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  

傳統步兵也需要裝甲載具,其理甚明,但什麼樣的裝甲載具適合台灣,才是問題的中心點。(攝影:蘇郁晴)

紀永添專欄:台灣該選擇輪型裝甲車或主力戰車


紀永添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2017年06月05日 上報 

在今年度的漢光演習中,傳出全程參與電腦兵棋推演的美方觀察團評估,國軍所希望採購的重型主力戰車M1A2可能不適合台灣,因此建議台灣應重新考慮更符合台灣需求的發展方向。而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台灣之所以遲遲未能採購並更換主力戰車,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主力戰車是否對台灣的地面作戰有實質助益,一直以來被受質疑。畢竟傳統履帶車輛速度緩慢,而台灣的地面部隊展開防禦作戰時,恐怕早已經完全喪失制空權,主力戰車的存活率可能不高,再加上台灣的地型破碎,東西向的河流將台灣西部平原切割成無數的小平原與台地,在戰時橋梁可能被破壞下,重型履帶裝甲車將會無用武之地。也因為這些原因,過去陸軍專注發展的是有空中坦克之美稱,不受任何地型限制的戰鬥直升機,以做為反裝甲的主力。
 
傳統步兵需要裝甲載具
 
但無論如何,地面部隊仍極為重要,傳統步兵也需要裝甲載具,其理甚明,無需申辯,因此什麼樣的裝甲載具適合台灣,才是問題的中心點。就目前的國際潮流與台灣的情況來看,輪型裝甲車是較為合理的答案,而這也是台灣這十幾年來積極研發生產雲豹輪型裝甲車的原因。事實上,雲豹輪型裝甲車並不是台灣第一款大量使用的輪型裝甲車,遠在1980年代初期,陸軍開始將傳統步兵師改編為現代化的機械化步兵師時,就開始尋求合適的輪型裝甲車輛,以加強地面部隊的機動力。當時引進的是4X4的V-150S裝甲車,4X4指的是有四個輪子,四個輪子都有動力驅動。台灣當時購入了人員運輸、反裝甲、迫擊炮、救護等車型,總數約有三百餘輛。V-150S提供了機械化步兵基本的裝甲防護與快速機動力,至今仍未完全退役,還在陸軍機械化步兵旅與憲兵部隊中服役。

甲車  
憲兵裝甲憲兵營的V-150裝甲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V-150S的優點在輕巧、結構簡單、機動性高,又能提供乘員基本的防護,在低強度作戰環境中很有用,也因此台灣還曾把數輛的V-150S撥交給警政署來擔任攻堅任務。可是V-150S的優點,剛好也是它的缺點,輕巧代表載重能力不高,內部空間小,乘員只有五人,無法載運完整的步兵班,更別說更大的重型武器或更厚實的裝甲。4X4的傳動系統雖然技術很成熟、結構又相對簡單,但是越野能力並不優異,只適合在一般道路或較平坦的地型上使用,不完全符合陸軍野戰部隊的需求。其實V-150S的缺點也是當時多數輪型裝甲車的問題,這也讓過去輪型裝甲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能擔任裝甲部隊的輔佐型載具。這一直要到科技更為進步,6X6輪型裝甲車技術成熟,甚至8X8的輪型裝甲車都已經普及,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技術也突然猛進以後,輪型裝甲車才開始獨領風騷。
 
6X6與8X8的輪型裝甲車擁有更大的酬載力,多數能搭載一個步兵班,同時也有餘裕可加強裝甲防護與武器系統,更重要的是越野能力已接近全履帶載具,但又擁有全履帶載具所缺乏的一般道路高速行駛能力。特別是8X8的構型又常常表現的比6X6的構型更為優異,在近幾年已躍升為輪型裝甲車的主流。台灣在逐漸精簡兵員,並將地面部隊編成火力與機動力更強的機步旅與裝甲旅時,就已經決定不再使用如M-113與CM-21的履帶型裝甲車,改採比較適合台灣作戰環境的輪型裝甲車做為後繼車種,並決心自己研發生產。在一開始時也是採用6X6的構型設計,並稱之為CM-31,雖然性能遠比V-150S優異許多,可惜當時國軍正大量精簡員額,縮編地面部隊,現役中的裝甲運兵車數量遠比需求還多,讓這個案子變的沒有急迫性,最後在生產數輛原型車以後,胎死腹中。

戰車  
CM-31  6X6輪型裝甲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雲豹裝甲車發展不順
 
