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jpg

 

黎樵
中華民國海軍備役上校,曾任艦長。

【海峽中線】文/黎樵整理)201904/03

近日中共殲11踰越海峽中線,與我軍機對峙10分鐘,引起大家廣泛討論,什麼是海峽中線?根據2010年ihao論壇報導有較完整的敘述(如文后)。

還記得2004年我在海總部服務,有一天長官突然問我「海峽中線」是怎麼定出來的?國防部亦急需此類資料,以便召開記者會,並公諸於世,於是我找出一份很老的影印的舊資料,是一份手寫的草稿紙,裡面提到戴維斯線(Davis Line)與葛敦華將軍,鉅細靡遺,遂將此資料另行起稿打字逐級核閱上呈,提供國防部參考。

當時發現,原來海、空軍沿用多年的中線經緯度有些許出入,居然不一樣,於是在當時做了統一的律定,並由國防部向媒體說明。這條中線兩岸雙方都有默契,不容踰越,也極少踰越,我們每次戰情值班,隨時24小時都會盯著兩岸及海空域的艦機動態,台灣在這方面的監控,事實上是非常嚴密的。

另外,在我早期強網、大成、博勝等監偵系統,實際上會有一些自動預警與超過中線誤差值的判斷,這也是世界上在處理軍事對峙極常見的作法,譬如超過5浬內尚能接受,再接近,則極可能有針對性和明顯意圖,國軍其實都有相關的緊急應變與突發狀況處置,這點國人應該相信軍方,惟此事重點在於執政當局對於事件的政治因應,還有中共故意作法和企圖,處理稍有不慎,那就很容易擦槍走火了。

以往我方在台海的戰略運用上,經常有海軍人員運輸交通船、中字號外島運補及驅逐艦護航、空軍掩護機等任務,在金馬各外島間穿梭,擁有充分的制海空權與海上交通線的掌握,對台海的運用,老共也有顧忌,這是當年懂軍事的老蔣規劃,有其慎重的戰略思維和布局,如今外島撤軍,現在都是民航飛機直接來回往返,軍艦及護航運補少了,自然海峽的主控權拱手,失去海空權掌握契機。

這些年中共公布的M503新航路,其機艦或航母常經由海峽或東岸南北竄,已成常態,老美也不示弱,象徵性地通過台灣海峽,而我對於海峽的主控權自動退縮,這是咎由自取,更是不懂軍事與國家戰略及忽視國防的政客們所造成,現在海軍也不再像以前長期、定期、多次進行外島運補與人員運輸,任務變少了,人員訓練自然不夠精進,官兵對外島前線的戰備觀念和警覺性也變差了,實在可惜。

老共在海峽穿梭自如,沒事給你一個挑釁,說實在話,是我們自找的,惟其中如何因應?端看執政者智慧,不僅僅是軍方所能克制或主導,蔡英文說:「國土一寸不讓」,信誓旦旦,但海峽中線附近,仍是公海,並未進入我領空、領海或鄰接區,你奈我何?沒事來挑釁,紛紛擾擾,也是煩啊!比你嘴砲挑釁,有用的很,你抱老美大腿,尋求保護,也枉然!
----------------------------------------
孫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從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我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
以下是有關海峽中線由來的一些敘述:

「台海中線」又稱「戴維斯線」。那麼誰是「戴維斯」?說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指駐台美軍第13航空特遣隊司令戴維斯準將(兼駐菲律賓第13航空隊副司令);另一則是美軍太平洋總部一位名為戴維斯的幕僚軍官。

1955年成立並進駐臺灣的美軍第13航空特遣隊,是駐菲律賓第13航空隊的前進指揮所,成立目的在於替換當時駐台僅負「訓練任務」的美國空軍部隊,並協同臺灣空軍負責臺灣地區的防空任務,而戴維斯準將正是第一任司令。以戴維斯準將的權責,在當時是可以劃定出一條在台海中間的防空警戒線的。

而由美軍太平洋總部一位名為戴維斯的幕僚軍官劃定的說法,主要來自葛敦華將軍。海軍學術雙月刊第38卷第10期《臺灣海峽中線意涵試論》一文,和2004年5月29日軍聞社特稿《海峽中線能確保台海的穩定與安全》,都引述葛敦華將軍的口述內容,即臺灣海峽中線由來:1954年12月2日,臺灣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美國即與中國展開所謂的「華沙會談」,目的乃希望借中國與美國之會談,瞭解中國對臺灣之企圖與行動,使美國能夠有效地防範衝突、處理危機及控制台海的緊張情勢,進而保障臺灣之安全與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定。

