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共產黨的下場是什麼?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圖/百度百科)
向中共投降,最慘絕對是軍公教!回顧70年前血腥過往:他們不是被處決虐殺,就是關到死…
2019-01-29 風傳媒 蔡佳妘
台灣向中共投降,到底會怎樣?面對近日逐漸緊張的兩岸局勢,台灣總會出現「委曲求全」、「不要打仗」的聲音,好像覺得舉手投降、不要對抗就可以繼續和平、安穩地過生活。但當我們回顧中國共產黨過去的作法,好像不是如此……
韓戰上的砲灰志願軍,人海戰術用的是什麼人?
1949年國共內戰後,蔣介石丟掉大陸,毛澤東以「停止抵抗,保證其生命安全」做為喊話,大批國軍、中華民國在大陸的國民黨員、公務員向共產黨投降。但1950年韓戰爆發後,大批投降國軍被推到最前線去當炮灰,當時韓戰「以中國人海對抗美國火海」,有許多就是用中華民國的投降部隊去填補。
曾任美軍戰俘營翻譯的黃天才曾說過:「中共那時候的裝備很原始,完全是靠人海戰術……有戰俘交代說,他們一路被美軍砲轟,趕到前線時一個團已經有一半人不見了!」而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投降或被俘的前國軍人員,甚至有部分較晚改編的國軍俘虜,被認為頑固不化而在解放軍隊中私下被凌虐處死。
只是毛澤東沒有預料到的是,美軍俘虜了2萬多志願軍,並讓他們自行選擇要去台灣或是回中國,有2/3的志願軍戰俘都選擇去台灣,他們大多曾是國軍,加上對在共軍內的排擠與洗腦教育不滿,而選擇到台灣,其他選擇回到中國的志願軍俘虜,有一部分卻被當作美軍間諜,受到開除黨籍、軍籍的處分,在鎮反與文革時期也都受盡屈辱,像是曾在志願軍戰俘營擔任翻譯的張澤石。
如果中國併吞台灣,並且跟其他國家發生戰爭,被推上前線去送死的,會是誰呢?
鎮壓反革命,500萬人遇害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前朝的清算可不只如此,1950年毛澤東同時下令大規模處決國民黨軍政人員,從先前投降、投共的到被俘虜或逃亡的都不放過。其中除了國共內戰後期倒戈投共的將士,連已經退役返鄉多年、早已不參與政治的中華民國軍公教人員也難以倖免,這場「鎮壓反革命」行動中,或殺或關者保守估計有200到300萬人,另也有數字統計實際遇害者多達500萬人以上。
包括曾任湖南討賊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就辭職回鄉的宋鶴庚,他在國共內戰後期曾授意侄子投奔中共,沒想到鎮壓反革命開始後,已經脫離軍界25年的他在上海被抓,1952年被以反抗革命的罪名判處死刑。
有學者指出,毛澤東連已經解甲歸田、無意與中共對抗的退休人士也不放過,是因為他們多是地方上的有力人士,中共害怕他們再次聚集反抗,所以需要先斬草除根。
她在「和平解放北平」立下功勞,卻是如此下場
1949年中共軍隊不傷一兵一卒的進入北平(今北京市),有個關鍵人物幫了大忙──國民黨北平守將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她作為特務潛伏在父親身邊,為中共竊取軍事情報,最後成功讓共軍佔領北平,但是她卻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回報,甚至不被組織承認她的黨員身分,當年那些跟她連絡、靠她立功的地下黨員都已升居高位,但沒有一人出面為她說話,晚年更是貧病交加,孤獨無助地辭世。
連這樣一個忠誠的關鍵特務都被這樣對待,只因為她是出身於國民黨家庭,更何況是被俘虜或是投降的國民黨人員呢?
