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学习

羅輯思維 205 這一代人的學習
發佈日期:2017年3月7日
https://youtu.be/_veTW93FH5M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YouTube觀看。

学习    

這一代人的學習,順便也把我們過去四年總結一下。

過去四年我們做了兩百多期節目,內容主題五花八門,從文史、法律、政治、科技到產業趨勢,算是無話不談。那有的人就會質疑,說一個人的知識面他怎麼可能會這麼大呢?一個胖子搖頭晃腦在這兒說的,你說的專業嗎?

對,這個質疑非常在要害上,這個質疑對了一半。

首先一半的事實是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講的每一個話題我都不專業,很多觀點和材料都是頭一天才看見,第二天就現學現賣。

但是另外一部分事實是,我也有我的專業性,它主要體現在學習並轉述的能力。一件事我本來不懂,通過學習懂了那麼一小點,然後轉述給我的用戶,這是我服務大家的方式。因為幹的時間年頭長了,自然就積累了一些手藝,在這方面我很專業。

所以,過去兩百多期節目,它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結論,它就是我羅胖個人的學習心得及其分享。

還記得四年前創業的時候,我的家人問我,說你真的要幹這麼苦的事情嗎?我說反正人生苦短,又要學習,那就找這種方式逼自己學習,我自己的收穫也會很大。

很多老用戶應該記得,我們《羅輯思維》第一季節目當中有這麼一個小片花,我在裡面說了一段話,說有的古人自己明明有一雙眼,但是不讀書,要雇一個人來替自己讀書,那好,從今天開始,羅胖就是你身邊這樣一個讀書人。

所以,學習心得及其分享就是這個節目的初心和底色,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我懂你的“學習焦慮


那今天的話題我們先從一個詞說起:“學習焦慮”。

“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這話怎麼講?

你看,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我學到的這坨知識將來能換多少錢,又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它跟過去那些窮人家把孩子送到鐵匠鋪去當學徒是一樣一樣的,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深化到什麼程度?

它不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

“學習焦慮”可不只是人有,所有物種都有。


人類社會我們通常粗粗地把它分成三大塊——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大塊任何物種都有,比如說,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

所謂的經濟需求,就是佔有資源,能讓自己生存和獲得能量;所謂的政治需求,就是和其他個體協作,和環境協作,並且找到一個機制,這就是它的政治需求;當然,要支撐這兩個需求,第三個需求就出來了,叫文化需求信息需求知識需求,任何一個單細胞生物它的表面,就是細胞膜的表面會佈滿受體來收集環境的信息。所以你就知道了,人類的知識焦慮從哪來。

環境越複雜,你的焦慮感就越強。

舉個例子,過去農耕時代,一個農民伯伯他可能大字不識一個,沒關係啊,好好種地,照樣有一口飯吃。但是今天一個文盲在大城市,你連車都不會坐,你進了超市你有錢你都不會買東西,你會死掉的。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已經不是“謀生”那個意義上的了,一碗飯好一點還是差一點,而是“求存”這個意義上的。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他們有錢也有社會地位,也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那些騙子騙呢?就是因為對新出現的那些歪門邪道、新技術和新的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

我最近就經常跟朋友在講,如果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鬆平常,因為醫療技術在飛速的進步。但如果我們的身體仍然健在,頭腦萎縮了,我們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許我們的老境會非常的淒慘。因為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再比如說,2016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就遇到了一次沖擊。

那一天我記得我在發微信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是在介紹手機上的一個應用叫快手,我突然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應用,流量大,用戶多,但是我居然一點都不知道。這件事情不是給了我一個知識,而是給了我一個恐慌。因為我也算是互聯網圈子裡面的創業者,好歹也算是專門收集信息的人,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我居然不知道,那是不是意味著我的信息能力已經下降了?我在這個行業裡面就快出局了?

