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後,台灣在情報事務上到底進步了多少?(美聯社)
蕭台福出書十年
台灣情報事務進步了嗎?
局外人 ※作者為情報體系觀察者
前國安局第一處副處長蕭台福先生關於情報事務的著作《情報的藝術:新時代智慧之戰》在上個月出第二版,蕭台福先生在新版中增添近年來情報動態和對於台灣情報事務革新的思考,與時俱進的內容對關心情報事務的讀者無疑是有著莫大的啟發。
此書在2015年發行初版迄今剛好滿十年,十年過去之後,台灣在情報事務上到底進步了多少?
作者所提出的諸多問題是否得到改進?
蕭台福先生在2015年《情報的藝術》初版的自序提到:
「情報界是個非常封閉、保守的體系,不但彼此不知工作的內容,『應該一輩子保密』的觀念使得許多前輩不願意交代寶貴的經驗,更不願意提起失敗案例的教訓,而這正是我國情報工作與學術進步有限的地方。」
誠哉斯言,十年前的台灣,情報界對於情報事務的諱莫如深、以及公眾對情報事務的普遍無知,使得台灣情報事務的討論受到桎梏,在十年過去之後的2025年,蕭台福先生在書中所關切的諸多面向,是否得到改進?筆者不揣冒昧提出下列問題作為探討。
一、執政者是否意識到情報事務革新的重要性?
蕭台福先生在書中強調台灣情報界面對中國在諜員情報、通訊情報、科技情報等各方面的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沒有時間繼續因循苟且,「這已經不再是『進化』的進程,而是『革命』的急迫感。」
而他指出要推動情報事務革新,勢必得仰賴情報界主事者,甚至更高層級的國安決策者提供必要的政治支持,作為改革的後盾。
然而,從過去蔡英文政府到今日的賴清德政府,特別是國安團隊和情報界主事者,包括是否體認到情報事務革新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是否對於情報事務革新有明確的概念和改革藍圖?這些都是關心情報事務和國家安全的公眾必須詰問的問題。
二、是否敢大刀闊斧推動體制變革?
今日的台灣情報體制仍有諸多課題仍待解決,比如說軍情局是否該提升位階?資通電軍是否該和軍情局、心戰部門整合為真正的第四軍種?是否該把「國家安全情報協調會報」主席和國安局長分離,提升為如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的地位專注於管理情報界?是否該把特勤單位脫離國安局,使其各自專注其本務?
前述問題迄今尚未見到相關決策者提出解決之道,公眾也少有討論,然而只要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就會持續桎梏情報界的發展,吾人不禁要問主事者是否意識到體制變革的重要性?是否敢大刀闊斧推動體制變革?
三、情報界是否願意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公眾?
前述提到蕭台福先生指出台灣情報界「是個非常封閉、保守的體系」,而且深受「應該一輩子保密」的內規束縛,往往使得台灣情報界無法主動爭取公眾的支持,更不用說去主動提升公眾對情報事務的認知。
以退休情報官員為例,近年來除了前軍情局官員龐大為出書《情報門》系列講述情報工作經歷等少數特例之外,尚未見到更多退休情報官員願意出書或受訪談論情報工作的經驗。這顯示出過往情報界內規和相關規定的嚴苛束縛,成為情報界和公眾隔閡的阻礙。
而各情報機構首長,原本可以善用作為情報界門面的身份和公眾、媒體對話,但是除去國安局長蔡明彥去年出席中興大學演講的特例,台灣情報界首長們並沒有把握住機會去和公眾、媒體對話,實在讓人感到遺憾。
至於是否該比照歐美情報界同行善用通俗文化媒介、社交媒體提升自身公眾形象,台灣情報界更是躊躇不前。
2025年的當下,情報界是否會考慮改變面對公眾的態度,吾人不禁要打上問號。
四、媒體是否盡到監督情報界、提升公眾認知的責任?