多數投降的國軍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在戰後的清算被處決,或是被關到老死,僥倖活下來的也在反右運動、文革時期受盡屈辱,一些職位高、影響大的軍官不好處決,就會對他們進行「勞動改造」,以表明共軍「優待俘虜」。
雖然中共政府在80年代為志願軍戰俘平反、恢復名譽,可是有許多都已經不在人世,他們為了結束戰爭而投降,換來得卻是無盡的屈辱及鬥爭。向中共屈服換取和平,真的可行嗎?看看這段過去的歷史,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 ★ ★ ★
北平和平解放 / 戴晴
發佈日期:2012年4月15日
影片時間:1小時38分31秒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 重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講座系列
https://youtu.be/M6O7-KoKwSA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 ★ ★ ★
位於北平豐台的張璽老先生(站立者)與他的組員們一起站立於九七式戰車上合影留念。(張璽提供)
國軍視角下的「北平和平解放」
2017年01月24日 中時電子報 許劍虹
今年是1月31日,是中共所謂「北平和平解放」68週年紀念日。伴隨著解放軍進入北平,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手下25萬國軍精銳部隊放棄抵抗,出城接受中共改編。接收與裝備大量美式火砲與日軍戰車的解放軍,不僅拿下了太原與安陽等久攻不下的華北重鎮,而且還發起渡江戰役席捲整個華南,徹底粉碎中華民國政府「隔江而治」的最後希望。
因此這段「北平和平解放」的歷史,在海峽兩岸有非常不一樣的解讀。從這段歷史中獲益的中國共產黨,不僅將傅作義描述為「明大義,識大體」,避免故都毀於一旦的民族英雄,更將「北平和平解放」定位為所謂「國共合作」的最佳典範。就連今年年初中共派出遼寧號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之際,海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都還特別建議蔡英文政府依循「北平和平解放」解決兩岸問題。
由於所謂的「北平和平解放」,是以傅作義部隊接受解放軍改編為先決條件進行的,這意味著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關係之上。事實上,毛澤東也是從一開始就否決了傅作義「平起平坐」建立聯合政府的想法。換言之,無論是蔡英文還是馬英九,都不可能接受任何以「北平和平解放」為藍本的政治談判或者統一模式。
儘管如此,自海峽兩岸於2008年展開熱烈的經貿與文化交流以來,還是有不少主張「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大陸人士,認為應該以「北平和平解放」為藍本推動兩岸政治談判。《聶榮臻與傅作義》一書的作者王紅雲,就在自己作品裡的序文指出:「北平和平解放是統一戰線的精彩篇章,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中的有識之士的歷史傑作,是中華民族偉大凝聚力的生動展現。」
他還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偉大復興,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必須實現共產黨、國民黨的第三次合作,實現台灣的回歸。現在,海峽兩岸,國共兩黨都能更加明確地認識現實,更加理智地處理問題,更加清醒地前瞻未來。堅冰已經打開,航向已經指明,更重要的,兩岸炎黃子孫從阻隔到交流的不同際遇中,真切體驗到和則兩利,分則兩害。」
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自然而然將傅作義定位為背叛國家與國軍的叛徒,給予全面的撻伐與否定。近年來隨著國共兩黨關係的提升,國民黨雖然不再主動提起這段過去不愉快的歷史,但卻也從來沒給過傅作義任何正面的評價。然而在共產黨的全面肯定與中華民國的全面否定之外,卻還有第三種被遺忘的聲音存在,那就是從北平逃出來的基層國軍官兵。
歷史見證人吳廣軍老先生(右),與他92軍老戰友在北平合影留念。(吳廣俊提供)
來台的歷史見證人
過去兩岸相關的歷史論著,並沒有對留在北平的25萬國軍下落進行詳細的追蹤。他們大多數被編入解放軍,先是調轉槍口回頭去打國軍,後來又被毛澤東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送到朝鮮半島當砲灰。沒有被送去打韓戰,或者僥倖從朝鮮半島活著回中國的,也難以避免接下來一系列的政治批鬥。尤其是中下層軍官,幾乎沒人能避免成為清洗的對象。
只是沒有人注意到,除了以韓戰「反共義士」身份又回歸中華民國的部份前傅作義部隊官兵外,其實有相當數量的國軍軍官在北平淪亡之際逃出了故都。他們在經歷了長途跋涉,九死一生的旅途後,不是從仍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的青島,就是經由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來到了台灣。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就算捨棄生命也要追隨政府來到陌生的台灣呢?
