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y Chao/在當代壕溝戰中於受傷肢體應用止血帶:一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Application of Hemostatic Tourniquet on Wounded Extremities in Modern "Trench" Warfare: The View of a Vascular Surgeon

在當代壕溝戰中於受傷肢體應用止血帶:
一位血管外科醫師的觀點

Vladyslav Yatsun

概論

在當代軍事衝突中,血管受傷約佔各式傷情的12%;而其中的50%至95%為肢體末梢的動脈受傷

更有甚者,在戰場上陣亡的死因當中,有10%-15%都是由於肢體末梢大量失血,因此止血帶和彈性繃帶依舊是控制肢體末梢大量失血的主要方法

研究材料與方法

本文分析了在烏克蘭武裝部隊其中的一所野戰醫院裡,由前線手術隊提供第二級醫護時,為受傷肢體使用止血帶的案例

在這些臨床案例中,展開救護的地點是在一所地區醫院內的手術隊基地,抑或是當一位血管外科醫師往前線的民間醫院進行訪視時進行:此時手術隊會為所有嚴重和中度受傷,抑或是區域內的所有傷者進行醫療;而本文分析的案例,包括了那些被送來時已在肢體末梢使用止血帶的軍方與民間傷患

結果與討論

手術隊總共替69位各式傷患提供協助,其中包括5位民眾

經統計後,共有102條止血帶,被應用在95具肢體末梢上:在使用部位方面,上肢佔了21個案例(22.1%),而下肢則佔了74個案例(77.9%)

在個人使用止血帶的數量方面:有5個案例是在3處肢體末梢使用了止血帶;16個案例是在2處肢體末梢使用了止血帶;48個案例是在1處肢體末梢使用了止血帶

在使用止血帶的種類方面:有81個案例是使用戰鬥應用止血帶,佔85.3%;10個案例是使用了Esmarch止血帶,佔10.5%;最後4個案例是使用了急造止血帶

在使用止血帶的時間方面:有27個案例是不到1小時;18個案例是1-2小時;15個案例是2-3小時,最後9個案例是超過3小時

就到院之際的失血程度劃分:

44個案例是小於1公升(佔63.7%);

11個案例是1-1.5公升(佔11.5%);

7個案例是1.5-2公升(佔7.2%);

3個案例是2-2.5公升(佔3.1%);

4個案例是大於2.5公升(佔4.2%)

就受傷部位劃分:

12個案例裡,有14具肢體末梢的主動脈受傷,佔17.4%

4個案例裡,僅有主靜脈受傷,而未殃及主動脈,佔5.8%

53個案例則是動脈與靜脈的側枝處受傷,佔76.8%

就接受外科手術的處理劃分:

6個案例是接受了主動脈重建

2個案例是接受了主動脈結紮

4個案例是接受了主靜脈結紮

9個案例是接受了截肢

37個案例是接受了外科清創與主動脈(和/或)靜脈側枝結紮

就過度失血(大於1公升)的原因劃分:

8個案例是太晚用止血帶

12個案例是未正確使用止血帶

5個案例是其他受傷部位(頭胸腹)出血

結論

1.在傷者身上使用的止血帶,僅有24.6%是正確的

2.成功使用止血帶的關鍵取決於人員經驗,而非止血帶種類

3.在大出血的傷患身上,缺血時間的計算應該要從其受傷的一刻開始,而非從其使用止血帶的一刻開始

4.在長期使用止血帶後,重建肢體末梢主動脈時,會建議採用一條較長的吻合線

5.動態戰鬥會比在強化陣地內戰鬥,更容易發生上肢受傷狀況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