台灣媒體近年來處理情報事務議題往往過於淺碟,欠缺深度論述,比如近期震動國際的「金阿波羅」呼叫器爆炸事件,儘管台灣公司牽涉其中,台灣主流媒體卻少有追蹤其背後情報網絡的深入報導。
即使是國內情報界的相關新聞,如國安特訓性騷擾疑雲、軍情局長羅德民爭議、國防部長邱國正任職國安局兒子私密影片外流等等,台灣媒體多不願(或不敢?)深究這些新聞背後反映出的情報機構內部的管理、人事、監督等問題。
至於情報界所面臨的問題和變革之道,台灣媒體幾乎是沒有任何興趣討論。
這樣的媒體氛圍不僅無法達到監督情報界,更不可能提升公眾對情報事務的認知。
五、情報學界是否該更積極發聲?
面對情報界和媒體都無法肩負提升公眾情報事務認知的責任的現況,吾人不得不把希望放在情報學界。
和情報界有所接觸、專研情報學的學術界人士是否能夠成為提升公眾情報事務認知的教育者,甚至發揮情報改革倡議者的角色?是值得吾人期待的。
特別是在近年來「認知作戰」、「第五縱隊」等議題深陷政治口水戰泥淖的困局,更需要情報學界研究者以專業意見讓相關討論重回正軌。
六、公眾是否能正確看待情報事務?
相較於烏俄戰爭爆發之後國防議題受到關注,台灣公眾對於情報事務卻欠缺同樣多的關注和理解,再加上前述情報界和媒體的問題,讓公眾更難以認知目前台灣情報界所面臨的問題,無法督促政府推動情報改革。
如何提升公眾對情報事務的認知,是所有關心台灣情報界未來的有識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七、政界是否有重視情報改革的呼聲?
前總統陳水扁在立委任內不僅積極監督國防事務,並且和國會助理柯承亨(現任國安局副局長)於1992年共著的《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對於當時不透明的國防體制多所針砭,也為未來的國防改革,如法制化、文職化、建立監督機制等大方向提供指引。
如今的政界朝野人士,是否能以當年《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為師,結合各方有識者積極的研究今日台灣情報界的問題、未來挑戰和改革路徑,將政治界作為推動情報事務革新的策源地,督促國安決策者和情報界主事者作相應的改革,是值得政界朝野人士深思的課題。
結語
蕭台福先生在書中警告台灣已經沒有餘裕迴避情報事務革新的課題,而前述的情況顯示,台灣國安決策者、情報界、政界、輿論和公眾等各方面尚未作好準備、甚至沒有認知到情報事務革新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吾人深切期盼,《情報的藝術》重新出版能夠警醒台灣各界正視情報事務的重要性,進而推動延宕已久的情報事務革新。
※ ※ ※ ※ ※
內容簡介
什麼是情報?
什麼是情報資料?
什麼是情報活動?
什麼是情報組織?
它們都有哪些特性?
