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中國獲得歐洲野牛級登陸艦以後,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小部隊快速突襲能力。

淺談戰場上的時間因素與中國的宣傳謊言!

2018-09-24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戰場環境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共識。但是大家常忽略的是,戰場環境並不只侷限於看得見的山川河流等實質「空間」,而是同時包含看不見的「時間」。空間的特性會大幅影響時間的進程,如複雜的地型會阻礙部隊行進的速度,而時間的差異會大幅改變作戰的效果,如最著名的閃電戰,就是利用時間因素來大幅增強己方的攻擊力。只是戰史的記載往往要在短短的篇幅裡介紹整場戰事,因此會壓縮時間的進程,而讓絕大多數的讀者忽略了時間的因素,進而讓這個最重要的因子在討論戰爭、戰術時被遺忘。其結果就是出現許多在兵棋推演上可行,但是在現實環境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況。而這在討論台海威脅時,極為常見,甚至已形成錯誤的共識。

比如許多人常會講,中國犯台時會由『特種部隊發動突襲斬首,接下來十萬兩棲部隊立即搶攤登陸』,這就很明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沒有考慮到戰場上時間的問題。原因在於要發動斬首戰,進行突襲,其關鍵在於不知不覺,要在防守方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下,才會成功,但是要進行大規模的兩棲部隊登陸,需要一段時間集結部隊、集結船團,將士兵裝載進登陸艦上,再航行大半天,才能抵達台灣海岸線。更不用說發動一場成功的兩棲登陸,需要先掌握絕對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否則登陸船團被中途截擊的風險太大。在這個衛星滿天飛的時代,你如果要發動突襲,就很難同時集結大規模的兩棲部隊,在斬首戰後立即發動搶攤登陸,擴大斬首戰的戰果。而如果你想先集結好兩棲部隊與船團,再開始進行作戰,則一定會引起各方注意,錯失發動斬首戰的突襲機會。「突襲斬首戰」與「大部隊登陸」這兩者很難同時存在。

只是很可惜的是,這種完全不符合正常邏輯的中國犯台模式,多數的台灣人卻都深信不疑。但當我們知道了這種說法只是中國文攻武嚇的一環,在現實作戰中不太可能發生時,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件事。若中國決定發動突襲斬首戰,則風險會很高,因為一旦失敗,中國很難在接下來立刻集結大規模的部隊發動全面的登陸作戰,最多是利用空軍戰機或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發動跨海攻擊,或由海軍艦隊進行包圍封鎖。只要台灣政府不投降,則很難在短時間內結束戰事,反而會給予台灣盟邦介入台海戰事的充分時間,而這是中國所最不樂見的情況。如果中國選擇進行正規的兩棲登陸作戰,先以演習或其它的名義,大規模集結部隊,準備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後,再渡海進行登陸作戰,則又會失去突襲的良機,讓台灣可以有充份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

這就是戰場環境中,「時間」這個因素的最大影響。

很多人都會以為,在現代化的戰爭中,一切都會以超快節奏來進行。這在戰機與飛彈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戰事中,也許沒錯。但絕大多數時候,戰事也會牽連到海軍艦艇與地面部隊。而如果戰機、飛彈的時間計算單位是以「分」為單位,那在海上的海軍艦艇,其移動的時間計算單位就是以「小時」為單位,而地面部隊的部署與運動,就是以「天」為時間單位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美軍司令史瓦茲科夫將軍在戰事開始的初期,最擔心就是部隊仍然未抵達定位,最先趕到戰區的是空軍戰機與極少數可以快速動員的快速反應部隊,但是這些快速反應部隊為了要能快速機動部署,都屬於輕裝步兵,防禦力薄弱,萬一伊拉克的重型裝甲師決定進攻,當時的美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的勝算可言。