目前定居於台灣,接受《中時電子報》訪問的五名「北平和平解放」親歷者之間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他們均來自於13軍與92軍等中央軍嫡系部隊。這使得他們的思想與信仰,從一開始就與傅作義手下以晉綏軍為首的幹部與士兵們有極大的差異。而且即便在接受解放軍改編以後,他們也還是被視為「蔣介石的人」看待無法得到政治上的信任。
由於傅作義將軍指揮,以第35軍為核心的晉綏軍曾經在內蒙古與8路軍共同抗擊日本扶持的蒙古軍,因此他們比起中央軍的幹部更容易被共產黨視為廣義的「中國軍隊」看待而得到認同。基層士兵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基層以上的軍官卻肯定能體會到背後的偏見與歧視。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軍官,自然會想方設法離開北平。
所以來到台灣,目前還在世的「北平和平解放」親歷者,清一色都是嫡系部隊的基層軍官。他們大多來自於裝甲兵與砲兵等技術兵種,但是也不缺乏政工出身,對傅作義將軍和談決策內幕有所瞭解的中層幹部。這些軍人對中華民國有著無比的忠誠,但是對傅作義將軍卻又有著其他國軍將領與官兵們所缺乏的理解與同情。
來到台灣以後,繼續為國家效力的文秉衡老先生。(文秉衡提供)
我們沒有戰敗!!
五位接受《中時電子報》訪問的前輩,在回憶起「北平和平解放」的往事時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我們沒有戰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與在遼西還有徐蚌戰場上的情況完全不同,國軍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際在北平與天津地區都還保持非常完整的兵力,而且在戰場上從來沒有被共軍擊敗過。所以五位前輩都認為,北平的失敗不是因為國軍不如共軍,而是「非戰之罪」也。
這五位老前輩,沒有一個例外不是在抗戰勝利後以戰勝者之姿進入北平的。家住南港的陶士君上校是陸軍13軍89師上校政治部主任,他因為在抗戰末期一手策劃了15,000名日軍扶持的「河南人民自衛軍」官兵反正,而成為了湯恩伯將軍的手下愛將。陶士君還記得,第13軍是搭乘美軍登陸艦由香港出發,經由秦皇島進入華北地區的。
他們一登陸,就將盤據在山海關地區的共軍打得落花流水,並且一路尾隨其後追到瀋陽。不過在蘇聯紅軍的粗暴干預下,無力抵擋T-34戰車的第13軍也只能夠放棄在東北的攻勢,退回到熱河省一帶駐防。身為89師政治部主任的陶士君,奉命出任承德縣縣長,組織民團與共軍的游擊隊對抗。當時的陶士君,也是五名受訪者中軍階最高者。
目前在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擔任孫子兵法研究組召集人的李啟明少將,則是於1947年9月18日從陸軍官校第21期畢業後,被分發到北平的第92軍砲兵營第1營第3連任連長。他的部隊駐防於天壇,裝備的是接收自日軍的四一式75mm山砲。李啟明曾經隨砲兵營多次出關支援國軍的戰鬥,雖然沒有辦法改變東北的戰局,但是他們在天壇卻也始終維持著完整的兵力。
另外兩位來自92軍的老前輩吳廣俊與文秉衡,因為是步兵軍官出身的原因而在東北遭遇到比較慘痛的失敗。吳廣俊第一次是以92軍21師第61團搜索排副排長的身份在錦西帶兵作戰,結果卻遭到共軍以人海戰術攻擊慘敗。第92軍在戰鬥中損失慘重,副師長李傳宗力戰殉國,吳廣俊那一排40名弟兄也被消耗到只剩下10人。
回到北平補充新兵後,吳廣俊再度以第61團第2連小砲排排長身份帶兵支援錦州戰役。由於這次是擔任砲兵的原因,老先生沒有與共軍近距離戰鬥,因此沒有再遇到過重大損失。不過他們支援的部隊,也就是第54軍第8師在戰場上還是被解放軍打到幾乎崩潰。最後由於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將軍放棄抵抗,錦州為共軍攻陷,第61團第2連小砲排又撤回了北平。
家住萬華的文秉衡老先生,則在92軍第21師輸送連軍需處服務。1947年11月,第21師在圍剿朝陽一帶共軍的過程中被殲滅,師長郭惠蒼以下2,000名國軍官兵戰死沙場。在後勤單位的文秉衡老前輩雖僥倖保住了一條命,但是他的額頭仍然為解放軍投擲的手榴彈擊傷。大難不死的文秉衡,在北平報考了陸軍軍官學校第1軍官訓練班第16期,接受長達六個月的軍官訓練。
