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蘇聯中尉貝倫科所駕駛衝出函館機場跑道末端的米格-25(MiG-25)戰機。圖/美國空軍檔案照

最昂貴叛逃
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模範生為何決定向美國投誠

2023-11-27 07:30聯合報 / 記者程嘉文

1976年9月6日13時50分,一架陌生外型的大型戰鬥機,突然降落在日本北海道函館機場12跑道。戰機雖然放出阻力傘,仍衝出跑道盡頭,在草地上拖了200公尺,差點撞上儀降系統天線。這裡是跑道延長工程的工地,驚魂甫定的監工,一面上前,一面舉起相機拍照。戰機座艙罩打開,金髮大個子飛行員舉手,對空砰砰連放兩槍,嚇得監工連忙抽出底片丟在地上。

冷戰時期,蘇聯共發生6次飛行員駕機投奔自由,而1976年函館機場的這起,無疑對世界局勢影響最大。事件主角貝倫科(Viktor Ivanovich Belenko),最近在美國去世,替歷史事件畫下句點。曾經在蘇聯駕駛最先進戰機,又紅又專的貝倫科,為何會踏上冒險叛逃的不歸路?(本文未完,聯合報會員閱讀網址如連結)

聯合報VIP
閱讀連結網址

※ ※ ※ ※ ※

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曾令西方嚇出冷汗的蘇聯MiG-25攔截機,但其性能真相在別連科叛逃事後被揭破。(圖/Wiki)

影響最大的投奔自由事件:
別連科MiG-25降落日本函館

2022/09/07 21:39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1976 年9月6日,蘇聯飛行員維克多•別連科(Viktor Belenko)駕駛MiG-25狐蝠( Foxbat)戰機穿越日本海,抵達北海道的函館機場,一下飛機就表示自己是投奔自由,希望前往美國。這是美國的超級大幸運事件,一夕之間完全瞭解蘇聯的軍事科技水準,蘇聯的真相被揭穿了,甚至改變了美蘇冷戰格局。

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函館機場人員拍攝到別連科的MiG-25即將降落。(圖/theaviationgeekclub)

航空極客俱樂部(The Aviation Geek Club)介紹,別連科出生於 1947 年,在成年後加入蘇聯空軍,以極佳的飛行成績,被選為MiG-25戰機飛行員,駐紮在蘇聯東部邊界的楚古耶夫卡(Chuguevka,海參崴東北方100公里)。此處國防地位相當重要,但是蘇聯此時經濟狀態已經很嚴重了,基地物資缺乏,部隊士氣低落,別連科提多次與基地長官提建議,卻被長官譏諷。

同時,由於待遇不佳,他的妻子對生活愈發感到不滿,揚言要帶著3歲的兒子德米特里(Dmitry,1973 年出生)搬回她父母在馬加丹(Magadan)的娘家。這一連串的打擊,導致別連科出逃。

記者 程嘉文:最昂貴叛逃/曾為蘇聯防空軍放棄學業  這位共產
別連科與MiG-25。(圖/colorized)

這位蘇聯飛行員僅花一天的時間研究遠東地區地圖,決定日本就是投奔的目的地,他在頭腦裡擬定出一條直飛日本千歲航空基地的航線,確定飛行方向後,在隔天的例行巡邏時,就執行自己的計畫。

別連科為了躲避蘇聯和日本的軍用雷達的搜索,飛行高度相當低,僅離海面約30公尺,也就大約9層樓高。假如當時有漁船在附近,必然相當驚訝。他細心的計算戰機的速度與飛行時間,在判定已進入日本領空後,他將MiG-25拉高到6,000公尺的高度,使日本的防空雷達捕捉到自己它。驚訝的日本航管單位試圖向這架身份不明的飛機打招呼,但別連科的無線電調到了錯誤的頻率。於是航空自衛隊的F-4戰機起飛攔截,但此時別連科因為沒有收到任何訊息,只能自己尋找他預定的降落點-千歲航空基地。

由於當天的雲層很厚,因此別連科必須衝進雲層之下才能辨識地點。他很高興的看到陸地,確定自己飛到日本,然而底下的地形卻相當陌生,他發現自己的航線稍微向南偏差,此時油料不足,他不得不降落在最近的可用機場,幸運的是,他看到一架民航機剛剛起飛,也就是有機場在附近,立即朝機場飛去,事實證明,那是函館機場。

