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開城工業區的南北韓聯絡辦公室,於6月16日遭到北韓炸毀。 圖/美聯社
「錯誤的戰爭」會再發生?
韓戰爆發的歷史教訓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媒體專欄作家,復興電台兩岸櫥窗節目主持人與政治評論員
韓戰爆發迄今剛好70年,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大舉進攻,開啟了雙方之間三年多的戰事拉鋸過程,這場戰爭的結果,也為日後東北亞的權力格局埋下初始條件。當下朝鮮半島的中俄朝「北三角」與美日韓「南三角」的結構,就是韓戰的歷史遺緒,牽動了東亞地區的戰略安全與國家利益。
就地緣政治的角度思考,朝鮮半島始終是大陸與海洋兩股勢力交錯的樞紐,這種地理位置如同比利時或波蘭,處在法德與德俄強權的權力版塊之中,註定要成為列強軍事力量交鋒的戰場。對島國來說,朝鮮半島猶如一把利刃刺向自己心臟,每當大陸勢力崛起時必然成為對外權力擴張的灘頭堡;對陸權國家而言,則是海上勢力興起進出侵略的最佳陸橋與跳板。
這種戰略樞紐意味著一方勢力崛起時必然引爆衝突,事態擴大後也可能將周邊國家一起捲入其中,使得朝鮮半島在東亞歷史舞台上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元朝伐日、豐臣秀吉入侵、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韓戰與目前的兩韓對峙,都說明了這個客觀歷史規律。
南韓陸軍的K-55自走砲在兩韓邊境進行軍事演習,攝於6月22日,坡州市。 圖/美聯社
嵌入美中權力賽局的韓半島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朝鮮半島的權力互動已嵌入美中的權力賽局中,任何突發事件都有可能產生骨牌連鎖效應,就像一戰爆發前夕巴爾幹半島的複雜情勢。
彼時歐洲的權力爭霸關係與當下的美中角色擁有高度相似性,威廉二世意圖追求與國力相當的影響力與海外殖民地,因此希望透過海權擴張與民族主義動員達成這個目標。在權力鬥爭競合的過程中,不但因爲秘密外交的軍事結盟關係使各國身陷其中,軍備競賽所引發的安全困境,更使得各國之間信任感盡失,危機一觸即發。
最後,塞拉耶佛的槍聲隨即點燃歐洲的火藥庫,幾個星期內歐洲強權通通捲入這場戰局中。這些劇情,皆在獲得普里茲肯定的歷史巨著《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一書中有細膩且深刻的描述。
深入觀察,習近平與威廉二世擁有同樣的歷史使命與政治性格,也面臨極為相似的國際結構與政經條件。兩人都希望走出父執輩的光環證明自己的能耐,因外界始終認為其權力來源只是父死子繼或政二代;都期盼擺脫前人設定的國家理性戰略,一個想擺脫俾斯麥的「歐洲權力平衡架構」,另一個想要掙脫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維持現狀設想」。
此外,兩人都想從陸權國家走向海洋,選擇軍備擴張同時追求新的海外殖民,差異只在於中國有個時髦名詞叫「一帶一路」;都希望經由民族主義洗刷百年恥辱,尋求昔日帝國的光輝記憶;德國與中國都有棘手的政治火藥庫,過去在巴爾幹,現在更加複雜,除了朝鮮半島外,習近平還有東海釣魚台、台灣海峽、南海以及中印邊界。
北韓在今年3月初進行多次飛彈試射,圖為南韓電視媒體報導。 圖/美聯社
「錯誤的戰爭」將再度發生?
直白說,朝鮮半島的複雜詭譎在於周邊都是實力頗強的大國,發生衝突不僅出現局內的連鎖反應,也將牽動棋盤外國家的反應。這可從當年韓戰爆發後直接影響兩岸情勢發展得到印證,杜魯門命令第七艦隊馳援協防台海,「海峽中立化」使得毛澤東解放台灣的念頭無法達成。
當艾森豪上任後,為了牽制中共軍力北上,遂允許國軍在東南沿海進行島嶼爭奪戰,同時也促成了韓戰結束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的產生,埋下了第一次台海危機中一江山島戰役爆發與大陳島撤退的伏筆。
許多戰史學者喜歡用「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來形容韓戰爆發原因及其決策的過程。北韓錯估了美國守護南韓的意志,蘇聯低估聯合國安理會的功能,金日成沒預料麥帥會在仁川登陸,隨後這位征服者又輕視了中共參戰的決心。這些堆疊而來的錯誤,反而出現了一種「路徑依賴」的鎖入效果,使得韓戰的發展趨勢,已經超越當事人最初的設想。
韓戰雖已結束70年,然而東北亞的情勢卻因美中爭霸、北韓難以捉摸的政局、中國轉移內部矛盾的戰爭邊緣策略更加複雜,各方行動者應從上一場戰爭中得到歷史教訓。只是按照國際關係的「權力轉移」理論中,對於既有霸權與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行為歸納結果來看,衝突似乎很難避免,差異只在於形式與強度而已。
南韓陸軍的K-55自走砲在兩韓邊境進行軍事演習,攝於6月22日,坡州市。 圖/美聯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