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美艦安提坦號(USS Antietam)。圖/取自Antietam臉書粉絲專頁

消失的戰艦!
三進台灣海峽
美艦冠軍為何名字都是謎?

2019-12-24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從去年7月以來,美國海軍艦艇通過台灣海峽,都成為新聞話題。其中編號CG-54的「安提坦」(USS Antietam)號,在去年10月22日、今年7月25日與9月20日,3度通過台灣海峽,是目前的冠軍。

不過多次登上台灣媒體的安提坦號,有媒體稱其為「巡洋艦」,也有媒體稱「巡防艦」,2個名字能不能夠混用?

事實上,安提坦號是艘巡洋艦,不能翻成巡防艦。

2.jpg
美軍最新的朱瓦特級驅逐艦,不僅排水量高達15000噸,外型更顛覆傳統對軍艦的印象。圖╱維基百科

密蘇里號退役後 戰鬥艦從地表消失

軍機通常以主要任務來區別不同機種,例如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運輸機等;只要任務相同,都被稱為同一機種,充其量加上「輕型」「重型」區分。但對軍艦,尤其是一般水面艦,大多數的基本任務都是「擊毀敵艦」,因為排水量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名稱。

另外,不同種類的飛機,因為性能差異,作戰時異機種混合編組的機會不高。但是海軍艦隊的組成,則必然是從小到大,不同的軍艦各司其職。

現代各國海軍通用的艦種分類,約在19、20世紀之交成型。當時海軍艦隊的主力,是裝置超大火砲的戰鬥艦(battleship,簡稱戰艦)。到了2次大戰,主宰海上勝利的關鍵,已經由巨艦大砲,轉到航空母艦上的飛機。過去被視為海軍榮耀的戰鬥艦,逐漸走上恐龍般的滅絕之路。在1992年美軍的「密蘇里」號(USS Missouri BB-63)退役後,全球已經不再有戰鬥艦。

3.jpg
國軍的拉法葉(康定)級巡防艦,若以中共軍語則稱為護衛艦。記者程嘉文╱攝影

「輕巡洋艦」比「重巡洋艦」還重?

巡洋艦(cruiser)顧名思義,是可以在遠海執行長期巡航的軍艦。除扮演戰鬥艦身邊的「綠葉」,其排水量與速度、航程,也足以獨立擔任遠距離的巡弋任務。

清末大量知識份子前往日本留學,許多新式學問用詞,往往直接襲用日本漢字,「巡洋艦」就是一例。稍早的同治、光緒年間自強運動,曾將cruiser翻成「快船」。

熟悉二次大戰戰史的讀者,會看到「輕巡洋艦」與「重巡洋艦」,兩者差異在於主砲的口徑,並非以排水量大小界定。依據1922年列強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重巡洋艦是8吋(203公釐)或以上,輕巡洋艦是6吋(152公釐)或以下,因此輕巡洋艦可能比重巡洋艦更重。

4.jpg
服役於1960~1990年代的美國海軍李海級艦,剛服役時稱為巡防艦,1975年後改稱巡洋艦。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驅逐艦驅逐誰?前身是「魚雷艇毀滅者」

驅逐艦(destroyer)的英文直譯就是「毀滅者」:為什麼要叫「毀滅者」?

這必須追溯到魚雷的問世;以往使用火砲時代,愈大的船才能裝威力愈強的砲,因此小船遇見大船,只有逃命一途。但是魚雷可以由小船發射,殺傷力又不下於砲彈。各國海軍很快就紛紛購置魚雷艇(torpedo boat),希望發揮以小搏大的「不對稱」效果。

為了獵殺敵人的魚雷艇,一種新的軍艦問世:她們動作同樣快速靈活,但是排水量比魚雷艇大,裝有中口徑的速射火砲,除了獵殺敵人的魚雷艇,本身也等於是大型魚雷艇,攻擊敵人軍艦。

這種新船稱為torpedo boat destroyer(魚雷艇毀滅者),後來簡化為destroyer。滿清自強運動時期,曾經稱為「獵船」,後來也被來自日文的「驅逐艦」取代。

5.jpg
中共海軍055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達12000噸以上,其實已經可稱為巡洋艦。圖╱新浪網

