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高雄左營

林美 臉書

記憶122
高雄左營
左營古蹟城牆
海軍
文長慎入

到賣場去買東西,幸運有一個車位可停。

下車的時候看見路邊有一棟洗石子牆面的老式五連棟三層洋房,其中第二和第四間二樓還有個小陽台,中間這一間的三樓門楣鑲嵌有「茶樓」字樣,仔細看去,在「茶樓」的後面曾經嵌過「冰果室」幾個字。這棟建築可能在日治時期1941年(昭和十六年)所建,曾經是海軍總司令部情報處拘留所。

左營的歷史建築或古蹟其實不少,巷弄裡有很多舊部落和古厝老屋,舊部落以閩南族群為主,清朝軍隊的南路營在古稱鳳山縣興隆莊,這裡的鳳山縣城指的就是左營縣城,現在在左營蓮池潭附近還可以看到部分舊城牆和北城門,其他的南門、東門都還在。

北門又名拱辰門,是目前唯一城牆和城樓城門都在的一個,也是四座城門裡最靠近蓮池潭的一個,城門外就是如今車來人往餐廳雲集地勝利路,兩三百公尺外就是蓮池潭。隔著勝利路有一口已經夷平、護欄加蓋的拱辰井,還有一個小小的「鎮福社」,這是康熙或乾隆年間就存在的土地公廟。北城門上的門神石雕還很清楚,也可以登上城牆,城牆內是原東自助新村,城門外緊貼著城門是有名的連鎖甜點店多納茲,晚上城門暖色的燈光下啜飲咖啡小吃甜點,是很多外來遊客喜歡打卡的地方。

東城門叫鳳儀門,在城峰路,近年重修後呈現了原有護城河的模樣,城門南邊現在高樓林立,北邊有海光俱樂部,這裡有中西餐廳還有花房、軍人福利社等,餐廳的餐點頗有眷村菜特色。城門旁以前還有一排低調的白色房子,曾經是美軍顧問團的住宿地方,但不知何是已經悄悄拆除了。

南門叫啟文門,現在是個圓環的中心,四周放射狀的路通往鼓山一路、中華一路、城峰路和左營大路,重建的嶄新模樣、沒有城牆連結的城樓有點孤獨,在我眼裡總覺得失去了某些尊嚴。

西門叫奠海門,最靠近左營軍港,日治時代城牆城樓都拆除了,直到2014年西自助新村拆除整地時才露出部分城牆和砲台的殘餘建構。現在這裡已整建成為公園,對面的海青中學是很多眷村子弟曾經就學的地方。古蹟公園的步道和低照明度的路燈引導遊客在散步之餘認識這段歷史,比較可惜的是開闢成公園時只勉強保留了少數的原眷村大樹。

左營這個原屬於海軍基地附近環繞基地而起的小地方,因為近年城市開發往北拓展,改變的速度也非常快,尤其1980年代翠華路開通以後。

過去還沒有翠華路時,到左營唯有走中華路北接左營大路;若從民族路到左營來,東西向走的是新庄子路連結菜公路再接左營大路。新庄仔路和菜公路這兩條路都很小,兩車勉強可交會,路邊都是田,尤其菜公路旁,很多是菱角田。四十年前我經常走這條路時,在菜公路最東端的廢棄地裡還有一座高高聳立的破舊磚窯煙囪堪稱歷史建築,可惜在道路開發中悄悄消失,比菱角田還早謝世。

我第一次接觸左營是因為高中同學H,她家住在軍校路旁邊的眷區。星期六還要上半天課的時代,有一次我中午下了課去她家,小女生在一起嘰嘰喳喳不覺就到了該回家的時候,於是H陪我到海軍基地大門旁軍校路的站牌等公車。那時軍校路還沒拓寬,只有雙向共兩線道,路邊還是土石,招呼站牌就立在土石邊上,公車一經過就灰塵蔽天。冬日天黑得早,公車卻因為海軍官校學生放假,班班客滿不停,我開始焦慮起來。

這時旁邊兩位一開始就和我們一起等車的軍校生走過來,穿著黑白色漂亮海軍軍常服的他們應該注意我們很久,也聽到我們著急回家的對話了。他們說因為等車太久,他們打算要招計程車到鹽埕區,可以讓我搭個便車,接著說因為順路不用我分攤車錢。

「搭陌生人的車」讓我很猶豫,但天色真的已晚,H鼓勵我,她說兩個穿著軍服的人不會有事的。

計程車上,兩位哥哥很端正的沒有跟我搭訕,只問我要在哪裡下車,說我比較早下車,還把右後座讓給我坐。從軍校路要到鹽埕區,當時多半先走海功路、進學路或實踐路,然後接左營大路,在左營大路接鼓山路往南,到了鼓山一路以後上大公陸橋,下橋後往東,就到鹽埕區了。我家在鼓山一路上,從海軍基地大門算起,大概二十分鐘的車程,但這一路車上安靜得有點沉悶,我更彆扭的覺得好像坐了有一小時那麼久,當終於到了我家巷口時,心裡雖然想了很多感謝的話,可是我卻只勉強擠出謝謝二字,關上車門就離開了。

超過五十年的事了,不知這兩位哥哥是否還記得這回事?

