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之希望第三共和或者威瑪共和的悲劇,不要在今天的台灣重演。從法國抵抗德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外交、軍事與政治的相互配合,才能讓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下來。法國在三方面都表現不及格,才淪落到六個星期就失敗的下場。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三):
左右兩派對共和體制夾殺,
最終毀滅了法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外交的失敗與軍事思想的落後,確實是導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敗亡的兩大重要因素,但是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法國人會在1940年6月22日迎來羞辱的戰敗,關鍵原因還是在於法國人對第三共和這個體制缺乏認同。

1870年成立的第三共和,本來就是在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普法戰爭兵敗被俘後,為了避免極左派巴黎公社奪權成功而產生的,是法國政治人物與軍方達成的一項權宜之計。

其實第三共和在性質上,反而與1918年11月9日誕生在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有點類似。兩個共和都是在皇帝被迫下台,中產階級政治人物憂慮共產革命的困境之下,硬是創造出來的民主政體。這兩個政體的問世,都沒有諮詢過法國或者德國人民的意見,導致街頭示威幾乎照三餐天天上演,在德國甚至演變成左翼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與右翼自由軍團(Freikorps)之間的內戰。

第三共和的情況比德國還要穩定,雖然內閣變動頻繁程度比起威瑪共和國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個國家好歹也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挑戰,成為了制訂戰後世界秩序的戰勝國之一。戰勝國的地位,並沒有解除左右兩派勢力對共和國體制的夾殺。保守右派一心想推翻共和,重建往日帝國的榮譽,甚至還得到了軍方支持。

然而右派內部對於究竟該恢復波旁王朝還是拿破崙王朝的爭議,乃至於法國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產生的強烈反戰情緒,都讓保守勢力無緣上台執政。受到蘇聯刺激鼓舞,意圖從內部顛覆第三共和國,讓法蘭西共和國成為另外一個蘇維埃的法國共產黨,同樣遭到群眾與右派的激烈抵制。他們只能尋求與其他中間左派勢力合作,才有加入執政團隊的機會。

被打破的左右平衡

法國民眾對戰爭以及兩大極端勢力的厭惡,讓第三共和得以成為一個法國政治人物用來維持恐怖平衡的有效招牌,即便這不意味著這些法國政治人物或者平民百姓人人都擁護共和。然而進入30年代以後,伴隨著狂人希特勒的崛起,乃至於法國建立的「小協約國」體系遭到破壞,維持左右平衡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了。

由於極左派的主張是讓法國加入共產國際,他們為多數法國人視為不愛國與反民族主義的團體,難以獲得支持。德國的威脅升高,也讓貝當、甘末林、魏剛以及戴高樂等法國右派將領願意團結在達拉第與雷諾兩任總理領導下,抵禦來自德軍的進攻。當然法國的團結禦侮,又是建立在法國遭到德國侵略時能不能得到英國的跨海支援之上。

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他們相信只要英國願意參戰,共同捍衛民主價值,就能遏阻納粹德國和蘇聯的蠢蠢欲動。再加上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本來就是彼此敵對的意識形態,法國人相信可以將在國內依靠左右鬥爭來維持平衡的政治模式移植到整個歐洲,讓德國和蘇聯相互牽制,從而避免大戰的再度爆發。當然如果德國與蘇聯要自己先打起來,英法兩國也都是相當歡迎的。

不過張伯倫與達拉第所期待的「禍水東引」,即讓德國率先進攻蘇聯的戰略沒有成功。可沒想到希特勒在張伯倫與達拉第的姑息下,居然沒有照著英法寫下的劇本走,反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率先向史達林伸出橄欖枝。顯然開戰初期的希特勒,從過往威廉二世的經驗中學到了教訓,那就是不要讓德國先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