1958年爆發金門戰役(臺灣稱為「8.23」炮戰)後兩個月,駐華美軍特向我參謀本部傳達並希望我方機艦之偵巡只要保持在海峽中線以東,即可獲得安全之保障,甚至運補金、馬外島亦不排除安全之保障。據研判,維持海峽中線之對持默契,系美國與中國華沙會談之協議,而做出此協議談判之美方代表,據傳是太平洋總部名為戴維斯之幕僚軍官。因此,臺灣海峽中線又稱「戴維斯線」。

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於1958年9月17日頒佈的第201-1號作戰命令中的「交戰規定」中,就提到空軍交戰程序:經管制官或飛行員判明為敵機,且若該機飛越戴維斯線以東時,即變為犯有敵對行為,將予迎擊並殲滅之。不明機出現於戴維斯線以西時,即予攔截與判明,若疑有敵對意向時予以監視之。當經第13航空特遣隊(臨時)司令、副司令、作戰處處長或作戰組組長宣佈為敵對時,則可予以迎擊而殲滅之。

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第201-1號作戰命令,這是為因應「8.23」炮戰爆發後,面對共軍大批集結,美國為集中管制為防衛臺灣所增派的兵力而頒佈的。從命令內容中無法得知「戴維斯線」已存在。

因此,葛敦華將軍口述中所提,希望我方機艦偵巡只要保持在海峽中線以東,即可獲得安全保障,是在「8.23」炮戰後兩個月,由美軍向我提出。而依據則是一名參與美中「華沙會談」的美軍太平洋總部幕僚軍官戴維斯與中方達成的協議。

這與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作戰命令中提到的「戴維斯線」有相當大的時間落差,而且令人懷疑的是美中「華沙會談」這種高來高去的外交談判,會有美軍太平洋總部幕僚軍官直接參與,並與中方達成協議嗎?比較可能的情形是,美軍人員將美軍內部行之有年的「戴維斯線」,提供給了美方談判代表,作為談判依據。

綜合上述資料,且從美軍「交戰規定」中可看出,「戴維斯線」其實是一條作為台海防空警戒底線的假想線,而當時負責台海空防任務的正是美軍第13航空特遣隊。因此,「戴維斯線」應由駐台美軍第13航空特遣隊司令戴維斯準將劃定的可能性最大,劃定時間應是戴維斯準將駐台時間內,即1955年6月10日至1957年4月4日之間。

  「台海中線」具體位置

多年來,軍方對「台海中線」一直避而不談,也不願證實有機艦偵巡不過中線的默契,直到2004年5月26日才首度公佈「台海中線」的明確位置。

國防部公佈的「台海中線」坐標,分為空軍和海軍使用兩種。空軍使用的「台海中線」坐標為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兩點間的連線。由於地球圓弧曲度的關係,海軍使用「台海中線」坐標略有不同。位置為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至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的連線。

而美軍「交戰規定」中對「戴維斯線」的定義為,自北緯21度、東經119度,至北緯23度30分、東經119度,至北緯26度、東經121度,再至北緯26度向東延伸的一條線。

由上述可知,「台海中線」並非只有1條,而是3條。對照國防部公佈我海空軍使用的「台海中線」和美軍「交戰規定」中的「戴維斯線」的坐標可發現,美軍的「戴維斯線」最靠近臺灣,尤其是在臺灣海峽南端部分,而且還延伸到臺灣本島南北兩端;而一般所謂的「台海中線」多是指空軍使用的「台海中線」。

嚴格來說,今天的「台海中線」已非「戴維斯線」,而是根據原始的「戴維斯線」經20多年逐步修訂而來的。

  台軍接受「台海中線」

依據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第201-1號作戰命令可確定,「戴維斯線」在「8.23」炮戰時已出現,但何時成為我海空軍遵守的「默契」?前述葛敦華將軍的口述內容,提到駐台美軍是在「8.23」炮戰爆發後兩個月,依據美中華沙會談的協議,向我參謀本部傳達並希望我方機艦之偵巡只要保持在海峽中線以東,即可獲得安全之保障。不過可確定的是,我方當時並未依照美軍建議,否則就不會有1965年5月1日的東引海戰和同年8月6日東山海戰,也不會有1967年1月13日在金門東北上空爆發的空戰。