美軍的海軍艦艇是在一個禮拜後才陸續趕抵戰區,而地面部隊則在二個禮拜後,才開始逐步抵達,讓史瓦茲科夫將軍吃下定心丸。至於後勤輜重全部都運到,可以進行正規作戰,那已經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雖然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當時美軍的運輸能力遠遠比不上現在,但今日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運輸能力,還比不上那時的美軍。中國近年來的海空運輸能力雖然有很長足的進步,有能力發動一場大型的渡海兩棲作戰,可是綜合來評估,要發動大型的正規渡海作戰,需要調動不同戰區的部隊來支援,特別中國的國土廣大,平日備多力分,要集結這些部隊跨戰區支援,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極引人注目。動員規模越大,就越需要時間來準備。若不想調動部隊引發注意,只想利用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兵力,那兵力與裝備就只夠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快速突襲。

所以中國誇口說「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有可能,如果中國的突襲部隊真的達成斬首的目標,又在裡應外合下,讓台灣政府快速投降,則三日之內打下台灣並非完全不可能,但若說要以「十萬部隊登陸」的方式,在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那就是非常不可能的事。因為光是集結十萬部隊,甚至是五萬部隊,都是極為曠日廢時的工作,回想一下盟軍在二戰時集結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花費了多少精神與資源,或許就能稍微瞭解大型登陸作戰的困難程度。但中國為什麼還不斷進行這種明顯有邏輯矛盾、又無法真正進行的宣傳,或許此次大阪風災中的「關西機場派車」事件,可以給我們一個線索。因為即使日本官方已經出來否認當時有讓中國派車進入受困的關西機場,但台灣社會輿論卻仍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繼續受到其影響,最後還折損了一名資深外交官員,甚至直到今天,批評台灣政府的聲浪仍然餘波蕩漾。

或許這麼說好了。讓台灣人民相信「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說法,那就是「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戰術可以成功的關鍵。中國發動突襲,進行斬首戰,以逼迫台灣政府投降的關鍵,就是台灣民心崩潰。而親中媒體的輔助宣傳,一定會是其中最重要的助力。一旦台灣人民相信中國真的可以在三天內擊敗台灣,那社會壓力就能逼台灣政府放棄抵抗。不可能嗎?在「關西機場派車」事件發生之前,若說中國利用一個如此簡單就能揭穿的謠言,就能逼死一個資深外交官,相信也沒有台灣人會相信吧。只能說這是新時代的資訊戰,而不是單純的沒水準、未查證的新聞報導事件而已。這是一場新戰爭,電子媒體與網路就是新戰場,或許台灣政府與台灣社會,都要有這個新認知才足以應付未來的威脅。

★ ★ ★ ★

photo.jpg
庫布魯斯金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卜睿哲曾任AIT主席

台灣在卜睿哲公開信中的意外收獲!

2019-02-18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日前美國智庫布魯斯金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也是前美國在台協議理事主席的卜睿哲,寫了公開信給推動台灣獨立公投的郭倍宏,反對並質疑郭倍宏所推動的獨立公投。而積極推動台灣獨立公投,並組成了喜樂島公投聯盟的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則以這是他的「言論自由」來回應卜睿哲的質疑,而一些立場較親中的媒體,則以美國公開反對台灣獨立運動來報導這件事。除此之外,比較令人注意的是,美國在台協會在稍後也公開聲明,表示支持卜睿哲的看法,也讓一些人認為這是台灣獨立運動在近年來的一次重挫。

不過細讀卜睿哲的公開信,他的質疑與提問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台灣若舉行獨立公投,一定會引發中國的極端反應,甚至將美國捲入戰爭之中。美國在自己的國家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之下,質問美國若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能得到什麼好處,是合理的反應。同時卜睿哲也提到,過去美國就非常提防蔣介石魯莽反攻大陸,引發美國與中國的戰爭,也反對陳水扁總統曾舉行的公投,升高兩岸的緊張情勢。卜睿哲同時還表示,目前的蔡英文政府就是相對謹慎,不把美國的保證視為理所當然,才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

