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冷戰時的怪異大殺器:
單兵人肉核彈

2020-07-24 網易軍事

冷戰時,美蘇兩國都研發了特種核武器,它是一種小型化的核彈,可以單兵攜帶。採用空投或者秘密滲透的方式進入敵國領土,在要害處引爆,堪稱國家級的恐怖襲擊,不過執行這種任務的士兵基本都會有去無回。

2.png
用於Mk-54 SADM的H-912運輸集裝箱。

3.png
1965年至1986年在美國生產的核雷的組件。從左到右:容器,戰鬥部,雷管。額定當量從1到15 kt。

4.jpg
特種特武器。

5.jpg
博物館裡的特種核彈。

6.jpg
博物館裡的特種核彈。

7.jpg
博物館裡的特種核彈。

8.jpg
冷戰時期,出於反制蘇軍“裝甲洪流”的需要,美國及北約盟國曾考慮過多種應對手段,其中就包括核地雷,而英國的“藍孔雀”(BluePeacock)項目在該類武器中尤為突出,本圖集就此解讀。圖為英國“藍孔雀”核地雷資料圖,可見內部結構十分複雜。

9.jpg
核地雷是指以核材料為裝料的地雷,也稱原子爆破裝置,屬於戰術核武器的一種。美軍最初與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發此類武器。核地雷主要用於對付敵軍地面裝甲集群目標,主要利用核爆時產生的地形障礙和放射性污染來阻滯敵軍行動,遲滯敵坦克群的開進。圖為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N2地雷爆炸場面。

10.jpg
經過美軍試驗證明,核地雷能產生用一般技術手段很難通過的巨大彈坑,對敵軍裝甲部隊機動起到嚴重阻滯作用。一枚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地雷在地表引爆後,能產生直徑90米、深20米的巨大炸坑。圖為美國內華達州核武試驗場資料圖,可見地表巨大的炸坑。

11.jpg
除巨型炸坑外,核地雷還能產生大面積放射性沾染區,妨害裝甲部隊作戰。核地雷爆炸後,放射性物質90%以上留在土壤中及其炸坑附近,5%以沉降物形式散落開來構成沾染障礙區。圖為核爆試驗後,燃燒起火的兩棲坦克資料圖。

12.jpg
风速为每秒5米时,核地雷的放射性沉降物散落区可长达14.5公里。对部队来说,放射性沾染区比克服炸坑更加困难。图为被核爆冲击波掀翻后,“身首异处”的坦克炮塔之二。

13.jpg
英國的“藍孔雀”核地雷項目於20世紀50年代啟動,計劃研發一種當量達1萬噸TNT的核地雷,主要部署在西德北部的平原地區(英國並未與西德公開討論過這一計劃),用於在戰時阻滯蘇軍的坦克集群推進。由於是由自由落體核彈改進而來,該地雷尺寸較大,全重7.2噸,可以通過有線遙控式或定時裝置(最長為8天)起爆。圖為“藍孔雀”研發人員與核地雷合影。

14.jpg
除尺寸過大這一缺點外,“藍孔雀”最大的缺點在於其搭載的電子設備,在冬季會因氣溫過低發生凍結現象而無法正常運轉,導致無法正常引爆。當時媒體曾謠傳稱,英軍計劃用在核地雷內儲存飼料養活雞的方式來為電子設備保溫,“雞動力核彈”的綽號由此而來。圖為美國內華達州核武試驗場,如果在戰爭中使用大當量核地雷的話,可能也會產生類似的彈坑。

15.jpg
儘管“藍孔雀”核地雷的技術相當不成熟,英國陸軍還是於1957年7月訂購了10枚,併計劃部署在西德境內。然而由於被媒體指責該計劃完全沒有顧及西德平民的生命安全(引爆後產生的放射性沾染),英國防部最終於1958年2月取消了該項目。圖為被核爆衝擊波掀翻後,“身首異處”的坦克砲塔之一。

16.jpg
後來“藍孔雀”核地雷計劃的細節於2004年解密後,事實證明當年盛傳的“雞動力核彈”只是一個“愚人節玩笑”,實際英軍並沒有這一計劃。圖為被核爆衝擊波掀翻後,起火燃燒的坦克。

17.jpg
圖為美國內華達州核武試驗場資料圖,核地雷除放射性沾染外,對裝甲部隊推進的最大阻礙就是巨型炸坑形成的地形障礙。

原文出處:
http://war.163.com/photoview/4T8E0001/2309424.html#p=FI9S1BHC4T8E0001NO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