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_20230820_105632.jpg

許劍虹觀點:
從太原五百完人祠回首八二三砲戰
黃埔走向本土化的開端

2023-08-20 07:20 風傳媒

許劍虹*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1.jpg
圓山圓山飯店山腳下的八二三紀念公園,是憑弔保台英雄們的好去處。(許劍虹提供)

今年8月23日是八二三砲戰65周年,一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影響台灣戰後歷史走向的戰役又成為了藍綠政治攻防的一個焦點。時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的徐佳青,在2018年紀念八二三砲戰60周年之際曾於政論節目上發表「八二三是共產黨在跟國民黨打仗,並不是民進黨在打仗,紀念是否有意義?」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

雖然徐佳青表達了自己的言論被「斷章取義」,但是「八二三砲戰是外省人的戰爭,與台灣人無關」的觀點,在本土陣營裡確實是根深蒂固。不過事實上參加八二三砲戰的90,000多國軍將士,其實有高達40,000為本省籍的充員兵。換言之,八二三砲戰是一場100%以本省人為主力,保衛台灣不被中共赤化的戰役。

所以這將近一半參加了八二三砲戰的台灣人,在深綠人士的觀念中不是不存在,就是替黨國效力的「台奸」?也難怪時至今日,多數八二三砲戰的參戰老兵無論外省還是本省,都還是國民黨的死忠支持者。當然近年來中共對台威脅日增,蔡英文總統從爭取台澎金馬民眾團結的最大公約數上,逐漸重視起了八二三炮戰。

尤其徐佳青接任僑委會副委員長後,考量到他的服務對象當中至少有50%是與金門有關係的華僑,或者支持國民黨的台僑,也修正了她對八二三砲戰的看法,不只一次公開表揚前線將士的辛勞。民進黨都做出了大幅修正,把八二三視為神主牌的國民黨政治人物更是重視這個日子,目前已確定侯友宜與郭台銘都將參加今年8月23日在金門舉行的八二三砲戰65周年紀念儀式。

根據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的轉述,甚至柯文哲都會前往金門與兩位在野黨領袖合體,從中可看出八二三砲戰已經成為了台灣朝野的共識。位於北安路的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鄰近圓山大飯店,陳列著包括空軍F-86軍刀機、M59型155公厘加農砲以及海軍40公厘L60雙管砲,都是65年前三軍抵抗共軍犯台的代表性武器,讓大台北地區的民眾可隨時前往瞻仰。

2.jpg
位於北安路上的八二三戰役紀念公園,是得到國防部支持的景點。(許劍虹提供)

台北的反共特區

北安路同時是國防部、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忠烈祠以及蔣經國故居七海園區的所在地,是國家防衛中樞的所在地。這裡不只決定台灣的防衛走向,同時還如同華府的書寫著中華民國自武昌起義以來的戰爭史,由於國軍自遷台以來就以共軍為唯一的假想敵,因此這裡的歷史書寫自然是以反共抗俄為主。

提到反共抗俄,如今國民黨的論述早就已經為「一中各表」所取代,民進黨嘴巴上雖然喊「抗中保台」,也在制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表現上十分配合美國,可卻仍然沒有做好與中共真正一戰的準備。連以焦土抗戰為手段保衛台灣的準備都沒有,更何況以武力手段反攻大陸,推翻中共政權了。因此八二三砲戰過去了65周年,反共在台灣其實早已經是歷史名詞。

「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這句口號,如果筆者不提是賴清德講的,相信多數讀者還以為是來自前總統馬英九。顯見和平早就已經取代了反共,成為台灣藍綠的真正共識,差別只是如何實現這個和平的手段不太一樣。國民黨更強調與中國的歷史連結,民進黨則不想被框到這個歷史連結裡面而已。事實上兩岸的這個和平框架,早在八二三砲戰還在打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

原來根據八二三砲戰爆發後,杜勒斯與蔣中正在1958年10月24日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Joint Statement by Dulles and Chiang),美國承認「金馬與台澎防務有密切關聯」,不再要求中華民國從金馬撤軍,可同時蔣中正也承諾「光復大陸主要武器為三民主義之實施,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逕」,實際上放棄了以武力做為追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手段。

雖然蔣中正仍未完全放棄以武力改變現狀,仍以反攻大陸為口號鞏固復興基地士氣的口號,但是在經過1965年三次海戰的失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明顯轉而以建設台灣為重,不再有推翻毛澤東的非份之想了。可放棄反攻大陸歸放棄反攻大陸,政府還是必須要以反共做為維繫對台灣統治的意識形態,尤其是維繫國防建軍的意識形態,因此稱北安路為台灣的反共特區並不為過。

3.jpg
與圓山大飯店更近的「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前往參觀的民眾顯然比八二三紀念公園還要少。(許劍虹提供)