美軍駐台協防司令部第201-1號作戰命令中規定,只要敵機飛越「戴維斯線」以東,就必須迎擊並殲滅,可見「戴維斯線」即「台海中線」被美軍視為台海防空警戒底線。由於美軍第13航空特遣隊負責與我方協調防空管制及警報事宜,因此我空軍必定也要跟隨美軍視「戴維斯線」為台海防空警戒底線。而且,美軍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也都有轉發給相關軍方部隊,所以,當時我軍方甚至也必須依「戴維斯線」進行防空作戰。

不過,當時美軍作戰命令與交戰規定中,並未有限制我方機艦的偵巡活動範圍在中線以東的任何規定,即此時的「台海中線」並非是我機艦在臺灣海峽活動的西屆。

「台海中線」究竟在何時形成我機艦偵巡邊界的默契?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的《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一書中,有多位曾參與國光計劃的受訪退役將領皆表示,1965年東山海戰我海軍慘敗,是反攻大陸計劃的轉折點。

曾任「國光作業室」中將主任的朱元綜回憶,1965年夏天,蔣介石決心進行反攻大陸作戰,三軍也在積極秘密進行各項作戰準備與檢查,並於行動前進行各項配合行動。東山海戰便是登陸作戰前對登陸目標以及潮汕地區一帶巡邏偵查的任務,但此一作戰行動完全失敗,直接影響蔣介石反攻作戰之信心與決心。

也因為1965年東山海戰後,軍方作戰指導從反攻大陸轉變成防衛台澎金馬,所以駐台美軍若是在60年代末期高魁元任參謀總長時,提出軍方機艦偵巡不過「台海中線」的建議,被接受的可能性相當大。這也許就是1967年「1.13」空戰成為台海最後一場空戰的原因之一。不過軍方對機艦偵巡不過中線也不是全盤照收,像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偵照任務和海軍外島護航任務仍持續進行。

  兩岸沒有「中線」默契

兩岸真有「台海中線」默契嗎?其實並不儘然。因為「台海中線」的約束力是隨兩岸戰力消長而變化的。在「8.23」炮戰時,我占海空優勢,共軍戰機根本不敢出海,「台海中線」被視為台海防空警戒底線和臺灣漁船捕魚的邊界。

直到1965年東山海戰慘敗後,軍方調整作戰指導,在60年代末,軍方才有限度地接受美軍希望我機艦偵巡不過中線的建議。我方開始自我設限,而共軍戰機限於戰力仍不出海。不過隨著共軍海空戰力的增強,「台海中線」對我方的約束力也越來越強。1977年7月7日范園焱駕米格-19投誠時,當時戰管人員起先以為是迷航,但因當時臺灣海峽天氣晴朗,迷航可能性不高,因此判定不是投奔自由,就是懷有敵意。於是,台南空軍基地派出4架戰機等在馬公西方約10海裡上空,等范園焱飛越「台海中線」判明為投誠後,才引導他在台南空軍基地降落。我方戰機未過「台海中線」迎敵,顯示「台海中線」已成為我機艦偵巡的界限。

隨著中國海空軍力日漸增強,共軍機艦的活動範圍不斷向外延伸。過去共軍戰機很少出海,更不用說跨越「台海中線」,而軍艦活動範圍也未曾及於我專署經濟水域,但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後,尤其是1998年「兩國論」事件後,這種情形出現根本性轉變。

2006年國防報告書中指出,1998年共軍約有400餘架次戰機於「台海中線」以西巡弋,2005年激增至1700餘架次。此外,中國情報船在台海周邊水域的活動亦不斷增長,近3年中國情報科學研究船每年在台海水域平均活動次數達20餘次,曾經多次入侵臺灣海域。研判共軍機艦頻頻出沒台海水域,除對我水文與空域進行情搜外,亦在測試我海空軍對其反應時間,俾能作為爾後擬訂對台軍事行動時的參與。

2004年5月26日國防部長李傑在立法院被立委追問,萬一共軍戰機越過「台海中線」,我方的作為為何時表示:軍方有相關的戰備規定,共軍戰機飛過「台海中線」往東飛,我們不會直接將它擊落,要掌握狀況再處理。因為飛過「台海中線」有可能是轉彎過頭,或者是來投誠的。

李傑還解釋,若共軍戰機持續向東飛,軍方會讓5分鐘待命機或在空機飛到共軍戰機兩側「有利位置」伴隨,此時可以用飛彈鎖定;如果進了陸地又有其他動作,我方會有後續作為示警。李傑的談話說明,今天的「台海中線」已不是台海防空警戒底線。

