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習近平年初視察部隊時體驗改進後的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講武談兵|如何貼近實戰化?從一則報導看中國的輕武器發展

2018-01-30 澎湃新聞  黃國志

(“講武談兵”是由知名軍刊資深編輯黃國志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以客觀嚴謹的態度,輔以活潑精煉的語言,力圖“破除防務迷霧”,為讀者更好地認識中國與國外在裝備技術上的差距提供參考和借鑒。每週一或二傾情奉獻。)

近日,《解放軍報》刊登了中部戰區陸軍某師四位優秀士兵的事蹟和風采。其中,給筆者留下印象最深的當屬介紹數位化尖兵馮純鍇時提到的一件事情。

那是在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在某試驗場進行效能試驗的階段,中部戰區陸軍某師“楊子榮英雄偵察連”四級軍士長馮純鍇在使用後,對該系統提出了改進意見,認為應該取消20毫米榴彈發射器的彈匣,改為單發栓式手動裝填設計。不過,此時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已經基本完成了設計定型,如果要將榴彈發射器從半自動發射、彈匣供彈模式,改為單發栓式手動裝填模式,就意味著要重新進行設計,不僅要付出額外的成本,連生產準備工作也要相應進行修改。所以,對於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研製單位——中國兵裝集團208所來說,確實感到非常為難。

但是,馮純鍇堅持自己的意見,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應該取消榴彈彈夾,改用單發式裝填,這樣槍支既輕便又便於操作。”除了這一建議,馮純鍇通過使用體驗,再結合平時訓練中的實際經驗,還對該系統提出了大量改進意見,並且堅持自己的看法。最終,中國兵裝集團208所的研製專家們經過論證,虛心接受了馮純鍇的改進意見。於是,當今年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楊子榮英雄偵察連”時,看到戰士們手中所裝備使用的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已是經過改進後的設計方案了。

一切為了戰士

輕武器是軍人接觸最多、使用最多、裝備數量,也是最多的現役裝備。所以,輕武器的設計應該是最為貼近戰士使用的,按理說也應該是人機功效設計最好的。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輕武器發展史,曾經有不少型號就是因為人機功效做的差而飽受詬病,哪怕它們射擊精度、射程等主要性能相當不錯。比如蘇制TT33式7.62毫米手槍(中國仿製型號就是著名的54式手槍),該槍發射槍彈的槍口初速高、威力大,但是就因為握把與套筒夾角設計的不太合理,導致指向性不好,很多人初次使用時會感到很彆扭。所謂指向性,就是指單手自然持槍時,槍管軸線與手臂平行。這樣,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手臂伸平進行概略瞄準,就可以射擊目標。而54式手槍在單手自然持槍時,槍管軸線會呈傾斜向下的狀態。

回到馮純鍇所提出的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20毫米榴彈發射器改進意見,就可以看出這一改進在兩個方面上的合理性。首先,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這種類似於美國OICW的高度資訊化單兵武器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天生缺陷,就是太重了。當初,美國立項研製的XM29型OICW武器系統的設計要求是:帶30發5.56毫米槍彈和5發20毫米榴彈的全系統品質不超過6.35千克,而最後ATK公司拿出的樣槍,光是空重就達到了8.17千克。同樣,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如果保持原有的半自動發射、彈匣供彈模式,再加上30發5.8毫米槍彈和5發20毫米榴彈,全系統品質難以控制在6.5千克以下。當然,由於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採用了白光與夜視光電瞄準具分開的設計,而非美國XM29那樣白光/夜視光電瞄準具合一的設計,使得全系統品質沒有達到後者那麼誇張的地步。

2.jpg
我軍戰士使用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進行演練,如果槍支過重,一定會影響體力的維持與動作的敏捷性。

因此,即使僅從減重的角度來說,馮純鍇所提出的建議也是很合理的。而且,馮純鍇的建議也是從實戰角度出發得出的結論。對於我軍來說,步兵班組的面殺傷武器很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槍榴彈、40毫米火箭筒,還有後來配裝的槍掛式35毫米榴彈發射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80毫米火箭筒,在一些部隊中甚至已經將120毫米火箭筒下發到班排一級。所以,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20毫米榴彈發射器作用其實並不那麼明顯,甚至在超重的情況下多少有些雞肋。這一點是我軍與美軍最大的不同——美國XM29型OICW武器系統的核心就是20毫米榴彈發射器。所以,馮純鍇提出改進建議的出發點就是將20毫米榴彈發射器作為應急武器使用,不必追求射速,而且手動裝填還方便更換彈種。這樣,捨棄20毫米榴彈發射器部分不必要的功能,保持5.8毫米自動步槍部分的作戰效能,突出光電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的作用,既降低了全系統品質(不大於5千克),也更加符合偵察兵和特種兵的需要。

