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台海和平與戰爭的真正關鍵
 

戰爭與和平就不會0 與1的選擇。(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顧爾德專欄:
台海和平與戰爭的真正關鍵

2023年11月13日 07:0 上報

顧爾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我們的政府繼續將台灣引向危險。未來是台灣要在和平與戰爭之間作選擇。」前總統馬英九四月結束中國首航返台在機場說的這句話,預先為在野陣營的各總統參選人預先定調了2024總統選舉。剛帶著年輕學生從中國回來的馬英九不言可喻:親中才是選擇和平,抗中就等同戰爭。

就效果而言,馬英九等於預先幫北京傳達對台灣民眾的恫嚇──要戰或要和,就看你那一票投給誰。中國也沒有因馬英九登陸獻上橄欖枝而減弱對台恫嚇,甚至馬英九7日返台,解放軍就在8日至10日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10日出動91架次軍機、54架次越台海中線都破了紀錄。共軍在台灣周邊演練已成每日常態,而且幾乎天天越過海峽中線、侵入台灣空域,這會麻痺台灣民眾、降低對共軍侵台的警覺性;另一方面也讓會國軍疲於奔命。

武力犯台會因大選結果引爆?

解放軍武力犯台已經成了真實而愈見強烈的威脅,這個威脅真的會因為2024大選的結果而消解或引爆嗎?

台灣無法自外於世界,兩岸關係也不能單獨抽離出來看。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一步步加劇、甚至台灣也成了主要角色、有如冷戰前沿柏林的香港也已實質被併入中國內地、美國極力推動全球民主同盟以對抗獨裁主義、從俄烏戰爭爆發到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強化俄中朝伊的「邪惡軸心」同盟…。上述發展證呈了冷戰2.0格局已然確立。

在這個大結構下,單一事件有可能牽動歷史的發展轉折,中國與台灣各方行動者也企圖想藉2024大選把歷史推向有利於己的方向;預言一場選舉結果會決定兩岸的和平與戰爭,也是一種選戰宣傳或統戰語言。但是在大結構限制下,和/戰不會一夕翻轉;即使明年1月13日讓台灣改朝換代,只要美中兩個主要行動者的意圖與行為模式不變,加上台灣追求獨立自主的長期民意趨勢沒有改變,戰爭與和平就不會0 與1的選擇,戰爭威脅還是籠罩著台灣。

台北安全對話的三個關鍵詞

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對台灣愈來愈真實的戰爭威脅、並尋求因應之道,是台灣得持續努力的。 剛結束的「台北安全對話」中,不少專家對此提出深刻分析。其中,「現狀」(Status Quo)、「嚇阻」(deterrence)和「烏克蘭」,成了貫穿對話的三個關鍵字。

美國歐巴馬政府的國防部政策次長佛洛諾伊(Michele Flournoy)在演說中指出,中國不滿現狀(status quo)、 改變現有國際秩序,是讓全球化逆轉、世界走向多極分裂的主因。與中國交手多年的佛洛諾伊認為,中美關係轉為緊張的關鍵是從胡錦濤到習近平,胡與之前領導關注內部經濟,而習近平「摘下面具展現肌肉」。面對一個不同以往的中國,美國也必須改變政策與戰略。

顧爾德:台海和平與戰爭的真正關鍵
獨裁者並不在乎人民承受經濟痛苦甚至犧牲性命,所以獨裁者不見得怕懲罰。(美聯社)

佛洛諾伊提到第一個關鍵字「現狀」,也就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主導的國際政經秩序下快速的全球化。美國拜登(Joe Biden)強調「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美國的認知中,這個規則是自由、公平的。即使習近平2017年在瑞士達佛斯世界經濟論發表演說大力擁護全球化,但對美國而言。中國是「非市場導向」的威權政體,而且企圖把這種威權影響力擴大到全球。「台北安全對話」中,川普時代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特別引用習近平提到世界的「亂」,是中國的契機做為習近平想改變現狀的佐證。

2011年初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個『亂』字……。」而亂局裡的中國「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習近平在亂局中看機遇,要趁機建構中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相對的,美國則想維繫「美國治世」於不墜,也就是維持現狀──包括對台灣問題。所以博明被問到,美國對台灣安全能提供什麼保證時回答:美國歷任總統,從卡特到拜登,都保證台海維持現狀。

美中台對台海「現況」定義不同

美國發現自己霸權受到挑戰,開始積極回應,而聚焦到台灣的現狀,美、中、台三邊對「現狀」的定義卻是不同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歸納分析:美國的「現狀」就是從「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到「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中國則是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空間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定義的現狀則是「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隷屬。這三種對現狀的定義,過去可以各說各話並存,但中國堀起、在台海積極「秀肌肉」,也讓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這個原本各方默認的交往規範受到挑戰,更壓迫台灣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說,台灣海峽均衡因此出現傾斜。這也是「戰爭與和平」在此刻會受到台灣內部以及國際社會關切的原因。

