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魚叉飛彈從Block II+型開始在雷達罩後方增設刀片狀天線,可能是供武器資料鍊網路使用,使其具有在飛行中更新目標座標的能力。 圖/取自波音公司推特

台版「刺蝟戰略」:
外購魚叉飛彈,
打造多層次打擊火力

08 Jun, 2020 聯合報 鳴人堂 Flak聊軍事

近日,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在立院證實,台灣已向美國求購機動岸置魚叉飛彈系統,預計在2023年返台並於海軍海鋒大隊服役。張哲平表示,經數值模擬運算,若要在台海戰事中滿足殲敵50%之目標下,現有飛彈數量不足,以外購方式能較快提升戰力。

對此,有媒體估計採購金額可能達510億台幣之譜,將對國防預算造成排擠效應,射程250公里的雄二增程反艦飛彈雖已完成作戰測評,但在預算排擠下會無法啟動量產,進而引起「國防自主」倒退的爭議。

魚叉飛彈Block II+增程版

綜合軍方與媒體消息,本次採購的魚叉飛彈應是最新的Block II+增程版(Extended Range),該型飛彈源自於美國海軍為了推動「分散性殺傷」策略,在2015年為「沿岸作戰艦」(LCS)採購「超地平線反艦飛彈」的計畫。當時由挪威發展的「海軍打擊飛彈」(NSM)是最熱門的參賽者,而波音公司則推出了由魚叉飛彈Block II+型大改而來的增程版與之競爭。

增程版魚叉飛彈主要有兩大修改,首先是改裝效率較高的新一代渦噴引擎,節省飛行消耗的燃油;再來是改裝新一代彈頭,使重量由500磅減輕到300磅但威力不變。

綜合兩者,官方宣傳指射程可提升為Block 1C型的兩倍,也就是250公里以上,不過波音公司的代表也曾對媒體表示,射程可達310公里之譜。相較之下,「海軍打擊飛彈」宣稱射程為200公里左右,但彈體具匿蹤能力,穿透防空網的能力較強,最後還是不負眾望地贏得美國訂單。

魚叉增程版落選後,波音仍自資完成開發工作,並在2018年向芬蘭推銷,型號為RGM-84Q-4。根據美國軍售公告,波音預計以6.22億美金出售112枚(其中12枚為較舊RGM-84L型再加上升級套件),部署到巡邏艦、飛彈快艇與岸防部隊中,但最後仍輸給了以4.14億美金搶標的以色列天使5型飛彈。根據芬蘭收到的報價,魚叉飛彈平均一枚要555萬美金,也就是約1.66億台幣,如果台灣收到的報價沒有太大變動,則採購總數可能達到300枚,形成可觀的岸基打擊火力。

波音公司在去年初就曾暗示第一島鍊的某國有意採購岸基版本,而台灣媒體也在去年10月報導,美商遊說軍方增購愛國者與魚叉飛彈,顯見本案醞釀已有段時間。

但本案的爭議在於:中科院已研發雄二與雄三兩種反艦飛彈,並發展出岸基機動版,預計部署到從4個中隊擴編到8.5個中隊的海鋒大隊中,還有必要採購第三種岸基反艦飛彈嗎?

photo.jpg
在2016年由超級大黃蜂發射的魚叉Block II+型,驗證其連網能力。雖然美國海軍不願再增購魚叉飛彈,但仍向波音採購Block II+型的改裝套件,對現有飛彈進行升級。 圖/取自波音公司官網

魚叉飛彈增程版:攻陸/攻艦兩用

魚叉飛彈增程版與雄風飛彈家族最大不同,在於魚叉具有「沿岸目標壓制模式」,從Block II型開始,魚叉飛彈就從「聯合攻擊彈藥」移植了衛星/慣性導航系統(GPS/INS),能接收加密的GPS軍碼。又從「距外攻陸飛彈增程版」(SLAM-ER)移植了能排除干擾源的接收天線,取得抗干擾、高精確度的導航能力。除了能在雜訊強烈的近海地區搜索躲藏的船隻外,也能直接攻擊陸地目標。2001年,魚叉飛彈Block II型在試射中,直接命中模擬S-300防空系統雷達車標靶,顯示其精確度足以攻擊車輛目標。

