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否研製下一代戰機(ADF)一直是外界討論焦點。專家分析,台灣當年因具備研製IDF經國號戰機能力,因此成功獲得F-16戰機;若有能力研發ADF,在國際反中局勢推波助瀾,也才有希望取得F-35戰機。
專家:
具備研製下一代戰機能力
才有取得F-35機會
台灣在經國號戰機之後,睽違30年才誕生另一架國機國造成果「勇鷹號」新式高教機,負責整機設計的漢翔公司總經理馬萬鈞強調,國防自主只要開始了就不能停,「該是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時候了」。
空軍對此回應,國軍各項武器裝備,均依敵情威脅與軍種實需進行規劃,籌建適切裝備。
「是否研製ADF(新一代先進防禦型戰機計畫,Advanced Defense Fighter)是籌碼問題」,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中將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舉例,美方當年願軍售台灣F-16(blk20)戰機,起源於台灣有能力國機國造IDF戰機,事後因美方願軍售150架F-16,台灣將原本計劃打造300架數的IDF減少至約150架。
「台灣若開始研製ADF,就可能藉此獲得F-35戰機。」但張延廷分析,台灣目前仍不具備匿蹤、相位陣列雷達等第5代戰機基礎,囿於基礎條件不足,研製經費恐相當高昂、且成效有效;他建議台灣可與美國政府商談,透過與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公司的「按比例共同設計」方式研製下一代戰機,台灣也能藉此獲得寶貴經驗與資源。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指出,國造及外購武器選擇,須掌握「價值大於價格」的核心判斷,才能有穩定的國防自主政策;以下一代戰機而言,具有滿足未來國防、整合多領域高科技、經濟加乘效果的意義,且IDF終將面臨屆壽,必須要有後繼機型。
蘇紫雲表示,台灣若研發ADF,受惠各國5代戰機成熟設計,在相關構型設定可省下許多經驗成本,加上新世代電腦在立體工程構圖、模擬風洞的運用,透過「數位化原型」(digital prototype)都可省下大量的模具、研發成本。
同時,ADF的開發除了具備成為IDF後繼機的意義外,也有助加速取得F-35戰機,如同國造IDF的成功加速了F-16獲得;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研發加速取得魚叉反艦飛彈,這都是有助排除盟國軍售障礙,並兼顧國造核心技術、獲得成熟產品良性循環案例。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接受中央社訪問認為,研發一架戰機的時間軸可能長達10年,但屆時他國可能已從第5代戰機進步到5.5代戰機,因此台灣研製方向須超過第5代戰機的水平,且說不定還要考慮與無人戰機相互搭配的技術問題。
揭仲也以現實角度觀察說,美國當年與他國共同研製F-35戰機原因,在於研發經費高昂、連美方也吃不消;加上目前北約各國、韓國及日本都已經或將擁有F-35戰機,未來10年恐怕沒有下一代戰機需求,若採共同研發策略恐有困難。
揭仲建議,台灣應設法加入美方的戰機供應鏈團隊,並從次系統開始打造,進一步升級至主系統,從中學習相關經驗才是務實之道。
※ ※ ※ ※ ※
台灣在經國號戰機之後,睽違30年誕生另一架國機國造成果「勇鷹號」新式高教機,機號11001的勇鷹原型機停放於漢翔機棚,持續進行相關測試作業。 中央社
漢翔馬萬鈞:
國防自主不能停
應啟動下一代戰機研發
台灣在經國號戰機之後,睽違30年才誕生另一架國機國造成果「勇鷹號」高教機,身為航太產業龍頭的漢翔公司扮演關鍵角色;總經理馬萬鈞自豪漢翔的整機設計能力,疾呼國防自主開始了就不能停,「該是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時候了」。