此時MiG-25的燃料已經見底,他沒有辦法再修正降落角度,所以他幾乎是從路道中間降落,使得剩餘跑道距離不足,最終衝出跑道盡頭,在草地裡才停止。

蘇聯政府在第一時間向日本施壓,要求交出被盜的狐蝠。美國則快速派人前往調查,最終MiG-25是歸還蘇聯了,卻是以拆解和裝箱的狀態運回。

事實上,在別連科叛逃之前,美國最害怕的戰機就是MiG-25,當然不能放棄這個研究機會。美國政府在別連科叛逃後五個月,特別聽取了他的匯報,並在此後幾年聘請他擔任顧問,可見其重視程度。

「MiG-25震撼」發生在1971年,派駐在埃及的MiG-25偵察型以高空高速飛過以色列西部海域,以色列空軍立即派出F-4戰機前去攔截,但是卻完全無法追上,回報MiG-25以超過3.2馬赫的速度擺脫F-4的追擊。

此事迫使美國決心研發新一代戰機以茲對抗,最終的成果就是麥道F-15鷹式戰機,事實上F-15的外型相當類似MiG-25。

回到別連科叛逃事件,美國專家仔仔細細的分析MiG-25的發動機,並測量了飛機的紅外線信號,並對飛控系統和航空電子設備(包括雷達)和結構材料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整架戰機是鋼製的,難怪可以耐的住3馬赫飛行的2000度高溫。另外又發現MiG-25的航電設備很古舊,還在用真空管,功能相當單一。由於不知道如何操作,技師不慎損壞了一些設備,不得不倉促修理,有一種說法是,技師在拆卸設備後沒辧法裝回去,才使得MiG-25是以零件的形式返回蘇聯。

原來MiG-25是蘇聯回應美國SR-71的產物,由於SR-71偵察機能夠達到3馬赫,因此蘇聯也需要3馬赫等級的高速攔截機。

1980 年,別連科出版了他的自傳《 米格飛行員:別連科中尉的最終逃亡》,他提到MiG-25雖然可以到3馬赫,但操作規範明確禁止超過2.5馬赫,他堅持認為狐蝠不能安全地飛到 2.8馬赫以上。這又如何解釋在以色列上空的 MiG-25達到3.2馬赫呢?別連科說,發動機可以一時達到這個速度,但是必然會因高溫而導致零件軟化而報廢,「能飛到3馬赫,但只能一次」。

別連科向美國空軍表示,蘇聯開始在研發另一個高速戰機計畫,稱為「MiG-31」,但他也只是聽說,詳情並不知曉。美國小說家克雷格‧湯瑪斯(Craig Thomas)就取材自這幾句話,編寫出間諜小說「火狐狸」(Firefox),虛構出一種幾乎可以飛到太空的超高速戰機,將打破美蘇軍事平衡,美國派出特種飛行員將其偷回。小說改編權被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買下,並自編自導自演,在1982年上映,成為當年的話題大作。

真正的MiG-31外型,於1985年才被挪威空軍戰機在巴倫支海的飛行途中攝得,這才知道大家想多了,MiG-31的外型沿用自MiG-25,性能優化許多,但沒有飛到太空的能力。

別連科於1980年獲得美國公民權,擔任航空工程顧問。退休後,他希望能成為農夫,於是定居在北達科他州科勒哈伯(Coleharbor),他也另組家庭,與一名音樂老師結婚,生下了兩個兒子。

蘇聯解體後,他在1995年有出差訪問莫斯科,他的感想是,莫斯科與他印象中的模樣沒有什麼變化。

※ ※ ※ ※ ※

投奔自由的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過世  享壽76歲
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以及當年降落在函館的MiG-25。(圖/militaryview)

投奔自由的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過世
享壽76歲

2023/11/26 16:26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警報5(Alert 5)報導,前蘇聯防空部隊飛行員,於1976年駕駛MiG-25戰機逃往日本北海道函館機場的維克多‧貝倫科 (Viktor Belenko,也譯別連科、別倫科) ,已於今年9月24日去世,家人直到最近才向外公布。11月20日,貝倫科子兒保羅•施密特(Paul Schmidt)表示,他的父親在伊利諾伊州羅斯巴德(Rosebud, Illinois)的療養院,因短暫的不明疾病去世,年76歲。

貝倫科當年駕機叛逃,是冷戰高峰時期的重要變數。在此之前,美國與西方都極為驚懼蘇聯的MiG-25高速攔截機,認為蘇聯掌握了美國還未成熟的耐熱金屬工藝,稱為「MiG-25恐懼症」,這也促使美國推動新一代戰機的研發,包括F-14、F-15、F-16等新一代戰機,就是為了抗衡MiG-25。

1947 年 2 月 15 日,貝倫科生於高加索地區納爾奇克(Nalchik)的一個簡單工人家庭。雖然家庭背景很普通,但是所幸也沒有什麼黑材料,所以他順利的求學、發展,之後因為喜歡飛行而報考軍事院校,以優異的成積加入了蘇聯精銳的防空部隊,保衛國家免受可能的外部攻擊。

