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尤其是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勝利,讓法國軍方過於迷信防禦作戰,從而產生了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不只影響了法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還間接促成了我們第一篇提到的「小協約國」之滅亡。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二):
失敗的陸空協同作戰,
一戰的經驗讓法國過度迷信防禦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許劍虹(Samuel Hui) 
1984年出生於德州達拉斯,自幼在台灣長大。初中後返回美國接受中學到大學的教育,並取得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的歷史系學位。回台灣後,進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攻讀博士。 曾經擔任《兵器戰術圖解》、《英文旺報》以及《中時電子報》的文字編輯,目前兼任《航空最前線》與《世界民航雜誌》的採訪編輯。多年來研究軍事歷史,已經出版兩本個人著作,分別為《飛行傭兵:中華民國空軍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與《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提到發生在80年前的法蘭西戰役,法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許多人首先都會回答法軍浪費太多資源建造了大而無用的馬其諾防線。然而法蘭西第三共和的滅亡,真的只能怪罪這條大而無當的馬其諾防線嗎?

淞滬會戰時的國軍,同樣有一條大而無用,外號就是「東方馬奇諾」的吳福國防線。可為什麼法國只打了六個星期就瓦解,中華民國卻能夠苦戰八年?

真正導致法軍失敗的原因,當然不是來自於這條防線,至少不是只來自於這條防線,而是在於法軍落後僵化的作戰思維。就如同英國戰略家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名言,即「將軍永遠在準備打上一場戰爭」(Generals are always prepared to fight the last war)。法國是以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壕溝戰經驗,去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尤其是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勝利,讓法國軍方過於迷信防禦作戰,從而產生了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不只影響了法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還間接促成了我們第一篇提到的「小協約國」之滅亡。

法國海軍擁有世界排名第四,歐洲排名第二的艦隊,直到第三共和淪亡時都還保持完整戰力,所以法國的陸軍與空軍是本文主要檢討的兩個對象。

從攻勢主義到守勢主義

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攻勢主義都是法國陸軍貫徹始終的建軍信條。尤其是在普法戰爭失敗之後,急於收復亞爾薩斯與洛琳的法國陸軍,更是在民族主義的薰陶下等待著向德國發起進攻來一雪前恥。

他們是懷抱著打另外一場普法戰爭,甚至於拿破崙戰爭的心態去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卻不知道戰爭型態已經因為機槍的誕生而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馬恩河戰役之後,英法兩軍與德軍陷入長期的壕溝戰之中,任何發起進攻的一方都會在機槍的猛烈掃射反擊下被打成馬蜂窩。整場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直到德軍對凡爾登的攻擊遭到法軍擊潰之後,防衛主義逐漸取代攻勢主義主宰了法國將領們的思想。

凡爾賽戰役的英雄貝當元帥,認為應該要先以成功的防衛戰擊潰敵人的攻勢,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之後才能發起反攻。

這套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效用,讓第三共和國能夠撐到德國戰敗的理論,又主宰了法軍二戰以前建軍備戰的方向。於是就有了戰爭部長馬其諾(André Maginot)主導下興建的馬其諾防線之誕生,用於防範德軍未來對法國發起的攻勢。

畢竟法國不像中華民國或者蘇聯有龐大的戰略縱深可以與德國打持久戰。把德軍阻擋於法國的邊界之外,是贏取戰爭勝利的第一步。

機槍的誕生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命運,然而人類的科技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又有了更為飛速的進展。對戰車、飛機以及無線電等裝備還有科技的全新運用模式,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法由一戰時曠日持久的壕溝戰轉變為節奏快速的機動作戰。而機動作戰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則在於多軍種還有多兵種在戰場上的相互支援。

光是相互支援還不夠,因為多軍種和多兵種的協同作戰還必須要建立在符合客觀政治還有軍事環境的條件之上。如果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維去主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隊,絕大多數的軍隊都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法蘭西戰役中的法國軍隊,就犯了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法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錯誤,終於為第三共和的滅亡埋下伏筆。

photo.jpg
1940年10月,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貝當元帥(Marschall Henry Philippe Petain)與希特勒在法國會面|Photo Credit: Heinrich Hoffmann CC By SA 3.0

僵化的法國陸軍

其實就訓練與裝備的角度來看,1940年的法軍水準並不比德軍差,如果從B1與S35等戰車的性能來看,除了速度之外幾乎都勝過德國的三號和四號戰車。法國學者巴雷(Michaël Bourlet)表示,所謂法軍在戰爭爆發前沒做好準備,或者戰力不如德軍的謠傳正是來自於凡爾登戰役的英雄,後來投降希特勒並組織維琪政府的貝當元帥。