情資搜集就是在別人不同意、不合作、甚至不知覺的狀況下取得資料。在情報作業循環裏,情資搜集屬於「原料生產」部分,搜集的目標是情資,而不是情報。搜集方式沒有一定的成規,搜集到的內容絕大多數時間只是片斷的資料,因此在整個情報活動中,情資搜集是最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的工作,而且是最艱鉅與最重要的一環。
SPY有兩種,一種是編制內的,一種是編制外的。
佈建就是編制內的間諜吸收編制外的間諜從事情報活動。
沒有佈建就沒有深入的情報,佈建是情報工作的基石。
編制內的情報人員是無名英雄,但真正的無名英雄是編制外的情工關係。
諜報工作的精髓就在「欺騙」,但騙要騙得有技巧、有道德。
情報機關為了保護情資來源的隱密性,很少願意將各方搜集到的情資直接提供給其他機關參考運用,而是將所有相關的資料彙整、隱匿來源、並提出本身的研析意見後再行分送,因此情研部門是最直接負責增進情報機關工作表現的單位。
一般人通常只注意寫作的品質、寫作的格式、情報機關如何增進與情報閱讀者的關係,很少有人注意應如何增進研析人員的思考。
蘇聯的術語稱「情報謀略」為「積極作為」(active measure)
美國的術語稱「情報謀略」為「機密行動」(covert action)
情報謀略是補助外交和軍事作為的一種「非傳統」手段,其戰略目的即是外交政策的核心。
情報合作(Foreign Intelligence Liaison Relationship或 Intelligence Cooperation)是廿世紀產生的國際合作形式,即使強大如美國在面對非傳統國家安全威脅時,也需要其他國家的協助以抵抗共同的敵方。
國際情報合作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攻勢的情報作為和守勢的反情報作為必須互為作用,從攻勢的情報作為中產生反情報資料,從守勢的反情報作為中發現可用為攻勢的情報。
假如逮捕了間諜,表示反情報工作有了問題,假如沒逮捕間諜,還是表示反情報工作有了問題,你只能二者擇其一。││前中情局長韋伯斯特
偷情報是各國情報機關都做的事,要想不被偷,只有做好反情報、反洩密。
如果情報活動因為隱密而脫離了政府或國會的監控,甚至於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民主政治就有被損害的危險。如何管理這些秘密活動、如何監控機密經費的使用,乃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制度是達成目標的一種工具,只要有需要,無論是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財務制度……,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只在於制度的改變要越變越好、越變越有效率、越便越符合人性的需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蕭台福
中央警官學校40期
美國中央密蘇里大學碩士
國家安全局第一處副處長
香港鳳凰電視台特約評論員
美國之音中文部特約評論員
香港前哨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著作]
情報生涯30年[2007年被查禁]
工商諜戰
[譯作]
諜戰風暴
目錄
自序
【上 冊】
第一篇 情報理論
第一章 概 論
第一節 情報學的形成
第二節 情報是資訊
第三節 情報是活動
第四節 情報是組織
第五節 情報獨立性與情報政治化
第二章 情報作業程序
第三章 情報資料搜集指導
第一節 情搜需求的產生與情搜指導的目的
第二節 情搜指導的程序與管理
第三節 情搜指導發生的問題
第四章 情資搜集
第五章 情報編寫
第一節 情報報告
第二節 情報研析報告
第三節 情報本文編寫的技巧
第六章 情資傳遞
第一節 傳遞方法
第二節 通訊加密
第三節 死轉手
第四節 情資傳遞注意事項
第七章 情資處理
第一節 情資解譯
第二節 情資分發
第三節 情資登記
第四節 情資鑑定
第五節 情報資料庫的建立
第八章 情資研處
第九章 情報分發與運用
第一節 情報分發
第二節 情報運用
第三節 急情通報
第十章 情報運用的意見回饋
第一節 意見回饋
第二節 情報工作績效考核
第十一章 情報工作與危機處理
第十二章 情報人員
第一節 情報人員的共通條件
第二節 情戰人員的條件
第三節 情研人員的條件
第四節 情報行政人員的條件
第五節 情報人員的考選
第六節 情報人員的專業訓練