被遺忘的太原五百完人祠

被這座反共特區,無論是八二三紀念公園還是忠烈祠,都在講述著國軍反共的故事。縱然民進黨政府沒有推翻共產黨的壯志,對於大陸的民主化其實也認為「事不關己」,但是適度歌頌表揚國軍的抗日反共英雄對維繫藍綠團結仍有重大意義。例如1951年2月6日,因誓死不向中共投降而於北京遭槍決的李民彜烈士,就在蔡英文執政時的2019年8月28日被入祀了忠烈祠。

李民彜烈士在大陸的後人在海峽兩岸奔波了好幾年,並得到台灣的深藍領袖武之璋幫助,卻遲遲得不到陳水扁與馬英九兩屆政府的回應。要等到蔡英文上台後,委任熱心腸的馮世寬先生為國防部長之後,這場有意義的入祀儀式才在藍綠雙方通力合作下獲得成功。顯見無論是對今天的統派還是獨派,紀念反共英烈都是最大公約數。

獨派希望以紀念反共英烈來彰顯保台的意義,統派則希望透過紀念反共英烈來強化兩岸的歷史連結,雖然根本上的目的不一樣,但是肯定反共英烈卻有助於在中共武力犯台之際將獨派、統派以及其他主張維持現狀的藍綠支持者團結在一起。所以無論是李民彜烈士的入祀還是藍綠兩黨不約而同紀念起八二三砲戰其實都有同樣的意義,就是彰顯台灣人不想被共產黨統治的最大公約束。

可是在北安路的反共特區裡,不只有八二三砲戰和李民彜烈士可供民眾憑弔,還有一個規模更大,但是卻常常被台灣人忘記的「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這個太原五百完人比較特別,紀念的是以1949年4月24日太原淪陷之際,因為不願意向共軍投降而自殺的山西省政府官員及守軍將士共500人,他們以山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梁敦厚為代表。

山西省是閻錫山的地盤,蔣中正的勢力難以染指,因此梁敦厚與李民彜以及八二三砲戰英烈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是閻錫山的人馬而非蔣中正的嫡系愛將。閻錫山曾一度發誓要與太原共存亡,結果卻因為被總統李宗仁命令到南京參加國共和談的關係,將保衛太原的重責大任交給了梁敦厚與自己的堂妹閻慧卿,換言之梁敦厚與閻慧卿其實是代替閻錫山當烈士。

4.jpg
「太原五百完人」的陣亡名單,多為閻錫山編造出來。(許劍虹提供)

太原五百完人的「真」與「假」

梁敦厚與閻慧卿雖然知道自己必死,卻還是帶領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將軍手下的晉綏軍迎戰徐向前的華北野戰軍和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太原的守軍除了晉綏軍將士、憲兵、警察以及「鐵紀團」等民防團體外,還有閻錫山留用的前日本軍,他們以太原綏靖公署教導總隊的名義參戰,一度使來犯共軍陷入苦戰。

不過因為1949年初,傅作義部隊在北平叛變的關係,共軍得以將林彪東北野戰軍的部隊調往山西支援對太原的攻勢,整場太原保衛戰從4月9日打到4月24日,以晉綏軍的戰敗告終。梁敦厚、閻慧卿、太原警察局局長師則程、特種警憲指揮處處長徐端與第1區行政督察專員尹遵黨等官員服藥自盡,屍體都由副官負責焚毀。涵蓋跟隨他們一起自殺的部下與家人,合計共有百餘人。

後來在台灣當上行政院院長的閻錫山,又根據《閻慧卿致閻錫山的絕命電》中一段「同仁五百,成仁火中」的文字,判斷共有500人隨梁敦厚一起殉國,於是就有了「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今日存在於圓山大飯店山腳下的「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就是為了紀念梁敦厚等500人而建。至於500人的殉國名單,大多則是憑閻錫山個人的記憶與想像所編造出來。

到了80年代,走向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學者專家經由海外管道取得台灣紀念「太原五百完人」的出版品,感到好奇的他們立即對此展開調查。到了1988年,他們做出了結論,指出真正跟著梁敦厚、閻慧卿自殺殉國者不會超過100餘人。甚至就連閻錫山草擬的殉國名單中,都還有任麗君與王子高活到了1987年,顯見「太原五百完人」被灌了不少的水。

根據王靖國之子,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王壽來的研究,於太原淪陷之際自殺者只有46人,實際上比大陸方面提出的人數還要少。而且自殺者以山西省政府的文人幹部與憲警為主,包括留用日軍在內的多數晉綏軍放下武器投降或者就地改編為共軍。王靖國將軍最為堅守太原的晉綏軍守將,雖沒有如傅作義將軍主動開城門迎接共軍,卻還是在交戰的過程中為共軍俘虜。