於是蘇聯與德國兩方,在1939年8月23日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歐洲極右與極左兩大勢力走到了一起。能讓法西斯主義與帝國主義自相殘殺,史達林自然是樂不可支,對於希特勒拋出的橄欖枝當然也是有意接下。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允許蘇聯與納粹德國共同瓜分歐洲,波蘭東半部、波羅地海三小國以及芬蘭等東北歐國家,都在希特勒的雙手奉送下成為了蘇聯的俎上肉。

1939年9月1日,德軍出兵佔領波蘭的西半部,英法兩國對德國宣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序幕。隨後蘇聯紅軍也出兵,與德軍一起瓜分了波蘭,左右相互制衡的歐洲均勢被徹底打破。德軍揮師挪威與丹麥的同時,蘇聯紅軍也向波羅的海三小國和芬蘭發起進攻,歐洲局勢形成了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聯手進攻西歐資本主義的局面。

1.jpg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約

離心離德的英法兩國

目睹德蘇聯手之後,法國總理達拉第終於丟棄了孤立主義的幻想,希望能以更強硬的姿態對抗希特勒與史達林。他呼籲英法兩國援助芬蘭,防範共產主義力量席捲北歐。然而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卻不願意開罪蘇聯,只願意出兵挪威以切斷德軍從瑞典取得鐵礦石的交通線。於是芬蘭的權益,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英國給犧牲掉了。

如果不是英勇的芬蘭三軍將士,在冬季戰爭中英勇抵抗,讓蘇聯紅軍吃盡苦頭的話,這個北歐國家恐怕早就與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整個被史達林吞下去了。沒有盡到保衛芬蘭的責任,達拉第引咎辭去了總理的職務,由另外一為主戰派代表雷諾接任。然而英法聯軍的際遇,卻沒有伴隨著達拉第下台而好轉,甚至還變得更加惡劣。

德軍於4月9日對丹麥還有挪威兩個北歐國家開戰,只用了區區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征服了丹麥,並遭到挪威的激烈抵抗。這次英國總算是動了起來,不過邱吉爾對空權的認知顯然不足,居然沒有派出皇家空軍支援皇家海軍,給英法聯軍帶來慘重損失。與之相反的是,德國空軍動員了1,000架飛機,迅速將數量龐大的地面部隊運送到北歐一座又一座的機場,根本不給皇家空軍反應的機會。

尤其是對新銳兵種傘兵的妥善運用,更是成為德國只用兩個月時間征服整個北歐的關鍵原因。對挪威戰役的干預失敗,徹底動搖了法國政府、軍隊與人民對英國的信心。尤其是法國的左派,在蘇聯與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就遭到法國政府宣佈為非法組織。他們一改往日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態度,鼓吹法國加入德蘇聯盟,共同打擊以英美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帝國主義」。

以軍方為代表的法國右派,則基於普法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民族仇恨,支持政府與英國結盟抵抗納粹。然而如前面所敘述,法國軍方並不以法蘭西共和國為榮,「共和」兩字在他們的記憶中基本上是與法國大革命畫上等號,象徵的只有動亂與失序。若非在扶持哪個王室班師回朝上出現爭議,他們或許早就已經起兵推翻第三共和,帶領法蘭西重回往日的「帝國榮光」。

緬懷往日帝國時代的法國右派們,骨子裡對英國的厭惡其實又絲毫不下於德國。畢竟在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的拿破崙三世並不是首位兵敗被俘的拿破崙,還有一個更老的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讓法國與歐洲第一霸主的地位失之交臂。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不是來自俄羅斯,也不是來自普魯士,而是來自英格蘭。

2.jpg
維琪法國的宣傳海報,以「勞動、家庭、祖國」取代「自由、平等、博愛」

維琪法國的誕生

如果不是因為拉不下臉來,承認自己不如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面子問題,法國或許根本等不到1940年6月22日就向德國妥協了。而站在貝當與魏剛的角度來看,或許法國在西線戰役爆發以前,就如同義大利或西班牙那般直接宣佈與德國結盟,或許對法國還要更為有利。一來法國不用屈辱的向德國投降,二來至少法國領土還能保持完整,三來則是英國的表現讓法國相當失望。