所以,這種恐慌是這個時代真實的知識焦慮。

————————

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知識本身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

過去這些年,老先生要是勸大家讀書,往往發現沒法說,你多讀點書對你有啥好處呢?沒啥好處,所以這些年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老先生們也覺得這很光榮,你情操比我差,雖然你錢比我多。

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我舉個例子。同樣是在旅行公司報了一個團,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旅行社的票買的就不值。

這是什麼帶來的?是整個人類的消費環境帶來的。

原來我們的消費是滿足我們吃、住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可是現在很多消費本身就是為了體驗,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同樣是一個人,1000萬買了一別墅,那有知識的人就可以把它變成一個非常溫馨的有文化的舒適的居所,而沒有文化的人你連怎麼裝修,怎麼搭配窗簾,怎麼佈置家具,都是完全沒有能力的,你仍然會把家過得跟豬窩一樣。那同樣的1000萬,你是不是花的就更加的昂貴?

我舉個特別具體的例子。比如說有人就會覺得,我在我的書桌旁擱一束菊花就特別能夠襯託我現在的心境,因為他看見菊花他能想到陶淵明,陶淵明也喜歡菊花,所以你看這是有一大堆的知識聯想。但也有可能人會想到菊花代表秋色,一代表一種肅殺之氣,那就是黃巢的那句詩,”我花開來百花殺“,說的就是菊花。可一個沒知識的人,他會覺得“菊花”不就是一個器官嘛,沒有知識的人你就得不到這樣的體驗。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是一個用各種各樣的體驗去說服人,跟別人協作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你沒有知識,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這是第二個角度。

————————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角度。

前不久我做了一期節目,是講德國的社會分層,裡面就提到了社會階層固化這個問題,德國有,中國當然也很難免。關於這個話題,現在就有兩派聲音,有的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也在固化啊,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的上層。可是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也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

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

如果認知不升級,就像我在那期節目裡講的,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連基礎的自律能力都沒有,那社區的所有社會你參加不了,因為你不能自律;教堂的唱詩班你參加不了,因為你沒有自我刻苦的精神嘛;任何一樣樂器你都學習不了,你連體育活動你都參加不了,那好,你就等著拿政府的補助吧。

但是,也有人他並不需要自己出身很好,或者父母給他多少錢,靠自己的認知升級就能夠突破階層固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寫《哈利波特》的女作家JK·羅琳,一個單親媽媽,天天為了給孩子講故事在咖啡館裡寫作,結果是什麼?英國首富。

所以現在知識這個東西,已經不是說你能換得一份工作,它有等價的那個安排,沒有。知識的爆發性的價值有可能是改變你的一生的,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

我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就頭疼,因為心情很矛盾,又想逛,因為那就簡直像君王檢閱自己的軍隊一樣,古往今來的思想家都在那兒爭先恐後地爭取得到你的寵愛,買我吧,看我吧,你看這個感覺多爽。但是每次出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干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学习  


失靈的知識解決方案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還遇到了更加嚴峻的情況,過去你要說自己有知識焦慮很好辦,社會已經給你準備了成熟的解決方案,說白了就是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你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但是今天,這一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一些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說: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那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的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我們拿不出整塊時間了。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一個終身化的事情。

過去有一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留學回來我們叫學成歸國,報效祖國。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永遠也成不了。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但是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啊,那怎麼辦呢?

還有第三點,現在的學習越來越跨界化。

這件事情要是幾百年前,一點都不新鮮,那個時候的學者覺得自己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因為那個時候的知識總量少。可是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知識大爆炸,知識的負擔太沉重。怎麼辦呢? 200年來我們找到了方法,叫分科治學,我們從中學的時候就文理分科,你學物理,你化學,將來越分越細,分擔人類的知識總量,每一個人有一個知識的金字塔,你去往上爬,這輩子你爬一個塔就行了。

但今天,所有善於學習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

真正的創新的空間,真正學習效率能夠體現的方式,恰恰是在原來那些金字塔的中間地帶。

舉個例子,我們「得到」App裡面有一個訂閱專欄作者叫王爍,他是《財新》雜誌的總編輯。他就講,現在對待知識的態度不能用農耕民族的態度了,搞一塊地,在裡面一天到晚的耕種,而是要用游牧民族的態度。什麼意思?

