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260  

从“精实”到“精进”变革中的台湾陆军


明基文化《较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2005-03-21

作者:唐毓晋


1996年7月至2001年6月,台湾军队耗用5年时间,实施了“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简称“精实案”)。“精实案”以“精简化、实战化”为两大目标,通过调整编制、减少员额、更新装备,力图把台军建成一支“量少质精,反应快、效率高、战力强”的现代化部队,实现“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目的。该案是台军50多年来规模最大、牵涉面最广、幅度最深的一次组织再造,对台军尤其是陆军的兵力编制和部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台湾军事决策者们试图建立一支中远程跨海“吓阻”力量,特别是陈水扁上台后,提出了“决战境外”,将台军长期坚持的“制空、制海、滩岸决战”的守势战略调整为“制空、制海、地面防卫”的战略构想,将陆军从过去主战军种的“主导角色”调整为协助作战军种的“支持角色”,因此陆军成为被精简的重点对象。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陆军的编制变化简况

1954年6月,台湾陆军总司令部接受美军顾问团建议,改采用野战军团,以增加部队机动打击力,并仿美军指挥体制,将全台4大防守区、12个军、38个师缩编为南、北两军团,12个军合并为8个军,38个师改为21个师。1956年8月,再将8个军缩编为6个军,此时结构基本定型,这时三军总兵力66万余人,陆军总兵力约45万人。1968年,陆军总司令部接受蒋纬国建议,废团设旅,陆军指挥体系以旅为基本战术部队,师为基本战术兵团,军为基本战役军团。

國軍257

1979年,台湾当局将陆军训练部改编为八军团。1989年各军撤编。1990年,金门防卫司令部、马祖防卫司令部和澎湖司令部由直属于参谋本部改为隶属陆军总司令部。

台湾陆军各军团、各军沿革
陆军第一军团 1954年组建。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三军团。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六军团。
陆军第二军团 1954年组建。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五军团。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十军团。
陆军第八军团 1979年组建。前身为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简称陆训部)。
陆军第一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台中后里。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四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二十一军。1978年与二十军对调,担负马祖守备任务。1989年撤编。
陆军第二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台北新竹。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五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三十二军。1989年撤编。
陆军第三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台北。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十一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六十九军。1989年撤编。
陆军第八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马祖。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十二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二十军。1978年与二十一军对调,由马祖移防后里。1989年撤编。
陆军第九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澎湖。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六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四十三军。1984年由澎湖移防台南。1989年撤编。
陆军第十军 1954年组建,军部设在嘉义。1976年1月改称陆军第七军。1976年8月改称陆军第五十八军。1989年撤编。

精简前的台湾陆军编制及部署

精简前的台湾陆军下辖的主要部队有:2个机械化步兵师:249师、109师;10个重装步兵师:番号为117、127、158、168、226、234、269、284、292、319、333师等;6个独立装甲旅,番号分别为42、51、64、73、86、95旅;2个装甲兵群;2个空降旅,番号为62和71旅;以及20个独立炮兵营,6个高炮导弹营,2个陆军航空兵大队,7个预备师,3个动员师。

台陆军师区分为机械化步兵师、步兵师、预备师三类。


机械化步兵师编有战车战斗群(辖3个战车营和群部连,编坦克138辆)、2个装步战斗群(每群辖3个装步营和群部连,编装甲车144辆)、装甲炮兵指挥部(辖3个155毫米自行榴炮营、203毫米自行榴炮营、防炮连和指挥连,编自行榴弹炮80门)、支持营、工兵营、装骑连和政战连等,全师计10300余人。

兵师编有3个步兵旅(每旅编1900余人,辖3个步兵营,每营编630余人)、炮兵指挥部(编1个155毫米榴炮营、3个105毫米榴炮营和防炮连,共1300余人)、支援指挥部(编保修营、卫生营、运输连和勤务连,共700余人)、工兵营、通信营、化学连、战搜连(编坦克18辆)、政战连、宪兵连和警卫连等,全师计9200余人。

