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揭仲專欄:
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2023-09-29 06:40 風傳媒

揭仲 (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於9月28日舉行,由總統蔡英文命名為「海鯤軍艦」。(顏麟宇攝)

台船公司於9月28日舉行「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邀請蔡英文總統親自主持原型艦的命名與擲瓶儀式,正式命名為「海鯤軍艦」(Narwhal)、舷號為「711」。這象徵潛艦國造達成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確實應該替國防部、海軍與造艦團隊喝采。

或許是想爭取國人支持,主持潛艦國造的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特別在典禮前對國內外媒體進行不公開的簡報,並透露三個重要訊息:

第一、國造潛艦的數量目標未變,包含原型艦在內仍為8艘,加上2艘完成性能提升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艦,使海軍潛艦部隊的規模達到10艘。

第二、希望原型艦能在2024年完成測試並服役,然後在2027年前再完成1艘量產型潛艦;使海軍在2027年時,有2艘「劍龍級」潛艦、2艘國造潛艦,合計4艘可從事作戰任務的潛艦。

第三、潛艦部隊擴充後,將新增「拒止共軍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之任務,防止共軍從東面完成對台灣的包圍。

潛艦先入伏擊區準備迎擊共軍潛艦


共軍潛艦可部署的伏擊區約有十多處。最有效率的反潛方式是搶在共軍之前,派潛艦進入這些重要的伏擊區,等共軍潛艦駛入時加以攻擊。

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中共武力犯台時,必然會動用數量龐大的潛艦,執行「聯合封鎖作戰」,切斷台灣對外的海上交通。(中國軍網)

潛艦對台澎防衛作戰的重要性,在於中共武力犯台時,必然會動用數量龐大的潛艦,嘗試進入澎湖水道、高雄往西南延伸至東沙群島及南海北端海域、沿台灣東岸的西太平洋、基隆以北對外聯絡航道等,執行「聯合封鎖作戰」,切斷台灣對外的海上交通,並拘束和削弱國軍的艦隊,以擴大「聯合火力打擊作戰」的殺傷效果,替「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共軍潛艦若要對台灣實施「聯合封鎖作戰」,在台灣周邊可部署的伏擊區約有十多處,大部分位於台灣東部海域;高雄與基隆港附近僅有少數的伏擊區,另外在台北飛航情報區邊緣海域也有若干預備伏擊區。

戰時共軍潛艦若能控制這些伏擊區,不僅可切斷台灣對外的海上交通,還可隔離國軍疏泊至東部外海進行戰力保存的艦隊主力,使其無法在共軍的登陸船團前往台灣時,進入戰術位置發動攻擊。

讓國軍更棘手的是,台灣周邊不甚穩定的海象(西部沿海每年風浪在六級以上的平均天數約60天、東岸則逾40天),和複雜多變的海底地形與水文條件(水深、洋流、環境噪音、水溫變化、海水鹹度),會對水面艦的反潛作戰造成嚴重干擾。

因此,對國軍而言,最有效率的反潛方式,就是搶在共軍之前,派潛艦進入重要的伏擊區,甚至躲在「聲納盲區」內,設法保持靜默,等共軍潛艦駛入、發出較高的噪音時,加以攻擊。這樣就能免除海象、地形與水文等因素,對水面軍艦執行反潛作戰的干擾。

究竟能造幾艘潛艦決定權在華府


國造潛艦的設計到全艦系統整合由我方主導,但最關鍵的潛艦戰鬥系統是美方透過「商售」模式提供。我方能國造幾艘,其實取決於華府同意美商出售幾套潛艦戰鬥系統給我們。

特別是台灣東面的太平洋,有由南向北的黑潮主流通過,水底流速較大;中共潛艦要通過時勢必提高出力,才能保持航向與速度,因此會發出較大的噪音,增加被埋伏之國軍潛艦偵測到的機率。

國軍早在23年前,就以戰時所要掌控、最重要伏擊區數量為基準,再計算每一伏擊區所需的潛艦兵力常數、任務所需時間、潛艦往返伏擊區所需時間、整補時期、妥善率與現有潛艦兵力等因素,計算出至少還需增加8艘潛艦、使可作戰的潛艦達到10艘的結論。

雖然國造8艘潛艦有充分的戰術理由支撐,但最後我方究竟能造幾艘,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華府手中。

因為國造潛艦雖然在設計、裝備籌獲、儎臺建造與全艦系統整合等方面,是由我方主導、國際造艦顧問團隊協助完成;但最關鍵的潛艦戰鬥系統,包括聲納、魚雷、潛射反艦飛彈、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超高頻衛星通信設備、GPS全球定位系統、艦用電子海圖顯示系統等,是美方透過「商售」模式提供。

在潛艦幾乎是環繞戰鬥系統打造的情況下,更換戰鬥系統堪稱茲事體大,形同重新進行設計。換言之,我方能國造幾艘,其實取決於華府同意美商出售幾套潛艦戰鬥系統給我們。

不能排除華府拒售艦戰鬥系統


為降低華府國安系統對我方潛艦國造的質疑,黃曙光才會大膽地拋出「2027年完成2艘國造潛艦」,及「拒止共軍艦隊進入西太平洋」二大主張。

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黃曙光大膽地拋出「2027年完成2艘國造潛艦」,及「拒止共軍艦隊進入西太平洋」兩大主張,或許是想降低華府國安系統對我方潛艦國造的質疑。(顏麟宇攝)