雖然CM-31最後沒有量產,但已為台灣自製輪型裝甲車打下了基礎。隨著美軍以史崔克輪型裝甲車編成的史崔克打擊旅,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證明了輪型裝甲車的確可以勝任多數的戰場任務以後,輪型裝甲車進一步受各國採用,再加上陸軍的V-150S與M-113也開始老化,換裝的壓力越來越大,使陸軍部隊換裝輪型裝甲車的計畫重新受到重視。新的計畫也順應國際潮流,改採8X8的構型,並使用抗彈能力更好的新型裝甲,佈局也較CM-31洗鍊成熟,編號CM-32,通稱為雲豹輪型裝甲車。雖然研發生產過程幾經延宕,在2011年第一批裝甲運兵車型終於出廠並移交陸軍使用,其主要武器為國產的遙控炮塔,上面整合了7.62公釐口徑的T-74排用機槍與40公釐口徑的T-91榴彈機炮,而未來還預計進一步生產迫擊炮車與步兵戰鬥車,後者將搭配外購的30公釐機炮。

戰車  
以雲豹輪型裝甲車(CM-32)為基礎發展出來的105 公釐戰車炮車。(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但雲豹裝甲車的發展其實並不算順利,已生產的裝甲運兵車爆發弊案,承包廠商疑似以中國劣質零件混充交貨,導致車體動力系統故障率偏高。步兵戰鬥車則因機炮系統的選擇問題而陷入爭議之中,國造系統的火力略嫌不足,但外購系統則單價偏高,因此遲遲未能定案,影響生產時程。迫擊炮車又因底盤與懸吊系統設計不良,影響炮手操作,軍方評測後不願意採購,目前重新進行設計中。面對已規劃生產的車型都陸續出現問題,生產時程不斷延宕,已直接影響到後續車系的發展,如已公開展示過原型車,備配105公釐戰車炮的戰車炮車(註一)就變的遙遙無期了。戰車炮車在一開始時是規劃使用90公釐的無後座力炮,但軍方認為威力不足,要求採用目前國軍主力戰車所使用的105公釐戰車炮,換句話說戰車炮車的火力其實可比擬目前國軍的主力戰車。
 
中台主力戰車大對決可能性低
 
至於國軍想購買的M1A2則擁有威力更強大的120公釐戰車炮,足以抗衡解放軍新型主力戰車所使用的俄系125公釐戰車炮。畢竟國軍會希望引進M1A2,除了台灣的主力戰車已逐漸老化需要汰換以外,國軍目前主力戰車的105公釐戰車炮已遜於俄系125公釐戰車炮,也是關鍵原因之一。不過以目前台灣的防衛作戰環境來看,會上演雙方主力戰車大決戰的可能性並不高,因為如果敵方要將大批的主力戰車送上台灣本島,需要佔領大型港口並維持運作,那時恐怕戰事也早已經接近尾聲。對於會在第一線擔任兩棲攻擊任務的水陸兩棲戰車,或能空投或吊掛的步兵裝甲車、輕型戰車,國軍的105公釐戰車炮已綽綽有餘,更何況以國軍目前的戰略規劃,擔任反裝甲主力的武裝攻擊直升機,更是獵殺戰車的利器,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主力戰車,恐怕也不是地獄火飛彈的對手。

戰車  
M1A2擁有威力更強大的120公釐戰車炮,足以抗衡解放軍新型主力戰車所使用的俄系125公釐戰車炮。(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當然,外購主力戰車也不是沒有任何好處,比如M1A2就擁有極為優異的裝甲防護能力,這是輪型裝甲車所萬萬比不上的。但在敵方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將大批主力戰車送上岸的情況下,敵方的空降傘兵、兩棲搶灘登陸的海軍陸戰隊所攜行的反裝甲火箭或飛彈,與空中的密接支援戰機,恐怕才是台灣裝甲部隊在第一時間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對於反裝甲火箭或飛彈,最有效的反制方式是加裝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而面對敵方戰機的空中攻擊,最可行的反制方式是快速移動能力與野戰防空系統。新型的履帶式主力戰車雖然在面對敵方的輕步兵與水陸戰車時有壓倒性的裝甲防護優勢,但是履帶車輛的速度相對較慢,不容易立即趕到作戰地點是其中一個問題,容易被敵方空中戰機獵殺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已失去空優的戰場環境下,即使是M1A2,其存活率也讓人懷疑。
 
安裝反應裝甲與複合裝甲是必要課題
 
為陸軍裝甲載具安裝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其實是討論很久的議題了,甚至軍方曾引進國外技術,嘗試自製反應裝甲,並改裝數輛CM-11(M48H勇虎戰車)進行驗證,但最後卻因重量增加太多,影響CM-11的運動能力,再加上預算排擠的問題而作罷。也因此軍方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討論這個議題,極為可惜。但隨著雲豹輪型裝甲車的服役,為陸軍的裝甲載具安裝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的議題又開始被討論,因為目前雲豹輪型裝甲車的基本裝甲,雖然可以有效抵擋大口徑穿甲彈的射擊,但無法抵禦反裝甲火箭或飛彈的威脅,偏偏這又是雲豹輪型裝甲車未來在戰場上最可能遭遇到的攻擊。若雲豹輪型裝甲車的105公釐戰車炮車能安裝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擁有足夠的裝甲防護力,再加上戰車炮的火力與輪型裝甲車特有的高速運動能力,勢必成為能快速馳援戰場的火力支援利器。