第二篇 情報工作實務之情資搜集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情資搜集的特性
第二節 情資搜集的要求
第三節 情資搜集的依據
第四節 情資搜集的要領
第二章 情資搜集的方法
第一節 公開資料搜集
第二節 人力搜集
第三節 技術搜集
第四節 科技蒐情
第五節 國際情報合作
第六節 情報行動支援
第七節 情資搜集方式的爭議
第三章 情資搜集人員的身分掩護
第一節 身分掩護的種類
第二節 非官方掩護機構的設置
第三節 身分掩護的設計要點
第四節 使用掩護身分的意外
第四章 情資搜集的發展趨勢
第三篇 情報工作實務之諜報佈建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佈建的定義、目的、名詞解釋
第三章 佈建的分類
第四章 佈建作業循環
第五章 物色
第一節 對象的條件
第二節 吸收到反間的疑慮
第三節 物色的方法
第六章 查核
第一節 查核的目的
第二節 查核的方法
第七章 接觸與評估
第一節 初步接觸
第二節 交友技術
第三節 發掘動機
第四節 評估
第八章 吸收
第一節 吸收的形式
第二節 認知
第三節 化名與代名
第九章 訓練
第十章 運用
第一節 聯繫
第二節 指導
第三節 聯繫指導的原則探討
第四節 考核
第十一章 給付酬謝
第一節 酬謝的方式與原則
第二節 給付金錢的原則與取據的技巧
第十二章 停止連絡與恢復連絡
第一節 失聯、停聯與斷聯
第二節 失事情工關係及家屬的撫慰
第三節 復聯
第十三章 佈建支援與要求
第一節 佈建支援
第二節 提出要求
第十四章 諜員情報應注意的問題
序
擔任公職最後的五年期間,雖然我服務的部門在許多願為情報工作奉獻的優秀男女同仁努力下,年年因為表現優異而獲得「天下第一處」的稱譽,但我始終感覺「還差那麼一截」。在國際情報界,我國不要說排不上一、二、三名,數字前面再加個一,恐怕也不見得排得上名。
情報界是個非常封閉、保守的體系,不但彼此不知工作的內容,「應該一輩子保密」的觀念使得許多前輩不願意交代寶貴的經驗,更不願意提起失敗案例的教訓,而這正是我國情報工作與學術進步有限的地方。離開公職雖然讓我失去了絕大多數舊有的關係,卻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閱讀與思考,過去的種種疑惑讓我設法從國外大量公開的經驗中尋找答案,結果發現,相對於國外,我國的情報工作不只是資源薄弱,在觀念與訓練上更落後許多。
這本書是我把從當年入中央警官學校起,歷經四十多年的所學、所見、所做,及看到時代演變帶來的環境改變、觀念改變、做法改變,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所做的反思與整理。雖然有些看法有些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民主國家的情報工作正是要保障民主基礎的思想與表達自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給仍然關懷我國情報工作但觀念、訓練、與決心不足的人士參考,那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了。
※ ※ ※ ※ ※
內容簡介
情報界是個非常封閉、保守的體系,不但彼此不知工作的內容,「應該一輩子保密」的觀念使得許多前輩不願意交代寶貴的經驗,更不願意提起失敗案例的教訓,而這正是我國情報工作與學術進步有限的地方。離開公職雖然讓我失去了絕大多數舊有的關係,卻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閱讀與思考,過去的種種疑惑讓我設法從國外大量公開的經驗中尋找答案,結果發現,相對於國外,我國的情報工作不只是資源薄弱,在觀念與訓練上更落後許多。
這本書是作者從當年入中央警官學校起,歷經四十多年的所學、所見、所做,及看到時代演變帶來的環境改變、觀念改變、做法改變,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所做的反思與整理。雖然有些看法有些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民主國家的情報工作正是要保障民主基礎的思想與表達自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給仍然關懷我國情報工作但觀念、訓練、與決心不足的人士參考,那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了。