俄烏戰爭爆發,改變各國國防策略與軍事思維,台灣作為亞洲地緣政治樞紐,除了不斷躍上國際新聞頭版,擁有獨立自主的國防支柱更顯重要,也讓漢翔的關鍵地位浮上檯面。
●國機國造 漢翔扮演推進器
漢翔前身為1969年3月成立的航空工業發展中心,隸屬空軍總司令部,1983年1月改隸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除與國外廠商合作生產UH-1直昇機、F-5E/F噴射戰鬥機、T-53發動機、TFE73l發動機,並自行研製完成介壽號、中興號、自強號等各型教練機,以及研發新型戰機。2014年8月改制成為民營公司,8月25日正式掛牌上市。
走進漢翔廠區,映入眼簾的是石碑上「為我國防」4個大字,彰顯漢翔雖為民營公司,但仍擔綱台灣國機國造的重責大任。
在水湳廠區旁闢建的「飛機公園」,陳列著4架早期使用的軍機實體,包括介壽號初期教練機、中正號中級教練機、XC-2運輸機及AT-3自強號教練機,展現國機國造歷史;位於清泉崗空軍基地內的沙鹿廠區,陳列漢翔近幾年集中全力打造的勇鷹高教機,現已交付空軍16架,此為經國號問世後,睽違30年之久的國機國造新成果。
●延續能量 研製下一代空中兵力勢在必行
30年的時間,包括鄰近的中國、韓國都陸續打造出新戰機,隨著勇鷹號高教機量產進入交付高峰,技術越加純熟,漢翔是否研發新一代戰機備受矚目。
現任漢翔總經理馬萬鈞投身航太、飛彈研製超過35年,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斬釘截鐵說:「該是研發新戰機的時候了。」
●漢翔盼提高系統件自製率 邁向整機國機國造
漢翔經過IDF、勇鷹(自製率約55%)經驗,馬萬鈞認為,應先開始著力於系統件研發,若研製初教機希望自製率提升至75%,若要研製下一代戰機因考慮台灣特殊處境,恐更不容易外購必要系統件,期待自製率能推展至95%,以落實真正的「整機」國機國造。
馬萬鈞說,漢翔最核心能力就是「整機設計能力」,目前勇鷹自製率約55%,主要均在主結構,因此漢翔盼有能力研製下一代飛機「肚子裡的東西」,亦即更為關鍵的系統件。
●IDF到勇鷹 走過30年蓄積台灣軍工能量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宣示國機國造政策,勇鷹於2017年2月7日正式啟動專案,機號11001原型機在2019年9月首次對外亮相、2020年6月22日成功在台中首飛。
由於啟動勇鷹專案的時間,與過往IDF戰機、AT-3教練機的服役時間,均已相距超過30年,此次勇鷹機從啟動專案到首飛僅約耗時3年,令產官學界刮目相看,驗收台灣厚實軍工產業能量。
馬萬鈞說,勇鷹從概念、設計、製造、測試到量產,「都是步步血淚」。
「為了搶貨,常常帶隊直接殺到原廠」,馬萬鈞說,2020年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包括航太產業鏈的中斷與重組,當時因供應鏈斷裂,造成許多國外包商倒閉,雖美歐大國能量仍足夠,但軍規相當重視「認證」,而取得這些認證往往耗費多年,在航太產業重視品質情況下,導致產製勇鷹過程須面臨美國、歐洲等大國「搶現貨、搶資源」。
勇鷹雖然已正式量產交機,但漢翔持續精進研發。記者前往漢翔機棚,首架原型機正在進行相關裝備的精進測試作業,以建立研發能量,延續國機國造發展。
●延續國防自主命脈 政策扣合主題是關鍵
馬萬鈞說,國防自主是正確道路,有助於提升國家國防實力與經濟能力,當年研製IDF戰機後,因無後續計畫導致人才流失,部分人才傳赴韓國協製T-50金鷹教練機;國家未提供足夠舞台,人才流失是必然,「就像王建民到美國打球,大家幫他加油,會說怎麼不回來打味全龍嗎?不會吧」。
承擔多次國機國造任務,馬萬鈞強調,「國防自主不能想到玩一玩,一開始後就不能停」,製造一架新型飛機並開始量產或出廠時,即是投入下一代飛機研發的開始之日,「發展一架飛機大約15年的時間,再加上量產,要25年之後才能完成部署」。
以戰機最重要的發動機而言,馬萬鈞說,中科院掌握設計能力,漢翔及廣大供應鏈廠商熟稔製造能力,加上學術界投入分析,彼此協力合作,「國家隊」的意義也正是如此。
●F-16V升級與勇鷹交機里程碑 漢翔重要關鍵年
