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外交官雜誌,作者為Grant Newsham(陸戰隊退役上校,日本戰略論壇資深研究員)和Kerry Gershaneck(亞洲軍事學院教授)
譯者為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救救台灣的海軍陸戰隊 Grant Newsham (翻譯 Casey Chao)
台灣的陸戰隊何以淪落至此?
近年來馬政府把陸戰隊人數從1萬6千人裁減至9千人,甚至還考慮將其解散;而這時在海峽另一端軍力既強大,又具侵略性的對手,卻公開地展示其以武力奪回台灣的能力。
這些決定雖然表面上和整體國防支出的減少有關,但更精確地說,此舉反映了台灣在建構國防武力上的嚴重失策,不僅未體認到陸戰隊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更忽略它能使整個國家更為難攻不破。
台灣的陸戰隊在大陸建軍之際,是屬於一支兩棲突擊武力,當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共產黨獲得勝利後,陸戰隊的主要任務也隨著時代改變,從以兩棲突擊奪回大陸,轉為較固定地防守台灣和幾個外島。雖然強悍守紀,且成功地扮演了上述角色(尤其是以困難的機動作戰,擾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棲突擊);但台灣的陸戰隊卻漸漸地為嚴重匱乏所苦。
如同在加拉巴哥群島上,不接觸外界及其影響的獨特物種,台灣的陸戰隊也自外於多項與外國軍隊的互動,結果就是整個組織看起來像1979年時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雖然台灣海軍陸戰隊有過人的精神與專業性(堪稱台灣武裝部隊當中最優者),但全單位卻好像停留在猶如35年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狀態下:相對地鈍重,機械化,但卻不特別具機動力!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化軍力,並以其攻擊能力來改變區域的安全環境之際,陸戰隊的技能卻似乎無法服膺於台灣的防衛需求,最後導致他們在官僚體系的資源爭奪戰當中,獲得不好的結果。
重新定義台灣海軍陸戰隊
此刻的台灣海軍陸戰隊,應該如美國海軍陸戰隊在70年代末期與80年代初期那樣,重新地定義自己!在越戰剛結束的年代,美國海軍陸戰隊必須重塑自己,運用一個新的舊觀念-機動戰,而成為更輕(但仍有戰力)的遠征武力。美國海軍陸戰隊很清楚,他們必須提供一項截然不同的作戰能力,而不僅僅是熟悉海洋與船艦的”改良版美國陸軍”。
類似的是,台灣海軍陸戰隊的組織與目的同樣必須激烈地轉型,成為台灣重要的快速部屬反擊武力,也就是接近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綜合體。它必須要變得更輕,更機動,在作戰思維上更具彈性,並能在台灣本島的任一端,成為一支能發揮致命火力的打擊旅。
在機動力方面陸戰隊會需要一個飛行大隊,來進行運輸與火力支援:這個飛行單位的建立可以在內部成立,就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單位,或是改由台灣海軍與陸軍提供直升機和組員,成為常態編制並整合入陸戰隊中。
有了隸屬的飛行單位後,台灣海軍陸戰隊將能夠沿用源自美國海軍陸戰隊,且經歷戰火驗證的MAGTF(陸戰隊陸空特遣隊)架構與教範:MAGTF結合了地面,飛行與後勤單位,成為一支合作無間的機動武力。這樣的組織不僅非常地適合台灣海軍陸戰隊,更兼具了彈性,自給自足與延展性:取決於任務,這支特遣隊可以按照指揮官的需求擴編或縮減。
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兩棲角色必須被保持
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兩棲能力與任務必須被保存:對台灣而言,除非是攻擊一道防衛嚴密的海岸線,或是在高度威脅又遠離本島的狀況下行動,否則在多數情形下,兩棲突擊仍然是適合的。在台灣戰略防衛的方案中,是有多種方法可以運用一支大小適當,裝備精良的兩棲武力,來擔任反擊角色的。
另外兩棲能力在人道協助/災難救援(HA/DR)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該區域內採取好戰與貪婪的行為,導致東亞爆發戰爭並非全無可能時,台灣卻已經幾十年沒有打過一場被迫捲入的戰爭。反觀自然災害倒時常發生在本島與其他地區,而單為人道協助/災難救援,就代表需要保留兩棲能力。台灣的海軍陸戰隊加上台灣海軍的兩棲船艦,就很適合擔任這類任務的先鋒:不僅他們整合了海上,陸上和空中的能力,更能夠攜帶適當的補給,裝備,人員,快速地移動到災區,無分國內或境外。
台灣海軍陸戰隊已經在國內數次的相關狀況中證明了自己的效能,其中包括2009年水災時,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車是唯一能抵達部分災區的載具。雖然這些車輛已嫌老舊,但仍有相當的性能,因此當國外開發出更新的兩棲突擊車時,台灣海軍陸戰隊應該要進行採購。
參與區域的人道協助/災難救援
如果把眼光移到境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這個區域內多數的自然災害都需以兩棲能力來因應,在台灣海軍陸戰隊轉型為陸戰隊陸空特遣隊後,他們必須了解如何和海軍合作,如同美國陸戰隊遠征單位(MEU)般演進,來打造一支真正的兩棲武力。一支陸戰隊遠征單位是將兩棲艦艇,陸戰隊員,與搭載的後勤和飛行單位,做整合地裝備規劃和訓練,以準備完全投入該地區內的人道協助/災難救援,以及訓練演習。
到目前為止,台灣在區域內災難援助任務的參與方面相當有限:一般而言,台灣的空軍會運送補給品到災區,然後返國,只留下些許的民間人力,來參與救災任務。這觀念不僅陳舊,而且只會讓台灣在國際環境下更為孤立與邊緣化。當政治與實力條件許可時,台灣的武裝部隊(以陸戰隊與海軍為先鋒)應該直接地參與地面援助行動才對!