5.jpg
事後台北市民政局調整了「太原五百完人」的紀念碑文,承認在太原自殺的人沒有達500人。(許劍虹提供)

備受質疑的太原五百完人祠

被俘虜後的王靖國將軍,並沒有屈服於中共的意識形態,對在台灣擔任行政院長的閻錫山依舊死忠。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於1952年在獄中活活病死。幸運的是,王壽來一家五個兄弟姊妹在太原淪陷前就被王靖國將軍安排來了台灣,並靠著閻錫山的支持才在復興基地撐了下來。可是他們一家人卻還是難逃「白色恐怖」的陰影,時常半夜被警察敲門查戶口。

何以晉綏軍的忠烈之後,在台灣要遭受如此的政治懷疑?筆者認為一是王靖國並非中央軍,二是他雖然沒有投共,卻也沒有如蔣中正所希望的在戰場上「殺身成仁」。在那個要求軍人絕對忠誠的時代,王靖國的被俘給「太原五百完人」的神話帶來了不完美的汙點。因此王靖國堅守太原200天,造成共軍40,000人傷亡的事蹟沒能在台灣得到廣泛宣傳。

等到解嚴之後,民進黨也對「太原五百完人」的事蹟產生質疑,要求台灣刪除教科書中關於「太原五百完人」的內容。進入馬英九時代以後,藍綠對立走向另外一個高峰,時任台北市議員的梁文傑還在2011年,即民國100年要求台北市民政局停止撥預算祭拜「太原五百完人」。可見當民進黨在野的時候,對待國民黨的反共英烈態度極為嚴苛。

對此閻錫山先生的末代秘書原馥庭表示不服,他指出整個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就已經開打,到了1949年4月24日太原淪陷時,死傷的晉綏軍守軍人數又何止是500人而已?這個數字,其實王壽來也做過統計,是高達13萬人之多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晉綏軍雖然沒有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自殺的文官和警察也沒高達500人,可是太原保衛戰背後的故事卻更加可歌可泣。

所以在2014年柯文哲上台後,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雖然變動了「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的碑文,承認「太原五百完人」實際上不足500人,但還是從維護台北市歷史建築的角度出發將「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保留下來。至於梁文傑要求民政局刪除祭祀「太原五百完人」預算的事,後來其實也不了了之,因為民政局本來就沒有撥任何預算在祭祀「太原五百完人」上。

6.jpg
「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的黨國味明顯也比八二三紀念公園還要重。(許劍虹提供)

選擇性紀念大陸時期的反共事蹟

其實國民黨人在大陸的反共事蹟不只太原保衛戰,前面提到的李民彜烈士在抗戰勝利後就負責和平建國軍的收編工作,將孫殿英的豫北剿共軍改編為鄭州綏靖公署的暫編第3縱隊.結果暫編第3縱隊在李民彜指揮下,從有奶就是娘的「偽軍」搖身一變成為三民主義的戰士。他們在1947年河南的湯陰保衛戰中與共軍頑強地打了兩個月,直到孫殿英與李民彜等7,000人兵敗被俘為止。

湯陰保衛戰結束後,固守安陽的陸軍第40軍將士與同樣由「偽軍」改編的地方團隊與共軍打了更長的時間,直到太原淪陷一個月後的1949年5月6日才停止抵抗。這些頑強的反共事蹟在台灣聽過的人,可能比知道「太原五百完人」的還要少。過去不提他們,可能因為他們不是中央軍,後來不提他們可能是因為太常提他們會破壞到自90年代以來逐漸改善的兩岸關係。

蔡英文上台後,決心透過將一些外省籍的反共烈士入祀忠烈祠來推動藍綠和解,同時向世人展現她反對專制的決心。在她任內,除了李民彜之外還有趙仲容、王靖國以及雲南反共救國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的英靈被入祀忠烈祠,而且都得到馮世寬的支持。包括武之璋先生與泰緬孤軍後人,對此都對政府的行為大表肯定,即便他們在政治光譜上都屬深藍族群。

但是這些入祀活動都還是有選擇性的,多數還是以與兩位蔣總統或者跟台灣這塊土地較有關連者為主。比如趙仲容曾經與蔣經國一起留學蘇聯,李民彜則是負責改編雜牌軍的中央軍政工,王靖國的兒子一家都來到復興基地,滇緬孤軍則有上千人在1954年和1961年分兩批移居台灣。換言之他們不是跟蔣家有關係,就是後代都歸化成了台灣人。

至於太原戰役、湯陰保衛戰以及安陽保衛戰的其他官兵,尤其是地方民團的官兵,在大陸知道他們的人恐怕遠比台灣還要多。換一句話說,他們從現在到以後不為台灣紀念的原因,恐怕與他們並非台灣人更有關係。而且因為他們在大陸不是全軍覆沒,就算沒死也變成了解放軍,基本上在台灣沒有後代,無論是藍是綠,宣揚他們似乎對爭取選票毫無幫助。