  「台海中線」的未來

50多年來兩岸軍力的消長,也使「台海中線」的角色不斷在變換。在可預見的未來,「台海中線」在兩岸關係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勢必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息息相關。

1998年4月1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在立法院表示,他基本上贊同和中共交換演習訊息,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以避免因為誤判而引發戰爭。這是臺灣官方首度公開表示,願與中國談判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甚至在2000年總統大選同時成為陳水扁和連戰的政見。2002年國防報告書中,更首度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列為重要篇章,其中限制性措施提到機艦不越過「台海中線」。

2004年國防報告書中,有關「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中程階段就提到,共同簽署「台海中線東西區域軍事互信協定」,規範臺灣海峽共同行為準則。台海中線東西特定距離內,劃設「軍機禁、限航區」或「軍事緩衝區」。

如今雖然政黨輪替,但2005年「連胡會」時已曾就兩岸應簽署「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取得共識。馬英九國防政策白皮書中也提到展開軍事交流,協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應是國民黨政府的既定政策。

不過,海基、海協兩會剛復談,兩岸交流空白了8年,有太多事情要談。兩岸要和解仍需慢慢增溫,才有可能觸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不過,一旦兩岸開始協商「軍事互信機制」,勢必坐下來針對「台海中線」的位置、定義和角色等相關議題進行協商。屆時,「台海中線」又將成為檯面上的焦點,相關單位應及早未雨綢繆。

《相關資料來源2010年ihao論壇》
http://www.ihao.org/dz5/thread-78522-1-33.html,時值2019年該論壇中此文似已關閉矣。

臉書網友留言:

現在解放軍26度以上並不承認,他們會直接通過,26度以下還會遵守不太敢越過

嗯,如果我們執政團隊老用嘴砲刺激人家,遲早會再超越,有得煩呢!

在他們的認知,沒有海峽中線這條線,就算他們衝過來,我們沒有命令,也不能擋他

問題在政治。

政治人物只會嘴砲,害死前線值勤的官兵
延坪海戰的劇情,早晚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條無形的中線,卻是系統上不能踰越的鴻(紅)溝,發生在線上的故事都可以出書了,哈哈

老百姓根本不懂,只是在乎共軍已经侵犯台湾了

我畢業於空軍官校64年班,65年到新竹基地報到,並完成F-100戰備訓練,直到72年換裝F-104,那個年代我們在海峽上空是沒有所謂的『中線』的!約略在中美斷交前,我們的空中偵巡是進入大陸沿岸的,我記得很清楚,因為我是最資淺僚機,大陸海岸線是在我的東側,後來空軍作戰司令部才調整偵巡航線為『不得進入大陸海岸線』,之後又調整為『不得進入大陸沿海15海里』,而這條『大陸沿海15浬線』,是我們空軍認為的所謂『Davis line』!直到經國先生去逝之前,我們的巡邏,掩護任務都是在大陸沿海,也就是所謂的『中線』以西空域,至於後來我方空軍戰機活動不得越線,是李登輝發表了一個『兩國論』,解放軍空軍沒有損失一架戰機,沒有犧牲一個飛行員,兵不血刃,平白就獲得了臺灣海峽一半以上的空優!

上文承蒙 黎樵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photo.jpg
海峽中線默契 當初竟是美方限制國軍「反攻大陸」?

2019-04-02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3月31日,兩架由福州義序機場起飛的中共空軍殲11(大陸造的俄製Su-27)戰鬥機,在澎湖西南方的「台灣灘」上空位置,飛越海峽中線,立刻引發我方派出戰鬥機攔截監控。共機踰越中線後,並未進一步深入,但也未立刻離去,總計在中線以東的停留長達10分鐘;這是1999年「兩國論」事件之後,我方首度公開證實共機跨越海峽中線。

海峽中線長期被兩岸視為楚河漢界,但是這個概念是怎麼形成的?