非常感謝當年帶領我們進入情報工作這個莊嚴大門的莊心田、杜陵等多位老師的苦心教導,他們當年為國家的努力與奉獻,及退休後仍然孜孜不倦、誨人諄諄的精神,仍然是我們後輩的典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蕭台福
中央警官學校四十期公共安全系畢業,美國中央密蘇里大學行政管理碩士,曾任國家安全局國際情報處副處長。
【著作】
情報生涯30年(時英出版社,2007年被查禁)
工商諜戰(香港文革歷史出版社)
情報得藝術 上下冊(時英出版社2015年)
【譯作】
諜戰風暴(時英出版社,2014年)
目錄
【下 冊】最新版
第五篇 情報工作實務之情資搜集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情資搜集的特性
第二節 情資搜集的要求
第三節 情資搜集的依據
第四節 情資搜集的要領
第二章 情資搜集的方法
第一節 公開資料搜集
第二節 人力搜集
第三節 技術搜集
第四節 科技蒐情
第五節 國際情報合作
第六節 情報行動支援
第七節 情資搜集方式的爭議
第三章 情資搜集人員的身分掩護
第一節 身分掩護的種類
第二節 非官方掩護機構的設置
第三節 身分掩護的設計要點
第四節 使用掩護身分的意外
第四章 情資搜集的發展趨勢
第六篇 情報工作實務之諜報佈建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佈建的定義、目的、名詞解釋
第三章 佈建的分類
第四章 佈建作業循環
第五章 物色
第一節 對象的條件
第二節 吸收到反間的疑慮
第三節 物色的方法
第六章 查核
第一節 查核的目的
第二節 查核的方法
第七章 接觸與評估
第一節 初步接觸
第二節 交友技術
第三節 網路溝聯
第四節 發掘動機
第五節 評估
第八章 吸收
第一節 吸收的形式
第二節 認知
第三節 化名與代名
第九章 訓練
第十章 運用
第一節 聯繫
第二節 指導
第三節 聯繫指導的原則探討
第四節 考核
第十一章 給付酬謝
第一節 酬謝的方式與原則
第二節 給付金錢的原則與取據的技巧
第十二章 停止連絡與恢復連絡
第一節 失聯、停聯與斷聯
第二節 失事情工關係及家屬的撫慰
第三節 復聯
第十三章 佈建支援與要求
第一節 佈建支援
第二節 提出要求
第十四章 諜員情報應注意的問題
第七篇 情報工作實務之反情報
第一章 反情報工作的定義與內容
第二章 反情報工作體系
第三章 反間諜
第一節 反情報和反間諜
第二節 反間諜案件偵查
第三節 反間運用
第四節 檢驗投誠真偽的方法
第五節 不受歡迎人物
第六節 交換間諜
第七節 對己方失事案件的應對
第八節 對被俘釋回人員的清查
第四章 反滲透
第一節 安全調查
第二節 政治庇護
第五章 反洩密
第一節 資訊安全防護
第二節 反洩密與言論出版自由
第三節 反洩密與吹哨者法案
第四節 個人安全與保密綜合建議
第五節 反竊聽
第六章 反破壞與反暴亂
第一節 實體與心理安全維護
第二節 人身安全防護準則
第三節 反暴亂
第七章 反顛覆
第八章 反恐怖
第一節 傳統與新興國際恐怖主義
第二節 國內恐怖活動與國際恐怖活動
第三節 恐怖案件的偵查
第四節 反恐的發展與反思
第五節 我國的反恐做法與檢討
附錄 參考書目
序
新版序
謹以此書獻給心健兄
十七年前,當我把我十餘年情報教學的自編教材彙集成冊,由心健兄的時英出版社出版了「情報生涯三十年」之後,國安單位立刻採取了從印刷廠、出版社、個人家中搜索扣押的行動,並對我個人提出了違反國安工作法的告訴。在爾後三年打到三審的言論自由官司中,心健兄一直默默地動用他個人的力量支持我,而也正是這場訴訟,讓我跟心健和心頤兄弟建立了十餘年「革命的情感與道義」。
十年前在「情報的藝術」一書出版後,鑒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情報工作產生的巨大衝擊,及國內情治機關對於情報學術的守舊、因循、落後於世,讓我產生要修訂內容、介紹新知的想法。心健兄對於我的想法頗為鼓勵,並提供他的看法。憑著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情報的藝術」出版十年之後,新版的內容又將呈現於世。只是四月初意料之外地,心健兄猝然離世,未能見到這本新版的問世。
現在「情報的藝術」一書新版的問世,除了是一個情報界的老兵最後的心意奉獻,也是對一位摯友的紀念。
蕭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