就是哪里水草豐美,就要向哪裡遷徙,一輩子都不能停。

王爍還提出來一個“另類二八法則”——用20%的時間去了解一個領域80%的知識,然後趕緊丟掉,迅速轉場進入下一個領域。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你想我能不能用10個小時的時間把經濟學系統的學個大概呢?我不想幹經濟學,我就想了解一下,還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看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比如說,我們就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專門開了一門課——《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但是它的精深程度真的是那樣嗎?

不是,薛兆豐老師在生產他的產品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那是我們公司派去的。這個姑娘沒上過大學的經濟學課,對這門學科也談不上多深的興趣,她第一份職業是乾導遊的,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的那麼個姑娘,她就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一件事,喊停。

所以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就算是我們公司正在研發的「得到」App,也只是市場的一個新工具而已,我們的努力是希望你用得更趁手,但是它就像一個頂級的廚具供應商,沒有辦法讓你自己成為頂級大廚。要知道,知識這東西是沒法賣給你的,我們最多賣的是知識工具,學習仍然是我們自己的事。

————————

我們這一代人如何學習?

所以下面我才談今天我重點想談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人格——

学习  


第一個關鍵詞是人格。

這牽扯到對知識的理解,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

那為什麼過去我們認為讀書就是學習呢?沒辦法,人類在那個時代是印刷文化時代,想保存和傳遞知識,書本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學習工具。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機會重新回到人格這個學習對象。就像現在網上,你會發現音頻節目比讀他寫出來的書,就是多了一些人格特質,視頻節目就又多了一些人格特質,如果能夠親身接觸,那自然就更好。

就像我自己,我總有一些我佩服的讀書人,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問他們,最近在讀什麼書?有什麼漂亮的文章值得推薦?關於這個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你有什麼意見?拼命問這些人。為啥?

因為這樣學習的效率更高。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知識已經被他們像買菜一樣買回來洗乾淨切好,已經搭配和融合好,跟他們學,當然更省時間。

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尤其是在平時的社會協作當中,一定要營造這種學習環境。

我經常跟一些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是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

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掙的工資雖然沒有動,但是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這個損失會更大。就算留下來還有一些牛人,他面對一個下降產業,他想的那些轍往往也是一些歪招,你就是學到了,到其他地方也沒法用。只有在上升產業裡面,那些牛人想的都是正向的建設性的方法,對你的學習效率當然也就更高。

所以,不是說學校沒有用,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想辦法去上學,雖然它看起來是一個上一個時代的知識解決方案,但在這個時代學校有另外一種用處。

大家知道我去讀中歐創業營,這剛消停了一年,讓我們的合夥人脫不花去讀了,然後今年我又去讀湖畔大學。因為不只是讓老師教給你知識,而是你和更多的牛人在一起,所以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短訓班,如果你有時間,有閒錢,我建議你要去學,為什麼?

和牛人在一起,這是最好的減輕知識的總體負擔的方案。


——概念——

学习  


第二個關鍵詞我稱之為概念,就是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地學習。

在這方面我和李笑來老師有高度的共識。以前的節目也講過,他在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自己先預習,主要就是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的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說白了不就是那些概念——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什麼是牛頓的三大定律?什麼是萬有引力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為什麼有這個原理?

因為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能變成知識呢?就是沉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

物理學家李淼就跟我講過,有一個國外的物理學大神,就跟他感慨,說你別看我這一輩子好像功成名就,其實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發明一個像“熵”那樣的概念,我一生只要再發明這麼一個概念,我就算功德圓滿,可見概念有多麼的重要。為啥?