巴雷教授認為把自己的軍隊形容得很爛,是給自己後來的戰敗投降找藉口。或許因為法國的投降實在是太聳動,這個貝當給自己投降找來的藉口直到今天都還深入人心,但是卻並不是1940年的真實情況。

二戰開打時法國陸軍有500萬人,人數還高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軍。而且進入30年代以後,法國的軍事預算還有顯著的提高,用於馬其諾防線與龐大的海軍的建設。

法國陸軍失敗的原因首先來自於政治,因為法國政府不願意驚動比利時的關係,與德國邊境的要塞建設固然堅固,且又具備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但是比利時邊境的要塞建設相對鬆散。

位於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阿登森林,被法國認為是難以通過的天然屏障,在那裡部署的軍隊也相對稀少,卻沒想到德軍不按牌理出牌,硬是用三號和四號等體積不大的戰車從阿登森林突破了防線。

凡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德軍名將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這套以比利時國界為突破點的策略實施成功,殺了個法軍措手不及。可事實上如果法軍思維靈活,把更多部隊部署到比利時的國境邊上就能挫敗曼斯坦的計劃。

因為德國邊境的要塞佈局易守難攻,只需要派駐少數兵力就能擋住德軍攻勢,或者至少給予德軍承受不起的慘重損失。

如果真的要談馬其諾防線對法軍有什麼傷害,那就是強化了法國人對守勢主義的迷信,讓他們放棄了對「小協約國」的承諾,也讓比利時與荷蘭等低地國家無法力挺英法對抗德國。

尤其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成功的經驗,更讓這個國家在二戰爆發之際遲遲不願選邊站,硬是認為希特勒不會對自己下手。結果5月10日戰爭爆發,第一個遭到德國攻擊的國家就是荷蘭。

1.jpg
1939年的某個法軍機槍陣地

失敗的陸空協同作戰

研究德國空軍王牌第26戰鬥機聯隊戰史,寫有《JG26第廿六戰鬥機聯隊》(JG26:Top Guns of the Luftwaffe)一書的專家卡德威爾(Donald Caldwell)指出,荷蘭陸軍航空旅裝備的福克(Fokker)G.1雙引擎戰鬥機表現極佳,但卻因為數量太少而無法扭轉戰局。至於比利時陸軍航空隊的飛機,則稱不上有任何品質可言。

如果英國與法國能夠即早洞察德國的企圖,至少爭取與比利時結盟共同因應德國的作戰,或許法國不至於淪亡的那麼迅速。即早的準備,就算無法拉攏荷蘭進入這個聯盟,也能讓荷蘭在遭到德國攻擊後加入這個聯盟。荷蘭的瓦解,不只為德國打開了經由比利時進攻法國的門戶,還讓部份如福克G.1這樣的優秀機種落入德國空軍手中。

來自紐西蘭的另外一位航空史學家奧蘭吉(Vincent Orange),則認為英國與法國根本沒有摸清楚德軍的進攻方向,認為德軍在拿下挪威與丹麥後會直接進攻英國。這導致法國、比利時與荷蘭都判斷自己的處境尚且安全,英國皇家空軍也不敢貿然派遣大量飛機支援法國。整場法蘭西戰役,都可以用「一步錯,步步錯」來形容。

法國空軍是排在馬其諾防線之後,第二個被指控導致法國淪亡的「罪人」。貝當元帥甚至在成立維琪政府後,對法國空軍進行過一次審判。可法國空軍雖有表現不足之處,但仍然是受到法國陸軍僵化思維影響所害。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對空軍的建設遠不如英國、義大利還有美國積極,把空軍視為陸軍的附屬品看待。

受到國會的杯葛,本來在1922年就該獨立的法國空軍硬是到12年後的1934年才脫離陸軍管控獨立。然而陸軍對法國空軍卻仍保持極大的控制權,甚至能規定法國飛機該如何設計。

由於法國陸軍不把飛機當成遠程砲兵,而是遠程砲兵觀測員來使用,所以對偵察機的重視甚至超過轟炸機,法國空軍戰鬥機的其中一項任務也是掩護偵察機,而不是轟炸機。

甚至法國空軍還依據陸軍需求,在30年代初期設計出包括布洛克(Bloch)MB. 130、包台斯(Potez)540以及阿米奧(Amiot)143等兼具轟炸機、戰鬥機與偵察機功能的笨重機種。

結果等到二戰爆發後,這些飛機全部都只能夠被投入於夜間轟炸任務,白天遇到德國空軍的梅塞施密特(Messerschmitt)Bf 109戰鬥機下場必死無疑,對整個戰局完全沒有幫助。

