-20 經濟學人  天下Web only(黃維德譯)

企業曾經恨不得自己能有更多火藥味,大亨們把自己比作產業統帥,為他們的部隊訂定戰略,向對手發動戰爭。但情況已經改變了,企業人士認為軍隊式的指揮管控系統已然過氣。

特種部隊俱部隊不認同這樣的看法。退休將軍Michael Rose爵士指出,特種部隊一向會採取當前最流行的管理手段,深入敵後的人員也只能靠自身的智慧和有限資源來達成任務。此外,一般軍隊現在開始跟隨特種部隊採行「任務式指揮」,亦即指揮官訂出任務目標,執行細節則交給現場軍官。

許多退休軍官認為軍隊有很多值得企業學習的地方,例如管理理論家越來越強調建立企業文化,軍隊則一向善於在社會混亂之際保住自己的文化。軍隊的格言會讓堅強的男性流出眼淚,多數的企業使命只會讓員工覺得丟臉。

處理危機、在壓力下快速做出決策,都是創業之時非常有用的技能。軍隊也能訓練出非常好的管理者,軍官絕對不可以下達部屬不會遵從的命令,所以軍官必須學習判斷部隊的氣氛。

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漸趨平息,尋找事業第二春的退伍軍人也會更多。在危險地區營運的石油和礦業公司非常想雇用這些人,其他產業亦是如此。

※ ※ ※ ※ ※

1.jpg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美國陸軍的任務式指揮

2018-06-03 12:05  搜狐  

取材:美軍事評論2017年1~2月號

轉自:戰例譯注

作者:Amos Fox少校,現于李文沃斯高級軍事研究學院就讀,已獲有學士及碩士學位。曾于第4步兵師、11裝騎團、裝甲兵學校任職。

譯者:胡元傑(台)

整理:Nangwa

美軍在過去十年中一直試圖推廣任務式指揮,但在許多領域上受到阻礙。陸軍的環境與文化欠缺與任務式指揮之間的特殊連結,也與當前美軍強調依賴資料,強調效果與精准的作戰方式格格不入。本文旨在結合作戰方法與原則,尋找更佳的指揮控制方式。最後建議取消準則上任務式指揮的定義,但是又不失任務式指揮的精神。陸軍指揮與控制準則應將任務式指揮與集中控制加以融合,而不是一方面宣揚任務式指揮,另一方面卻又行之過度控制。

陸軍將任務式指揮定義為:指揮官以任務式命令列使其指揮權責,依其意圖規範行動,使聯合地面作戰更敏捷,更能因地制宜。

陸軍設定下列原則指導任務式指揮:

1.以相互信任建立團隊凝聚力創造共識

2.提供明確的指揮官意圖

3.行使有紀律的主動作為

4.運用任務式命令

5.接受審慎的風險。

任務式指揮有兩項主要理論,都反映出德國Auftragstaktik“譯注:德文,由Auftrag(任務)及Taktik(戰術、政策) 兩個字組成,即「任務式指揮」”的精神。在任務式命令中,指揮官針對友軍、敵軍、任務,明確表達其意圖,但如何完成任務則由下屬指揮官自行決定。上級指揮官允許下屬根據狀況、條件、地形,及對自己部隊與裝備的瞭解,擬定如何達成該任務的計畫。這樣的想法貫穿任務的執行面,是任務式指揮的核心意義,也是Auftragstaktik的智慧內涵。雖然現行所有準則並沒有明確說明,但兩項觀念都是陸軍指揮藝術與控制技巧中,指揮哲學的基礎。

另一學派認為任務式指揮與控制式指揮有如一枚硬幣之兩面。根據其一系列理論,指揮與控制的源頭在於資訊流與決心形成兩者的關係。任務式指揮,或軍事理論家羅伯‧李奧哈德所稱之指導性控制,乃是基於決心形成跟不上資訊流的腳步所必須,而當決心形成速度能跟得上資訊流時,就可以採取細節性控制。這一派理論認為控制式指揮的兩種形態:指導性控制與細節性控制,在現代戰爭都可以被接受且可行的,只要資訊流與決心形成兩者能平衡。

然而李奧哈德更深入的檢驗,認為任務式指揮,或李奧哈德所謂的指導式控制,表現出淩亂、效率低,而且含糊不清。任務式指揮之所以淩亂,是由於僅提供作戰所需的參數,而不是作戰方法的指示。任務式指揮之低效與含糊不清,是由於所依賴的資訊不精准,由下而上各自解讀,結果無法完美或接近完美。職是之故,當下級解讀狀況、分析情勢、執行行動方案、回報上級,拖慢了上、下級的任務式指揮。