等到完訓後,他被編入第35軍101師601團第3連60砲排擔任中尉排長。他是五人當中,唯一一位以中央軍軍官身份進入傅作義部隊服務者。據文秉衡回憶,經歷了八年抗戰的洗禮,第35軍中層與基層官兵對中華民國其實已經有相當高的認同,因此沒有因為其中央軍的出身而排擠他。雙方吃住與訓練都待在一起,相處起來十分融洽。
最後一位,則是當時在豐台擔任戰車第3團第2營第5連任准尉特務長的張璽老先生。居住在彰化中彰榮家的張璽,在兩年前接受《中時電子報》訪問時表示他曾駕駛接收自日軍的九七式戰車與共軍打過七次戰鬥。由於與交戰的對象是沒有任何裝甲車輛的共軍民兵,張璽老先生指出他們在華北的戰鬥中沒有一次敗北的紀錄。
只是共軍自知敵不過戰車,居然強制動員老百姓衝到第一線來消耗國軍的彈藥,讓張璽感到非常痛心。這些國軍健兒已經習慣了過去抗日戰場上與敵人主力部隊「正面作戰」的打法,根本無法適應殘酷的「人民戰爭」。時任承德縣縣長的陶士君,也指出老百姓常在共軍逼迫下破壞周邊道路以影響國軍部隊的交通運輸。
陶士君指出,老百姓還在中共指導下到處挖地道。每當國軍前往郊區執行清剿任務時,共軍主力部隊就可以躲入這些地道保存實力,讓老先生感到非常頭痛。他為此特地去拜訪老百姓,問他們為什麼要協助共軍與國軍作對,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不合作的話,就會遭到共產黨以恐怖手段報復。對此陶士君強調國軍愛護百姓,沒有辦法以強制手段阻止他們替共軍破壞交通或者挖掘地道。
比許多人更瞭解「北平和平解放」內幕的陶士君先生,因參加過抗戰的原因,在兩年前得到馬英九總統的表揚。(許劍虹攝)
傅作義為何投降?
不過共軍並不是靠「人民戰爭」擊敗國軍的,北平淪陷的原因與東北戰局不利有密切的關係。陶士君指出,在馬歇爾將軍的不當調停之下,國軍失去了一舉剿滅東北共軍的先機。隨後,林彪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在蘇聯紅軍的庇佑下,接收了大批日本關東軍的技術人員與武器裝備。另外還有大批訓練有素的前滿洲國軍官兵,也加入了林彪的隊伍。
老先生表示,到了1948年11月第4野戰軍入關之際,他們再也不是人們印象中那支衣著破爛,拿著小米加步槍的游擊隊了。他們頭上戴著日軍鋼盔,手裡拿著三八式步槍,穿著打扮已經與關東軍沒有兩樣。更重要的是,第4野戰軍還從國軍手中繳獲了4,700門的美製與日製火砲。儘管中共的第一代空軍因為還在訓練中而無法投入戰場,但是第4野戰軍卻是已經連裝甲兵都有了。
根據大陸方面的史料記載,第4野戰軍在進攻平津之際擁有一個團的戰車共30輛。另外還有一個團的裝甲車,同樣也是30輛。除了九二式騎兵戰車、九五式戰車與九七式戰車外,第4野戰軍還有更先進的百式戰車,實力已經遠非張璽服務的國軍戰車第3團可以相提並論。面對這麼一支背後有蘇聯與北韓支持的複製版關東軍,駐防在熱河的國軍第13軍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毛澤東於1948年9月命令華北野戰軍進攻傅作義的老地盤綏遠,迫使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派出包括35軍在內,10個師的兵力趕往增援。沒有想到這完全中了共軍的「調虎離山之計」,讓傅作義在面臨第4野戰軍大兵壓境之際無法把部隊集合起來保衛北平。1949年11月1日,第13軍為了保存實力主動放棄熱河,陶士君先生也隨部隊返回了北平。
儘管戰局如此不利,傅作義的態度卻十分堅決。他多次向蔣中正保證,自己會率領守軍與第4野戰軍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絕不輕易投降。傅作義是國軍歷史上最英勇善戰的將領之一,抗戰期間每次率兵與日軍作戰,都能夠策反大批蒙古軍騎兵陣前起義,其人格魅力可見一番。所以對於傅作義將軍的保證,大家一開始還是有很強的信心。
結果22日卻從張家口前線傳來了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傅作義派往綏遠作戰的70,000名國軍主力部隊遭到共軍殲滅,其中包括了他的嫡系部隊第35軍。這個消息給傅作義帶來了巨大的挫折,也讓他徹底喪失了戰勝共產黨的希望。李啟明將軍表示,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也是暗中替共產黨工作的地下黨員。她不斷遊說自己的父親接受失敗的事實,與中共進行政治談判。