後來我再到左營是每隔週陪大姊學插花,然後是我自己學彈琴。

星期天下午,在巷口搭19路公車,搭到終點站左營北站,下了車走進進學路一條小巷子,嚴威老師的家在那裡。我按電鈴、上樓,開始上課,沉默苦澀的高三生,週日下午彈琴的課是生活裡的一點小變化。

上完課,再走到左營北站,在沒甚麼人的車站裡靜靜等車,常常只有我一個人等車,偶爾會有一兩個軍校學生。坐在候車室的木板條凳上,聽得旁邊菩提樹上有鳥在叫,車站裡安靜得好像時間的流動都要停止了,有一回無聊得四處張望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對面是左營派出所。車站的印象很深,數十年後某日去探訪,才發現整個車站已經被剷平,變成收費停車場了。

婚後搬到左營之北,剛剛進入楠梓區的地方居住,活動的範圍在左營煉油廠周圍,包括後勁、右昌、軍校路眷區,往北最遠跑到橋頭。

那時候還沒有世運主場館,現在的主場館所在原來是海軍陸戰隊的勝利營區,這個營區很大,中間被一條細長的路切割成兩邊,靠東的這一半有馬場,養了好幾匹馬。馬平常都在馬廄裡,有專人照顧,偶爾有人會來騎馬,還有馬師陪騎。馬場有時可以進入,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偶爾會帶他們到馬廄看馬,有的好脾氣的馬會讓我們摸摸臉頰,有時候我們也會拔幾根草給牠們吃,馬兒喜歡吃青草勝過吃乾草,有時候會像狗一樣把上唇掀起來露出好大的牙齒,不知道是喜歡青草味兒還是生氣?有一次我要離開的時候馬兒突然張嘴輕輕含了一下我的臂膀,好像跟我玩,只是我撩開袖子一看,竟有青青紅紅的半圈淺淺齒痕,嚇了我一跳!

分隔營區的那條細長的路,以前只有雙向共兩線道,路稍微有一點上下坡度,路兩旁有成排大棵老榕樹,旁邊是大片青草地,路的盡頭是海軍基地,四周都沒有切割天空的高樓,一眼望去,細長的柏油馬路在藍天白雲青草地下消失在遠方的構圖非常漂亮!有次我開車載著媽媽走這條路,媽媽說:「這條路好漂亮啊!好像我在美國看到的路。」媽媽曾去美國探望在那裡求學的哥哥,留下美國廣闊平原的記憶。

路兩邊的青草地和馬路中間有小壕溝,印象中草地還有一些小的掩體,我有幾次遇到入伍新兵在這裡受訓,他們趴在兩旁草地上或掩體後,好像兩軍對陣的態勢,我騎著機車從他們中間的路上飛馳而過,有點抱歉打擾到他們嚴肅的上課氣氛。

這條細細長長有微微坡度的漂亮小路,後來所有大榕樹都被剷除,也犧牲部分青草地、填平溝渠,拓寬為雙向共四線道,就是現在的「世運大道」。

陸戰隊勝利營區後來出入的人愈來愈少,然後東邊的馬場不見了,全區整地。2007年元旦前幾天世運主場館在這裡開工,兩年就完工,然後有一天我發現左營訓練中心的招牌和大門顯眼的出現在西半邊營區前,旁邊的勝利營區大門更顯簡樸。

非常多年以後,當年在馬場摸馬臉的小孩長大了,分發到這裡受訓。

舊左營部落的重心大約就是海軍基地,所有的發展都圍繞著基地而生。基地平常管制嚴格,門口二十四小時有衛兵,人車出入都要有證件,但有一個平民可以出入不必看證件的地方,在基地內卻和基地分隔的,就是海軍總醫院。以海軍醫院往四周擴散,就是一個又一個眷村。有軍人,有眷村,就衍生了左營特有的軍和軍眷的文化。

左營區在高雄北邊,以行政劃分上來看,左營的範圍非常大,往東可以一直連結到後火車站的三民區,包括現在的漢神巨蛋這一帶;往北直到世運主場館旁,一共有三十九個里。但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左營大約是在左營大路一帶的舊左營部落,它的重心就是海軍基地,這個地區所有的發展一開始都是圍繞著基地而生的。海軍基地管制嚴格,門口二十四小時有衛兵,人車出入都要有證件,但有一個在基地內卻和基地分隔的地方,一般人出入不必看證件的,就是海軍總醫院。以基地往四周擴散,就是一個又一個眷村。