预备步兵师编有3个预备步兵旅(每旅辖3个预备步兵营)、炮兵指挥部(辖3个105毫米榴炮营、155毫米榴炮营和防炮连)、支持营、工兵营、通信营、战搜连、宪兵连等,全师共2700余人。

陆军总司令部设在龙潭,负责实施组建和训练陆军并通过其下辖各司令部统御各陆军部队。下属的战术指挥机关主要有3个军团和4个地区防卫司令部,各军团和地区防卫司令部各自独立支撑一个方向的作战。另有指挥兵种部队的空降特种作战司令部和防空导弹指挥部。

第六军团司令部设在桃园中坜。下辖1个机械化师(249师,驻林口)、2个装甲旅(42、51旅,驻林口和新竹湖口)、3个步兵师、1个空降旅(62旅,驻桃园龙潭)和2个预备师,兵力5万多人,负责台湾北部防御。

第十军团司令部设在台中,下辖2个装甲旅(64、95旅,驻后里和屏东万金)、1个步兵师和4个预备师,兵力近5万人,负责台湾中部防御。
第八军团司令部设在高雄旗山,下辖1个机械化步兵师(109师,驻嘉义内角),2个装甲旅(86、73旅,驻旗山和将军山)、2个步兵师、1个空降旅(71旅,燕巢)和2个预备师,兵力4万多人。
金门防卫司令部设在大金门岛上,下辖4个师(319师、127师、284师、158师),1个坦克群(703群),兵力达5万人。
马祖防卫司令部设在马祖群岛上,下辖1个师,兵力约2万人。
澎湖防卫司令部设在澎湖岛上,下辖1个步兵师,1个装甲旅(701群),兵力近1万人。
花东防卫司令部设在花莲,下辖1个预备师,兵力6千多人。
空降特种作战司令部设在屏东,下辖2个空降旅、2个航空大队、1个战斗直升机中队,兵力近万人。

防空导弹指挥部设在桃园,有1个“青峰”地对地导弹营,2个“鹰式”导弹(即霍克昆导弹)营,3个“奈基-大力士”导弹营,5个“天弓”导弹连。
合计台湾主岛陆军兵力15万人,金门、马祖、澎湖兵力8万人;另外东引等零星岛屿上部署有一些营连级部队。

此外,台湾军队在作战指挥上还划分为有5个战区及金门、马祖2大防卫部。第1战区为澎湖列岛及周边海区,即澎湖防卫司令部属地;第2战区为中央山脉以东、大浊水溪以南、大竹蒿溪以北地区,即花东防卫司令部属地;第3战区为后龙溪与大浊水溪以北地区,即第六军团属地;第4战区为八掌溪与大竹蒿溪以南地区,即第十军团属地;第5战区为中央山脉以西、后龙溪以南、八掌海以北地区,即第八军团属地。

改革前,台湾陆军的总兵力达23万人,而且大部分编入齐装满员的重装部队。  

國軍258

“师拆旅”——基本改革思路


在“精实”过程中,台湾陆军彻底打破了实行几十年的军、师、旅、营、连三三制的编制形式,裁撤所有的师级作战编制,只保留8个师级指挥机构(第16、19、26、33、34、46、49、51师),战时遂行作战指挥。相当于原来“军”的基本战役军团地位。

作战部队则将步兵、坦克、炮兵、陆航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兵种结合在一起,新编成40个“联合兵种作战旅”(以下简称“联兵旅”),成为其基本战术兵团。

部队作战指挥层次由80年代的参谋本部-陆军司令部-战区-军-师-旅六级,简编为90年代的参谋本部-战区(军团)-师-旅四级。战时军团司令部和师司令部将指挥2至5个旅。军团直属炮兵将加强旅的火力,而部署在各地的后勤部队将向旅提供支持。

联兵旅一般下辖7个营,兵员为2000~4500人,旅长军衔为上校至少将,营长军衔为中校,连长军衔为上尉至少校。

联兵旅按承担任务的性质又分为“守备旅”与“打击旅”两种类型:
守备旅共有25个,由炮兵和步兵组成,主要担任海岸一线守备防御任务;
打击旅共有15个,其中为5个装甲旅,3个装甲步兵旅,3个摩步旅,3个空中骑兵旅和1个空特旅,共5种类型,主要担任机动打击和支持作战,承担决战反击任务。