傅作義於1949年1月21日,在中南海居仁堂會議廳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陶士君以第89軍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隨身兼第9兵團司令與熱河省政府委員的石覺將軍一起見證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他記得,此刻的傅作義與先前自己認識的傅作義已經完全判若兩人,完全已經沒有了與共軍繼續打下去的鬥志。石覺勸說傅作義繼續抵抗,但得到的回憶卻是打下去將導致北平古都受到戰火摧殘。
考量到北平是紫禁城所在地,有著大量與人類文明有關的名勝古蹟存在,傅作義生怕一旦在古都交火,自己將成為歷史罪人。他的這個理由,成功說服了主戰派的石覺放棄抵抗。不過,石覺與第4兵團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李文表示自己是中央軍出身的將領,希望傅作義同意派飛機將他們還有其他嫡系部隊的軍官一起接走。
為了保留最後的顏面給自己昔日的長官蔣中正,傅作義同意讓這些中央軍高級將領搭機離開北平,但是中基層軍官與士兵必須留下來接受共軍改編。所以包括陶士君先生在內,13軍、92軍與戰車第3團的基層軍官等於通通被長官們留在了北平。擁有豐富現代戰爭的經驗的他們,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解放軍積極爭取的對象。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進入北平,當時有國軍官兵如照片顯示的那般歡迎共軍來臨,但也有人拼命的想要離開。(新華社)
一條心來台灣
當35軍主力部隊被派往張家口參戰之際,文秉衡因為被編入砲兵部隊而留在後方。等到第35軍在張家口被全殲的消息傳來,傅作義又以留在北平的262師為基礎重建這支王牌部隊,並任命師長朱大純為軍長。文秉衡表示,剛開始第35軍的鬥志十分高昂。為了準備與共軍決一死戰,他們將北平城牆外200公尺的建築通通毀掉,以掃平機槍手的射界。
正當他們摩拳擦掌,準備與共產黨一決雌雄之際,傳來了傅作義將軍依據《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實施協議》,宣佈「局部和平」的消息。這消息聽在文秉衡耳裡,如同晴天霹靂。老前輩表示,不只是像他那樣出身自中央軍的軍官感到難以理解,就連第35軍的將士們也難以接受。晉綏軍將士們哭著高喊:「追8路,逃8路,最後還是要當8路。」
也就是在不到三年前的1946年11月,第35軍弟兄們才從共軍手中收復了張家口。雖然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們也不是沒有遭到共產黨擊潰過,但是往往都還能保持完整的兵力撤出戰場。如今,隨著長官傅作義將軍宣佈接受中共「局部和談」的條件,他們不僅成為敗軍之將,而且還要被改編為解放軍,內心的難過情緒是可想而知。
可能是為了安撫軍心,一開始中共還答應第35軍將士可以保留青天白日帽徽。不過等解放軍正式進入以後,他們馬上被要求將帽徽從軍帽上移除,這可確實是讓許多人士氣當場崩潰。然而很奇怪的是,中共幹部居然要求文秉衡離開第35軍,只因為他是中央軍出身的軍官。對於中共幹部的決定,文秉衡確實是感到難以理解,但是居然有機會能重回國軍陣營,他自然是不會放過。
他想辦法逃到了青島,加入第11綏靖區司令官兼行政長官劉安琪將軍的第32軍。不久,文秉衡就被分發255師764團第1營第2連60砲排擔任排長,接著又到機槍連擔任連長。後來文秉衡跟著第32軍經由廣州撤退到海南島,期間他還與馮白駒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交戰。文秉衡在此次戰鬥中再度因手榴彈攻擊而掛彩,但是他最終還是成功的隨部隊一起來到了台灣。
砲兵軍官出身的李啟明將軍,就一度被編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像李啟明這種軍校畢業,又在高科技兵種單位服役過的軍官,是中共建立現代化軍隊所需要的人才,解放軍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不過李啟明與60名被編入21兵團的軍校畢業生已經下定決心,拒絕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共軍。