因為知識太多了,你拿進來你往哪放呢?如果攤成一地,那都是髒東西。我以前講過,什麼叫髒啊?它不是說這個東西天然就臟,是放錯位置才臟,米飯它擱在飯盒裡,那是乾淨的,擱在衣服上,它就是臟。

那怎麼樣讓知識顯得不髒?就是一定要有這個概念作為基礎框架,所以在了解一門新學科的時候,先去了解概念就變得特別重要。

比如說我自己,2015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概念,就是鄭也夫老師提出來的“互馴”,就是互相馴化。

過去我們總覺得人跟小麥之間就是單向的馴化關係,但你反過來一看,小麥不是通過自己的性狀改變讓人類臣服於它,老老實實的給它當奴隸嗎?實際上小麥是全球最成功的植物物種部隊,這就叫“互馴”。

拿到這個概念之後,我剛開始也是模模糊糊,越理解越透徹,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場景裡,你發現它太有解釋力了。

比如說我經常跟我們公司的同事就講,所謂的職場發展就是要“互馴”,說白了就是跟你的協作者在一起的時候,你的心眼兒應該是把它的能力淨化掉。假設我有一個助理,他特別能幹,我什麼訂票啊,亂七八糟的雜事我全部都能交給他。漸漸地,我這種處理雜事的能力就被他淨化掉了,我們是在“互馴”,所以不要看他是我的助理,實際上他也可以馴化我,一直到我離不開他。

我們以前經常說一個概念叫“競合”,但這個概念就屬於不透徹的概念,又競爭又合作,你讓我咋理解?但是如果切換成“互馴”的概念,你會發現它的解釋力就強大的多。

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縫合——

学习  


第三個關鍵詞,我稱之為叫縫合,拿針縫一針把它合起來。

很多人都在感慨,說我讀了這麼多書,那些字就像流水一樣從我腦子裡飄過,讀完之後,書一合上,啥也沒記住,咋辦?

你缺的就是這兩個字——縫合。

還是回到我剛才講的,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自己的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內而外長大。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那不是你的,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那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比如說我,我現在學知識,然後做節目表達出來,然後它就是我的。那你可能會說我沒有做脫口秀的能力,沒關係,表達分很多種層次,比如說寫一個讀書筆記,它就是表達。

你說那太累,沒關係,讀書筆記可能就是一句,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習慣。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但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你連收藏過它你都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干什麼?就寫一句話。看完之後說,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很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係長在一起了。這個知識即使將來你全部忘了,沒關係,你知道哪兒有,將來可以去查。

所以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什麼是教育啊?就是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所有東西全部忘光了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才叫教育。這就是我講的“縫合”這一針,那是你自己的東西。

現在資訊和互聯網這麼發達,什麼東西都可以去查,但是知道什麼東西在哪,這才是你自己的知識。

——碎片——

学习  


那第四個關鍵詞,我認為是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說這種話的人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壓根兒就不學習,他們不知道學習的真實場景和體驗;還有一種人就是知識特定領域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說一個老教授,他開了一個學期的課,當然希望這個班的學生每堂課都點名報到,他寫了一本書,當然希望讀者從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老夫這一身的本事才能完整地傳授給你。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

前面我們講,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我們每個人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所以,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我們必須這樣做。

站在真實的學習場景和站在學習者這一頭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了,我給大家一些理由。

首先,知識的產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那一些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它什麼時候變成體系化?被驗證之後過了很久,有人用一個理論體系把它總結出來,這已經是陳舊的知識。我們是終身學習者,任何新出來的假說即使沒有被驗證,了解一下有什麼不好?它就是碎片化掉的。

再者說,其實整個中國文化就是碎片化的知識。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體系化的知識。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如果說碎片化學習不對,像是《論語》和整個中國的文化你都不該學,那全都碎片化的,有這個道理嗎?這是一方面。

還有一方面,就是如果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那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上個世紀,營銷界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消費者他並不需要一台鑽孔機,他只是需要牆上有幾個孔。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美國的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一生的知識積累的來源就是這樣的,我在查找一方面資料的同時,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資料,這就是我的學習。你看,這不就是碎片化的學習。

再舉一個例子,和菜頭在一篇文章當中說過一個故事。

一個中年人有一天突然願心大發,說我要學習計算機編程,原來一點基礎也沒有。這當然很好了,於是買來大量的書,什麼從入門到精通,學了個遍。學完之後就困惑了,我怎麼還是編不出一個程序呢?對呀,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怎麼能用青少年學習的那種方式呢?那是專門為了應對考試的。

那一個成年人應該怎麼學習?

