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三):
「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
一起編織出輿論假象
2018/10/28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何中尉
心理作戰情報軍官,現役陸軍政戰中尉,目前任職於國防部心戰大隊,主要研究國際戰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可以這樣形容:中國共產黨與群眾脫節,我們與群眾脫節的情形比他們還嚴重,這群眾戰是要怎麼打呢?我們不只和對岸的民眾脫節,和自己民眾也脫節。畏懼輿論如洪水猛獸的臺灣官僚,口口聲聲自稱重視輿論,為何還能對輿論如此無知?
在俄軍多次有效干涉外國選情以後,據傳共軍戰略支援部隊也開始把影響台灣選情列為重要的「信息戰(即資訊戰)」任務。「干涉選舉」是目標,達成的方式就是從民主國家內部發動輿論攻勢,「輿論戰」本身才是關鍵課題。
這邊要再強調:在資訊傳播快速的當代,輿論攻勢是防不勝防的,監控與澄清都無法挽救已經造成的傷害。因此,惟有組建一支與敵人同樣專司戰略層級心戰的專業部隊,藉由主動投放訊息來衝擊敵方,才可能抵銷境外勢力不正常干擾,維持國內言論自由與民主政治的自然運作。
想要打好輿論戰,自然就要熟稔掌握輿論環境。目前看來,對岸心戰部門恐怕遠比台灣心戰部門來得更加瞭解台灣輿論。
當我們的心戰部門不懂台灣輿論,也不懂對岸輿論
若先撇開層級較高的國際輿論不談,兩岸輿論戰大致可以被劃分為兩大戰區:
其一,是我國政府治下受言論自由保障的輿論生態。
這個戰區有著重視市場偏好(有時甚至會出現「市場失靈」)的複雜媒體文化,輿論與選舉制度和政權更迭息息相關。戰場環境瞬息萬變,輿情走向不受政府引導,而是被金權、傳媒與形形色色的意見領袖所交互影響。
雖然這是我們的主場,但我們近一年來卻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因為入侵者竟然比防守軍更加對台灣輿情「熟門熟路」,甚至打得「左右逢源」。摸著良心講,專司台灣心戰工作的單位(國防部政戰局文宣心戰處與心戰大隊),內部領導幹部對於台灣輿論生態與政治脈絡的瞭解,恐怕還遠遠不及國內許多尋常網友。
其二,是中共當局治下被「防火長城」環繞、由官媒與「評論員」引導輿情、網民自成一套特殊文化的半封閉輿論生態。
牆內雖然號稱受到嚴密控管與發文審查,實際上卻漏洞百出:監控系統與巡查人員再怎麼厲害,都永遠無法控制住每天數以億計的訊息、影音、思想與情感傳散。在那裡,每天都有人示範給你看該如何和黨中央打輿論戰:要用「捧殺」的方式去打擊對手,要擅長「說反話」,要用字母、符號、同音字或諧音掩飾敏感詞,要融入紅色群眾之中打「游擊戰」。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一些民間朋友以為:中共要滲透言論自由的台灣很容易,台灣要打入言論受到嚴控的中國卻很困難;其實未必如此,只要瞭解對岸的網路生態,就不難去干涉對岸的輿論甚至地方政治。和核武一樣,輿論戰也可以玩「相互保證毀滅」:擁有足夠的反擊能力,才能讓對方知道攻擊我們不划算,使得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可惜,我們的心戰部門不但根本沒有踏上這個戰場,甚可說是對這一大片戰場幾近全盲。作為台灣的心戰專業部隊,絕大多數在位者對微信公眾號與新浪微博的生態並不熟悉,搞不清楚QQ、百度貼吧、知乎、天涯、人人是什麼東西,更不要說去認識烏有之鄉和科學網這種相對生硬的東西。至於香港、澳門的輿論生態就更不用提了,主事者對港澳不關心,基本上是一無所知。
可以這樣形容:中國共產黨與群眾脫節,我們與群眾脫節的情形比他們還嚴重,這群眾戰是要怎麼打呢?我們不只和對岸的民眾脫節,和自己民眾也脫節。畏懼輿論如洪水猛獸的台灣官僚,口口聲聲自稱重視輿論,為何還能對輿論如此無知?他們到底是以什麼態度與方法去檢視輿論的?
對「科技感」的迷信:完全不懂輿論脈絡,就在看數字掰故事
近年來,許多政府部門都一窩蜂地流行起了大數據系統,心戰大隊也不例外。公部門想要利用大數據來掌握國內輿情(甚至兩岸輿情),有些還聲稱要藉由大數據來「反制對岸的假新聞攻勢」。可是,單靠系統和設備就能瞭解輿論嗎?