除了明顯的外交利益外,這個作法還有實質上的任務優點:舉例來說,台灣的軍隊(連帶其組織,人力和裝備)都能從援助行動當中獲得實際經驗,且確保補給和援助被正確地運用。同樣重要的是,台灣因參與人道行動,而獲得更廣泛的能見度(與信賴),以及其他政治利益。這種對人道援助/災難救援的政治角度其實同樣適用於國內-因為若無法有效地協助地方救災,將會使國防部和執政的政府遭到質疑。
可以預期的是,當台灣軍方更主動地參與區域內的人道行動後,可能會招致特定方面的批評;但那些真正投入救災的人就知道,災民才不會計較援助是哪裡來的!
強化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專業角色
除了重組,改進機動力和維持兩棲能力外,台灣海軍陸戰隊同時可以藉由改進/擔負下列特定項目的方式,來增進國家整體防衛力量:這些項目將有助於國防部的不對稱防衛計畫:
1.成為城鎮戰的專家:台灣多數的地形是垂直或都市化的,尤其是在島嶼的中部與北部,因此城鎮戰能力不僅對防衛台灣至關重要,還格外需要集中的組合訓練。既然台灣海軍陸戰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城鎮戰專業,便更應強化甚至擴充這方面的能力。
2.轉型為輕砲兵/反艦巡弋飛彈任務:汰換陸戰隊內沉重的自走火炮,改為輕量機動化的火炮,並利用精確導引彈藥的先進優勢。此外台灣海軍陸戰隊也可配備反艦巡弋飛彈(ASCM),並籌建相關單位。由於自地面發射,機動化且易於隱藏,在攻擊來襲的海軍艦隊之際,ASCM幾乎不可能被空中攻擊全數摧毀,只要配合上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岸際作戰專業,無疑是其最適當的武器。更因能夠邁向海洋,台灣海軍陸戰隊亦可選擇在海軍艦艇上使用反艦巡弋飛彈。
3.擴充其海空火砲聯絡能力:台灣陸戰隊員已經能嫻熟地協調聯合武力-無論是空軍,砲兵,海軍水面艦砲或地面火力,因此他們應該經由在全軍部屬”海空火砲協調連”的方式,進一步擴充這項能力,並增進整體之打擊力。
4.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輕型裝甲車輛(LAV)為基礎,開發其裝甲戰力:採用輪子的LAV-25裝甲車(及其衍生型),將使台灣陸戰隊在敏捷,機動力與火力方面更上一層樓,而這些都是新型態陸戰隊所必備的屬性。LAV的核心在於安全任務,也就是讓指揮官獲得早期預警,使其能在必要的時間與地點集中戰力。這種樽節戰力的任務不僅適合台灣海軍陸戰隊,更有助於本土防衛。
5.強化陸戰隊的防空角色:陸戰隊參與防空任務已經行之有年,但泰半是以靜態的方式;相反的是,台灣海軍陸戰隊應該要有肩射防空飛彈,以及其他機動化的地對空飛彈系統,來達成高度機械化防空的能力,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更難以飛彈,戰機,特種部隊和間諜等手段,來標定台灣的防空武力。
6.擔負水雷戰的專責大任:近年來水雷科技已經有了大幅改進,其中包括所謂的智慧水雷,只要能正確地佈署,這些廉價卻有效的武器,將格外地有助於本土防衛。基於台灣海軍陸戰隊在岸際與舟艇作戰方面的專業能力,實應由其擔負相關任務。
7.維繫並增進陸戰隊的兩棲偵察群:兩棲偵察群(ARG)的陸戰隊員是些強悍的人,並能進行種種”刺激”的任務-如跳傘,海上長泳,潛水等等;而其主要任務便是作為我方在海上/灘頭/陸上與直接行動中的耳目。像ARG這類的特戰人員,其實是不對稱作戰的戰力倍增要素,但他們也需要適當的教範,訓練,並正確地佈署。就和其他台灣軍事單位一樣,兩棲偵察群也受專業孤立所苦,缺乏與其他軍方接觸的機會。除了發展與其他國家特戰單位互動的機會外,ARG應需要延攬外界人士,對其教範,任務與佈署概念,做一個全面性的檢視。
台灣海軍陸戰隊的目標:通往不對稱作戰的勝利!