1950年代出現 當時只規範國軍跟美軍

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落敗,失去大陸江山。雖然在陸地上打不贏共軍,不過海空軍仍居優勢。1950年代初期,空軍曾經多次對大陸沿岸軍事設施進行轟炸。

195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安全獲得美方保證,但條約目的是「共同防禦」,美方不希望我方反攻大陸掀起戰爭,因此不僅金馬等大陸沿海島嶼不在協防範圍內,條約也限制我方對大陸採取攻勢。在美方要求下,空軍除了偵察任務深入大陸外,一般戰鬥機的偵巡都以大陸海岸15海里(約28公里)為邊界,幾乎貼著大陸海岸飛行,但不得入內。

美方除了限制國軍不得任意進入大陸,至於駐防台灣的美國軍機活動範圍更限制在海峽東半部。相關界線在戴維斯准將擔任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軍駐台分遣隊司令時劃設,因此被稱為「戴維斯線」。

海峽歷次空戰 多是因為偵照而引發

photo.jpg
「黑蝙蝠」B-26偵察機。 圖/讀者提供

美方限制國軍不得飛入大陸空域,唯一例外是偵察機。例如第34「黑蝙蝠」、第35「黑貓」中隊的任務,往往深入大陸內陸省分,所獲取的戰略情資對我方並無直接用途,真正獲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人也樂於提供當時最先進的偵察機,讓中華民國空軍幫忙賣命。

至於一般的戰術偵察,國軍通常派出戰鬥機,護送到「門口」。偵察機在大陸境內拍照,往往遭到共軍戰機追擊。此時我方戰機仍在「門外」守候,一旦共機追出海,立刻爆發空戰。1958年八二三台海戰役,雙方爆發多次空戰,最大原因就是掩護偵照。1967年海峽上空最後一次空戰,也是因為共軍兩架殲6(米格19)追逐我方RF-104G偵察機,結果被國軍前來接應的F-104G擊落。不過由於雙方戰機進入纏鬥,第二架殲6被擊落的位置,已在大陸內部上空,因此負責戰管任務的空軍軍官,第一時間還不知道,自己會因「指揮擊落匪機」而獲獎,還是因為「違規越界」而被罰。

1990年3月,空軍派出RG-104G,在四架F-104G掩護下,對浙江沿海的溫州、路橋(台州)進行偵照。偵察機順利飛越溫州完成攝影,但接近路橋時,遭共軍殲8戰機攔截。此時兩岸氣氛已非當年,空軍作戰司令部為避免爆發空戰,下令機群調頭返航。

兩國論之前 台灣海峽仍是「我們的」

photo.jpg
圖為在台海上空征戰長達40年的F一0四型戰鬥偵察機,配屬在空軍新竹基地,1998年全數除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990年3月,是國軍偵察機最後一次闖入大陸上空。此後軍方顧慮到政治環境與敵我實力,RF-104G就不再飛進大陸,而利用機上的傾斜式望遠相機,沿海岸側向偵照。台海當面的中共空軍戰機,基本上都在海岸線15海里之內活動。整個台灣海峽的制空權,可說都在國軍手中。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1995年,中共不滿李登輝總統訪美,在台海當面進行軍演,也因此有較大規模的戰機出海。當時國軍剛開始接收經國號戰機,尚未形成戰力,F-16與幻象2000都還沒交機,只有上一輩的F-104與F-5撐場面,尤其當時已到役齡末期的F-104機隊,在繁重的任務下,最慘時只剩下個位數飛機可以出動。

不過從國軍最後一架F-104失事,發生在1996年8月的馬祖海域,可知在1995年軍演、1996年飛彈試射等兩場台海危機之後,海峽西部仍然是國軍戰機執行偵巡任務的範圍。

兩國論危機 使我方失去半個海峽

photo.jpg
前總統李登輝1999年拋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又稱兩國論)的主張,再度爆發台海軍事危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996年飛彈危機後,兩岸局勢逐步和緩。1998年10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訪問大陸,與海協會長汪道涵重啟暌違五年的辜汪會。不過1999年7月,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拋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又稱兩國論)的主張,頓時激怒北京,再度爆發台海軍事危機。

在兩國論危機期間,台海當面的共軍戰機不斷出海,據稱總數達到數百架次,甚至多度逼近海峽中線。當時也盛傳,共軍可能攻擊某一個國軍駐守的離島,例如東西莒、烏坵、東沙島等,直到9月21日,台灣發生大地震,台海局勢才趨於和緩。

兩國論之後,兩岸形成新的默契,以海峽中線為活動範圍邊界,依據無法證實的消息,這是美國向雙方施壓斡旋的結果。從此國軍偵巡與訓練範圍僅限中線以東,海峽西部成為共軍地盤。