大數據系統不是不能用,但當你想藉由系統來觀察複雜的人文世界時,系統自然會存在不少侷限。大數據系統在搜尋網友輿論時,沒辦法精確判斷發話者的情緒,系統對於發話者情感正、負判定的準度,通常落在40%到50%左右。
也就是說,像「反諷」、「反串」或「帶髒話的激賞」這類網路上常見的表達方式,發話者對意提的真正立場就很有可能被系統誤判。要有具備輿論敏感度的分析人才,才能正確運用這種分析工具,否則恐怕會從數字身上推導出更加錯誤的結論語政策建議。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去年1月時,莒光園地節目播出了涉及同性戀議題的單元劇《彩虹》,讓許多年輕網友大感驚喜。由於會對此議題發表意見的網友大多是對多元性別抱持開放態度的年輕世代,社群網站上(尤其國防部發言人臉書)讚揚軍方此舉的輿論明顯居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bBideLVU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但心戰大隊的大數據系統不知在統計上受到什麼因素干擾,就是跑出了「網民負面聲量居多」這種與事實相反的結果。雖然單位同仁據理力爭,負責大數據輿情分析的指揮者仍堅持依照數據來向上級報告:多數網友不喜歡這部單元劇。
我不知道國防部最後有沒有受這份報告所影響。至今快兩年了,莒光園地似乎真的不曾再推出過類似議題的單元劇或節目。如果對輿情的錯誤解讀導致國防部宣傳政策上的誤判,這會是一大悲劇。倘若大數據系統的指揮者是為了迎合上級而導致真實輿情被扭曲與掩蓋,那就更是喪失了借助系統來分析輿論的意義。
也有另一個極端的案例:自從新疆加強監控穆斯林、大規模興建再教育中心以後,心戰大隊的大數據輿情分析系統也試著去統計中國網友反應,最後得出了「對岸網友大多支持加強對維吾爾人控制」這樣的數據。
得出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中國許多漢族本來就對維吾爾族存在嚴重的負面刻板印象,所以會支持中共當局採取高壓手段防阻恐怖攻擊。但負責大數據系統的指揮者並不瞭解對岸這種民情,覺得「輿論怎麼可能普遍支持打壓人權」,最後乾脆決定不要分析這個議題了。
Photo Credit:中央社
新疆再教育營
說到底,台灣心戰部門的領導者根本沒打算用大數據系統來認真瞭解輿論,只想把大數據系統當成可以朝自己臉上貼金的「高科技裝備」。在政戰局行將交接之際,上級竟然急著要在現任長官離開前完成大數據作業室的標案,相關規劃更是以「陳展」作為主要考量,為求華麗展現、替長官留下美好政績;至於輿論分析上的實用性,反倒在決策過程中被犧牲。
高層使用大數據系統的立場,也顯得本末倒置:幾乎只要國軍一挨罵,就要求動用大數據系統分析,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分析出來的結論卻一點都不可靠,因為指揮者總是會用長官喜歡的話語來美化數據。這讓人有種感覺:國軍的大數據系統,彷彿是為了安慰高層長官而存在,而不是為了保護國家而建置。
這讓人不禁感慨:對於一支軍隊而言,官僚思維遠比裝備不足還要可怕。
研究機構把大數據系統用在學術性的民意探究上,那會是很有價值的量化研究工具;企業把大數據系統用在消費者調查上,那會是很棒的商業工具;但如果政、軍之類的公部門想僅憑大數據之力來掌控台灣複雜的輿論走向,還想拿統計方法紕漏百出的數據來替政策背書,那真是痴人說夢話了,原因大致如下:
「同溫層」讓數據難以反映輿論形勢
這年頭都在講「同溫層」了,怎能妄想單靠幾組數字來解析各大輿情板塊?打個比方:在台灣,LINE可能代表了一個世代(或群體),PTT代表了一個世代,Facebook代表了一個世代,Instagram代表了一個世代,抖音現在搞不好也自成一個世代。
Dcard、巴哈姆特、Mobile01等輿論平台,也代表著彼此特性截然不同的族群。各同溫層彼此間交流程度不高,對不同議題的關注程度也不一樣,對各類議題發表意見的頻率更是不同。
網路上誰比較大聲、誰比較多話,絕對不代表民意就比較倒向那一方。而對於特定議題能產生影響力的群體,也可能不是多數的一方,而是掌握了關鍵話語權的少數。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光靠系統與數據,不可能看懂輿論的政治脈絡
要對一個議題做量化分析,首先還要瞭解這個議題的兩造在吵些什麼、堅持些什麼。在根本不清楚雙方在吵什麼的情況下,連變項都無法劃定出來,這樣要怎麼去分析一項議題的輿情?這是國軍在面對新時代輿論戰時的重大難題,絕對不是靠著時髦的大數據系統就能解決的。
以統獨問題為例:基於行政中立,軍事系統的教育不敢深談統獨問題,軍事院校先天具有保守傾向,軍校生也沒經歷過民間院校熱衷於政治、社會議題的氛圍。因此,即使是軍人也難以理解「統獨到底在吵什麼」。偏偏台灣絕大多數的政治議題(尤其那些會被中共拿來操作的議題)都是圍繞著統獨議題在發想與延伸,存在歷史包袱的國軍自身更是難以從統獨爭議中脫身。
對於輿論戰場上必須面對的問題,卻忌諱去談論與瞭解,自然就會陷入不利形勢。我們要面對的對手,至少還懂什麼叫作社會主義,多少接觸過一點唯物辯證法。大多數軍人連國軍理論上信奉的「三民主義」與「革命精神」都搞不清楚是什麼了,更不要說左派/右派、環保、民族、性別、文化這類細膩、前衛的當代議題。
軍人不必去支持特定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但如果政治思想薄弱到一貧如洗的地步,只會空喊「為台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那樣的思想韌性是極度脆弱的。軍人無法和關注國家議題的民眾溝通,這樣要如何去從事輿論戰?如何在自己土地上抵禦敵人所擅長的政治攻勢?
