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有立委吵著說TECC是要消防員打仗送死;另外一些人則說這是「救災」等狀況可以用的,事實上他們都只對一半
TECC當然不是要消防員去「打仗」送死,但依照軍方自己對戰術戰鬥傷患救護能量的緩慢進步,再加上很多演習的想定,是可能會導致消防員在救治受傷的武裝人員之際陷入風險的
而你單說TECC拿來救災,這也是略顯外行的話
TECC的衍生,是源自所謂的Hartford consensus,而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意見整合呢?那是因為當時有所名叫Sandy Hook的學校發生濫射事件,然後在事後研究發現,軍方戰術戰鬥傷患救護TCCC的處理程序,對因應民間的這類攻擊事件是有效的,所以也才衍生出了TECC
最後,在下為文不打誑語,Hartford Consensus的主席其實講的很清楚,這些策略都是為了在「濫射事件」與「蓄意造成的大量傷患事件」intentional mass casualty events裡,提高民眾生還率而擬定的
如果是救災,那用的會是disaster relief類的辭彙,而不是“intentional" mass casualty events
如果我們不開放槍械,爆炸與持刀傷人案件發生率也偏低的狀況下,讓幾千甚至近萬的消防員,去接受TECC的目的是甚麼?
我個人並不反對這樣的教育與訓練;但我擔心的,始終是「跨單位整合」與「人力運用」的問題:老美據TECC發展的救援特遣隊rescue task force標準,我們有多少單位能達到?
連部份外國消防員都要使用「舊的警用防護裝備」時,我們消防員的防護裝備呢?
在看到國軍新抗彈板明明沒有拿5.8mm彈藥來測試(你即使能擋住別的口徑的穿甲彈,但依照NIJ或任何國際防護標準而言,你就是不能提對於「沒測過」彈藥的防護效果),結果卻拿對岸彈藥來「說嘴」的態度,我真的對於消防員的防護裝備,沒有那樣地「樂觀」
所以這整件事,應該要在「正本清源」,知道一件事是為何而生之後,再去妥善規劃,進而提供訓練與裝備,而不是成為一個「口水戰」的題材而已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