联兵旅在组建编成时,统一重新赋予番号,番号模式为“部队类型字头+2位数字”,以便区分。其中部队类型字头为:
1××:步兵旅(守备旅)
2××:摩托化步兵旅
3××:装甲步兵旅
5××:装甲旅
6××:空中骑兵旅
8××:特战旅
9××:后备旅

台湾陆军认为,之所以将基本战役兵团由师改为联兵旅,主要是因为台湾本岛面积有限、地形狭长、山地众多、河川交错、城镇密集,不利于组织庞大、指挥层级较多的大部队以纵深防御阵形展开,更不适合机动作战,因此认为旅级单位更加适合台岛等地理特点。另外台湾陆上交通线与桥梁多集中于西部平原地区,战时容易遭到破坏摧毁,各部队在短期内将很难跨越作战区增援遭受攻击的友军部队。

台湾陆军基于以上理论,将基本战术兵团由“师”拆分重组为机动灵活、功能完整、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联合兵种旅”。以军团为基本战役军团,希望各军团能各自独立支撑一个方向的作战任务。

台湾陆军声称,组建联兵旅能更加适应“预警短、纵深浅、决战快”的防御作战形势。“1个联兵旅战斗力可超过1个传统步兵师”、“可随时派赴所需地区遂行支援和反击作战”。在经过兵力结构调整后,台湾陆军兵力从23万精简到19万,幅度近20%。

國軍259

守备旅:


守备旅的正式番号其实是“陆军步兵第1××旅”,但因其承担的任务,一般都将其称为“守备旅”,守备旅以轻装步兵为主,炮兵为辅,适合在各种地形下进行防御作战。主要负责抗击对方进攻浪头,确保重要道路的安全,等待“打击旅”的支持。

台湾陆军在台澎金马地区每个县市都部署守备部队,重要地区部署2个至3个守备旅,次要地区最少部署1个守备旅。平时,守备旅编成人员约为1300至3000人不等,战时编制为4000至6000人。

各旅除了编有1个炮兵营,旅部连,工兵连,通信连和宪兵排外,其它编成则根据部署,任务,作战环境等情况存在不少差异。所下辖的步兵营有5营制、4营制、3营制三种,而且按满员程度还可分为实兵营、基干营、动员营三种。根据部署地区和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有的编1个坦克旅,有的编1个装甲步兵营;有的编支持营。

因此除满员程度不同外,各守备旅大致可分四种编制形式:“四步一装(或一战)一炮”、“五步一炮”、“三步一装(或一战)一炮”和“三步一炮”。

四步一装(或一战)一炮”型:编有1个旅部连、4个步兵营、1个战车营(或装甲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支持营、1个搜索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连和宪兵排。全旅编制人员2844至3060人,装备有坦克30辆,装甲车17辆(或坦克14辆,装甲车45辆),105毫米榴弹炮24门。采用此种编组的有第176旅(4步1装1炮)和178旅(4步1战1炮)。

“五步一炮”型:编有1个旅部连、5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支持营、1个搜索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连和宪兵排。全旅编制人员2665至2777人,装备有105毫米榴弹炮24门。采用此种编组的有12个旅。

“三步一装(或一战)一炮型:编有1个旅部连、3个步兵营、1个装甲步兵营(或1个战车营)、1个炮兵营、1个120毫米迫击炮连、1个搜索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连和宪兵排。全旅编制2665至2777人,装备有坦克30辆,装甲车17辆(或坦克14辆,装甲车45辆),旅部。采用此种编组的有7个旅。

“三步一炮”型:编有1个旅部连、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搜索连、1个工兵连、1个通信连和宪兵排。全旅编制1433至1970人,装备有105毫米榴弹炮18门。采用此种编组的有4个旅。

在列表中给出的都是各旅旅部的驻地,具体各营有和旅部驻扎在一起的,也有不在一起的,如176旅的具体布防情况便是:
旅部:基隆汐止保长坑
1营:基隆协和营区、内木山营区
2营:台北松山永春坡
3营:基隆韦昌岭
4营:台北阳明山八烟
装步营:基隆北五堵
支援营及炮兵营:新店东