巡洋艦與驅逐艦 差異逐漸減小

二次大戰中,驅逐艦的主要任務,是大型艦艇身邊的「隨扈」,配屬聲納與深水炸彈,獵殺敵人的潛艇。此後飛機代替火砲成為海戰的主角,巡洋艦與驅逐艦的任務,逐漸都變成護衛航空母艦,防範空中與水下的威脅,彼此差異也逐漸減小。

目前仍有「巡洋艦」這個艦種的國家,基本上只剩美俄,其他國家海軍的類似角色,基本已經併入驅逐艦。但如中共最新的055型,或是美軍的朱瓦特(USS Zumwalt)級,雖然仍稱為驅逐艦,但排水量都超過10000噸,其實夠格稱為巡洋艦。

6.jpg
國軍的紀德(基隆)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超過9000噸,大小等於二次大戰的巡洋艦。記者程嘉文╱攝影

巡防艦 與上一代驅逐艦大小相仿

至於巡防艦(frigate),目前各國的定義,是比驅逐艦更小一級的水面作戰艦。若以當今各主要海權國家的艦隊陣容,排水量大概在1000噸到6000噸間,與上一代驅逐艦大小相仿。這個等級的水面作戰艦,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也是最能在性能與成本之間取得妥協的數字。例如我國海軍目前有22艘巡防艦、4艘驅逐艦。

但對二次大戰結束到1975年之間的美國海軍,「巡防艦」可是另一種船。美軍在戰後,開發出一種大於驅逐艦(當時排水量約3000噸)、小於巡洋艦(排水量約10000噸)的新艦種,當時特別「翻出」frigate這個帆船時代的艦種為名。

7.jpg
美軍現役兩型主力神盾艦:提康德洛加級巡洋艦(右)、勃克級驅逐艦(左),雖然分屬巡洋艦與驅逐艦,大小其實相去不遠。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到1970年代,隨著二戰時代的老巡洋艦退役殆盡,美國海軍很難忍受淪落到「沒有巡洋艦」的日子,於是取消「巡防艦」的分類,將現役的36艘巡防艦,其中26艘「升格」為巡洋艦,另10艘實在太小,則降為驅逐艦。

不過美軍取消「巡防艦」的同時,卻立刻將frigate名稱,轉用到比驅逐艦更下一級的船上。在此之前,這種比正規驅逐艦小一號的「二軍」,名稱是「護航驅逐艦」(destroyer escort,DE),從此改稱「巡防艦」。

至於比巡防艦更小一號,1000噸以下的小型軍艦,通常稱為「巡邏艦」(corvette)。

8.jpg
美國海軍史上第一艘驅逐艦班布雷奇號,1903年服役,600噸的排水量,以如今標準簡直在「艇」和「艦」的邊緣。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兩岸、日本都用漢字名稱易混淆

目前西方各國海軍對水面艦分類,由大至小依序是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巡邏艦。排水量如果低於500噸,通常就稱艇(boat)而非艦(ship)。

不過並不是每個國家的分類定義都相同,尤其與我方同樣使用漢字的大陸與日本,更容易出現混淆。

日本雖是「驅逐艦」、「巡洋艦」等中文名詞的發明者,但二次大戰之後的海上自衛隊,水面作戰艦艇一律稱「護衛艦」。即使排水量達26000噸、外型酷似航空母艦的出雲級,也仍只稱「直升機護衛艦」。

9.jpg
國軍早年的陽字號驅逐艦,是二次大戰期間下水,排水量約3000噸,若以如今標準,這個大小只能算是巡防艦。圖╱國防部青年日報

日本「護衛艦」意譯是「驅逐艦」

自衛隊雖然已經不再使用「驅逐艦」一詞,但仍然使用驅逐艦的英文艦種代號DD,因此西方世界仍稱其destroyer。這導致國內媒體提及日本自衛隊某艘軍艦時,如果外電來自日文,可能直接襲用漢字「護衛艦」,但若翻自英文,往往就用「驅逐艦」意譯。

至於中共海軍的艦種分類,將frigate與corvette一律稱「護衛艦」,沒有「巡防艦」與「巡邏艦」的區別。

中共海軍近年擔任亞丁灣護航的主力054A型護衛艦而言,若依據國軍用語,應該稱為「巡防艦」,但在媒體報導中往往混用。同樣道理,國軍的成功級、康定級,大陸媒體的報導中,也出現有時「護衛艦」、有時「巡防艦」的紊亂狀況。

海峽兩岸分治多年,造成用語的不同,這又是一個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