反對卜睿哲看法的人,批評布魯斯金研究所的立場長期親中,卜睿哲更是典型的華府紅隊,也是過去美中關係的建制派,因此認為卜睿哲所提出的質疑,只不過是過去美國錯誤親中政策下的遺緒。不過正因如此,卜睿哲的公開信其實透露出了一件很重要事,只是並沒有被台灣社會所關注。過去在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人執政的時候,美中關係正處於相對良好的時期,因此美國一方面希望台灣與中國能進行對話,也不樂見兩岸關係陷入關係,這也是陳水扁政府執政後期備受美國打壓的關鍵原因。接下來的馬英九政府則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獲得中國的支持,讓兩岸關係趨緩,因此也被當時的美國政府所支持認可。

但是國民黨與馬英九所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實承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這無疑掉入了共產黨「一個中國」政策的陷阱,而這也是台灣社會所長期質疑並憂慮的事。等到蔡英文政府執政,堅決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此舉不止引發中國拒絕與蔡英文政府接觸,也造成兩岸關係急凍。照理說希望兩岸關係和緩的美國,應該也會反對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才對,特別是像卜睿哲這樣的美中關係建制派,照理說應該也會在公開信上,敦促蔡英文政府回到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的路線上。但相反的,卜睿哲卻在公開信中稱讚蔡英文政府的謹慎與小心,不把美國的承諾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而這言外之意,不也證明了,台灣就算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接受「九二共識」,甚至導致兩岸關係急凍,台灣政府仍然可以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

美國政府的態度轉變,是因為目前美中關係的緊張,或是蔡英文政府本身的外交溝通努力,而達成這樣的成果,可能各方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無可否認地,這直接戳破了過去國民黨與馬英九政府所說的,只有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化解兩岸的僵局,才能穩定美中台關係。蔡英文政府之前強硬回擊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卻一樣可以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而這還是由被視為是過去美中關係建制派的卜睿哲口中講出來,在公開信中背書。只是這樣的進展卻不被台灣社會重視,目前有志於總統大位的在野黨候選人們,不是仍高舉「九二共識」,不然就是主張變形的「兩岸一家親」,認為要回到過去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才能穩定台灣的對外關係,等於是主動放棄蔡英文政府的這個重要外交成果,實在非常可惜。

或許對堅持台灣主體意識,致力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人來說,蔡英文政府上台以後的政策太過謹慎保守,而這也讓希望儘快推動台灣獨立公投的人,另組喜樂島聯盟來推動公投法修法。只是在目前的國際情勢下,過於躁進是否對台灣有利,這頗有討論的空間。在目前美中關係很可能會陷入長期對抗下,台灣謹慎小心地尋求更多的盟邦支持,並逐步擴展自己的國際空間,可能是更為穩健的辦法。而且進一步來說,推動台灣獨立公投的人,在面對美國的質疑,認為這有可能會危及美國的國家利益時,竟然也提不出一個說帖來說服美國與國際社會,沒辦法闡明台灣獨立雖然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區域情勢的緊張,但卻有利於美國與民主陣營的長期利益,藉以爭取更多的支持。郭倍宏竟然以個人「言論自由」來閃躲卜睿哲所提出的質疑,實在令人非常失望,這非常值得所有致力於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人引以為鑑。

在個人之前的拙作「台灣統獨運動的論述權」中,就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認為台灣的藍綠兩方,都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論述權。致力於追求台灣獨立的人,說不出台灣獨立對於周邊國家與盟友有什麼樣的益處,長期以來沒有發展出一個好的論述,來說服全世界,台灣獨立有助於增進這個區域的穩定與繁榮。而這也導致郭倍宏在面對質疑時,啞口無言,只能以言論自由來當擋箭牌。其實在美中關係急轉直下,中國在各方面不斷顯露出野心,但又面臨內部經濟衰退,外部貿易戰相逼之際,台灣多的是可以從各方面切入的論點,可用來說服美國與盟邦,台灣獨立對於未來的整個世界局勢有極大助益,甚至進一步爭取海外或中國內部反對共產黨倒行逆施的華人朋友。或許一言以蔽之,在內外情勢都不完備,也還不能說服友邦支持之際,只想用公投來進行豪賭,其實是怠惰且不負責任的,以政爭的方式來達成個人目的,更等而下之。

很多時候,國際情勢都是一點一滴緩慢改變的,很多事情也無法一蹴可幾,需要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一任接一任,每次多爭取一點點東西。蔡英文政府成功證明了不需要承認「九二共識」也能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並讓目前的美台關係空前緊密,那接下來就看台灣人能不能守住這一點點得來不易的成果了。

★ ★ ★ ★

photo.jpg
中國在川普的大票倉刊登全版廣告,試圖影響川普的期中選情。

那些年,我們猜錯的事!