國軍261

特战旅

目前,台湾只有一个特战旅——第862旅,位于屏东市大武营区。由原空降62和71旅改编,下辖6个营,包括5个特战步兵营(3个甲类特战营、1个乙类特战营、1个特战基干营)和1个支持营,以及旅部连等,平时编制约3200人。该旅接受山地战、空降战等特种作战训练,主要任务是在大陆地区和攻台登陆部队侧后遂行空降特种作战。
  
军团属加强部队
各军团或防卫部下属的战斗支援部队主要有27个炮兵营、10个防空高炮营另5个连、7个防空导弹营(第661、662、663、664、666、667、668导弹营),4个防卫部直属作战营(3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减兵金马

在对陆军编制进行大幅度变革的同时,台湾陆军还对军队部署尤其是外岛的部署作出了大幅度调整。

作为与大陆对抗的“前线”,台军长期在金门、马祖派驻重兵。至90年代中期仍然分别在金门和马祖保持6万和2万部队,使这些小岛上的军人密度达每平方公里600人,简直就是一座军营(金门居民约5万人,马祖居民6千人)。

因为在台军当时的兵力部署中,把金门、马祖当成第一道防线;澎湖则为控扼台湾海峡的重要岛屿,是第二道防线;台湾本岛则为第三道防线。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改变,以及进攻一方作战能力的提升,台湾军方意识到进攻一方已有能力发动大规模两栖战役直取本岛,此时驻重兵在大陆“眼皮之下”外岛金门、马祖,无助于台本岛防御,只能是覆巢之下难有完卵,所以选择了减兵外岛。

自1997年台军实施“精实案”以来,台“国防部”对金门、马祖地区台军的兵力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至今年已基本调整部署完毕。原金门防卫部下辖的4个重装陆军师整编为4个联兵旅,总兵力由6万人急剧裁减到约2万人(作战部队16200余人),而且基本上是战斗力不强的步兵守备旅,仅有584旅一个装甲旅驻防金门。

武器装备共拥有M60A3坦克160余辆,105毫米口径以上的压制火炮(不含迫击炮)232门,120和106.7毫米迫击炮36门,双管20毫米防空机炮36门,“毒刺”防空导弹系统30套。另外还部署了数量不详的“雄风”岸舰导弹、“青蜂”地地战术导弹和“奈基”或“霍克”地空导弹等。

金门防卫部指挥所位于大金门岛中部的太武山地下永备工事内,该工事有4公里长的主坑道,作战、生活设施齐全,大型装备能够直接进入,是金门台军的核心部位。

金东守备旅(第119守备旅)、金西守备旅(第127守备旅)、南雄装甲旅(第584装甲旅)均部署在大金门岛上,烈屿守备旅(第158守备旅)部署在小金门岛上。炮兵指挥部下辖的4个炮兵营(618、639、641、643)有3个部署在大金门岛上,1个部署在小金门岛和大担岛上。

金门海军基地在大金门岛南岸的料罗码头,装备有一定数量的巡逻艇,近期又增派了4艘装备有“雄风”反舰导弹的“海鸥”级导弹快艇进驻金门。

守备马祖列岛的为193、194、195守备旅,原编制师为2万人,岛上的武器装备有57毫米火炮、M41战车、105毫米火炮,小榭树近程防空导弹。

但在陆军部队大幅减少的同时,台军正努力将外岛导弹化,并配备航空部队,加强前沿部队的“反制”能力。台军已在金门、马祖部署了“天弓”防空导弹与“雄风”反舰导弹,在列岛的东引岛上修建了导弹艇基地,海军还编有1个由蛙人组成的绰号“海龙”的两栖作战营。以牵制进攻一方海空军。此外,金门炮战以来建成的大口径火炮大多保留。

可以说在未来的登陆战役中,台湾将不再指望确保金马,而是将其作为一颗贴在进攻一方胸口的炸弹,希望能尽可能的牵制、干扰、打乱进攻一方的登陆行动,这些动向值得我们警惕。