從1935年開始,尤其是包台斯540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糟糕表現之後,法國空軍終於急起直追增加飛機產量。不過到了戰爭爆發之初,德國空軍擁有2,589架飛機,英法聯軍加起來只有1,453架。而且根據卡德威爾的研究,法國空軍只能將一個大隊的迪瓦丁(Dewoitine)D.520能投入戰鬥,這是整個法國空軍內唯一能與Bf 109抗衡的戰機。

莫拉納-索尼埃(Morane-Saulnier)設計的M.S.406,是法蘭西戰役期間法國空軍裝備最多的戰機,基本上無法與Bf 109較量。

引進自美國的寇蒂斯-萊特(Curtiss Wright)的Hawk 75戰鬥機是法國空軍性能最好,又有足夠數量的機種,要命的是法軍沒有在大多數的這款戰機上安裝無線電,根本無法搞好空軍與空軍,或者空軍與陸軍之間的協調。

2.jpg
1939年被擊落在法國的德國軍機

失敗的多兵種協同作戰

無線電沒有妥善運用,也是為什麼法國陸軍戰車設計的比德國好,卻無法與德軍裝甲兵抗衡的原因。快速機動作戰有賴於陸空、空空還有陸陸之間的配合。結果法國的戰車往往是孤立無援的在戰場上以一擋百,不要說呼叫飛機或者其他戰車來支援,就連步兵都叫不來。更何況法國還不像英國一樣有雷達,更是增加了德國空軍發動奇襲的機會。

757架遭到摧毀的法國軍機當中,有229架是在地面上被摧毀的,高達30%的數量。德國空軍在白天對法國空軍機場實施了47次攻擊,法國空軍卻只發動了三次,此一數據可證明後者極度缺乏主動性與靈活性。

德國另外還可動員9,000門20mm或者80mm防空砲投入戰鬥,同一時期的法國則只能動員1,500門防空砲,其中只有17門是全新的90mm砲,其餘的都是一戰時代留下來的淘汰品。

為了支援德軍A集團軍跨越默茲河拿下色當,德國空軍在5月13日集結了700架飛機對法軍實施炸射,其中200架是在俯衝時會發出類似於鬼怪叫聲的容克斯(Junkers)Ju 87斯圖卡(Stuka)俯衝轟炸機。

駐防色當的法國陸軍第55師面對斯圖卡轟炸機投下炸彈前施放出的詭異吼聲,外加法國陸軍從來沒有想到過飛機可以取代砲兵的地位,色當前線法軍第55師的士氣全盤崩潰。

講一句公平的話,法軍在法蘭西戰役中的表現絕非一無是處。他們以60,000名法國官兵的生命,摧毀了德國裝甲兵和空軍30%的戰鬥力。尤其是德國空軍在法蘭西戰役中的消耗,都是後來英國皇家空軍能在不列顛空戰中取勝的基礎。法國空軍在空戰中犧牲了45名飛行員,卻擊落了251架的德國飛機,表現其實算是相當出色。

由於法國的飛機生產量,尤其是現代化戰鬥機的生產量從1935年開始大幅增加,所以1940年法國空軍總計擁有2,517架的現代化戰鬥機,德國空軍反而只有1,701架。

不過因為法國還要保護海外殖民地的關係,當中只有609架能投入法蘭西戰役。同時能駕駛這些現代戰鬥機飛行員的數量太少,是法國空軍吃虧的另外一個原因。

或許是因為對戰局悲觀的原因,還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化戰鬥機在開戰前或者戰鬥期間被調到了北非殖民地,成為另外一個法國空軍無力抵擋Bf 109的重要原因。

顯見法軍不是輸在武器裝備或者士兵不能打仗,更不是因為馬其頓防線大而無用,而是因為法軍的戰略思想跟不上時代。就連貝當元帥本人,思維也還停留在凡爾登戰役的勝利中無法自拔。

許多法國生產的優秀武器,如B1與S35戰車,還有D.520戰鬥機等優良武器,並沒有隨著第三共和一起退出歷史舞台。相反的,他們不是被納粹德國投入到東線對抗蘇聯紅軍的戰場,就是成為維琪法國空軍的主力。

在盟軍反攻北非的過程中,美國海軍的F4F野貓艦載機曾多次與維琪法國的D.520交手,顯見法國的失敗在軍事上對同盟國的傷害是有多麼龐大了。

軍事上的失敗,還只是導致第三共和淪亡的次要原因。真正讓法國失敗的頭號關鍵因素,來自於法國人民對第三共和的不認同,也就是政治上的因素。這個因素不只導致許多法國人甘願接受維琪政府統治,甚至還積極主動報名納粹武裝親衛隊,參加德軍對蘇聯的進攻。

何以會有法國人認同納粹?這個問題,我們留待下次再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