空軍代號「鳳展專案」編列約新台幣1100億元,由美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Corp.)與漢翔將140架F-16A/B戰機升級為F-16V(blk20)。blk20起初升級進度延遲,但透過物料、人力等組織架構翻新後,逐步趕上進度;馬萬鈞表示,一個月可交機3架blk20,將在年底前全數完成。
「廠房裡面停滿飛機,每架飛機上爬滿了人在裡面趕工」,馬萬鈞如此形容漢翔為了拚如期交機,員工全天候趕工的畫面,「相當振奮人心」。
馬萬鈞說,按照合約,勇鷹今年要交出17架,且今年底將交出最後一架F-16V(blk20),共約20架飛機,年底對漢翔來說是很重要日子,「這是保衛自己的屋頂,漢翔的屋頂,也要靠這些飛機來保護」,將全力以赴完成國家工程。
※ ※ ※ ※ ※
航太產業基本門檻是要通過認證,新進廠商要取得認證常要花至少兩年時間,漢翔經營團隊自信說,「認證是漢翔的unique(特點)」。圖由右至左分別為漢翔科技服務處副處長孫大正、副總經理曾國益及民用事業處處長張朝枝。 中央社
抓緊ESG浪潮商機
漢翔跨足儲能產業助攻營收
漢翔除在航太產業闖出一片天,近年跨足發展科技服務,在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浪潮下,已成為助攻營收成長的「第3隻腳」,為營運創造新動能。
造軍機與儲能,兩個產業看似關連不大,但漢翔將製造飛機的整合技術,運用在儲能產業上。
漢翔科服服處長孫大正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有一塊地、有饋線和有資金,漢翔就能協助設計、打樣儲能案場,讓它可以上線,「這是漢翔可以扮演的角色」。
●借鏡航空技術經驗創新業績 漢翔科服擦亮招牌
漢翔的專業是製造飛機,對燃氣渦輪機組經驗老道,且由於耕耘的是重視飛安的航太產業,對於設備安全要求更是嚴格;「(客戶)來找漢翔,看好的正是我們的安全能力」,孫大正自信說道。
漢翔今年上半年營收年增率近5成,來到新台幣194.81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1.38元,其中科服業務成長顯著,2022年僅占整體營收的5%,但到今年前7月,已成長到13%,較去年同期成長7倍。
場景拉到漢翔水湳廠區內一排不起眼的建築,便是擔任漢翔營收最佳助攻手的儲能系統,這是漢翔科技服務業務一環,加入台電電力交易平台後,每座儲能岸場每年可幫漢翔賺進300萬元的收入。
預計水湳、沙鹿共3座5MW(百萬瓦)儲能案場上線後,每月共可為漢翔進帳近千萬元收入,且除了儲能案場外,幫台電在通霄電廠進行的更新案,以及中油自用發電的設備皆已完工,都是助攻今年漢翔營收的主要來源,更是董事長胡開宏在今年第3季法人說明會喊出,「今年營收沒有天花板」的基石。
●攜手養豬業用沼氣發電 儲能業務後市看好
在當前政策放大饋線容量的環境下,「現在漢翔談的是20MW以上的大案」,孫大正說,漢翔正與鋼鐵業等用電大戶談合作,甚至拿到台電並聯許可,預計相關效益可在半年內陸續發酵。
除了一般儲能、創能業務,漢翔甚至也跟養豬戶合作,進行沼氣發電。2015年,漢翔就協助彰化養豬業者,安裝使用氣渦輪發電機組沼氣發電,全合約款含9年維護保固共計2377萬元。
從沼氣發電到儲能產業,漢翔積極運用航太產業的基礎,力圖發揮最大效益,且隨著立法院在今年初三讀通過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2050年淨零排放,增訂徵收碳費機制,漢翔從國家政策看到商機。
「(漢翔)是從國家政策找機會」,漢翔副總經理曾國益說,在全球掀起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浪潮下,漢翔後面的商機無限。
漢翔積極發展的科技服務,在全球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已成為助攻營收成長「第3隻腳」。圖為漢翔位於水湳廠區的儲能案場。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