如果心戰部門的指揮者真的把輿論戰當成一回事,他們應該會看重對於判讀者的政治教育。但他們不知道嚴重性,在他們幻想的世界觀裡面,所謂輿論就只是由「不理解政府與國軍辛勞的酸民」與「支持政府與國軍的理性民眾」這兩種生物所簡單構成的。這些人身為政治作戰幹部,卻不重視政治教育,只想著依賴大數據系統。這就像不去磨練自己的手藝,卻拼命喊著買漂亮電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一起編織出的輿論假象
中共網軍在台灣網路生態中,是鋪天蓋地的存在。包含各大媒體的討論區,到許多重要的臉書粉絲專頁,乃至於不少臉書社團內,都存在著大量的「假帳號」。這一點,許多台灣網友都早就查覺了,但台灣心戰部門的長官似乎並不在意。
「五毛」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絕對不是可以被這樣「忽略不計」的,他們的存在會讓許多重大議題的網路輿論分析效益大打折扣。然而,從結果來看可以這麼說:過度依賴大數據系統的台灣心戰部門,似乎經常把中共網軍炒作出來的網路輿論當成純粹的本國民意來參考,並且渾然不疑有它。講白了,在每一次上給政戰局的提呈單中,所謂的「網民輿論聲量」裡面不知道都摻雜了多少被五毛灌水出來的假輿論,但上級卻沒打算要處理這個盲點。
五毛也是有分等級高低的。最低階的五毛,就只是中國各省市想要打工、賺外快的廉價網路評論員,他們許多人教育水準極低,只能照著SOP來創辦假帳號,照著SOP來謾罵共產黨的一切敵人。這些人不只在台灣、香港討人厭,他們在對岸也同樣令人憎惡。
他們喜歡對台灣人噴粗話,因為噴粗話最能淺顯易懂地向上級表明「我有罵他們了」,而且不需要動腦。他們打字時甚至也懶得切換成繁體字,大頭貼上偶爾會放個五星旗或共軍武器照片來表明愛國立場,根本不打算偽裝。和他們在網路上爭辯也沒多大意義,因為他們就只是領錢辦事而已。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恐怖的是「高等」五毛,也就是真的訓練有素、瞭解台灣輿論的職業帶風向部隊。他們的目標是炒作他們想放大的議題,壓抑他們不想宣揚的議題;為了遂行任務,他們可以偽裝成任意立場的網友,也不必忌諱在偽裝的過程中談及某些敏感詞(如「六四」、「藏獨」等)。
他們擅長運用陰謀論,把真實的消息打成「不實訊息」。他們有些甚至還會模仿台灣網友的口吻,把他們不希望曝光的對岸人權問題說成「它國事務,干我屁事」。為了製造陣營內部的對立,他們還會假意為候選人護航,質疑網友「轉移焦點」與「惡意抹黑」。
他們也會掌握各平台的瀏覽巔峰期,以PTT為例,雖然全天候都有網軍(有些可能是外包給公關公司)駐板,但他們主要活躍時段大概落在每天晚間10點半至凌晨1點半之間。跟這種網軍比較起來,透過群組和內容農場散播不實訊息圖文的網軍,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
除非經過專業試探或調出發文紀錄,這種網軍是無法被一般民眾辨別出來的。
台灣的輿論環境正在高速地複雜化,境外勢力的干涉已非單靠培養國民媒體識讀能力就能克服的,必須要有積極且有系統的反制計畫。在中共輿論戰能力突飛猛進的同時,如果台灣有關部門還繼續原地踏步,那就和就地棄守簡直沒兩樣。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