令人擔心的是,潛艦國造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華府不小的質疑。其中除認為我國應將潛艦國造的龐大預算,轉用於採購部署數量多、取得時間短、戰力形成快之「不對稱武器系統」的智庫學者與高階文官外,也包括不少美國海軍的潛艦軍官。後者反對理由是台灣的潛艦數量越多,越會增加戰時美軍潛艦進入任務區時,水下識別敵我的困難。

在當今主管對台軍售的華府國安高層,普遍反對我國採購高價值傳統武器儎台的情況下;華府藉拒絕批准出售潛艦戰鬥系統,迫使我方大幅減少後續量產數量的風險,始終無法排除。

或許是想降低華府國安系統對我方潛艦國造的質疑,黃曙光諮委才會在簡報中,大膽地拋出「2027年完成2艘國造潛艦」,及「拒止共軍艦隊進入西太平洋」兩大主張,堪稱用心良苦。

華府國安系統對潛艦國造計畫的質疑,除預算支出龐大,還包括絕大多數的國造潛艦在華府擔心的2027年時,不太可能服役。研判黃曙光諮委拋出「2027年完成2艘國造潛艦」規劃的動機之一,就是想盡量化解華府國安系統的質疑。

2025第二艘開工太樂觀


原型艦測試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原始設計的重新修訂,和隨之而來的再測試。希望在短短1年內完成原型艦的測試與修改太過樂觀。

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總統蔡英文28日出席「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軍方並計畫2027年完成2艘國造潛艦。(顏麟宇攝)

不過,即便是這個看似保守的計畫,仍有賴於原型艦經測試後,不需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或設備更換,才有可能在2025年初就開始建造第二艘,並於2027年完成。然而,這個「測試後無需修改」的期待,卻顯得過分樂觀。

從原型艦開始建造後,造艦團隊談到測試問題時,常援引當年「劍龍級」潛艦的測試過程,證明自己對測試時間的規劃是有所本;但這其實印證了造艦團隊,有低估原型艦測試複雜程度之嫌。

當年的「劍龍級」潛艦,是修改自荷蘭海軍已服役的「劍魚級」潛艦,構型上早已成熟、量產規格也經證明符合安全標準與作戰需求,所以相關的測試,只要能確認在造艦過程中,並未出現因為疏失所導致的安全與性能問題即可。但國造潛艦原型艦的測試,是要找出所有在設計和系統整合過程中,可能潛藏的風險,替後續量產訂出安全、合格的標準;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原始設計的重新修訂,和隨之而來的再測試。整個測試時間寧可長一些,不能任意壓縮。造艦團隊希望在短短1年內,完成原型艦的所有測試與修改,確實太過樂觀。

在戰時任務方面,以往國防部與海軍司令部在談到若潛艦兵力順利擴充,當共軍犯台時,就可執行下列任務:

在共軍登陸船團從港口出發後,協同友軍在半路上進行「聯合截擊」。

在共軍登陸船團尚未從港口出發前,在共軍船團集結的港口外,或進出港必經的航道上,實施攻勢性的佈雷作戰。
先期佔領台灣周邊重要的水下伏擊區,對共軍行經附近水域的潛艦,或水面艦隊中的高價值目標,包括航艦、兩棲突擊艦、兩棲作戰指揮艦、大型綜合補給艦等,發動伏擊。

襲擾中共海上石油運輸與破壞中國大陸沿海的戰略設施,例如位於舟山、鎮海、黃島和大連等港口附近的大規模戰略儲油設施,提高共軍犯台的代價,創造「懲罰性嚇阻」的效果。

拒止共艦突破第一島鏈不容易


國軍潛艦可以藉阻止增援與補給船艦,讓共軍艦隊無法長久地在西太平洋執行任務,但這無法減少共艦在犯台作戰最關鍵的頭幾天,從東面造成的威脅,使共軍「首戰決勝」仍有成功的可能。

揭仲:國造潛艦下水後的挑戰
國造潛艦被賦與「拒止共軍艦隊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的任務。圖為日本防衛白皮書記載解放軍近年進出第一島鏈。(令和二年防衛白書)

值得注意的是,除前述四項任務,黃曙光諮委在簡報中,加上「扼守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和巴林坦海峽等戰略水道,拒止共軍艦隊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的新任務,並格外強調其重要性,應該是希望藉此把潛艦國造計畫,與美軍在西太平洋和共軍交戰時的戰術建立連結,減少華府國安體系的質疑。

不過,這一任務構想恐怕不易實現。因為在武力犯台作戰中,共軍是攻擊者,何時開戰往往取決於共軍。因此,共軍大可在兩岸進入交戰狀態前,就先派遣艦隊,甚至航艦戰鬥群至西太平洋的戰術位置,屆時除非國軍決定承擔首先開火的責任,否則沒理由阻止共軍從這些戰略水道中通過。

另外,當2027年共軍擁有3支航艦戰鬥群時,可能會在臺灣東面約400公里外的西太平洋中,常態性地維持1支航艦戰鬥群巡弋,戰時則立刻進入戰術位置,使國軍潛艦阻止共軍從前述戰略水道突破的企圖落空。

國軍潛艦當然可繼續扼守這些戰略水道,藉阻止增援與補給船艦通過,讓共軍艦隊無法長久地在西太平洋執行任務,但這無法減少共軍艦隊在犯台作戰最關鍵的頭幾天,從東面所造成的威脅,使共軍的「首戰決勝」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將相當數量的潛艦分散部署至這些戰略水道,在兵力運用上是否合宜,國防部應再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