兼任第17兵團司令的92軍軍長侯鏡如,雖然是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但是他早年曾參加過中國共產黨,而且在北平「局部和談」之際已經心向解放軍,所以決定留下來接受改編。然而侯鏡如的想法,顯然沒有為大多數92軍的軍官們接受。他們不願意槍口相向回頭去打自己人,因此主動向共軍提出要回老家的要求。
中共採取「優待戰俘」政策,給吳廣俊開路條給路費讓他回老家。不過此刻徐蚌會戰已經結束,安徽宿縣老家早就已經被控制在中共手中,所以吳廣俊唯一的選擇,就是前往青島重新加入國軍。與文秉衡一樣,吳廣俊被編入了第32軍第255師764團,並且在第2營第5連第2排擔任排長。經過青島大撤退與海南島短暫的剿共戰爭之後,他於1950年4月抵達台灣。
黃埔軍校畢業,又在砲兵單位服務近兩年經驗的李啟明將軍,是意圖建立現代化軍隊的中共求之不得的高科技技術人才。所以在北平淪陷後,李啟明被編入了解放軍第21兵團,並被要求協助共軍發展砲兵。不過陸軍官校的教育畢竟不是教假的,老將軍表示包括他在內的60名軍校21期同學早就已經下定決心不替紅色政權服務。
他們一批又一批的,化妝脫離中共的掌握逃往青島投奔劉安琪將軍。李啟明將軍與四名同袍,就趁著看管他們的共軍幹部不注意逃離北平,拿著自己偽造的假路條一路通過民兵的盤查,重新回到了國軍控制區。一回到山東,李啟明就因為砲兵軍官出身的原因被編入了青島要塞。最後,他又跟著青島要塞一起搭船來到台灣,並進入高雄要塞服務。
「北平和平解放」時,張璽雖然只是一位准尉特務長,但是擁有戰車駕駛技術的他同樣是共軍積極爭取的人才。他與其他戰車第3團的官兵們,一起被集中到門頭溝接受解放軍改編。由於看不起農民兵出身的共軍,張璽與他的弟兄們不僅不願意加入解放軍,而且還暗中破壞了一些九七式戰車,以防止中共將它們用來打擊國軍。
後來,他們也成功說服了共軍開了路條逃離北平。張璽表示,光是第2營第5連就跑出了70到80人。他們先是逃到了濟南,然後在裝甲兵參謀長,蔣中正之子蔣緯國將軍的安排下搭乘火車到青島。從那裡,張璽等人搭船前往上海回歸裝甲兵體系,然後再跟著部隊一起撤退到基隆。老先生還記得,自己到台灣的日期是1949年5月1日。後來,他們也成功說服了共軍開了路條逃離北平。張璽表示,光是第2營第5連就跑出了70到80人。他們先是逃到了濟南,然後在裝甲兵參謀長,蔣中正之子蔣緯國將軍的安排下搭乘火車到青島。從那裡,張璽等人搭船前往上海回歸裝甲兵體系,然後再跟著部隊一起撤退到基隆。老先生還記得,自己到台灣的日期是1949年5月1日。
政工出身的陶士君,自然比別人更知道自己在共產黨的體制下不會有好日子過。只是陶士君來台灣的路程,又比其他人還要更加曲折。他是先從青島跑回南京與妻子會合,然後再一起經過長途跋涉進入英國統治下的香港。陶士君與妻子在調景嶺一直待到1951年,才得到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的幫助來到台灣,重新回歸中華民國。
來自河南平頂山的陶士君,自從1937年從軍參加抗戰以來,就因為老家被共產黨佔領的原因,再也沒有機會見上父母親一面。陶士君表示,自己有一個軍校7期畢業的遠房親戚叫黃守正,在抗戰勝利後回到湖北故鄉教書,但是卻因為國軍退役軍官的身份,每天都被盤踞在當地的新4軍找麻煩。感覺到苗頭不對的他,趕緊收拾了行李跑到香港去避難。
可沒有想到的是,共產黨看黃守正跑了,居然去找他的哥哥要人。結果黃守正的哥哥實在沒有辦法交出人來,最後在中共幹部的苦苦相逼之下只好跳到一座水井裡面自殺以求解脫。這個恐怖的故事,讓因見不到父母最後一面而深感自責的陶士君稍微有些安慰。他表示凡是當過國軍的人,尤其是當過國軍政治幹部的人,都無法擺脫中共的政治糾纏。就算自己躲過了,家人也會遭受連累。
永不後悔當年的決定
五位老兵到了台灣以後,有的繼續從軍,有的則離開部隊追求新的人生目標。經過了40年的發展,他們都在這塊土地上成家立業。本來就一條心效忠與捍衛中華民國的他們,就從來沒有對自己當年來台灣投奔自由的決定有過絲毫後悔。而在瞭解到傅作義部隊的中基層軍官後來悲慘的下場以後,五位前輩更加肯定自己是歷史的幸運兒。
親身走過「北平和平解放」那段歲月的他們,雖然直到今天都不認為自己是共軍的手下敗將,但是對於傅作義當年面對的環境卻也深表同情。李啟明將軍就認為,以過來人的姿態去批判傅作義將軍的決定是不公平的。直到今天他對傅作義將軍忠黨愛國的信念還是深信不疑,並認為傅作義接受中共「局部和談」的條件純屬不得已。