有軍人,有眷村,就衍生了左營特有的軍和軍眷的文化。

左營海軍基地裡面含有海軍總醫院,我們都稱為「海總」,歷經幾次更名,現在這個醫院叫做國軍左營總醫院。海軍基地的周圍圍繞的是好幾個眷村,靠近基地大門往南,東以軍校路為界的就有自治、建業、明德、自立幾個村子,我唸中學的時候,坐在隔鄰的H和在合唱團認識的幾位學友或學弟,就分別住在這裡的建業或合群新村,現在這裡以活化資產的方式保存,有好幾家很有特色的民宿或餐廳。

明德新村住的多是將官,所以有個外號叫「將軍村」。明德新村有一棟特別大的房子,過去還有衛兵站哨,大家都說這是海軍總司令的官邸。這棟房子的前方是兩大片草坪,還有看台,常有棒球隊來這裡練習或比賽,假日偶有園遊會等活動,是附近居民的休閒去處。這一塊地也是這一區的活動空間,除了大草坪外還有室內體育場、活動中心、豫劇隊,以及餐廳住宿兼具的「四海一家」。三十多年前我常到這附近買陳家鹽水鴨老店的南京鴨子,而後隨著眷村改建,鹽水鴨遷地經營,房子也拆了,只留下了我在店前老雨豆樹下散步乘涼的回憶。此外,大約是在自治新村這一片,現在也已經蓋起了好多大樓。

軍校路再往東到左營大路之間還有屏山、復興、海光二村等,目前也已拆除夷平,正在整地,應該是有新建案開始。這幾個村子旁邊,在左營大路轉左楠路,現在有個加油站附近,以前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村子叫「祥和山莊」,這個村子是專為單身的退役榮民所設,其中大部份曾是陸戰隊員。山莊裡的房間看起來都不大,有時經過,透過窗子看見裡面晾曬著白色汗衫等物事,眼前都會浮現出在附近看到的那些老兵-多半面色黝黑、臉上紋路深刻,衰老的身子還看得出當年曾經精實的模樣,如果他們挽袖,也會看到有些臂膀上刻有國旗、中國地圖或「反攻大陸」等刺青。年少離家的他們,扛著這樣的希望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左營大路的「祥和山莊」目前已經閒置,大約2019年,我在軍校路看到「新祥和山莊」,新規劃的村子,綠樹濃蔭,比原來的山莊寬闊漂亮,原來住祥和山莊的居民都搬到這裡來了。

在這幾個村子之間還零星夾著由婦聯會協建的慈暉三、六、九村,這些村子的樣式顏色都很相近,大約都是四層樓,水泥白牆,樓梯間的外牆漆紅色,外觀非常好辨識,我在左營、鳳山、桃園龍潭都看到同樣的建築。房屋內部是很規矩的三房兩廳一衛浴。我之所以知道內部狀況,是因為曾經有親友住過這種房子。

沿著左營大路繼續往南,在海軍基地南邊大門前,介壽路到左營南門圓環之間還有自勉、崇實、西自助、勵志等眷村,現在也已經全部夷平,大約2008年開始逐漸有大樓建案在這裡出現,都在十三層樓以上,從海邊開始,逐漸往較南的鼓山一路底桃子園軍區旁擴散,原來勵志新村這個區域現在是一大片十五層左右的大樓。另外,2022年起,介壽路旁開始興建十四層高的「崇實安居社會住宅」,預計2025年就要完工了。

西自助新村隔著左營大路,從「真好味烤鴨」旁邊小巷進入就是東自助新村,在龜山旁邊。南門圓環往東,和當時並不存在的翠華路中間,在左營舊城旁是當時南台灣最大的眷村-果貿新村,有兩千多戶,1980年代全部拆平蓋了18層13棟國宅。由於這一區的建築是圍成環狀的圓弧形,抬頭望去是成為圓弧狀的天空,如今是號稱「小香港」的打卡點,有很多眷村味美食。在這附近,還有海光、勝利三村、四知十四村等幾個較小的村子。眷村的名字一般很明白,唯獨「四知」比較難懂,後來才知道原來「四知」指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村遍佈全台,屬聯勤財務署,意思是提醒財務同袍個人操守有天地你我可知,必須守廉潔。