陸軍當前的任務式指揮

陸軍採用任務式指揮,已對如何精實新進軍官及增進單位內部互信上引發很多討論。2016年,美國陸軍公佈了一些任務式指揮的相關作為,包括21世紀任務式指揮、決定性行動訓練:任務式指揮戰史及任務式指揮16項例證(我們已翻譯完畢)。而且陸軍不斷有相關論文發表,推廣任務式指揮及其重要的原則。

然而,對任務式指揮的抗拒卻仍比比皆是。任務式指揮欲成功地施行全軍,則仍有若干重大缺失。陸軍並不歡迎當前淩亂、低效、緩慢的指揮方法。先不談準則上如何敘述控制式指揮,指揮官必須根據對其部隊及下屬的信任程度,不斷加以評估,然後據以賦予不同程度的獨立行動。

準則上的任務式指揮

在李奧哈德開創性的機動作戰理論《戰鬥紀要:時間與戰爭藝術》一書中之陳述: 不論軍事準則在某段時間多麼堅強,卻絕非亙古不變。“因此,準則有其壽命,而其消亡更屬必然。”在我們分析的同時,或許任務式指揮已經邁向消亡。

實際上陸軍任務式指揮應用上有其規定,要求指揮官及其參謀必須採用,而且沒有選擇的空間。軍官被迫陷入了兩難情境:若忠實遵守準則,就可能放棄至佳的決心;若根據對組織及其軍官的瞭解下決心,就可能悖離準則?

這種狀況顯示必須放棄任務式指揮是獨一無二,且不容置疑的觀念,而應該鼓勵更有彈性的思維,讓軍官根據其對部隊與其下屬軍官及作戰環境的瞭解,思考更多的選項。

作戰環境對指揮控制方式的影響

今天的作戰環境經常使得陸軍部隊的行動必須小心謹慎,而且有所克制。在許多情況下,陸軍是美國政府用來形塑戰略環境的工具。當國家利益受到威脅,而作戰目標卻受到限制,無法支持大規模用兵時,陸軍部隊就必須運用技巧,採取與任務式指揮不一定相容的作戰方式。所謂“戰略下士”之類的概念,凸顯了任務式指揮的局限性,因為戰場上任何一兵一卒的個別行動,都可能產生戰略性影響。如果士兵的行動不能小心控制,後果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這種觀念顯然與任務式指揮的原則有所衝突,本應讓戰士們可以在考慮指揮官的意圖和期望、有紀律的採取主動作為、共同性狀況理解和相互信任等因素採取行動。指揮控制方法不僅受到戰略任務約制,而且更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

通信技術、資訊搜集系統和精准導引武器的擴散,讓陸軍可以策定過於講求細節的方案。當敵情在近乎精准的掌控下,總想用精准武器遠距離消滅敵人,又不傷及無辜。雖然這種想法很好,但弱化了任務式指揮的原則,而且基本上並不容易做到。

在許多情況下,科技已經進步到能提供指揮官更好狀況掌控,同時諸如“友軍追蹤系統”、“未來指揮所”等數位系統,加上無人載具的運用,使通信能力更暢通。在過去,指揮官依賴分散各地傳來的回報,在地圖上標示友軍位置,如今“友軍追蹤系統”及“未來指揮所”讓指揮官可以在高解析度數位地圖上,近乎即時地清楚看到所屬每一輛車。“友軍追蹤系統”加上無人載具讓指揮官狀況掌握能力相對提高,於是和當年在越南戰場一樣,不同階層的指揮官直接對排級,甚至班級行動作下達指導。

成功的改革與任務式指揮

歷史學家威廉森‧莫瑞定義成功的軍事革新的四個關鍵因素:特殊性、誠實反思的軍隊文化、適當的運用歷史、開放性認知。莫瑞的思想對任務式指揮甚為重要,因為他們認為哲學與作戰方法必須從文化汲取。試圖將任務式指揮硬塞進陸軍的準則裡,有人認為陸軍扭曲了歷史,忽略了特殊性,只引用偏好的理論,也就是陸軍在削足適履。在聯合作戰準則內,僅保留部分任務式指揮觀念,並沒有全盤照收,或許也就是基於此種認知。陸軍任務指揮準則欠缺考慮當前所處環境的特殊性,科技進步已經影響陸軍作戰,資訊時代來臨則影響陸軍遂行戰鬥的思維。根據莫瑞軍事革新能成功的因素,此刻正是任務式指揮演進的時機。對任務式指揮產生進一步的困惑,並不能增進陸軍與當代美國戰爭之路的關係。德國人的Auftragstaktik是根據德國人所需要的特殊戰術、文化而演變。在這種環境下,德軍Auftragstaktik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作有機且蓬勃的發展,但美軍在今天的作戰並沒有發生這些過程。

