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聯合報社論
從彈藥庫爆炸,
檢視國防滲漏的信心破口

2023-08-05 03:40 聯合報

國軍漢光演習期間基隆彈藥庫發生爆炸,事後傳出現場缺乏急救裝備,官兵靠自購止血帶才救回同袍一命。又有官兵爆料,新式急救包要供檢查,不許擅用。此前,也有網友質疑制式抗彈板的效力,國防部辯稱標準比照國際;但綠委舉行記者會後,國防部立刻改口稱要重新檢討標準。雖是兩件小事,卻顯示軍方公信力長期不足,這對國防安全的傷害並不亞於共軍擾台。

近年軍中常自嘲是「全國最大弱勢團體」。意指軍人動輒得咎,社會上司空見慣的偏差行為若發生在軍人,立刻飽受輿論撻伐。軍中發生意外,外界往往作不利推測;例如洪仲丘案和阿帕契事件,司法調查後,發現「國防布」等陰謀論多為妖魔化的無稽之談。對此,官兵常有「有事軍人幹,沒事幹軍人」之嘆。

一般大眾對軍中事務往往既熟悉又陌生。兩岸對峙情勢下,軍事議題變得熱門,曾服兵役的男性便慣以自身經驗比附聯想;而媒體流量掛帥,樂得迎合民眾情緒產製相關內容。然而,國軍是全台最大科層體系,多數成員並不清楚其他部門狀況,尤其軍中軟硬體多年來已有大幅變化;人人儼然是專家,其實常談不到要害。

譁眾取寵自不可取,但軍方許多作為也等於鼓勵外界消費、霸凌軍人。國軍一大惡習,首推唱高調而不崇實。作為公民,官兵的權利義務與一般國民無異;但軍中卻認為軍人須扮演社會楷模,須比一般公民具備更高私德,一旦有軍人犯下酒駕或桃色事件等,動輒汰除出軍。試想,官兵眼見高官染婚外情依舊升官,同袍一犯錯就遭「職場死刑」,怎會服氣?負面個案被不合理放大的結果,便衍生黑函爆料橫行。

國軍「造假」的印象由來,主要在裝備妥善率長期偏低,每到檢查就要粉飾。日前「急救包不准用」的傳言未必屬實,但符合許多人的刻板經驗。再如抗彈板事件,防護力與便捷性本就必須交互取捨,軍方堅持標準未必有錯;但政治人物一表態,國防部立刻前倨後恭,自然讓軍伍內外更輕視上級的專業和擔當。

「有編制無裝備」或「有裝備不敢用」,都是不重視後勤所致。若器材故障送修遙遙無期,主管自然會把裝備「供」起來不用。看近日審計部的報告,過去五年回送報修的戰甲車夜視鏡,僅三分之一修復,其中三分之二超過一年。其關鍵零件「光放管」,美方十年前即已停售,六年前已無庫存,至今問題仍未解決。面對無米之炊,部隊訓練品質必定打折,官兵心中負面記憶更可能永遠殘留。

國防預算長期低估作業維持費,則是問題核心。引進新武器被視為「重大政績」,但要花多少錢去養裝備,即少人過問。近年美國對台軍售,五角大廈公布之金額往往明顯高於我方編列之預算,例如M1A2戰車價差即達三分之一;其中玄機,正是政府選擇犧牲周邊輔助裝備與後勤零附件等開支所致。

近年,軍方多次動用預備金採購機艦油料與零附件,可見軍中慣於低估開支;一遇共軍擾台,立即捉襟見肘。進一步說,國軍近年大量外購或自製新裝備入列,固有助於提升戰力;但若作業維持費無法趕上,眼前的軍容壯盛很快就會東折西損。

《論語》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最重要。國軍武德也包括「三信心」:信仰長官、信任部屬、自信。建立國防信心需要物質條件配合,確實達到足兵;國防部不能為迎合上意,一再踐踏自己的尊嚴。如此,國軍才能擺脫「最大弱勢團體」的悲情。

https://youtu.be/5M9kKrlLqS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https://youtu.be/jbPxN-X0-2E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photo.jpg
陸軍在基隆祥豐彈藥庫24日發生迫擊砲彈爆炸意外,居民促請遷移再次成為話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