在高雄,左營最多眷村,或許因為這裡是海軍基地所在地,因為眷舍和軍眷多,左營因此也有很多眷村口味餐廳和很多和國軍相關的行業。記得以前軍校路旁專演國片的中山堂還在營運時,附近有很多賣水果、飲料、蔥油餅、水煎包、水餃麵點等等食物的小攤子,這些小攤小店,在門面上招呼客人的經常就是年輕的小妹,年輕的阿兵哥看著甜美的笑容和像蜜糖一樣的話語,很容易就上門購買了。

另外在左營大路接近最北端的明潭路旁,也就是孔廟附近,有一個很大的市場,它的正式名字是「左營第四公有零售市場」,但如果跟左營人說這個名字,左營人應該會一頭霧水,因為大家都叫它「哈囉市場」。為什麼有這麼有趣的名字?這個以批發商品為大宗的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附近軍人採買的地方,據說早期有美軍駐紮此處時,美軍來採買時,店家會說的美語僅有「哈囉」一句,除了這句話,其他都靠手勢表情,久了,這邊就被叫做哈囉市場了。

雖然阿兵哥少了許多,但現在這個市場現在還很熱鬧,清晨開市,過午就收的大市場,魚蝦肉菜俱全,食衣住行兼備,從雜貨到衣物,從青菜到南北貨,從生鮮到熟食,想得到的幾乎都能找到,價錢也很公道,是許多左營人習慣採買的地方。

左營也有戲院,是過去提供官兵娛樂的地方,後來順應需要也讓一般民眾進入,票價非常便宜,一共有兩家:在軍校路專映國片的中山堂,以及在介壽路底演西片的中正堂。這兩家電影院第一場晚場電影開演的時間大約在六點到六點半之間,一個晚上大約有兩場,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經常全家去光顧,為了看電影,下班以後連飯都來不及吃就往戲院趕,半路在買東西果腹。到中正堂比較近,買東西也方便,但中山堂路程也比較長,附近賣東西的就幾乎沒有,這時,我們就要在半路上先買。

左營大路和海功路交叉口有一家「南昌包子店」當時非常有名,聽說舊時蘇南成市長每天都要光顧。我們去中正堂的時候必然經過這裡,就會先買幾個包子權充晚餐。戲院裡,孩子握著蛋黃肉包看電影,看得入神時包子裡面的肉餡和蛋黃不小心滾落地,他說:眼睜睜看著一隻大老鼠跑過來,叼了大肉餡兒就跑了!

這件事後來變成他對中正堂的重要記憶之一。

中山堂和中正堂是很多老左營人的記憶點,非常老式的電影院-有舞台,舞台上有帷幕,一兩百個木板座位,坐處掀起來的時候還會咿呀響,必要的時候就是集會場所的那種大電影院,一張票幾十塊錢。這兩家戲院在二十一世紀初終不敵時代環境的變化,2009年中正堂先退場,2012年中山堂也歇業,承載我們很多歡樂記憶的它們如今只剩偌大的建築還在,歇業後的空屋大門深鎖,愈形凋敝,只能憑弔了。

走在左營,會發現整個氛圍都和軍人相關,食衣住行都有特色。巷弄或眷村裡有好吃的燒餅油條或燒雞鹽水鴨、左營大路上有掛著「退伍留念」照片的傳統照相館。軍校路和左營大路上有軍品店,從徽章肩章到帽子內衣褲子襪子軍服,只要說得出來的店裡都拿得出手,還有專門做旗幟、擦皮鞋的小店舖。更具代表性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巷,號稱「上海街」。

鄰近中山堂的上海街正式的名字叫做西陵街,裡面每一家店面都非常小,目測大概就三五坪,商品包括電子電器用品、軍品、餐飲店、冰果店、洗衣店、彈子房、西服店、皮鞋電、照相館、鐘錶店、當鋪、文具店,甚至還有澡堂等等。六米寬的小巷子,小店櫛比鱗次,再加上加掛出來的衣服商品,原來已經狹窄的巷子更形擁擠,但當年這裡熱鬧的程度絕不下於鹽埕區的崛江市場,因為這裡甚麼都找得到,甚至走私商品黑市貨物,叫它做「上海街」就是形容它熱鬧得像當年的上海的十里洋場。早年我曾經為了要密錄違法盜獵的現場來尋找一個可以藏在口袋裡不被發現的小錄音機,結果還真的在這裡被我找到!

時光流轉,歲月飛逝,隨著都市規劃,道路拓寬、眷舍清除、高樓林立,左營的樣貌早和過去大有不同,而我也從青春到老年,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也變了,青絲變白髮之外,身邊的人事物也都變了。

左營的記憶真的太多了,也許某天該騎個單車好好端詳這個貫穿了我半生歲月的地方,雖然可能景物已非,但記憶尚存,就是只剩光影也值得回味。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左營(下)

上文承蒙 林美 小姐 同意,引用她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