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A-2020上展示的搭載LRHW導彈的掛車(左),與C-HGB滑翔體(右)
邁出第一步:
美軍測試高超音速滑翔頭概念驗證彈
2020-03-23 中國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在東風-17導彈亮相近半年以後,當地時間19日,美國陸軍和海軍使用“北極星-3A”火箭發射了“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概念驗證彈“洛克1號”,“洛克1號”以5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成功擊中了3200公里外的預定目標,標誌著美軍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進入新的階段。
“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是美國陸軍和海軍下一代高超音速打擊武器計畫列裝的通用滑翔彈頭。該彈頭為雙錐體構型,可以在大氣層內以5倍音速以上速度滑翔,技術理念與解放軍均軍東風-15B、東風-26,俄軍“匕首”,朝鮮新型彈道導彈類似,戰術用途則接近解放軍東風-26。
美國陸軍計畫2023年服役射程在3000公里以上的陸基機動高超音速武器,美國海軍則延宕到2028年在“維吉尼亞”級核潛艇上加裝射程達到3000公里的高超音速武器。
搭載“洛克1號”的北極星-3A助推器 圖源:USNI
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網站(USNI)3月20日報導,美國國防部當地時間3月20日發佈的公告稱,當地時間2020年3月19日22時30分,美國陸軍和海軍在夏威夷考艾島太平洋導彈靶場聯合執行了一高超音速彈頭飛行實驗。美軍使用直徑為50英寸的“北極星-3A”助推器搭載測試了“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進行了試射,這枚代號“洛克1號”的滑翔彈頭以5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擊中預設的撞擊點,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根據美國國防部後續發佈的資訊,這枚“洛克1號”彈頭總計飛行距離超過2000英里,也就是超過3200公里,達到了美軍的設計指標。國防部在聲明中表示,這為美軍作戰人員提供了在幾分鐘內打擊數千公里外高價值目標的能力。
這意味著國防部承認此次試射的彈頭是一種違反《中導條約》的中程導彈,自美國去年退出中導條約以來,美國雖然已經試射了射程超過500公里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但尚未有實用價值的中程導彈武器服役。
美國海軍戰略系統計畫主任約翰尼·沃爾夫中將說:“此次試驗是基於在我們在2017年10月進行的‘FE1’(一次不帶雙錐體的滑翔彈頭試驗,觀察者網注)的成功基礎上進行的,我們的C-HGB在目標距離上實現了持續的高超音速滑行。”
“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新一代高超音速滑翔彈頭,是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下一代通用彈頭,C-HGB是美國國防部的重點開發專案,是美軍基於成熟平臺、成熟技術技術研製的高超音速武器,門檻相對較低。美軍力求該彈儘快服役,以追平美國與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高超音速差距”。
LRHW彈道如圖所示 拉起後開始滑翔 圖源:洛克希德·馬丁
去年8月,美國陸軍授予Dynetics(動能)技術解決方案公司一份價值3.516億美元的合同,以生產這種滑翔彈頭。
C-HGB計畫應用于美國陸軍“遠端高超音速武器”(LRHW)和海軍“常規快速打擊”(CPS)兩款射程達3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常規打擊武器。海軍負責C-HGB彈頭的設計和開發,而陸軍則負責其生產開發。
LRHW是美國陸軍開發,由特種車輛搭載的機動型高超音速武器,計畫部署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地區,而美國海軍CPS專案則是一種潛射高超音速武器,海軍計畫助推器直徑將縮小至34.5英寸(876毫米),計畫應用在“佛吉尼亞”級核潛艇上,打擊3000公里以內的敵軍固定目標和時間敏感目標,以及移動中的水面艦艇。
搭載CPS高超武器系統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艇 圖源:USNI
美國陸軍計畫2023年服役LRHW,美國海軍則延宕到2028再在“維吉尼亞”級核潛艇上加裝射程達到3000公里的CPS。
在去年的美國陸軍協會年會(AUSA-2020)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已經對外公開展示過C-HGB的構型,從洛馬展示的構型的來看,這款是典型的雙錐體滑翔彈頭,採用大氣層內滑翔體制,最高滑翔速度可以達到7馬赫以上。其技術理念與同為M型彈道的東風-15B、東風-26,俄軍“匕首”,朝鮮新型彈道導彈類似,戰術用途和技術指標則接近解放軍東風-26。
美軍LRHW和CPS的戰術用途介於解放軍東風-21和東風26之間,但並不搭載核彈頭。
從2018年起,為了快速追平中俄的“高超音速優勢”,美軍三個軍種先後立項有8個高超音速專案。在2021年國防預算中,美國空軍砍掉了“常規高超音速武器打擊計畫”(HCSW),和三軍通用彈頭,但美國海軍新增了一種基於“標準-6”彈體的反艦彈道導彈項目,因此美軍仍保留有8個高超音速項目。
美軍目前的8個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其中HCSW已經被取消。
原文出處:
https://war.163.com/20/0323/14/F8DKLVN6000181KT.htm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