國軍264

强化澎湖

在减兵金马的同时,台军方认为,澎湖群岛已被进攻一方列为武力进攻台湾最有可能先登陆取胜的战略要地,因此将澎湖的战略地位提升为“台澎防卫”作战中的最前哨。

为强化澎湖地区的“防卫”能力,将原澎湖陆军703战车群扩编为装甲503旅。目前在澎湖驻扎的台军,除有装甲503旅和守备168旅外,还有台海军陆战队基地警卫旅1个营的兵力,并配属了相当数量的炮兵部队和“雄风”岸舰导弹阵地。总兵力已由先前的5000余人增至8000人左右。

澎湖列岛作为独立的第一战区,驻有重兵。在马公岛上设有防卫司令部、第一后勤指挥部、空军基地指挥部、海军第二军区司令部、炮兵指挥部等。

与此同时,台空军每年必调一个战斗机中队轮流进驻澎湖马公机场,海军146舰队、巡防艇队也以澎湖马公为母港,并建起了马公造船厂。

按照台“国防部”的规划,“若敌持续采用三栖武力全面进犯时,则凭借台海有利天堑,续本战略持久之指导,按‘制空、制海、地面防卫’作战,发挥三军联合作战战力,力求歼敌于有利海、空域”,而“地面防卫作战以‘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为目标,集中三军精准火力,并结合空、地机动打击战力,藉连续反击,歼敌于滩头及空(机)降着陆区”。

“精进案”

在“精实案”完成后,台军现役兵力为39万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包括海军陆战队)5万人、空军5万人、宪兵1万人,总部、后勤机构等9万人。

民进党上台以后,在“有效吓阻”、“制空制海”的思想上,又提出了“决战境外”的军事战略构想。为配合这一设想,从2002年开始,台湾军事当局又开始策划“国军组织及兵力结构精进案”(即“精进案”),并计划于2004年元旦开始施行,但由于涉及多方面因素,特别是于2004年恰逢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精进案”推迟至2004年4月1日正式开始,预计2006年底结束。“精进案”中,每年将精简官兵1.5万人,3年累计精简4.5万人,其中4/3为陆军员额。使总兵力减少到34万人。

涉及陆军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1、3个摩托化步兵旅分别并入3个装甲步兵旅,新部队改称机械化步兵旅;
2、25个守备旅除了少数几个部队外均陆续改编为后备旅(9字头),转交给直属“国防部”的“守备司令部”;
目前已有11个守备旅(主要位于台湾西部地区)移编到后备司令部,按照台军设想,守备旅是以后备动员为主,平时仅维持基本结构和骨干兵员,担负新兵训练和后备兵员点召的任务。
3、陆军飞弹指挥部将扩编为“飞弹司令部”,并由陆军改隶直属“国防部”,并升级成为独立的“第四军种”,“飞弹司令”一职也提升为中将。
导弹司令部统筹“远距导弹、精准导弹及防空导弹战力”,台陆军现有的爱国者、天弓、鹰式等20余个防空导弹连,海军雄风反舰导弹均将归其管辖。未来采购的爱国者导弹、远程预警雷达等装备,也将编入导弹司令部旗下。

据测算,台陆军兵力在交出导弹部队、缩编守备旅为后备旅等单位后,到2007年,兵力将由现在的19万精简至10万人。总计陆军40个现役联兵旅,在第一阶段“精进案”完成后只维持20个左右,减少一半。2007年以后,台湾陆军剩下的兵力是:

3个空骑旅、5个装甲旅、3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特战旅、8个守备旅(北部2、花东2、金门3、澎湖1)。

地面作战部队另有守备司令部的16个后备旅,约6万人。
在规划中的第二阶段“精进案”(也称“永进案”)中,台军将继续精简员额4万人(大部分仍为陆军)。外岛兵力由2007年起将再次大幅调整,澎湖168守备旅改隶后备,503装甲旅重新缩编为机动打击群。金门、马祖、花东三个防卫司令部所属的各联兵旅也陆续缩编或者改隶后备司令部。至2010年,外岛兵力将大幅精简到仅部署1个联兵旅。即包括金门、马祖、澎湖等外岛,全部兵力仅剩5000至7000人驻守。

此外,花东的2个守备旅也要缩编为打击群。到“精进案”最终阶段,全台军兵力将降到30万人左右,陆军兵力则只剩下约7万人。陆军主要作战部队只剩12个现役联兵旅,且8个师级指挥编制也将裁掉一半,至2010年,台湾陆军剩下的兵力是:

3个空骑旅、3个装甲旅、3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特战旅、2个守备旅(北部1、金门1)。
地面作战部队另有守备司令部的16个后备旅,约6万人。

國軍262

陆军在抗登陆战役中可有可无了?