當務之急在於終結台灣海軍陸戰隊的孤立-數十年來接近封閉與缺少和他國軍方的互動,導致台灣海軍陸戰隊的能力不彰(整個台灣軍隊尤其如此)。因此美國應該也必須扮演領頭角色,或至少表明其和台灣軍方互動的意願:如2016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16)便宣稱”台灣的軍隊應被允許參加由美國主辦之雙邊訓練活動,以增進其嚇阻能力”。此外,該法案亦表明”美國應持續支援台灣,來整合創新與不對稱的手段,以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力成長取得平衡”,而重塑與重新確認整個台灣海軍陸戰隊,顯然符合上述的不對稱/創新手段。
美國海軍陸戰隊與美國海軍格外應該被允許,引領台灣海軍陸戰隊回復交流-尤其是在人道協助/災難救援方面。第一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應指派一到兩位說華語的軍官,到台灣海軍陸戰隊擔任聯絡官,就如同他們對日本陸上自衛隊和其他區域內軍事單位所做的一樣。接下來,不要再裁減台灣海軍陸戰隊,甚至應考慮將其擴編,或至少維持目前的編制,並能在必要時增加數千名或一定數量的陸戰隊員(這取決於對台灣海軍陸戰隊在擔負新角色之際,所需資源的正確評估)。在近年來的裁減中,台灣海軍陸戰隊已經損失了不少卓越,具創造力並遵守紀律的軍官與士兵,應該考慮讓其中一部分人復職。
第三,強化本文中提到的專業角色,來填補台灣不對稱防衛能力的利基,並使侵略者付出呈等比級數增加的代價!第四,增加國防預算,由於轉型為全志願役已經讓台灣軍方感到困難(尤其是陸戰隊),加上受限於低薪,困難訓練與刻苦生活,因此投入更多國防預算是有必要的;而且若預算應用得當,將能讓軍方進行必要的改造。台灣在身為富裕國家的前提下,近年來卻降低國防預算,是件很令人困惑的事。以一個面對如此軍事威脅的國家來說,台灣顯然不可能在拒絕投資國防的情況下,建立適當的防衛能力。
結論:
裁減掉一支既具有相當數量,又對地面強大戰力至關重要,且善於在岸際,也就是陸地與海水交會處作戰的陸戰隊,其實是很有問題的:此舉不僅會破壞台灣的安全,也會讓許多美國的有識之士,對台灣防衛自身的承諾感到憂心。因此台灣當局一定要認清,重組並重新定義台灣的陸戰隊,將有助於增進其整體的防衛能力!此外,台灣也一定要更為努力地保護自己,並投入更多國防預算,如此不僅能對敵方產生嚇阻效果,也會讓台灣的盟友更有意願在衝突當中提供援助。
在台灣極易受損的國防力量當中,海軍陸戰隊其實是一個關鍵的角色,而這點一定要獲得理解與認同;否則的話,它將會被削弱成無關緊要的單位,不僅使台灣的防衛架構出現空洞,進而讓其妥善裝備,訓練精良且日漸自信的強敵感到欣慰!
http://thediplomat.com/2015/11/saving-the-taiwan-marine-corps/
原載於外交官雜誌,作者為Grant Newsham(陸戰隊退役上校,日本戰略論壇資深研究員)和Kerry Gershaneck(亞洲軍事學院教授)
譯者為 Casey Chao
Casey Chao
其實這些年來,不管是給軍方或警方的建議當中,最令人頭大的,就是抱怨氣氛
簡單講,在下譯完"救救台灣海軍陸戰隊",無論當前的政府有多失當,國防部有多差,這些"外籍人士"都在拿出方略,研究想辦法,而不是先抱怨
所以我們自己更應該要研究,要知識化,然後到前線看,來促成正確改變
抱怨則是根本沒用的
在下的譯文,竟被救救台灣的海軍陸戰隊「原作者」託人詢問能否使用分享?
人家都寫出大作,還被我拿來譯了,豈能吝於回饋?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