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美軍!
國軍啟用「戰傷大樓」強化救護量能
戰鬥醫護種子教官人數曝光
國防部針對戰傷救護進行強化,「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於2023年底成立。(張曜麟攝)
中共敵情威脅日益升高,國防部針對戰傷救護進行強化,2023年底成立耗資9億338萬的「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是國內首座導入人工智慧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並搭載「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重大災難事故情境模擬訓東系統」、「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多功能救護技能訓練教室」及「危害環境與物質救護訓練教室」等5大訓場的智能化訓練大樓。目前全台戰鬥醫護人員(CMC)種子教官共有6人,高級救護人員(EMTP)則有18名的種子教官師資。
以往救護訓練課程多著重於緊急救護技術(Emergencynedical technician, EMT)觀念、技能及處置。近年來國軍學習美軍實戰經驗與作法,積極發展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加上借鏡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等國際戰爭傷損情勢,在原有課程設計基礎之上,融入情境模擬訓練系統,並結合穿戴式裝置與高階智能模擬假人等設備應用在智能化教學模式上,使受訓學員能夠藉由擬真視效、聲光及煙(雨)霧效果,打造身歷戰場或災難景況,使訓練過程更加貼近真實場景,考驗學員們臨(戰)場應變反應能力。
近年來國軍學習美軍實戰經驗與作法,積極發展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張曜麟攝)
「戰傷大樓」共有5層,1-2樓是模擬訓練中心,3-4樓是辦公室兼教室,5樓是危害物質清除實作訓練中心,完整涵蓋了戰鬥救護所需的各種訓練功能。其中包含載具救護訓練教室、重大災情教室、戰術戰傷情境教室;載具救護訓練教室則有一台模擬直升機載台、野戰型悍馬救護車2台、城市型救護車2台、AAV7救護型兩棲登陸車1台、雲豹裝甲車救護型1台,目的就是讓學員能熟悉各式載具的傷患上下車搬運方式。裝置下方都有六軸平台,目的是要更貼近實戰話,模擬戰時載運傷患的搖晃感。
載具裝置下方設有六軸平台,模擬戰時載運傷患的搖晃感。(張曜麟攝)
美軍近年持續低調協訓台灣,派員來台教授戰傷救護課程,盼能培訓在台種子教官。國防部衛勤中心副主任林士傑受訪指出,目前台灣最高階的戰傷救護教官共有6人,另外EMTP中分成2組教官,醫專組及衛勤組,每組教官目前各9人共18人。
對於如何面對實戰中裝備不齊全情況下如何處置戰損?台灣首位通過美軍認證戰鬥醫護人員、國防部衛勤中心士官長陳俊榮表示,戰傷救護訓練系統中,優先使用的裝備都用於患者身上,而非自身裝備,出發前每個單位都會有「傷患預判」,儘管打仗時不是百分百準確,但仍會有基準點。
國防部衛勤中心士官長陳俊榮(左起)、國防部衛勤中心副主任林士傑、醫專組上尉教官周愷璿接受訪問。(張曜麟攝)
曾到美國軍醫軍官高級班受訓的教官周愷璿上尉提到,在美受訓時碰到2位烏克蘭官兵,結訓後回國,就爆發了俄烏戰爭。針對在美受訓與台灣的不同,周愷璿則說,美軍思考較為靈活,教學和考試不會有固定答案,是高級班較著重思考及制訂政策,教官不會說對錯,而是會問為什麼這麼想及操作,再依照思考流程評分。
※ ※ ※ ※ ※
國防部「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去年12月正式啟用,今(30)日舉辦參訪活動,對外公開施訓內容。(李奇叡攝)
「戰傷訓練大樓」首導入AI!
