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
紀念黃埔建軍百周年
化解對來台外省榮民的刻板印象
許劍虹*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來台老兵的際遇,是留在大陸的老兵所十分羨慕的。 (作者提供)
筆者已於6月20日返回美國定居,過去17年在台灣的日子,除了取得碩士學位外,最難忘的就是對上百位的資深榮民進行了口述歷史訪談。透過這些訪談,我不僅記錄下了他們的戰時經歷和生命故事,也解開了許多過往台灣社會對這群外省榮民存在的刻板印象。未來到美國後,也將以這些訪談為基礎進行更多的學術研究。
那麼我們首先在此討論一些台灣社會對外省榮民的刻板印象,今年是黃埔建軍100周年,台灣社會對外省榮民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通通都是「黃埔的子弟兵」。縱然來台灣的外省軍人,不是當過黃埔軍校畢業生的長官,就是當過黃埔軍校畢業生的部下,但嚴格來講他們並不全部都是「黃埔子弟兵」,而且只有相當少數符合這個觀念。
第二個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來台外省榮民即便並非通通都是「黃埔子弟兵」,也至少都是「蔣中正的子弟兵」。他們效忠於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並且把老蔣總統當把他們帶到台灣的「再生父母」看待。對於部分榮民,尤其是軍校出身,具有一定知識水準或者待遇良好的榮民或許真是如此,但這點恐怕無法適用於絕大多數的底層榮民前輩。
接下來的另外一個錯誤認知,而且還是與第二點有點矛盾的刻板印象,是外省榮民懷念大陸老家,想念對岸的故土親人。他們不只是1987年老兵返鄉運動的主力,而且對台灣這塊土地毫無認同。這個錯誤認知很容易為痛恨外省老兵的深綠人士利用來進行政治鬥爭,就漣一些新黨人士也認為多數外省榮民在開放探親後選擇回大陸定居,可實際上完全錯誤。
更誇張的是,對大陸鄉土和親人的思念,時常為獨派或者統派的政客解讀為老兵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將那些在大街上舉五星紅旗的極端人士與外省榮民劃上等號。當然不反對共產黨,甚至於親近共產黨的老兵不是沒有,可這類人士的比例實在是少數中的少數,就讓筆者在此對這些錯誤的刻板印象一一進行破解。
今日在台灣畢業的軍校生,比許多大陸的資深榮民更符合黃埔的資格。(作者提供)
他們並不都是「黃埔子弟兵」
第一個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來台灣的60萬榮民通通視為「黃埔子弟兵」看待,其實這個觀念嚴重錯誤。所謂「黃埔子弟兵」指得是陸軍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他們所有人在畢業後都會分發到部隊從排長開始幹起,因此100%都是軍官。而且只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期到第6期的畢業生,是從廣州黃埔的陸軍官校畢業。
後來陸軍官校本校先後遷往南京、成都以及鳳山,從這些地方畢業的陸軍軍官仍可視之為黃埔精神的傳人。不過並非所有軍官都是黃埔軍校畢業,就以抗戰時代為例,每個部隊都會有自己的幹部訓練班,例如在湘軍系統第70軍服務的孫伯伯,就在接受了軍訓班的訓練以後成為少尉排長,雖然同樣是中華民國陸軍的軍官,可孫伯伯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黃埔軍校生。
這類經由部隊體系自行培養的軍官,一般稱之為「行伍」出身,當然「行伍」也可能在後來被部隊長官保送到陸軍官校受訓,畢業後再扶正成為黃埔系的軍官。例如筆者訪問過的王伯伯,就是經歷過盧溝橋事件的西北軍第29軍小兵,後來經由長官劉汝明保送到西安的陸軍官校第7分校,成為黃埔第21期的學生。
可並非所有出身地方軍的士兵或者軍官,都有機會被送到陸軍官校接受培訓成為中央軍。而且黃埔軍校的畢業生,都會被要求在對日貨者對共作戰中以身作則衝在第一線,因此他們戰死或者被俘的機率就比較高,能來台灣的數量本就相對較少。根據陸軍官校第1期畢業的鄧文儀將軍統計,來台灣的黃埔軍校生約10,000人,留在大陸的約50,000人。
多數留在大陸的黃埔軍校生,是因為北伐或者抗戰勝利後政府裁軍,離開部隊回歸民間才沒能來到台灣。他們當中的多數人,哪怕是隨長官叛變投共或者是本來就是潛伏在軍校裡當地下黨的少數人,在中共統治下都難逃被清算的命運,命運極為悽慘。來到台灣的黃埔生,是極少數的幸運兒,即便他們當中亦有人在白色恐怖時代遭受牽連。
蔣公銅像在榮家的存在,與其說是給老兵膜拜他,不如說是給老兵一個情感上的宣洩出口。 (作者提供)
對蔣中正情感複雜
第二個刻板印象,是所有的榮民都愛戴蔣中正,這是極為錯誤的。一般情況下,確實出身黃埔系的官兵會比較忠於蔣中正。或者是並非黃埔出身,但在國軍中扮演要職者對蔣中正會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比如俞大維跟孫立人都不是黃埔系統出身,但俞大維當到國防部長,孫立人當到陸軍總司令,都曾受益於中華民國體制。
所以哪怕曾被軟禁,晚年的孫立人對蔣中正仍十分敬重,沒有發表任何對蔣中正不利的言論。可並非所有來到台灣的榮民在中華民國體制下都能夠飛黃騰達,這些人對蔣家父子的看法就未必那麼寬容。哪怕是黃埔軍校畢業生,有些可能根本就是中共地下黨,有些則是被地方部隊保送到官校受訓畢業的,他們出於對中共或者老部隊的感情,對蔣中正還會帶有或多或少的敵意。
如果我們把範圍再拉大到基層老兵,他們很多人可能都在不同番號的部隊裡待過,今天中央軍,明天地方部隊,後天又變成偽軍或者共軍。基本上是誰給他們飯吃,就效忠誰。今天槍口對著的人,明天可能又變成自己的老闆或者同僚,根本談不上對蔣家有所謂的效忠,只是他們剛好都在1949年因為各種不可抗的原因跟著來到台灣,才成為了蔣家的兵。
可根據筆者訪問的絕大多數基層老兵,包括前面提到的孫爺爺,他們其實既不喜歡蔣中正也不喜歡毛澤東。對他們而言,無論蔣中正還是毛澤東都是導致兩岸兵戎相見,中國人殺中國人的罪魁禍首。死在蔣毛手下的中國人,遠比北伐時代死在軍閥手下以及抗戰時代死在日軍手下的還要多,所以老兵怎麼可能真心喜歡蔣中正?