先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立定一個目標,比如說編一個微博程序,就動手乾了。那肯定乾不下去,再去查書,書上查不到就去問人,這兒學個方法,那兒得一竅門,一點一點地往前拱。要是還拱不下去怎麼辦?乾脆到網上下載一些成熟的模塊,說白了就是抄,往自己的體系上去拼,然後一點一點去調試,最後的結果不見得能用,但是你畢竟學會了編程,你看這不就是碎片化的學習。

——目標——

学习  


第五點就更重要了,這一點弄通了,前面四點你才能融會貫通,這一點我稱之為叫目標。

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現在觀察人間就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他的世界裡是三個詞,叫立場、感受和意見;
第二種人他的世界裡也是三個詞,叫目標、方法和行動。


我四十歲開始創業,其實就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維方式從第一種,就是立場、感受和意見切換到第二種,就是目標、方法和行動。為什麼?

這也跟學習有關。因為立場、意見和感受,我可以裝一腦子,各種各樣的知識和價值觀在我腦子裡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個對哪個錯,一會兒覺得這個對,一會兒覺得那個對。就像我最近在錄製《奇葩說》節目,我發現場上的觀眾隨著辯論賽的展開,雙方的拉鋸是非常劇烈的,他們一會兒覺得這個對,一會兒又覺得那個對。為什麼?

因為世界是劇烈分層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有無窮的層次。隨著場上辯論者不斷地挖掘層次,觀眾的意見就跟著兩頭跑。意見是一個特別不確定的東西,知識在腦子裡是散黃的,在那兒晃來晃去。可是一旦切換到第二種人生,只有目標、方法和行動的時候,一切就被整合起來了,這就是我要創業的根本原因。

那為什麼《羅輯思維》這四年的節目,上一期節目也算是倒數第二期節目,我說的是王陽明,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王陽明提出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說想到就要做到,那個理解層次太低了,而是按照行動的方式去思考。

我願意重複那期節目裡的一段話,就是想法這東西在你腦子裡,很多相反的東西都能並存。比如說,應不應該對母親好?當然應該。應不應該對老婆好?當然應該。

這就是兩個意見,那這兩個意見到什麼時候才能變成行動呢?就是面對選擇的時候。

中國人最典型的那個場景: ?當你媽和你老婆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在那個具體的選擇場景沒有出現之前,你到底是怎麼想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行動是逼著讓自己的想法、意見和知識最終變成你自己的唯一方法。

同樣是在「得到」App裡的《槽邊往事》專欄裡,在和菜頭的那一篇文章中,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任何成敗利鈍進行研究,那是學者的事情,而我們都不是學者,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

作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們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動手,也不可能等我們找尋到最優方案才執行。

我們就像是在一個漆黑沙灘上埋伏的士兵,偶爾有個照明彈劃過,照亮海灘一角就要立即射擊。手裡有槍用槍,有彈弓用彈弓,什麼都沒有的話,那就撒沙子。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總結一下剛才我講的。

我們這一代人有知識焦慮,沒有辦法,知識總量越來越大,負擔越來越沉重,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怎麼辦?

原來傳統的解決方案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不能完全適用,所以我提出五個關鍵詞。

第一,跟著人學,而不是跟著書本學,先降低我們的知識負擔,它幫助我們篩选和歸納;

第二,概念,通過掌握一個一個的新概念,搭建起我們的知識框架,再進來新的信息,我們知道把它放在哪兒;

第三,縫合,信息走來過去,我們不見得都記得住,只有我們通過表達一次,無論是像我這樣轉述,還是寫一則極其簡短的讀書筆記,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識樹當中把它縫合進來,即使這些信息將來我們忘光了,我們也知道到哪裡去找它;

第四,碎片,這是我們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時代幾乎唯一的法門。

當然最重要的是目標,只有目標明確,不斷往前拱,我們才能把知識落實為我們行動的成果。


這就是我學習的基本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