每年征兵季节,台军三军都会拍摄一些宣传片。从宣传片中可以看出,海、空军的画面都是在操作各式通过“艰苦努力”外购的先进装备,惟独陆军的片段是在搬运救灾物资。给人的印象是,陆军天生与高科技、资讯等时髦的用语无缘,陆军似乎成了保守与落伍的同义词。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由于缺乏更新装备的经费,台湾陆军长期使用越战甚至二战时期的军备,近些年来,台湾陆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遭到质疑,岛内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有人甚至认为现代战争中,陆军不但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已经可有可无了。

这些人否定陆军作用,理由很简单,既然进攻一方的任何行动都必须越过海峡,如果台湾能够确保海空优势,登陆与抗登陆战斗根本就不会发生。尤其就“台湾民众”来说,一谈到陆战要在台湾本岛进行,对此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这些人认为台湾不需要也不能进行陆上作战,台军应以空军和海军兵力在海峡中击毁敌军,台湾陆军可有可无。

而美国军队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美军凭借强大的空中优势,摧毁了大量伊军装甲部队,美国陆军以少于伊拉克军队的数量打赢战争,更是给了台湾提供了“防卫设计与兵力整建的启示”,而台军的“研究成果”也可从“精进案”提出的目标中初见端倪:加强海空装备建设,压缩陆军规模,打造一支规模小、机动灵活的数字化陆军部队。
不过,在美国与伊拉克、进攻一方与台湾之间比较,谁是进攻者,谁是防御者;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这些夸夸其谈的台湾人士,根本没有搞清楚。

台湾的海空兵力较之进攻一方有优势么?数量上巨大的落差可以暂且不提,就质量来说,台湾在1990年代中后期其海空军刚完成“二代兵力”建设时确实是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任何认真关注台海局势和两岸军事动向的人都知道,近年来进攻一方的武器装备质量建设水平,早已迅猛地超越了台湾军队。对进攻一方而言,其军事斗争准备目标,已经越过了小小的台湾而瞄准了更为强大的对手,台湾的浣尔兵力,已经丧失海峡内的海空优势,更不可能奢谈什么“跨海打击”、“境外决战”! 

在台湾这样的“民主体制”里,军方的战略决策屡遭以“立法委员”为代表的社会大众批评,这其中很多并不是军方的失误,而是大众一般对于军事事务缺乏基本认识。倘若“台湾民众”仍沉迷于90年代末的“国军壮盛之二代海空兵力”的话,那么就让他们继续呼吁“裁撤陆军”好了。

是“精进”还是“精尽”

当然,在台湾军方的规划中,歼敌于海峡为努力的目标,但仍需为滩头作战做准备。没有了制海制空权,台军的最后决战资本仍是陆军。而经历“精实”和“精进”后的台湾地面兵力,和进攻一方相比将更加悬殊。全岛40多个机场、80多个港口,如全面设防仅靠陆军12个机动旅和守备司令部16个后备旅,兵力根本不够分配。

台湾战时必然被分割成几个独立作战的区域,每个战区可用的机动兵力将只有——1个空骑旅、1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步兵旅,总兵力1万多人。即使加上4—5个守备和后备旅,全部可用兵力不到3万人。面对优势敌军攻击时,如何发起构想中的“连续反击”,“歼敌于登陆滩头及空降着陆区”?恐怕只能一个一个地被吃掉。

如果双方质量相当的话,按登陆战役的要求,当年台湾的陆军兵力是45万的时候,进攻一方至少需要运送100万人登陆,当陆军兵力是20万人的时候,进攻一方至少需要运送40万人登陆,当“精进”到10万的时候,进攻一方又要投送多少人呢?

