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訓練用上"黑科技" 1個多月減15kg變"型男"
2017-11-30解放軍報
作者:彭小明 李佳豪 王雨婷
責任編輯:張碩
上學是“宅男”,吃飯叫外賣,爬個樓梯都喘氣;入伍變“跑男”,跑道單杠輪番練,一天不運動,就覺得不自在——新兵楊彭怎麼都沒想到,入伍兩個月,自己就完成了這樣的“蛻變”。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新兵體能訓練用上“黑科技”
上學是“宅男”,吃飯叫外賣,爬個樓梯都喘氣;入伍變“跑男”,跑道單杠輪番練,一天不運動,就覺得不自在——新兵楊彭怎麼都沒想到,入伍兩個月,自己就完成了這樣的“蛻變”。
走進第77集團軍某新兵訓練大隊,類似的勵志故事不勝枚舉。短短1個多月,體重偏重的劉軍志成功減去15公斤變“型男”,機關專門為他調整被裝型號;女兵張榮傑跑起步來左右搖晃,經過一對一協調性練習後,瘋狂愛上跑步,成為樂跑一族。
在該大隊訓練成績登記冊上,記者看到,新訓進程剛過三分之二,89%的新戰士就已達到《軍人體能標準》中入伍訓練標準,半數以上提前達到通用標準。新兵訓練負責人高興地說,如今新戰士搶著上體能訓練課,成績自然水漲船高。
“一些新兵入伍前不愛運動,為培養他們興趣,我們將原本枯燥的訓練內容‘包裝’成一個個富有趣味性、對抗性的課目,深受大家歡迎!”在“火線運輸兵”訓練現場,新訓大隊軍體教員劉磊介紹說,這個體能訓練課目要求受訓者通過多處障礙將彈藥箱運送到“前線”,強度和難度一點不比單獨做引體向上、俯臥撐等課目低。不同的是,不愛引體向上、俯臥撐的戰士們,卻在“火線運輸兵”中“玩”得不亦樂乎。
“用專家替代‘雜家’,讓精細化訓練成為可能。”新訓大隊領導孫曉偉介紹,以往新兵訓練都是各旅團關起門來各搞各的,新訓骨幹數量少、業務雜,不僅要負責軍事訓練,還要兼顧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內容,人力往往捉襟見肘。如今按照基地化組訓模式成立新訓大隊,帶兵人都是從各單位相關專業抽調來的精兵強將,由專業人員專心負責本專業的事,自然可以做到精鑽細研。
先全力衝刺讓心率達到140-160次/分鐘,隨後慢走,待心率恢復到120次/分鐘以下後再次衝刺,如此往復……這天早操,記者見到了正在按照教員開出的“運動處方”訓練的新戰士胡超。“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訓練方案,對我而言,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胡超一邊用手觸摸頸動脈處估算心率,一邊喘著粗氣向記者講解屬於他的“運動處方”。
“每名新兵的身體素質不同,訓練當然要因人而異。”說話間,軍體教員穆超翻開一本厚達83頁的教學日誌,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名新兵的體測資料、成績曲線和訓練安排。“別看每天的體能訓練時間只有1個小時,但是我們5名軍體教員其餘時間也沒閑著,而是根據新兵的綜合資料為他們開出了專屬‘運動處方’,也是蠻拼的!”
“運動處方”的背後,是各種各樣的訓練“黑科技”。這天下午二連訓練結束後,新兵們來到大隊運動中心。體脂率、基礎代謝率、骨密度……站在一台儀器上,短短幾十秒,一個個資料便出現在螢幕上。“這是大隊購置的體質分析儀,便於根據新兵的肌體特徵變化,及時修正訓練計畫。”軍醫胡傑告訴記者,有了這台儀器,訓練加不加強度、加多大強度均由資料說話,杜絕了盲目亂訓的現象,以往讓新訓骨幹頭疼的訓練傷發生率陡降到4%。
運動中心另一側的影音室內,幾名骨幹和新兵圍坐在投影儀前,對著電子白板寫寫畫畫,好不熱鬧。原來,大隊為每個新兵連配發了掌上型防抖雲台,用於給掌握動作要領較慢的新兵全程拍視頻。這不,新兵班長王瑞龍正對照著視頻畫面,説明幾名掌握引體向上發力要領較差的戰士糾正動作。
“完備的訓練設施器材,給訓練質效提升插上了翅膀。”跟隨教員穆超走進新訓大隊理療室、影音室、健身房和運動中心,處處可見新兵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練習、休整身體的場面。
綜合體能取代繞圈跑,手機健身APP走進日常訓練……如今,“體能秘笈”仍在不斷更新完善,新兵的身形日益健碩。來自陸航單位的新兵楊彭在體能考核取得全優成績後,再次徵求教員意見,並給自己定下新的訓練目標:在下連之前,提前達到飛行人員體能標準。
大家懇談
教員 穆 超:作為“脖子以下”改革後編配的首批軍體教員,我深感責任重大。此次新訓中,新兵們敢於嘗試新事物、善於表達個人意見,也幫助我們積累了寶貴的訓練資料,為探索體能訓練新方法奠定了基礎。
班長 馬 鵬:帶了3年新兵,以前一到體能訓練時間,新兵臉上總是愁雲慘霧;如今一聽要去練體能,個個眉飛色舞,真正從“要我訓”變成了“我要訓”,戰士們熱情變高,成績自然突飛猛進。
新兵 王山城:入伍前總聽認識的退伍老兵說,體能訓練又苦又累,一不小心還可能造成訓練傷,心裡一直有些擔心。沒想到,來到大隊後體驗的體能訓練方法既有趣更有效,我練得很開心,已經3次登上了“龍虎榜”。
連長 范 沛:之前聽說今年新兵是基地化合訓,我還擔心承訓人數變多了,訓練品質會因此下降。讓我沒想到的是,在專業教員團隊帶領下,一系列創新讓“精准施訓、科學練兵”成為現實,這樣的創新,我們歡迎!
排長 惠凡芮:不同兵種、不同單位的幹部骨幹集中在一起帶新兵的過程,何嘗不是帶兵人相互交流學習、思想碰撞的過程?我一定要把在這裡學到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帶回連隊,讓更多戰友愛上體能訓練。
本文出處:www.81.cn/lj/2017-11/30/content_7851257.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