Auftragstaktik理論源自於一個大型戰場上,眾多部隊彼此分散,距離遙遠,且通常敵人在型態與編組與我相似。但是21世紀陸軍作戰,這種環境已經改變。

傳統上美國是採取所謂“西方式戰爭”的作戰觀念,史學家卓弗瑞‧派克認為這種作戰觀念主在以殲滅戰,尋求快速且決定性勝利。此外,他認為這種方式乃根植於財力、科技、疏散,與壓倒性火力上。

然而,當資訊科技進步,蘇聯擁有龐大部隊卻分散配置,整個環境改變。加上全球主義影響,使得美軍作戰的新理論崛起。

軍事理論家艾切瓦裡亞(Antulio Enchevarria)認為,“美軍對於如何將軍事勝利……轉變為戰略成功的複雜程式顯得興趣缺缺。”他認同韋格利(Russel Weigley)及布特(Max Boot)的見解,認為此種思慮不周的情況源自于強調摧毀對手,而非深入考慮戰術勝利背後的各種結果。在此架構之下,“控制狂”或是想要藉由細節控制的方法,消弭風險與戰場疏失,顯然就是資訊時代推波助瀾下主要的附帶產物。事實上,個別士兵所能造成的戰略問題,正是超控制(hypercontrol)的核心所在。為了消弭所屬軍官造成這種風險,或在容許範圍內所發生的意外,亦即他們的所屬軍官犯下戰略性的錯誤,相關限制就有必要加諸在他們身上,隨時都要接受督察,同時也會發展諸如戰略士官的啟發式教育學程,期能降低風險。降低附帶傷亡、不用接近敵人便能透過精准彈藥及精准部隊進行擊殺任務、控制事件的發展,以及尋求完善的認知,已然不考慮聚焦于個人的創新、信任,以及接受審慎考慮的風險,亦即控制手段較少的任務式指揮策略。任務式指揮強化了美國專注於作戰(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或戰術性的勝利),而非戰爭(戰略及政治的勝利),而此等想法則是源自迅速於戰鬥中殲滅敵軍的德國作戰概念。

從這一論點回溯李奧哈德指揮控制理論,可以瞭解資訊科技的進步如何強化任務式指揮的運用。指揮官與參謀現在採用的指揮工具,可以讓他們透視戰場與作戰環境,同時也能有效將資訊流運用在決心擬定上。在指揮官內心,認為他們並不會大而化之,他們的決心與行動都來自於對狀況持續不斷的深入瞭解。

因此,科技的擴散不斷對指揮官遂行其指揮控制產生引人注目的影響。一次大戰的壕溝戰需要指揮控制到細節,到了21世紀科技產生同樣影響,讓指揮官又加重了指揮光譜中細節控制這一端的份量。這削弱了任務式命令功效。科技的副產品是相信發射出精准武器,摧毀某一特定目標前,必有完美,或近乎完美的資訊。為了精准摧毀目標,又儘量不產生間接損害,必須追尋完美資訊,正好形成與任務式指揮相反的控制狂熱感。陸軍指揮官們不接受審慎的風險,而是傾向於攻擊目標或投入部隊前,設定嚴格條件,以降低所有風險。

建 議

任務式指揮的原則,不應該只是單純的任務式指揮,而應該符合任何現代、民主化軍隊堅守的原則,就不同程度的相互信任、共識,以及鼓勵下級軍官發揮主動精神、接受審慎風險。這些都不只是開明的指揮官賦予年輕下級軍官的神聖權利,而是現代戰場成功所必須的原則。資訊時代的速度,使得渴望求勝的軍隊必須含蘊這些原則。這些原則必須成為全軍作戰過程、指揮藝術、控制技巧的基礎。但是指揮官領導其部隊及其下屬時,卻不能一成不變。

相反地,陸軍必須承認成功的指揮官,常根據持續不斷地評估各種因素,決定在何種程度上采緊韁式,抑或弛韁式管控其部隊。指揮官必須依據對每一下屬及組織的瞭解,決定採用何種方式。陸軍不應該將其定于單一的“任務式指揮或控制式指揮”。準則應該將指揮藝術與控制科學定義為從指導性控制到細節性控制的連續性(光譜),不同比例的取捨(參閱圖1)。採用何種控制方式,最終必須依據指揮官對各項因素的深入瞭解作決定(參閱圖2)

1.jpg
圖1任務指揮之連續性

2.jpg

圖2決定控制方式之因素

當指揮官決定採用某種方式前,必須考慮各種因素。然而,準則所能列出的因素,只算是啟發進一步思考的範例,絕非僅止於此。指揮官決定控制的方法時,必須評估之因素如下:

●領導者與部隊之間相互信任的程度。

●對狀況理解的程度。

●與任務相關的複雜程度。

●部隊既有之安全程度。

●自身與下級部隊任務同步程度。

●地形的種類與其複雜程度。

●指揮官的自信程度。

●本身組織與下級部隊的能力。

●下級指揮官的能力。

●參謀的能力。

指揮官對作戰效能較差、複雜程度高、問題嚴重性大的狀況,基本上采細節控制(參閱圖3)。對作戰效能中、上,問題複雜程度及嚴重性較低的狀況下,指揮官可能採取指導性控制(參閱圖4)。

3.jpg
圖3宜采指導性控制之評估

4.jpg
圖4宜采細節性控制之評估

此外,指揮官必須認識到,指揮控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狀況變化加以調整。另一項思考,是在同一組織內,有不同單位存在,當部隊遂行如必須跨越之艱困間隙等複雜,卻需要高度同步配合的任務時,他可能需要編組一支前方騎兵部隊,摸清楚實際敵情。指揮官可能對這支騎兵部隊採取指導式控制,而對諸如必須高度同步配合的渡河行動,採取細節式控制。當任務的複雜部分完成後,指揮官就回復指導式控制。

這種方法的主要好處是,正式承認指揮官思考如何指揮控制的認知過程。指揮官和所屬各級軍官,決定對每一個人或部隊的指揮方法前,都會先清點其下屬軍官與組織。需要加以督導的,就多督導一些,而信任其具備獨立作戰能力者,就多給他一些自由。

尤有進者,為因應美國現代戰爭,這種方法並不拘限於某一特定指揮控制方式,而讓指揮官更有彈性。如果陸軍調整現行準則條文,而願意同時接受指導性與細節性觀念,將更貼近戰爭的真實性,將準則從理論拉回到現實。

儘管如此,可以觀察到不論採取何種指揮方式,或以兩者混合使用,都系乎受領任務戰士的素質。巴頓將軍七十年前就寫下:“優秀的戰士,乃是一名有紀律,有自尊, 以其部隊及國家為榮的人。他對其戰友及長官有強烈的責任感與義務,對自己則對展現其價值有強烈自信。”

結 語

總而言之,任務式指揮的概念必須大加修改。這個概念不具獨特性,與軍隊文化及新的戰爭之路有所衝突。陸軍必須回到自己的歷史,根據戰史及資訊時代的影響,及其實際需求,從兩種指揮方式連續互為增減的兩端,選擇其所需。準則不應定于單一內容,或評斷位於兩端的指揮方式孰優孰劣,而應該告訴指揮官如何不斷自我評估,評估其部隊、下屬、所處環境及敵情,再決定採取何種指揮方式。採取的方式,必須適合組織內每一位元下級軍官。配合這種控制的連續性,陸軍必須結合陸軍文化及長期以來慣用戰法,研擬出更適合的方式。

※ ※ ※ ※ ※

photo.jpg

博客來-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史政編譯處:任務式指揮[軟精裝]

內容簡介

  美陸軍內部的中央集權管理方式(亦即由上而下的控制)已過時;而「任務式戰術指揮」體系可賦予更多自由、激發創造力、適應力和創新思維。本書認為任務式指揮概念為培養未來幹部的方法,透過教育與訓練形成上級指揮文化,方能在各軍種內實踐必要之改革。同時,美陸軍仍奉行的死記式學習不足以培養能因應當今挑戰的官兵,本書提出適應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才是現代軍人的關鍵技能,而全新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取徑方能培育未來的領導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納德.凡德格里夫

  是一位擅於運用最新學習方法的專家,專精於任務式指揮、機動作戰,以及領導者培育等領域。他是著名講師、得獎作家和教師,著(編)有六本專書和百篇以上的文章。身為前美陸戰隊隊員和退役陸軍軍官,他在美國及海外服役24年,並接續以聘員身分任職於美軍12年,目前居住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木橋(Woodbridge)。

目錄

前言

致謝辭

序言

① 包以德循環與任務式戰術指揮

② 德國的指揮方式

③ 任務式指揮的障礙

④ 程序制度化:美陸軍訓練暨準則司令部

⑤ 結果:今日的難題

⑥ 什麼是成果導向教育訓練(適應力領導教育訓練)?

⑦ 誰來教學(促進)?

⑧ 成果和評量

⑨ 戰術決策兵棋推演

⑩ 兵棋推演

⑪ 自由統裁實兵對抗操演

⑫ 戰鬥體能

⑬ 評鑑

⑭ 陸軍偵察課程:正確的步驟

⑮ 伍德、第四裝甲師和任務式指揮

⑯ 結論:這並不容易,但回報甚鉅!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大陸台商廠管理實務暨旅行經驗談
phot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