站在英國甚至是邱吉爾的角度上來看,坐視法國淪陷本身就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並沒有忘記敦克爾克曾經被英國皇家海軍的飛機用為攻擊德國飛艇的前進基地。可德軍在1940年5月對法國發起的攻勢實在是太過於凌厲迅速,根本沒有給英國遠征軍足夠的反應時間。

在失去了為數眾多的巴特爾轟炸機(Fairey Battle)後,英國皇家空軍不願意再向法國戰場派出更多飛機,尤其是以噴火還有颶風為代表的先進戰鬥機。皇家空軍的戰鬥機司令部司令道丁將軍,始終只願意派遣次一級的颶風,而不是最厲害的噴火前往法國,因為他考慮到法國已經無險可守,必須要把最好的戰機留下來保衛英國本土。

3.jpg
在法國戰役中損失慘重的英國皇家空軍巴特爾轟炸機

颶風式戰鬥機在法國戰場上表現不凡,以本身68架的損失為代價,摧毀了299架德軍飛機,並給另外65架帶來重創。可是到了5月20日,道丁不顧邱吉爾反對,下達了所有颶風式戰鬥機返回英國的命令,以為即將爆發的不列顛空戰做準備。本來用來攻擊德軍的前進基地敦克爾克,也成為了英國遠征軍撤離法國的轉進基地。

英軍的種種「自利」行為,讓魏剛與貝當等法國將領們深感祖國遭到盟友背叛,決定盡早停止與德軍的戰鬥,以確保法國本身的最大利益。法國將領們的考量並非毫無道理,畢竟沒有法國陸軍第1集團軍的誓死掩護,就絕對不會有40萬盟軍將領從敦克爾克撤出的機會。而且英軍在撤退的過程中,也確實有許多犧牲法國官兵,或者對受難法國官兵見死不救的表現。

此刻不只是跟著蘇聯一起轉向,支持納粹侵略法國的左派共產黨,就連法國右翼軍人也出於對英國的厭惡,轉而認可起了希特勒來。就如同許多過去冷戰時代反共的國民黨支持者,在經歷了1979年中美斷交等一系列事件之後,轉而認為尋求與中共妥協能夠為台灣換來更多利益一樣,魏剛與貝當也認為和納粹德國合作更能捍衛法國利益。

在1940年6月8日的一次內閣會議上,雷諾總理已經產生了議和的想法。不過根據英法同盟條款,法國應該要先取得英國同意後,才能宣佈與德國解除戰爭狀態。考量到此刻已當上首相的主戰派邱吉爾絕對不會允許法國議和,貝當元帥表示法國人應該把法國的利益置於英國的利益之上,拒絕了雷諾尋求英國政府同意的主張,要求第三共和國政府立即與納粹德國展開議和。

為了鼓勵雷諾將法軍撤往北非殖民地,把抵抗納粹的戰爭繼續打下去,法國最後的主戰派戴高樂前往倫敦,遊說邱吉爾提出英國與法國合併,組成英法聯盟(British-French Union)的建議。此一建議在8月16日傳到巴黎,但是支持的法國閣員卻只有五人。以貝當在內的絕大多數法軍將領,都認為這個英法聯盟的建議是喪權辱國,自然不可能接受。

如前所述,法國人有自己的民族尊嚴,不會接受德國或者英國等任何外國勢力併吞自己國土。如今邱吉爾搶在希特勒之前,提出了併吞法國的構想,自然讓右派民族主義者們將本來對德國的敵視轉移到了英國身上。當然,這樣的敵視也給了法國左右兩派達成與德國議和的最好下台階。7月10月,第三共和宣告瓦解,由貝當元帥領導的維琪政府取而代之。同一天,不列顛空戰正式展開!