仿真情境高階假人「會眨眼」
2024/04/30 14:19 中時 李奇叡 、中時新聞網、 葉庭欣
國防部「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去年12月正式啟用,今(30)日舉辦參訪活動,對外公開施訓內容。教官指出,透過科技模擬戰場情況,能考驗受訓學員應變能力,而訓練成果都會送入AI系統,做成評分表,來衡量受訓官兵的優點、缺點。
主責國軍戰傷救護訓練的衛勤組士官長陳俊宏受訪時表示,戰傷模擬系統有別以往以前的訓練,能透過VR實境模擬灘岸等真實戰場景況,讓受訓官兵能有最直接的視覺感受;另外,也有不少回饋裝置,例如戰場上手榴彈爆裂,會在螢幕中呈現,訓員身上也會穿戴電擊貼墊,若未躲在適當掩體,就會遭受微幅電擊。
至於醫療處置部分,也會透過模擬出血,來訓練官兵執行止血動作,假人身上會有感應裝置,只要訓員施力磅數夠大,就能控制出血。另外,驗證執行環甲膜切開術時,只要高階假人呼吸道不暢通,就會發出酣音、雜音,再由受訓官兵氣切後,放入相關裝置。
陳俊宏說,訓練成果都會送入AI系統,做成評分表,來衡量受訓官兵的優點、缺點。
陳俊宏說明,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有一具最高階戰傷假人,其次還有第二階、第三階的假人,這些假人除了可以眨眼睛,還會呈現臉色蒼白、休克、發燙、舌頭腫大、喉頭水腫等身體狀況,甚至胸部因為氣胸,也會有起伏不對稱的狀態,能由主官設定傷患情境,以考核學員。
※ ※ ※ ※ ※
國軍強化戰傷急救訓練,圖為官兵對假人實施急救治療。中央社
國軍師法美軍強化戰傷救護訓練
完訓623名官兵
救護訓練攸關戰場存活率,國軍借鏡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學習美軍實戰經驗,除培養具備基礎的緊急救護(EMT)人員,亦強化戰傷急救(TCCC)專業養成,自去年底迄今,已完訓623名官兵。
中共頻以機艦擾台,更遂行灰色地帶作戰,國軍除了強化國造武器並對外軍購,更軍事改革、深化訓練,以因應潛在的危機,軍方借鏡近年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除相關戰術戰法應用,如何強化官兵的「戰傷救護」能力,無論自救、互救,均有助於提高戰場存活率。
為強化戰時的戰傷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Care,TCCC)及「平時」的緊急救護技術(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MT)訓練,國軍學習美軍的實戰經驗及做法,打造國防醫學院衛生勤務訓練中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並在去年12月啟用,為國內首座導入人工智慧技術(AI)的訓練場地,藉訓練讓國軍官兵,乃至於警消等民防單位考取救護證照,以利平戰轉換。
為了訓練救護能量,國軍衛訓中心籌購多具智能戰傷假人,並與電腦連線可設定多種傷勢,單價從最高階新台幣380萬、中階260萬及低階136萬元。中央社
平時的證照,主要以緊急救護系統為主軸,並結合消防隊系統訓練,進而考取初級救護員(EMT-1)、中級救護員(EMT-2)及高級救護員(EMT-P),現行衛訓中心亦有上述訓練。
戰時的TCCC證照,則承襲1996年的美軍發展,除具備EMT能力外,範疇包括從初始8小時單兵戰傷救護訓練(現行官兵必修初階課程),往上進行專業戰傷訓練(CLS)、高級戰傷救護(CMC)、CMC教官師資班,而CMC教官師資班的證照取得相當不易,但也必須取得此證照,才能夠訓練班隊。
衛訓中心統計,「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去年12月啟用後,共培訓約10名人員取得EMT-P證照,另有6人取得最高階的高級戰傷救護(CMC)證照;受訓總學員人數,則有623人,包含各階軍官、士官及士兵。
為了訓練救護能量,衛訓中心籌購高階智能戰傷假人,以及第二階、第三階假人,假人具備眨眼、臉色蒼白、休克、舌頭腫大、喉頭水腫、氣管會因氣胸偏移、手腳擁有脈搏等多項模擬功能,可按照不同情境設定並考評學員;軍方說明,高階假人一具要價新台幣380萬元、中階260萬元、初階136萬元。
特別的是,軍方人士日前曾指出,師法美軍特戰分遣隊(ODA)的陸軍特戰六人小組中,必須要有1員擁EMT-1證照;12人特戰分遣隊中,則必須有1員擁有更進階TCCC證照。且無論有無證照,每名官兵必須擁有醫療包,目標是要學會EMT-1技能,目的就是藉此提升戰場存活率。
曾赴美軍醫軍官高級班受訓的教官周愷璿上尉分享,美軍的教學、考試不會有固定答案,若是高級班隊,注重的是思考及制訂政策,且教官也不會說對錯,而是反問受訓人員的想法及操作,再依思考流程評分;而美軍擁有更多的實戰經驗,國軍可藉此學習思考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