2018-10-14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近十年來,我們持續針對許多議題提出了我們的看法與預測,當然這世界沒有人 有辦法百分之百預言未來,因此很多事我們都猜錯了。不過這也讓我們可以虛心地回頭去檢討,有哪些事僥倖猜對了,而又有哪些事完全猜錯了,是錯在哪裡,又為什麼會判斷錯誤。

關於美中關係會陷入緊張,這我們猜對了。過去我們認為,中國與日本的關係陷入緊張,其實就預示了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將會逐漸轉壞。就像過去日本搶先與中國建交以後,就代表美國即將轉而承認中國。但是我們猜錯的是,沒有想到情勢的演變會如此快,美中關係的破裂,幾乎是以急轉直下的方式發生。而這最關鍵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這也幾乎是多數人的共識。但是我們也覺得習近平政府這一、兩年來的諸多錯誤政策,是導致雙方對峙情勢快速升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遠得不說,中國在期中選舉前,跑到川普的大票倉,刊登全版廣告批評川普的政策,就是極為愚蠢的作法。而修改中國憲法,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也是另一個非常不聰明的行為,這或許有利於習近平鞏固內部權力,但這也同時向國際社會證明了,認為中國會逐步走向民主開放,是完全不可能的錯誤期待。

而習近平的這一連串倒行逆施,其實也大出我們的意料。因為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這幾任領導人來看,中國的政治開放,雖然進展的極為很慢,有時因為情勢的需要,也會走一下回頭路,但是從整體來看,都是傾向進步開放的。雖然在經濟上走的飛快,在政治上走的很慢,但還是令人有所期待的。習近平上台時,我們甚至認為他在面臨中國社會渴望改革的巨大壓力時,會變的更為開明,願意給予中國人更大的自由空間,以挽救共產黨政府的聲望。但後來證明我們錯了。習近平的改革方式,只是假借改革的政治鬥爭,在習近平主政下,中國在人權保障、言論與新聞自由上,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倒退。反而是在利用新科技監控中國人這一方面是突然猛進,各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新措施,一一出台。在美中貿易戰使得中國社會陷入不穩定之際,習近平政府更是緊縮各種言論空間。

就川普來說,他在選前要求日本與南韓分攤更高的軍費,並且聲言讓日本負擔更多的安全責任。在他同時倡言「孤立主義」與「單邊主義」之時,讓我們認為川普的短視近利,極有可能會縱虎歸山。因為一旦讓日本再度武裝,就不太可能再將日本關回去了。但我們錯了,川普的孤立主義是以美國的利益為優先沒錯,但問題是川普政府認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最大潛在敵手,美國在西太平洋擁有極大的利益,因此絕對不能放棄,必需盡全力來處理北韓核武危機與中國的崛起。而川普的單邊主義是揚棄以與盟友進行多方磋商結盟,來進行圍者,並確保區域安全的傳統方式。而是直接由美國自己動手處理問題,甚至是利用各種手段來威脅盟友,如果不跟著美國一起走,美國將一併對付兩面三刀的盟友。最新簽署的美加墨貿易協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的「背叛條款」,已逼使加拿大與墨西哥要選邊站好,而未來美國與日本、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恐怕也會有類似的條款。

川普的孤立主義與單邊主義,打破了過去美國的外交模式,因此利益受損的國家紛紛視川普為無賴總統。但無形中也讓過去擔任美國「利益代言人」的國家,被快速邊緣化。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在美國直接處理北韓核武危機以後,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感覺被排除在外,而非過去六國會談時的要角。我們當時猜對了日本想要修憲,安倍晉三在選戰中大勝後,宣誓將啟動修憲,還將著力於最爭議的日本憲法第九條,希望將自衛隊正名為國防軍,印證了我們的看法。在美國退出TPP後選擇繼續推動 TPP,並擔任主要發起國,這也不出人意料。但我們猜錯的是日本並沒有因此而成為西太平洋的新要角,反而在美國的巨大陰影下,喪失了自己昔日的舞台。美國直接自己摃上中國,被遺忘的反而是走在前面,早一步與中國陷入競爭關系的日本。有趣的是,當中國直接承受美國的壓力時,反而又積極與日本與南韓重修舊好,以避免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