4.jpg
慘遭英國海軍攻擊的法國海軍凱爾比港

被遺忘的英法戰爭

今天提到貝當,我們很習慣從戰勝者的角度出發,指責他是所謂「法國版汪精衛」。維琪政府確實是納粹扶植的魁儡政權,國土始終只涵蓋法國南部的非德軍佔領區,而且還積極配合,甚至於主導法國境內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政策。在北非還有越南殖民地的維琪法軍,也相當賣力的與英美還有中華民國等同盟國作戰。

可有趣的是,美國直到德國在1942年出兵佔領整個法國南部以前,都還是承認維琪法國為法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維琪法國甚至還抗拒納粹德國的壓力,持續承認蔣中正領導的重慶國民政府為中國法統的代表,沒有順應日本要求承認汪精衛政權。與蘇聯的關係,其實也維持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侵略戰爭為止

顯見維琪法國所真正痛恨的國家,其實也只有英國而已。建立維琪法國的領袖們,包括貝當元帥在內,都把一度主張過英法合併的戴高樂視為叛國賊看待。法國右派的價值觀,與台灣內部的統派深藍族群極為類似,他們絲毫不在乎民主自由的價值,只希望看到一個統一強大又壯盛的法蘭西。戴高樂的行為在他們看來,或許才是「法國版的蔡英文」。

前面一篇文章我們曾經提到,法國海軍在法蘭西戰役中表現有限,所以保持了相當完整的艦隊。邱吉爾不在乎貝當與德國談判建立維琪政府,但強烈主張法國艦隊不能落入德軍手中,所以極力建議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將軍把軍艦通通開往北非殖民地或者英國、加拿大。但達爾朗如同貝當元帥,也是有屬於自己身為法國海軍的民族尊嚴,他明確拒絕了邱吉爾的要求。

於是就有了1940年7月3日,以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為核心的皇家海軍軍艦對法國海軍凱比爾港發動的攻擊行動。1,297名法國海軍官兵慘遭殺害,戰列艦布列塔尼號戰艦則遭到擊沉。隨後法國空軍對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展開空襲反制,國際社會承認的維琪政府與邱吉爾領導的倫敦戰時內閣進入了交戰狀態。

關於這場在華人社會被遺忘的英法戰爭,筆者未來還會繼續撰文給各位讀者瞭解。整體而言,維琪法軍對英美盟軍的反抗頗為激烈,但是達爾朗等法軍將領也是投機主義者。伴隨著美國參戰,越來越多維琪法國的將領不願意將自己綑綁於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上。達爾朗雖然與英國有深仇大恨,但他還是相當願意與美國合作,總算促成了1942年11月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的成功。

羅斯福總統極度看不起親近英國的戴高樂,本來希望扶持達爾朗號召維琪法國的領袖起兵反抗納粹,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親美的法國政府。不料達爾朗在盟軍登陸北非後一個月,就莫名其妙被一位反對維琪政府的右翼青年軍官所殺害,才讓戴高樂有了得到英美兩國承認的崛起之機。達爾朗的投效盟軍,也是促成納粹德國在1942年出兵併吞佔領法國南部的一大原因。

維琪政府名義上雖仍然存在,但整個國土由德軍駐紮管制,一切內政外交政策都要向柏林請示的現實,還是讓法國老百姓體認到自己已經變成了亡國奴。左派與右派知識份子與大批紛紛加入抵抗運動,維琪法國的軍人們也暗中與英國特別行動處或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聯繫,成為歐洲大陸上反抗納粹的自由鬥士。抵抗者也好,合作者也罷,他們都在1944年6月6日迎來了盟軍的解放。

5.jpg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艾菲爾鐵塔前合影,關鍵原因來自於法國人對第三共和的不珍惜