讓出海峽西半部之後,不僅使國軍的防空縱深少了一半,金馬等外島也成了「敵後」。載運人員或物資的運輸機,當然仍須繼續飛往金馬,但掩護的戰鬥機只伴隨到海峽中線,就不再向前進。

中共趁機宣示:中線只是默契 隨時可能打破

photo.jpg
共軍殲十一戰機。 圖/「空軍發布」微博

從1999年至今廿年間,共軍戰機偶而也有跨越中線的例子,但往往是因為閃避惡劣天候,或是飛行員操作失當。擺明對中線的存在進行挑釁,並且獲得台灣方面證實,這次算是頭一遭。

事實上,海峽中線只是兩岸間的「默契」,完全沒有任何文字與口頭的承諾,連「共識」都談不上。如果某方悍然不再遵守,也只有政治後果,沒有法律問題。站在我方或美方立場,當然會譴責共軍此舉打破長期的默契,形同片面改變現狀。但對中共而言,則認為川普政府近日拋出大舉軍售、軍艦航行台海等動作,才是帶頭打破原有的平衡。

北京這次刻意派戰機飛越海峽中線,但又挑選在中線的西南末端,距離台灣還有100海里(185公里)以上距離。一方面表達對於美台之間「勾搭」的不滿,同時又不至於被誤解,以為解放軍立刻想在台海爆發衝突。

★ ★ ★ ★

photo.jpg
▲1999年7月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後,近千架共軍戰機逼近海峽中線,令空軍忙於升空攔截應付。(圖/中國大陸國防部)

巷仔內》因李登輝「兩國論」失守的海峽中線

2019-04-01 NOWnews 今日新聞 記者呂炯昌

國防部31日晚間證實,中國大陸解放軍兩架殲11戰機31日中午穿越台海中線,空軍緊急派出戰機升空攔截後驅離。由於正值「兩國論」發表20週年前夕、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共機飛越海峽中線引發關注。

所謂的「海峽中線」是一條位於台灣海峽的一條無形界線,大致位置從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海峽中線的起源,據傳是美國在冷戰時期所建議劃定的一條互不侵犯的假想中線,但是中國大陸方面秉持其政治立場,一向不承認「海峽中線」的存在。事實上,依據國際法規定,屬於我國領空只有12海浬,台灣海峽上空大部分都屬於國際空域。

雖然美國主張互不侵犯,由於中華民國空軍在冷戰期間掌有台海制空權,因此多在美國默許下,國軍飛行員駕駛軍機飛越台海中線實施偵察任務,例如空軍黑蝙蝠中隊(34中隊)派出電子偵察機、黑貓中隊(35中隊)派出U-2偵察機深入中國大陸內地偵察共軍動態。冷戰期間,僅有少數投誠共機飛越海峽中線來到台灣。這個時候,共軍戰機巡弋範圍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10海浬內,能夠威脅國軍軍機在海峽中線以西活動,主要還是共軍的防空飛彈。

不過,1999年7月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又稱兩國論)之後,情勢巨變,累計近千架共軍戰機逼近海峽中線,令空軍忙於升空攔截應付,目的試圖逼迫台灣方面收回「兩國論」。最後,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下,國軍被迫放棄海峽中線以西的領空,喪失半壁江山,現在僅有往來金門與馬祖的空軍運輸機、行政專機能飛越中線以西。

在陳水扁執政期,共機仍經常貼近海峽中線進行挑釁行為,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共機通常會在距離海峽中線15浬處作訓練。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台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轉趨緊張,中國大陸在海峽中線的議題上更加強硬。不顧台灣反對,2018年1月4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啟用M503航路北上運行及相關銜接航線,我國民航局則以不批准飛行M503航路的航空公司春節加班機,作為懲罰。

由於適逢「兩國論」發表20週年前夕、蔡英文政府向美國提出採購F-16V戰機需求,31日共機再度飛越海峽中線,時機格外敏感。深究動機,解放軍可能是對美艦近期通過台海所作的反彈,也可能是民進黨初選前夕,用軍力展示「反對台獨」的決心。

共機這次飛越海峽中線位置,距離台灣仍有100多海浬,雖然確實是挑釁行為,但是並無意挑起戰爭,因為若要向台灣宣戰,大可從新竹外海越過海峽中線,因為這是台灣距離中國大陸之間最近的距離。對於蔡政府而言,應該謹慎應對中國大陸軍事挑釁,雖然國軍強調不懼戰,但是民進黨政府千萬不要為了保住政權,誤判情勢,高調反彈而一再刺激北京。

phot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