外省榮民固然懷念大陸老家,但如今都已落地深根為台灣人。 (作者提供)
把台灣當成永遠的家
孫爺爺就坦言,相比起蔣中正跟毛澤東,他反而對汪精衛印象最好。因為汪的和平軍從來不打他們湘軍,還會在日軍掃蕩時暗中給他們通風報信。另外一位戰時效力過中央軍、西北軍以及地方團隊的姚爺爺也表示:「蔣介石打不過日本鬼,節節西退,帶走了少部分有錢人。大部分人民留在淪陷區,如果沒有汪精衛他們怎麼過?」
不過蔣中正總統畢竟把他們從大陸帶到台灣,讓他們在這塊島嶼上有了躲過大饑荒與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並且最終成家立業的機會。因此對於老蔣,他們的感情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根據前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將軍的說法,各榮家裡的蔣公銅像確實有保留的必要,有銅像在才能讓老兵有一個宣洩的出口,無論是喜歡他的還是痛恨他的。
而經過40年的發展,到了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的時候,其實回大陸的台灣人當中外省榮民並不是最高的。根據紅十字會統計,第一年開放大陸探親時返回大陸的台灣人當中有60%是台商,真正的外省榮民不到30%。到2020年為止,也只有10,000左右的外省榮民回大陸定居,可見對絕大多數的外省榮民而言,無論他們是否有成家,台灣都是他們唯一的家園。
大多數回到大陸的榮民,發現無法適應中共的體制,且老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早就已經沒有了家鄉味。很多鄉鎮、縣市甚至於省份都在中共的規劃下消失不見,老家早就不存在了。至於留在大陸的手足或者後代,許多更是變得貪得無厭,要不就是在文革時為求生存配合中共批鬥,甚至於殺死自己的親生父母,親人根本就當不下去。
因此絕大多數榮民最終選擇以台灣為家,是很自然而然的結果,想回大陸定居者不到1/60。他們與他們的後代,早就已經是台灣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近年來中共頻繁以安排大陸後代「認親」為手段,試圖將部分埋骨台灣的已故單身榮民遺骸帶回大陸埋葬,甚至於在他們的骨灰罈上覆蓋五星紅旗,都是極為卑劣的統戰手段,值得政府有關機構警惕。
部份榮民組張兩岸統一共創新中國,甚至還設計了新的中國國旗。(作者提供)
以中華民國為最高認同
最後則是台灣的部分本土黨派或者獨派社團,包括在野時代的民進黨喜歡給資深榮民扣上紅色帽子,批評他們為中共同路人。關於這點,筆者認為對團結台灣毫無益處。事實上早年的黨外運動,甚至於創黨初期的民進黨都有不少外省榮民支持。民進黨的創黨元老費希平與傅正,就是1949年隨政府來台灣的資深榮民。
筆者訪問過一些參加過對日抗戰的孫立人將軍老部下,對民進黨,至少創黨初期的民進黨也頗具好感。為什麼今天榮民與民進黨關係如此勢不兩立?除了他們不認同法理台獨路線外,最重要的還是深綠人士對省籍議題的操弄。如果未來的政府執意要一條路走到黑的去排擠,歧視外省人和外省人的後代,那麼就無法怪罪老兵因受到刺激而越來越「紅統化」。
可是就筆者個人的接觸與觀察,絕大多數榮民還是習慣了台灣現有的民主制度,對中華民國法統也有高度認同。也有不少老兵表示,如果中共犯台,他們願意站在第一線保衛中華民國,完全擁抱跟認可中共的資深榮民在數量上微乎其微。當然他們有部份人因為不喜歡日本、美國以及俄羅斯等強權對兩岸事務的宰制,對中共近年來國防力量的強盛也會有讚嘆的言論。
對許多資深榮民,尤其地方部隊或者偽軍、共軍出身的資深榮民,例如現居高雄的蕭伯伯而言,兩岸最好的解套方式還是合組一個新的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中國。這個中國既有台灣的民主自由,也有大陸在軍事、科技以及外交上的成就,讓中國人在國際上走路有風。筆者接觸的老兵中,沒有一個願意完全臣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
當然在現在的情況下,兩岸沒有合組新中國的可能性,習近平只想要征服台灣當皇帝,賴清德則恐怕連中國兩字都不想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深榮民自然是以中華民國為唯一的祖國,他們依舊反對共產主義體制,但還是希望兩岸和平,共存共榮,事實上已默默接受「兩個中國」的安排。至於要統一還是獨立,那也是他們這輩子看不到的事情,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