從第三共和反思中華民國

法蘭西淪陷80周年系列文三部曲,到此正式宣告結束,不過喜歡這一系列文章的讀者們不用擔心,筆者也將用同樣的篇幅介紹不列顛空戰,請大家敬請期待。對第三共和的厭惡與唾棄,其實是導致法國淪亡失敗的最大原因,這個原因比外交還有軍事上的失敗更為嚴重。第三共和給了法國人一個長期穩定的自由生活,甚至還帶領法國人撐過了慘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然而對社會主義烏托邦還有狂熱民族主義的追求,讓信奉左右兩種極端思想的法國人不知珍惜自己手上得來不易的自由。在英國、德國還有蘇聯三方勢均力敵,恐怖平衡還存在的情況下,被視為權宜之計而存在的第三共和尚不會遭遇到挑戰。然而一旦英國勢力衰弱,歐陸上的左右兩派極端勢力聯手起來挑戰歐洲「現狀」,法蘭西第三共和瞬間土崩瓦解。

把時空背景調整到今天的台灣,中華民國體制又何嘗不像第三共和,是一個美「中」平衡下存在於這塊島嶼上的權宜之計?對於主張台灣獨立,甚至於掌握執政權的許多民進黨人而言,這個中華民國體制出現在台灣,本來就沒有先諮詢過台灣人的意見。這是戰勝國領袖羅斯福與蔣中正之間的「私相授受」,並不符合台灣人所希望看到的程序正義。

然而獨派又還沒做好為了實現台灣獨立,在戰場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戰的準備,只好先暫時維持現狀,接受中華民國體制這個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統。民進黨尚未決定消滅中華民國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在於美國也不樂見中華民國體制消失掉,畢竟唯有這個體系繼續存在,美國才能在不與中共全面鬧翻的情況下,繼續介入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

所以與其直接雞蛋碰石頭與美國或中共對撞,民進黨選擇先維持中華民國體系,直到「改變現狀」的時機來臨才變更國號。支持中國統一富強的統派,過去將這個希望寄託在兩位蔣總統領導的中華民國身上,並反對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共產黨。但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國力,在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強,他們心目中所捍衛的中國也出現了改變。

尤其過去支持中華民國的美國,不只在1979年拋棄了台灣,近年來還與國民黨的敵人民進黨越走越近,都令統派深藍族群對美國的反感不斷加深,甚至到了與過去的敵人中共同仇敵愾的地步了。就如同1940年強調自己愛法蘭西的右派保守主義者們一樣,當他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比中華民國更加捍衛中華民族主義的時候,中華民國體制也是可以為深藍族群所輕易拋棄的。

不過無論是獨派還是統派,想法似乎都過於一廂情願。首先川普現在看起來確實有諸多力挺台灣,而且還到了不惜「改變現狀」的地步,讓不少獨派看到了獨立建國的曙光。可川普只剩下三個月左右的任期,他能不能連任,還有連任後能否把現在對台灣的支持繼續推行下去都不知道。川普有出賣庫德族的前科,又在波頓的回憶錄中多次出言羞辱台灣,難道不能讓我們提高警覺嗎?

統派則更應該從法國的經驗中得到教訓,知道中國共產黨終究不會把中國國民黨視為自己人看待。能真正被中共視為自己人對待的,大概只有類似於陳明忠那樣在戒嚴時代就在島內替中共反對蔣家父子的老左派,或者是他們的家屬後代而已。早年在蔣中正父子領導下鎮壓共產黨,晚年卻又自詡因為民族主義而認同中共的老深藍,相信還是會被中共報復的。

總之希望第三共和或者威瑪共和的悲劇,不要在今天的台灣重演。從法國抵抗德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外交、軍事與政治的相互配合,才能讓一個國家在如原始叢林般的國際社會中生存下來。法國在三方面都表現不及格,才淪落到六個星期就失敗的下場。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讀者們瞭解到捍衛中華民國應該是不分藍綠統獨的全體國民共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