戰車  
加裝反應裝甲的CM-11(M48H勇虎戰車)。(圖片摘自網路)

 
當然,安裝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將會增加雲豹輪型裝甲車的重量,並影響其運動能力,不過一來台灣並沒有空運部署裝甲部隊的需求,所以雲豹輪型裝甲車在一開始設計時就不考慮空運的問題,也沒有空運的重量限制。第二在於雲豹輪型裝甲車本來就沒有浮渡能力的設計,因此也不用考慮增加重量會不會對浮渡能力有影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隨著雲豹輪型裝甲車的衍生車系發展,可以針對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等級的防護能力,如已服役的基本裝甲運兵車,就可以使用最輕便的附加裝甲套件,只以複合裝甲加強需要重點防護的部位,以免過度影響其機動性。而還停留在設計階段的105公釐戰車炮車,就可以重新加強車身的載重能力,加裝防護能力最強的反應裝甲或複合裝甲。畢竟過去研發單位也曾替雲豹輪型裝甲車研發複合式中空陶瓷裝甲,只可惜未能全面裝備。
 
積極研發生產105公釐戰車炮車
 
隨著雲豹輪型裝甲車的逐步量產,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但還是來之不易的國人心血結晶,若最後止步於目前幾種車型,那就太可惜了,國軍應該要有決心將其發展成完整車系,讓陸軍地面部隊全面裝甲化、機動化、火力化,這才是近幾年部隊員額不斷精簡下的正確因應方式。除了目前還在重新設計的迫擊炮車,不知道還有沒有可能再繼續發展的105公釐戰車炮車外,還有一款在CM-31時代就已經嘗試發展過的野戰防空車,配備了天劍一型飛彈,不過卻隨著CM-31計劃的中止,最後改用商用載具,目前主要擔任重要地點如空軍基地的防空任務,在缺乏裝甲防護與越野能力下,難以與雲豹輪型裝甲車隊一起行動。但野戰防空車可以有效保護地面裝甲部隊,對抗敵機的空中攻擊,有重要的戰術價值,更別說其它如反裝甲車型、裝甲救濟車型、核生化偵察車等車型了。

防空飛彈  
改採商業載具的天劍一型陸射防空飛彈系統(捷羚防空飛彈系統)(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外購M1A2是不是一個適合台灣作戰環境的方案,其實是很值得討論的,美方觀察團所提出的質疑與建議,並非無的放矢。在台灣已經決心將反裝甲作戰主力交給武裝攻擊直升機時,國軍真的沒必要與中國比賽主力戰車的火炮口徑。反而可以思考,在雲豹輪型裝甲車成為國軍地面部隊主力後,未來發展的重點是不是應該放在能跟上輪型裝甲車速度的火力支援車型。不久前陸軍進行增援空軍基地的反空降作戰演練,首次由雲豹輪型裝甲車直接開出營門,高速直奔目的地,而過去使用履帶型裝甲車時則需要大型拖板車運送(註二),非常不切實際。國軍可以想想,若放棄外購M1A2,卻又改採戰車國造或升級目前主力戰車的計畫,是否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還是應該將雲豹輪型裝甲車好好發展出完整的車系,積極研發生產105公釐戰車炮車,才會是比較適合台灣的發展方向。

甲車  
雲豹輪型裝甲車在演習中直接駛入市區道路,馳援空軍基地進行反空降作戰。(圖片由陸軍八軍團提供)

 
近日媒體報導,海軍陸戰隊一樣苦於履帶型戰車的速度太慢,嚴重拖累部隊的機動力,因此有意採購60輛的105公釐戰車炮車型,並計畫採用第二代的雲豹輪型裝甲車車體,新型的車體進一步改善了運動性能並新增外掛裝甲。雖然這離真正建案採購還有點遙遠,可能會有許多變數,但是樂見海軍陸戰隊的新思維可以給陸軍多一點啟發與參考。

本文出處:http://upmediawebmag.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8121

延伸閱讀:

菲軍裝甲車用木頭加強防護 土裝甲實戰效果不俗

國軍陸軍裝甲兵心目中的「戰車」,
向來有非「履帶型戰車」不可的建軍堅持

 

紀永添:
《喪失制空權時台灣需要哪種裝甲車》
《陸軍應該反向思考台灣裝甲部隊的未來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