7.jpg
雖然紀念的是反共烈士,「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仍因強調兩岸的連結,有更濃厚的統派色彩,其實更受大陸人的歡迎。(許劍虹提供)

過度強調與大陸的歷史連結

筆者曾多次造訪「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還能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到為什麼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不喜歡談「太原五百完人」的原因。首先是「太原五百完人」過度強調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其主牌位上就寫著「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更重要的一點,是太原保衛戰的主力是晉綏軍,不是跟著政府來到台灣的黃埔系中央軍。

晉綏軍雖然同樣反共,但是未必忠於蔣中正,而且也因為沒有來到台灣的原因,沒辦法如同黃埔系部隊一樣經歷「台灣化」、「本土化」乃至於「國家化」的改變。太原保衛戰時的晉綏軍,甚至可能沒有真正受到中華民國國防部的指揮,還是100%的地方部隊。關於這點,我們也可以從維護「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的是台北市民政局,不是中華民國國防部中看出來。

既然是山西省的部隊而不是中華民國的部隊,相關的戰史與事跡恐怕保存於台北山西同鄉會的還比國防部多上許多。如果真的要談與台灣的連結,他們與中國國民黨的連結又遠勝過國防部,畢竟包括梁敦厚與閻慧卿在內自殺的官員都具有中國國民黨黨員的身份,因此現場還看得到中國國民黨山西省黨部頒發給他們的「黨國完人」匾額。

象徵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在現場更是隨處可見,自然讓民進黨的人從先天上就與「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保持距離。至於國民黨方面,則從扎根本土以及維持兩岸交流的關係出發,同樣做出遠離「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的選擇。哪怕是同樣來自山西的郭台銘,恐怕紀念八二三砲戰的熱情也是遠遠超過「太原五百完人」。

倒是一些筆者認識的大陸人,包括一些來自中共體制內的大陸人,在馬英九時代兩岸交流熱絡的時候特別喜歡去參觀「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他們甚至還透過筆者接觸原馥廷與張日明等追隨閻錫山來台灣的山西遺老,只因為他們的存在還能證明兩岸是「一個國家」的連結,是「和平統一」還有希望的象徵,可見中國近代史的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在這裡講明白的。

8.jpg
八二三砲戰確立了兩岸實質的分治,保障了台灣的自由,但是參戰老兵對此的看法可能更複雜與多元,接下來筆者還將進一步為文探討。(許劍虹提供)

象徵復興基地大團結的八二三

相對起來,八二三砲戰對台灣人有更高的親近性。

首先是40,000名本省籍充員兵的參戰,可能是自明鄭覆亡以來台灣人首度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而大規模參加的戰役,其性質與太平洋戰爭期間隨日軍侵略東南亞是完全不一樣的。縱然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沒能得到全體台灣人的認同,但是八二三砲戰證明了台灣人是願意團結在中華民國的旗幟下抵禦中共赤化。

因此八二三砲戰的第一大意義,就是讓本省人與外省人團結在一起,在中華民國的版圖內維護一個不受共產主義污染的淨土。如果還要把屬於福建人的金門人與馬祖人涵蓋近來,八二三砲戰象徵的就是復興基地軍民的大團結。

其次則是蔣中正接受了美國的建議,以和平為推動改變兩岸政治現狀的唯一手段,在那個時候改變現狀的目的是爭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現在沒什麼人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但台澎金馬地區人民都被賦予了以手中選票決定復興基地該繼續維持現狀、走向法理台獨或者「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權利。有部份筆者接觸訪問過的八二三砲戰老兵,他們確實在統獨認同上傾向追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但是若當年沒有他們在前線抵抗中共砲擊,恐怕他們現在連發表想要兩岸和平統一言論的自由都沒有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侯友宜、郭台銘與柯文哲都要爭先恐後的紀念八二三,蔡英文和賴清德也必須表揚在投票傾向上一般不怎麼傾向民進黨的八二三老兵。從國軍的角度出發,八二三砲戰的重要性更是難以取代,因為這是黃埔軍隊走向「台灣化」、「本土化」乃至於「國家化」的開端。

時至今日,以黃埔系為核心的中華民國國軍,兵源早就超過95%以上是台灣人組成。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支武裝力量,是比黃埔系還要更加台灣又更加本土的,哪怕未來台灣真的獨立建國,台灣共和國的軍隊仍舊是以黃埔系為核心。無論是大陸時代的西北軍、東北軍、川軍、桂軍、粵軍還是滇軍都沒有此福份,也難怪國防部是如此的重視八二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