而魚叉飛彈的Block II+型在控制系統整合了「武器資料鍊網路」(WDLN),能夠直接「上網」,連接博勝專案所使用的Link-16戰術資訊傳輸鏈路,成為了「連網武器」(NEW)。任何已加入武器平台,包括成功級、F-16、P-3C巡邏機等,都可將目標的GPS座標傳送給魚叉飛彈進行即時修正,使敵方目標即便在魚叉飛彈發射後進行機動或轉移陣地,魚叉飛彈也能在飛行中修改航線進行打擊。

而此也代表美軍在台海衝突中不一定要直接出手,可利用衛星、電偵機、無人機等偵搜平台監控解放軍動態,再利用Link-16引導魚叉飛彈消除威脅,補足了台灣軍方跨地平線偵搜能力的不足。

相較之下,台製飛彈沒有抗干擾的軍規GPS導航系統可用,就需採用光電/雷達地形比對系統才能精確攻擊陸地目標,系統較複雜且價格較高,可能只用在射程600公里以上的雄二E型巡弋飛彈上。

而魚叉飛彈增程版的射程至少有250公里,足以跨越台灣海峽,攻擊福建沿海載運部隊的船隻以及在岸邊集結的陸軍部隊。若射程能達到300公里以上,更能往內陸延伸,攻擊後方的遠程火箭砲與長程防空系統,或迫使這些部隊後退,減輕它們對本島陸地與上空的威脅。

photo.jpg
由於美國以往沒有岸基反艦飛彈的需求,魚叉岸基版的銷路不大,僅有韓國與丹麥採用。但台灣緊鄰強敵,作戰環境與他國不同,武器需求也應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論。 圖/維基共享

自製 vs. 外購並非零和遊戲

近年來,受到中國軍力崛起與台美關係改善的影響,美方提供的軍事協助已不再侷限於純防禦武器,攻擊火力逐漸提升,使台灣具備反制打擊,「以攻止攻」的能力。台灣不應將外購武器視為洪水猛獸,而應當作「多重貨源,分散風險」的一環,外購與自製武器形成互補,達到最高綜效。

例如,美方受限於飛彈技術管制協定,不能售台射程300公里以上且彈頭超過500公斤的飛彈武器或技術。因此在射程300公里以上的中/長程打擊武器,仍需依賴中科院投入研發與製造,塑造出足以震懾敵軍的戰略長劍;但對於射程在300公里以內的中短程武器就可考慮外購,除了節省研發與生產線建置成本外,也可學習外軍的操作經驗,而不是在自製武器上閉門造車。

根據媒體報導,射程達1000公里的雲峰中程飛彈,以及由空射萬劍飛彈升級而來,射程達400公里的「神斧2專案」仍將於明年送國防部評估建案,可看出國軍仍支持自行研發中/長程的打擊火力。而射程達300公里的雄三增程版預計2022年建案,雖然射程與魚叉飛彈相近,但速度高出魚叉飛彈甚多,在反艦作戰中可利用混合打擊戰術增加敵方防守的複雜度,與採購攻艦/攻陸兩用的魚叉增程版並不衝突。

由於岸基飛彈車具有容易隱蔽,機動靈活的優點,即便解放軍取得空優,也難以全面清除,殘餘的發射單位就可對其登陸作戰進行反擊。

在自製與外購的兩手策略下,台灣能建立起射程不同、導引技術不同、穿透能力也不同的多層次/多種類打擊火力,猶如渾身長刺的「刺蝟」讓掠食者三思。而外購飛彈如能在最短時間把刺長滿,發揮威嚇作用,仍是值得進行的投資。

photo.jpg
圖為雄二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