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張拓蕪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1999.01.05

------------
內容介紹
------------

作者自稱是一位不識相的戰火倖存者,他用文字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 

未能說的心事--本書主要是代馬輸卒系列(代馬輸卒手記、續記、補記、餘記與外記),合稱代馬五書五書各選取若干篇章共匯為一巨冊、二十五開、三百頁的《代馬輸卒手記》作品精選集。   

作者自稱是一位不識相的戰火倖存者,他用文字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   

此外,「不可言說的心事」--談《四郎探母》原是蔣勳發表在聯合副刊的一篇文章,作者讀後深受感動,他說出了作者的「代馬五書」未能說的心事,特徵得蔣勳同意,成為了本書前的序。  

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這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散文,蔣勳以悲天憫人,痌瘝在抱的慈悲大愛的情愫去看待老兵(士官),而本書的作者拓蕪,正是其中一分子!  

作者說,他當年沒想到,想到也寫不出的,或是想到也不敢寫的,蔣教授全替他說了,而其文詞之婉約優美、用情(心)之專注悲憫,對老士官們的尊敬、肯定,更是他萬萬無法企及的。    

-------------------------
導讀教師-莊文福
-------------------------

《代馬輸卒手記》作者張拓蕪,民國17年06月28日生,籍貫安徽省涇縣。筆名有:沈甸、左殘、屯墾等。他僅受過小學四年、私塾兩年之教育,12歲即離家當學徒,15歲參加抗日游擊隊,16歲正式參加國軍,從二等兵幹起,經歷文書士、駕駛士、康樂士、班長、編撰官、節目組長等職,軍旅生涯卅一年。五0年代初對文藝產生興趣,習作新詩,參加現代派,以沈甸之名寫詩,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短詩第二名、教育部金鐘獎、警總銀杯獎。六十二年自軍中退伍,同年中風左殘,但殘而不廢,與困境摶鬥不懈,其「代馬輸卒」散文系列,描寫軍中生活與人物,實為當代大兵文學之經典之作,該作並獲文復會散文金筆獎(民66年)。中風之後,猶能發出生命的光熱,寫出如此動人的作品,實在值得敬佩。目前專事寫作,以此維生。民國83年5月獲國家文藝獎。

作者早期從事新詩創作,司馬中原評論其詩:「嘗試用精煉的語言、活化的意象,撕裂他的胸膛,把它融和著血淚的心攤陳在稿箋上,他早期的詩,充滿著他靈魂深處奇奧的吶喊,在那種聲音裡,亮著他生命的火燄。」張拓蕪的散文以「代馬」五書為代表:《代馬輸卒手記》、《代馬輸卒續記》、《代馬輸卒餘記》、《代馬輸卒補記》、《代馬輸卒外記》。這些作品的內容主要描寫作者在抗戰勝利後當卒子的生活,當中寫鄉土,寫民俗,寫離家,寫戰鬥生活。

所謂「代馬輸卒」是指作者的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接收日軍裝備。因沒有馬匹,但仍要搬運十二門大砲,因此部隊改編,以適應當前需要。全連挑選二十來歲身強體壯的六十名小伙子,編成一個特別小組,歸連長直接指揮,代替馬匹,做搬運的工作,故稱之為「代馬輸卒」。這個職銜一直到攻下鹽城,擔任鹽城城房任務為止。作者自言:「事隔三十年,我還能清晰地記下那段卒子生涯:歷久彌新,津津樂道。」

「代馬」系列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以最真實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出那段大時代下最不起眼,卻也最動人的故事。作品中重現了當年的生活情境,也顯示出時代的真實面貌,文字毫無矯飾,銳筆縱橫,盡情奔放,不但細緻描摹了生活的表態,更深深刻示出生命的神髓。

作者在此書「後記」中對「代馬輸卒」加以補充:「這個代表戰火、離亂、死亡、荒謬、無奈的軍中基層職稱,早被歲月淘刷得屍骨不存了,只我這個不相識的倖存者把他們音容實貌記錄了一些,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無非是要為歷史作一些見證。而「性情直托,具見肺肝」應是張拓蕪散文的最大特色。


神仙、老虎、狗
http://www.wretch.cc/blog/chaoyisu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