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打不完!
全球軍火商營收卻「不增反減」
7年來首度負成長
全球軍火商營收在2022年首度下滑。圖為9月倫敦防展展出的「戰鷹聖騎士」(Terrahawk Paladin)防空系統。(取自MSI防禦系統公司)
全球地緣政治持續動盪,各地衝突及戰爭頻傳,但最新調查卻顯示,應該大發戰爭財的軍火業者在2022年的營收反倒下滑,最主要原因是由於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後復甦緩慢,全球產能並未跟上軍武需求的遽增。
德國之聲(DW)報導,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報告,2022年,全球前100大軍火商的武器及軍事相關服務銷售額共計5970億美元,比起2021年的5920億美元,竟然下滑3.5%。這是自2015年SIPRI公布全球百大軍火企業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
SIPRI報告指出,雖然許多公司都接到「創紀錄」數量的新訂單,但實際收入卻未增加,甚至還減少。這是因為在新冠後疫情時代,全球都面臨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上升還有供應鏈中斷的危機,事實上俄烏戰爭的爆發更加劇了這些危機。即使西方各國持續軍援烏克蘭,全球軍火商也難以提高產能,導致營收不如預期。
圖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另一個原因則是,美國軍火巨擘主要生產戰鬥機、軍艦和飛彈等昂貴且高階的軍武,但俄烏戰爭需要的是裝甲車、彈藥和火砲等消耗性武器,它們也並非是最昂貴的武器。
根據SIPRI報告,上榜的42家美國軍火企業,2022年的營收較前1年大幅下降7.9%,只有3020億美元,但這仍占總額的51%,美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銷售國。
SIPRI報告也顯示,歐洲軍火商的銷售因俄烏戰爭需求而溫和成長。全球百大軍火企業中的26家歐洲軍火商銷售額總計1210億美元,較前1年成長0.9%。
與此同時,亞洲、大洋洲及中東軍火商2022年的營收都顯著成長。SIPRI指出,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面臨高度戰爭風險,例如以色列和南韓都有鄰國威脅,因此軍火產能必須隨時待命。另外,中國、印度和土耳其的軍火商則因推動武器國產的政策,而有穩定的國內市場,營收持續成長。
※ ※ ※ ※ ※
國防產業報告警告說,美國業者的產速、反應力,不如中國業者。(美聯社)
國防產業報告示警:
美軍火業產速、
反應吃力
跟不上中
國防部討論國防產業報告中警告說,美國業者與競爭對手如中國的業者相比,就達成相同的產速、反應力,實在很吃力,很難在高科技武器競賽上維持領先;另外,美方業者無法快速生產足夠的武器,以因應全球需求量。
Politico政治網站報導,史上第一份「國防工業戰略」(NDIS)報告的用意,在通盤檢視五角大廈的需求,以便取用小型科技機構的專業,同時資助傳統公司,以便更快速開發出新科技;這份文件即將在未來幾周由國防部主管軍備武器的次長拉普蘭特(William LaPlante)公布。
據Politico取得的報告草稿,若依現況,美國國防工業的基礎,「不具備所需的能量、能力、反應力或韌力,無法滿足全方位軍事生產,速度及規模方面都辦不到」。
這份簽注日期11月27日的文件中表示,「意義同樣重要的是:(國防工業基礎)裡的傳統國防承包商,要因應現代戰爭很吃力;就現代大型戰爭的速度、規模及彈性的動態要求,都備受挑戰。」
報告指出,美國生產全球最精良武器,但速度不夠快;「此一失配,隨著美國面對諸多最高指令,例如支援現有的戰鬥行動…同時嚇阻印太地區隱隱浮現、規模較大、科技較先進的威脅,戰略危險愈來愈大。」
拉普蘭特在「雷根國防論壇」(RNDF)演說時表示,應執行的戰略,是與業界組成「夥伴關係」。廠商為了擴大產量,要國防部說明未來的採購需求,才能投資於新工廠、研發機構。
報告指出,冷戰之後,國防工業隨著公司購併而縮小。然而,中國過去30年用在變成「強大的全球工廠」,造船、關鍵礦物質及微電子產品等方面莫不如此;「中國工業的產能,不止遠超美國,連美國歐洲、亞洲重要盟友結合起來的總產量,都比不上」。
報告另指出,新冠疫情讓供應鏈弱點一覽無遺。接下來俄國侵略烏克蘭、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攻擊以色列,美國奮力想生產武器以支援烏、以兩國,於是更揭露不同的產業需求量、相應的危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