重视后备力量演练

当然,随着正规陆军的大幅度裁减,近年来台军比较重视各类后备力量的动员建设,组建后备司令部,将陆军的“守备旅”撤销后改建为“后备旅”,很大程度就是为此考虑,以落实“常备打击、后备守土”的目的。

目前,台湾的后备役军人达到岛内总人口的15%左右。每年配合“汉光演习”都要进行以人力动员为主的“同心演习”和以军需工业动员为重点的“自强演习”。为了保证战时有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兵员,台军将年轻精壮及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年度动员计划”,每人每年接受30天的“战力恢复训练”。

除日常性的训练及管理以外,台湾后备军人最大的训练活动,便是每年一次的“同心”演习了。它与“汉光”演习配套进行,其目的是验证后备军人的“及时动员”及“适时作战”能力。演习时,由台“国防部”运用广播媒体与作战指挥体系下达动员令,配合台军正规部队的演习或实施各项预先设定的训练内容。

但是,众所周知,在台湾的局势和处境下,一旦战争爆发,还能不能有效地征集和组织后备役兵员,是个大问题。即使动员起来了,缺乏装备的后备役兵员也就能执行维持地方秩序、安全防护与救灾等的“支持角色”,即所谓“守土”的职责而已。面对进攻一方握有制空权的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从细节看台湾陆军的战斗力

长期以来,台湾三军的优先次序是空军、海军、陆军。得以升任“参谋总长”和“国防部长”的,大多是空军和海军的将领。而且台湾的三军争权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在这种环境下,陆军的建设不仅得不到军事决策当局的重视,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漠不关心。
台湾陆军在传统上,就是一支极不认真研究军事科学和军事学术的军队,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整个军队的军事学术存在极大的缺陷,有时候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譬如在其陆军的最高学术期刊上,曾连续登载了一份进攻一方的演习想定材料,这份正规、严谨、详尽的材料,对他们来说看起来犹如天书。在连载的最后,介绍者赫然评述道:
“归纳其打法,均强调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和器材,从选定的敌弱点上实施重点突破,分割包围、连续强击,各个歼灭敌人。此与‘国军’着重包围攻击之精神是有所出入的。”乖乖!“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火力”这种现代战争通用的,尤其是东方军队视为“圣训”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台湾陆军军官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抑或是浅陋可笑的?

如此说来,‘国军’的作战条令制定得太高明了,包围攻击就可以歼灭敌人了,这是在打群架吧?‘国军’在历史上能有多少次成功地把敌方包围过?包围以后又有几次能全歼对手?全歼对手时自己的损失又如何?这之间的成功比率是多少?拿屈指可数的几个“成功”战例就幻想通吃天下了,这也未免想得太美了吧。

不仅如此,在学术期刊上,就连对他们极为推崇和羡慕的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的研究论文,其参考资料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大陆的新闻报道,另一小半则是香港的新闻报道或者军事杂志,能得出来的结论也可想而知了。这不禁让人发问,这支军队到底见没见过世面?知不知道现代战争是怎么打得?

至于那些以全民强制义务兵役征来的兵员,即所谓“役男”的战斗意志、军事素质则更广为人知,不必多谈了,目前的情况是已经发展到在新兵营期间“长官”要求早晚加练30个俯卧撑就牢骚满腹,沸反盈天的地步了。这种兵员和训练,大概也就是中国大陆的“大学生军训”的水平,打起仗来恐怕还不如保安管用。

这场登陆战役,留给台湾的准备时间有半个世纪。但50年来台湾认真地做好了准备么?


延伸閱讀:
務實台灣國防的「豪豬戰略」@ 神仙、老虎、狗
http://chaoyisun.pixnet.net/blog/post/61956829
為何國軍新兵訓練與個裝和後備動員都需要迫切且大幅度改革的原因
http://chaoyisun.pixnet.net/blog/post/61952551
陸軍高層缺乏軍事基礎訓練的興革熱情與警覺和積極性
http://chaoyisun.pixnet.net/blog/post/619746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