但身為美國重要盟邦的日本與南韓,卻態度曖昧,一方面不想與美國為敵,卻又想利用這個機會,謀取對自己國家最大的利益,並且重新取得在這場賽局中的發言權。日本希望中國能在東海與釣魚台領土爭議中讓步,並且維護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利益,南韓則著眼於讓中國繼續配合向北韓施壓,同時解除之前因南韓部署薩德飛彈系統而引起的限韓令。目前看來這兩國都略有斬獲,這也是出人意表的發展,因為我們之前認為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只會越來越差,而南韓恐怕會在北韓的核武威脅下,寄望中國能約束北韓,又必需依賴美國的保護,最後在美中之間搖擺不定。不過最讓人跌破眼鏡的,反而是台灣的蔡英文政府。因為我們可以理解蔡英文政府之前不斷向北京釋出善意,多次表明在雙方不預設前提下,願意進行蔡習會的意願。畢竟如果可以在蔡英文總統任內,打破國民黨在兩岸事務上的壟斷權,將有助於綠營政府的長期執政。

但蔡英文政府持續採取不挑釁、不妥協、不放棄接觸的方式,來回應北京的文攻武嚇與外交打壓,雖然曾經快要達成目標,但最後仍然沒有等到北京的善意,反而讓台灣內部的反中鷹派非常不能諒解,並拖累其施政滿意度。只是隨著美中對抗的情勢越演越烈,彭斯那篇如同宣戰檄文的智庫演說,定義出未來極度不樂觀的美中關係後,很明顯地,蔡英文政府也已經調整其路線,並且在國慶演說中清楚傳達出蔡英文政府的態度。不止不再提及願意在不預設前提下進行蔡習會,反而加碼呼籲中國不要成為區域和平的破壞者,並順勢指控中國目前正在改變兩岸的現狀,明顯是配合美國的新方向,進行了政策的調整,雖然整篇文告的用字遣詞,維持過去一貫的小心謹慎,只有細微差異,但其實是重大的政策調整。「四個不會」所揭櫫的是蔡英文的未來兩岸新政策。同時蔡英文的國慶文告也已經得到美國政府與智庫的認同稱讚,這也代表新的政策可能已經是美台雙方的新共識。

日本與南韓雖然視中國為潛在的戰略對手,但中國並沒有併吞日本與南韓的野心與打算,因此日本與南韓還想趁著美中關係變壞之際,獲取自己的利益,因此願意趁機與中國改善關係。但對台灣來說,中國是時時想要併吞台灣的頭號大敵,過去台灣政府百般隱忍,不斷伸出橄欖枝,是不得已的作法。只是隨著美中關係轉變,情勢慢慢變的對台灣有利,雖然蔡英文政府仍繼續堅持不挑釁政策,以避免成為中國打壓台灣的話柄,但蔡英文政府似乎已經主動關上了想與中國接觸的大門,而這大概也是台灣與日、韓兩國最近反應截然不同的原因。對台灣來說,台灣的安全就是最大的利益,在未來兩強相爭,身處風暴中心的台灣只能選擇一方時,當然不可能選擇想要併吞台灣的中國。北京與部份的親中媒體對於蔡英文的國慶文告仍然採取制式的反應,其實忽視了蔡英文政府的政策改變後,對中國可能造成的影響,這其實讓中國失去了一個可以操作蔡習會,以反擊美國的選項。未來如果中國還想辦蔡習會,恐怕要給蔡英文極為優渥的條件,才能讓蔡英文同意了。

不過,這當然也只是我們的猜想與推測,而這樣的看法對不對,我們可能也要在幾年後,才能再來一一驗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