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營官兵正在組織緊急出動演練。(取自kknews)
共軍陸軍合成營發展概況
2018-12-25 蜂評網
蜂評網評論員 揭仲 (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共軍目前正推動的軍事改革(以下簡稱軍改),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將陸軍、空軍空降兵與海軍陸戰隊傳統的「營」,調整組建為新型態的「合成營」,以加強數位化部隊建設,逐步實現部隊編成的「小型化、模塊化、多能化」,希望能使新編制型態的單位既能遂行獨立作戰,也能參與聯合或協同作戰。
事實上,共軍對合成營的探討與論證,早在這次軍改正式啟動前多年就已展開。至少在2007年中共軍方相關的刊物中,就已開始對合成營進行探討;從2009年到2014年間,更在多個軍區與集團軍中透過實兵演習進行驗證。在這次軍改,則確立陸軍作戰部隊的主體將朝「軍—旅—營」三級制落實,且戰鬥部隊的旅、營級單位,絕大多數改編為合成旅與合成營。改制後的合成營是中共地面部隊在現代資訊化戰爭中,遂行「陸上聯合作戰的基本合成單位」、「陸上獨立作戰基本戰術分隊」和模組化作戰編組的標準元件。
目前共軍陸軍合成營可能區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三種。雖然中共官方迄今仍未說明編制細節,但依據中共媒體所透露的訊息,共軍陸軍合成營的編制,依照功能可區分為「指揮機構模塊(組)」與「部隊模塊(組)」。
在「指揮機構模塊(組)」部分,以往共軍陸軍步兵營、坦克營(戰車營)的營部只有營長、教導員、副營長,軍醫,文書,通信員等人數較少,並未設置參謀人員。在新制合成營中,最大特色是增加為數5人的參謀組織,包括職稱原本為「參謀長」的首席參謀、作戰參謀(主管訓練與作戰計畫)、情報參謀(主管偵察與通信)、火力參謀(主管射擊)與戰勤參謀(主管後勤保障)。因此,合成營指揮模組中就具備較強的情報搜集處理、決策計劃、協調控制、綜合保障等能力,能獨立組織指揮戰鬥行動。
共軍陸軍合成營的營部連,主要配備裝設「一體化指揮平台」的裝甲指揮車,外加通信車、裝步戰鬥車和其他運輸載具,以從事與上、下級和友軍單位的通聯。合成營營部還有1個直屬偵查排,下轄武裝偵察分隊、技術偵察分隊、手持的小型偵察無人機分隊,裝備有1輛雷達偵察車和2輛光學偵察車。
在「部隊模塊(組)」部分,推估合成營可能轄6個連,依照合成營的型態可以區分為:
重型合成營轄2個裝甲步兵連與2個戰車連;中型合成營(包括兩棲合成營)轄3個裝甲步兵連與1個突擊車連;輕型合成營則可能轄裝甲步兵連與步兵連計3個,及1個輕型突擊車連。
1個火力連:重型與中型合成營配備6至9門120公厘自走迫榴炮,及3輛搭載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的高機動防空車;輕型合成營的火力連則配備重機槍、反戰車飛彈、迫擊砲與120公厘火箭彈。
1個支援保障連:轄修理排、醫護排、工兵防化排、運輸排與炊事排各一,但實際執行任務時會混合編成模組化的「綜合保障隊」,直接伴隨所派出的聯兵戰鬥隊行動。
合成營除前述固定編制,還會按作戰功能再細化為步兵模組、偵察模組、火力模組等10餘個功能模組,並注重在日常訓練中融合交叉使用。
改制的共軍陸軍合成營,具有下列特性:
中共陸軍原本以「團」為基本戰術單位,「師」為高級戰術單位。軍改後,合成營取代團成為基本戰術單位,合成旅取代師成為高級戰術單位,使指揮體制朝資訊化作戰的扁平式體制轉變,減少縱向指揮層級,增大同一指揮層級資訊的橫向流動。
合成營的指揮車未來可能配備到各排,且「理論上」所有戰甲車都可能配備作戰資訊終端、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和電子作戰地圖,能實施網路化條件下的指揮控制和精確火力打擊。
合成營配備大量的偵察情報裝備,包括空中偵察裝備與衛星偵察接收設備,根據平可夫先生的研究,能偵察發現和監控高度0至5000公尺、範圍0至150公里內的各空中、地面、電磁等目標;對戰場的態勢偵察範圍大大增加,也能引導超視距火力與武裝直升機等對敵實施精確打擊,戰鬥力大幅提升。
合成營的機動力、偵察監視範圍與火力支援範圍等,均較傳統的營大幅增加,使其作戰範圍正面擴增為10到15公里,縱深也拉大為20到30公里。
換言之,「理論上」軍改後做為基本戰術單位的合成營,比原本的團在人數上大幅減少,但整體戰鬥力卻較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