身為「北平和平解放」見證者的李啟明將軍,在推動兩岸交流的同時,仍堅持捍衛中華民國的尊嚴。(許劍虹攝)
當時傅作義面對的,可不僅是解放軍的大軍壓境而已,同時他手中最精銳又最忠誠的部隊已經在張家口遭到殲滅,最愛的女兒又不斷的在替中共遊說自己。同時,傅作義堅守的北平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古都,他只要稍微一有抵抗就可能導致大量名勝古蹟損毀而成為人類的歷史罪人。面對如此複雜又龐大的壓力,任何一個正常人恐怕都很難避免情緒崩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作義被毛澤東指派為水利部長,成為中共政權下一個重要的統戰樣板人物。身為樣板的傅作義,本身雖然得以避免遭到共產黨的政治批鬥,但是眼睜睜看著過去跟隨自己打仗的部下們遭到中共折磨,他也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陶士君就表示,他不只一次聽說傅作義晚年相當後悔自己在北平做的決定。
蔣中正曾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裡,提到傅作義託人攜帶上面寫有「悉貢所能」四個字的紙條給他。根據蔣中正自己,還有一些學者的解讀,傅作義可能是透過傳遞這四個字的方式,向台灣透露中共政權即將崩盤,自己準備當國軍內應協助反攻大陸的訊息。不過中共政權終究沒有垮台,中華民國政府也沒有成功光復大陸,所以傅作義的動機到底為何,恐怕已是個永遠解不開的迷。
陶士君、李啟明、吳廣俊、文秉衡與張璽等人退役後,不僅因為榮民的身份而得到政府的照顧,他們在社會上也都被視為國家的英雄看待。其中陶士君、吳廣俊與文秉衡,都獲邀參加了2015年7月4日於湖口舉行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他們三人都身穿抗戰時代國軍的灰色軍裝,接受馬英九總統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打從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以來,五位老兵都回到過大陸老家探親,並積極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當到將軍的李啟明,還有國軍政治部主任退役的陶士君先生,在推動建立台灣與大陸的政治互信方面更是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李啟明將軍因為對孫子兵法的掌握,時常參加兩岸退役將領的交流活動,並且致力於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相。
縱然大力支持深化兩岸在軍事與政治上的互信,然而李啟明可不主張以「北平和平解放」模式解決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分歧。李啟明認為,台北與北京在意識形態與生活模式方面的差異將持續存在下去,所以大陸必須要給予台灣充分的尊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相信讓兩岸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92共識下平等來往,求同存異是對雙方來說最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1/6「戰地餘生」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2/6「同根相煎」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3/6「美軍視角」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4/6「奔赴臺灣」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5/6「他鄉故鄉」
美國之音影片:韓戰中國戰俘6/6「大結局,細數幕後點滴」
國共兩岸早年對於「戰友被俘虜後釋放回來」的態度如出一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