要怎麼維持台海「現狀」或者恢復均衡?參與「台北安全對話」的專家多數強調要對中國採取「嚇阻」。佛洛諾伊指出,面對不一樣的中國,美國採取的新戰略中第一個是嚇阻。嚇阻之目的是要避免美中真正發生衝突。就台海而言,「嚇阻就是這場遊戲的名字」。習近平沒有放棄武力統一的選項,用拒止性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說服習近平動用武力不會達成目的,或者即使成功,也是一場不划算、代價高昂的勝利(Pyrrhic victory)。因此,台灣、美國和盟友要做好嚇阻的準備,讓習覺得動用武力風險太大。

顧爾德:台海和平與戰爭的真正關鍵
從烏克蘭經驗,在難以完善動員準備下,必須靠人民堅強的抵抗意志才能撐下去。(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博明更進一步分析的兩種嚇阻:「拒止嚇阻」和「懲罰嚇阻」(deterrence by punishment)。後者包括經濟制裁(例如對北韓、伊朗)和武力報復(美國對蓋達);不過博明藉歷史經驗指出,獨裁者並不在乎人民承受經濟痛苦甚至犧牲性命,所以獨裁者不見得怕懲罰。而拒止嚇阻是藉強化抗衡武力,讓敵人意識到:若武力進犯會遭到強力抵抗而付出慘重代價,進而不敢貿然啟動戰端。獨裁政權不在乎人民死活,但獨裁者最怕失去政權。而歷史上有許多例子是對外戰爭失敗,引發國內革命或政變。

如何提高拒止嚇阻的效果?其實專家的意見大同小異
一是增加國防預算,
二是美國與友盟要提供充分的裝備、作戰協助,
第三則是自身要展現出堅強的抵抗意志。
這些原則在台灣已有不少討論與實際操作,包括美國近年來增加協助台灣軍隊的訓練,還有黑熊學院在強化台灣民眾的抵抗意志與能力。而「台北安全對話」中,幾位專家提到烏克蘭經驗也非常值得台灣參考與警惕。

台灣的澤倫斯基在哪裡?

幾位專家都提到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扮演的角色。英國皇家聯合三軍國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沃特林(Jack Watling)指出,對抗俄國入侵,烏克蘭並有什麼偉大的作戰計畫,而是人民展現出高度抵抗決心。而澤倫斯基代表烏克蘭在國際上展現出烏克蘭的抵抗意志,「讓各國覺得烏克蘭值得投資」。

捷克布拉格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布勞恩(Mats Braun)回憶,2022年2月22日俄國入侵烏克蘭沒多久,他在歐洲各地旅行,從大城市到小村落都看到烏克蘭國旗,這代表著歐洲團結一致支持烏克蘭。澤淪斯基強調烏克蘭是為保護歐洲民主、歐洲社會文明而戰,這點讓歐洲民眾與菁英感動而對援烏埋單。

因此台灣要如何說服那些有共同價值、對未來印太地區有共同自由開放想像的盟友可以支持台灣?成了重要挑戰。蔡英文近年在國際上建立不錯形象,頗具說服力;未來台灣領導人也要能在國際上說各國政治菁英與人民──台灣可能盟友幾乎都是民主國家,人民對台灣的態度成了影響該國決策的重要因素。 

專家也從烏克蘭經驗提出一個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一旦台海危機引爆,台灣得先獨立抵抗對解放軍一段期間。

台灣能撐過援軍到達前的空窗期嗎?

美國前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John Whitley)指出,俄烏戰爭蘊釀很久,美國情報部門已確認俄國在準備侵略,但美國在戰爭爆發前都未進行大型動員,也沒有做足夠的經濟制裁。他指出,如同以往美國軍事行動的決策要花很長時間,既要和盟友協商,更要取得國內共識支持,因此一旦台海有事,「台灣必須能撐住這個空窗期」。惠特利並警告, 美國不會在台海發生衝突初期就出兵或投注龐大軍力;美國並未沒有直接出兵烏克蘭,因為它一直避免和核武國家開戰,並習慣把衝突區域化、避免擴大到全球。

顧爾德:台海和平與戰爭的真正關鍵
一旦台海危機引爆,台灣得先獨立抵抗對解放軍一段期間。(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有如表態會介入台海衝突。但中國問題專家松田松博分析,就美日安保「周邊有事」定義,若中國攻擊台灣,而美軍救助台灣,日本可以依安保條約援助美軍;或者日本直接受到中國攻擊,日本會進行反擊。否則「日本直接協防台灣的機率是零!」他也反對台日團隊合作共同提升防衛能力,認為這會增加中國的敵意,而應該各自增加國防能力。

從美、日態度來看,當台灣第一時間受到中國攻擊時,台灣必須獨立對抗一段時間。若美軍尚未介入台海,日本依法也不會直接援助台灣。所以一方面台灣需要和美國協商,如何事先準備好的足夠軍援以撐過空窗期。而從烏克蘭經驗,在難以完善動員準備下,必須靠人民堅強的抵抗意志才能撐下去:若不能撐下去,用沃特林的話來說,即使和台灣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也不會覺得台灣是「值得投資」的。這也將是台灣最殘酷的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