對於我軍的偵察兵和特種兵來說,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帶來的最大驚喜,就是高度資訊化和數位化的光電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它將以往的CCD攝像機、夜視儀、鐳射測距儀、導航定位終端,甚至包括鐳射照射儀都集成在了單兵武器上,而且所獲得的目標情報資訊可以即時傳送給後方指揮控制中心,徹底解決了偵察兵和特種兵偵察器材分散繁雜的問題,作戰效能成倍提高。

因此,馮純鍇的建議可以說很明智的把光電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作為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核心,5.8毫米自動步槍是自衛武器,而20毫米榴彈發射器的地位降低為應急武器。這一建議雖然與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最初的設想有一定的出入——可以看出,該系統的設計初衷是與美國XM29類似的,都是把20毫米榴彈發射器作為核心武器,光電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則是為5.8毫米自動步槍和20毫米榴彈發射器服務的。但是,在馮純鍇的一再堅持下,終於使得中國兵裝集團208所的專家們認同了他的想法,用報導中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了(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與戰場的無縫對接。”而且,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改進,才使得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不僅得到了海軍陸戰隊的認可,還較為順利地走進了陸軍偵察兵和特種兵部隊,將來也可能裝備空軍空降兵部隊。

在實戰中淬煉

在中國產輕武器發展史上,因為某一位戰士的意見而使得一個已經定型的輕武器裝備更改設計,並且付出額外的成本和時間,這樣的事例確實是很少見的。而最後的結果證明,這一切的付出也都是值得的。

其實,放眼世界輕武器發展史,有諸多槍械設計大師都是出身自一線軍人,而他們設計的型號也都成為了一代經典。比如蘇俄槍械設計大師卡拉什尼科夫,他在設計出傳世經典的AK47突擊步槍時才年僅28歲。而他的AK47之所以能戰勝其他諸多著名槍械設計師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卡拉什尼科夫當過一名普通的士兵,真正認識到士兵最需要的步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他明智地以“步沖合一”作為AK47的指導設計思路,使得該槍單發射擊時精度非常出色,並不遜於同口徑栓動或半自動步槍,而在全自動射擊時火力也不遜於同口徑衝鋒槍;而且由於使用中間威力槍彈,使槍支尺寸短、重量輕,攜行性更為出色。如果這樣一支優秀的步槍沒有在競標中勝出,那才是讓人感到吃驚的。

3.jpg
一代“槍王”卡拉什尼科夫(左)在二戰中曾是一名坦克兵。

同樣,聞名世界的烏齊衝鋒槍的設計者烏齊·蓋爾也是一名軍人。他從實戰角度出發,為烏齊衝鋒槍賦予了幾個突出的技術特點:將彈匣供彈設在小握把內,使得更換彈匣更方便;讓機匣覆蓋部分槍管,既縮短了全槍長度,還使得全槍重心更為平衡,從而開創性的實現了單手射擊模式;退殼口設有可以活動的金屬擋板,有利於減少沙塵進入槍內,並且內部還留有容納沙塵的空間。此外,採用衝壓而非切削工藝生產衝鋒槍的機匣,既省時間,又節省了材料消耗——這幾點使得烏齊衝鋒槍一出現就成為各國軍人愛不釋手的單兵自衛武器之一。

當然,世界著名槍械設計師也有很多非軍人出身的。比如,美國AR15/M16系列小口徑自動步槍的設計師斯通納雖然不是軍人,卻是一名狂熱的槍械和射擊愛好者。但確實是得益于美國深厚的民用槍械市場以及發展歷史,斯通納才能夠集各家所長,設計出經典的AR15/M16系列小口徑自動步槍。而世界著名的“巴雷特”系列12.7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的設計師朗尼·巴雷特,最初也不過是一位瘋狂愛好槍械的商業攝影師。他從設計到製造,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拿出了第一支樣槍。

反觀中國輕武器業界,擔任型號總師和設計師的幾乎都是科班出身。他們從軍工院校的輕武器專業畢業以後,就來到相關研究所或者工廠工作。受限於實際情況,他們很少機會有在部隊中真正使用輕武器參加訓練和演習的經驗,更不要說在實戰中使用輕武器了。而且,由於中國國情與美國的不同,輕武器研究人員除了上班工作時間,平時也不可能接觸到輕武器——但對於輕武器設計者來說,一種融入到血液中的“槍支文化”或實踐體驗可能是設計出傑出作品所必需的。

因此,中國的輕武器發展就更加需要傾聽實際使用輕武器進行作戰訓練的廣大官兵們的意見。好的合理的建議就應該吸取、採納,有不足之處就應該及時改進、改正。QTS11式單兵綜合作戰系統的成功事例可以作為一個典型,並在今後中國輕武器型號的研製中得到遵循與推廣。只有這樣,中國新一代輕武器發展才能夠儘快趕上國外先進水準。

元文出處: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753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