1960年後期,米高揚-格魯維奇設計局(Mikoyan and Gurevich)研發新一代大型攔截機,並在1970年正式服役,採用雙垂尾、雙引擎設計,其科幻的外型震驚世界。蘇聯的國土幅員廣大,需要MiG-25這樣有著大型雷達與高速度的攔截機,才能有效的掌握領空。

投奔自由的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過世  享壽76歲
MiG-25降落後,大量人員前往分析調查。(圖/theins )

貝倫科在空軍的表現顯然相當優秀,大約就在MiG-25服役初期,就入選為MiG-25的飛行員。但是他的個性比較耿直,與上司的關係不好,於是一紙命令被發配到堪察加半島,也意味著他升遷無望,於是他決心叛逃。正巧,堪察加半島離日本北海道並不遠,勉強在航程之內。

1976年 9月6日,貝倫科中尉駕駛他的MiG-25P 戰鬥機,飛往日本。第一時間北海道的千歲基地立立即派出F-4戰機升空攔截,結果完全追不上MiG-25的高速度。然而貝倫科為了迴避F-4的攔截,耗掉太多燃料,只能就近在函館民用機場降落,由於當時速度太快,貝倫科的戰機還必須繞函館機場3圈後來減速,在剩下約 30 秒燃油的情況下降落在機場,而且跑道距離還不夠,最終衝出跑道在草地上多滑行了100多公尺。

貝倫科在下飛機之後,立即要求申請美國的政治庇護,這對美國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的禮物,首先證明了西方制度的優越性,竟然可以吸引蘇聯最傑出的人才投奔;更重要的當然就是瞭解MiG-25的構造,分析蘇聯的工業與科技能力。 很快的,大批美國專家趕來檢查飛機,幾乎每一個螺絲都進行了材料分析。當然,日本工程師也參與了部分階段的工作。蘇聯政府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求盡快交還MiG-25。日本人同意了,不過這架MiG-25幾乎是以零件的形式,裝箱以船運的狀態被運回,這令蘇聯感到惱火,但也木已成舟,MiG-25的航空秘密已完全曝露。

蘇聯專家很快就發現西方到底知道多少秘密,包括引擎的紅外線特徵、系統系統、航空電子設備、雷達、結構材料等等。有趣的是,由於美國工程師不知道如何操作這些設備,他們在測試的時候還損壞了其中一些設備,不得不拿美國的同類零件修理,因為蘇聯後來在雷達系統中,發現了美製的保險絲和電阻器。

這起事件讓美國驚覺MiG-25的設計「頗具巧思」,原本美國以為它是耐熱的鈦合金所製,卻發現它是一種單純的不鏽鋼,雖然不鏽鋼同樣能夠受高溫,但是較大的重量,使它的飛機空重很重,需要更大的推力才能起飛,導致MiG-25的航程不足。

它的雷達也給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設計有兩個波段,幾乎可以防干擾——當時美國雷達還沒有這種功能,但是它的「防干擾」是建立在它的原件相當原始,採用的真空管,而不是矽質電晶體。這使美國感到納悶:就竟是為了抗干擾才刻意使用真空管?還是蘇聯不具備矽質電晶體的加工能力?

美國最終的結論是, MiG-25確實是一款高速戰機,也確實能夠飛到2.8~3馬赫,但是這會嚴重削弱引擎的耐用性,可能一趟3馬赫飛行後,引擎就必須報廢。另外,它的轉彎性能很差,迴轉半徑非常的大,而它的雷達雖然功率強,但是故障率也高。

總之,美國認為它的綜合性能不足,完全不是美國F-15戰機的對手,MiG-25的神話徹底破滅。

再說回貝倫科,美國國會於1980年通過一項法案,給予貝倫科美國公民的身分。為了逃避關注,他改姓施密特,經常搬家,大多住在中西部的小鎮。他曾擔任航空航太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顧問。

他到了美國以後,與一名音樂老師相戀結,雖然最後婚姻以離婚告終,但是留下了2個兒子與4個孫子。儘管一些報道稱,他在蘇聯抛妻棄子逃向美國,但貝倫科否認此事,稱那是蘇聯宣傳的結果。

冷戰結束後,他偶爾出現在航展上擔任貴賓,並重新稱呼自己為維克多•貝倫科,但他從未以自己的名聲來謀利,在身體還硬朗的時候,以種植為生。

他的兒子保羅說:「我父親一直很低調,過著最隱密的生活,他當年能在雷達高度下飛行,這無論是字面上,還是比喻,都很貼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