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jpg
圖/「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獲獎作品;由 Anthony Wallace 為《法新社》所攝

從阿富汗到香港:
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
「戰地新聞獎」的衝突一年

2020/10/12 聯合報 轉角24小時

「煙硝一年過去,我們又見證了些什麼?」表彰戰地記者貢獻的法國新聞獎項「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Bayeux Calvados-Normandy Award)上周末公布了2020年得獎名單。其中最受大眾關注的,是《法新社》知名攝影記者 Anthony Wallace,以「香港,人民反抗」系列新聞照片報導,獲得了「大眾票選獎」的殊榮。儘管因為疫情,今年獎項關注度不若以往,但街頭一度宛如「抗爭戰地」的香港,依然是世界新聞焦點。但攤開得獎名單卻也能發現:那些似乎至死方休的陳年戰地,從阿富汗到敘利亞,仍是傳統戰地新聞的常態聚焦熱點。而深入前線的戰地記者們,以鏡頭與文字留下了哪些見證與變動呢?

10日公布得獎名單的「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是專門為表彰那些深入世界最危險前線、以鏡頭與文字向世界傳遞戰地之聲的戰地記者們,對於自由與民主的新聞貢獻所頒發。獎項自1994年創立,以紀念諾曼地登陸,每年頒發至今已邁入第27屆。

儘管今年因為疫情,獎項實體活動與媒體關注聲量都相應縮減,但頒獎之前仍有若干活動,試圖喚起大眾的記憶與關注。比如《法新社》10月初於獎項單位所在的巴約市舉辦攝像展「從聖地牙哥到香港:世界抗爭運動」,以巴約市的磚房屋瓦為展間牆壁,散落展出由該社記者拍下,一系列以抗爭為題的新聞照片。其中最惹人關注的,便是過去一年來被嚴重撕裂的抗爭之城——香港。

在官網的展覽簡述中,是這樣描述香港:「長達7個多月,巨大且不時血腥的對抗,令這個半自治的領地戰慄,令這座城市自此影響深遠地被撕裂。」無獨有偶,在上周六公布的正式得獎名單中,也是香港抗爭運動有關新聞得到了「大眾票選獎」殊榮。

photo1.jpg
圖/法新社

榮獲「大眾票選獎」的是由《法新社》唯一駐港攝影記者、今年41歲的Anthony Wallace,所拍攝的一系列圖片報導「香港,人民的反抗」(Hong Kong, une révolte populaire)。

自2019香港抗爭爆發以來,Wallace 一路於前線緊追現場,用鏡頭記錄下大小衝突場面。其中一張入選照片,是在去年9月中秋節,攝於香港精神標的之一的獅子山。畫面裡,鏡頭捕捉了在最黑最深的香港夜裡,閃爍霓光的「Free Hong Kong」於山頭號召並照亮這座城市奮起。

「有些示威者脫下口罩、護目鏡的時候,我常常很是震驚。他們是那麼年輕,有些還是青少年,有些不過20歲出頭。這也是其中一個瞬間,我作為一名新聞攝影師,但卻不願按下快門的瞬間——否則便自覺冒犯。」

去年5月,Wallace 在報導中如此自述自己的前線印象與敬畏。一年過去,香港歷經了送中條例爭議、強送港版國安法...等針對人權與新聞自由的各種壓迫,但夾縫中爭取政治與民主空間的香港人,抗爭能量依然在疫情蔓延中的此刻凝聚醞釀。爭取自由的年輕臉孔還未蒼老。

photo2.jpg
圖/法新社;Anthony Wallace 攝影

值得注意的還有,針對中國政權的壓迫指控與見證,除香港之外,另一個奪下「電視報導首獎」的,則是《BBC》一系列關於新疆再教育營的維吾爾迫害報導。

2019年以來,以「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為首的國際各大媒體,紛紛揭露包含《中國電文》、《墨玉名單》等關於新疆再教育營的進一步內幕指控。新疆與香港的人權議題也相互連動,成為了國際媒體與政治時常並提指控的「中國迫害進行式」。

雖說香港與新疆議題,得到獎項不少關注,但若攤開得獎名單細覽,其實仍能發現,戰地記者、乃至國際媒體對於戰地的聚焦,很大程度上還是那些戮戰不止的傳統老戰場。比如:「攝影首獎」便是由曾獲普立茲獎的義大利攝影記者 Lorenzo Tugnoli,以一張塔利班戰士的黑白群像照拿下。

photo3.jpg
圖/「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獲獎作品;由 Lorenzo Tugnoli 為《華郵》所攝

Tugnoli 為《華盛頓郵報》所拍的得獎照片,是2019年攝於阿富汗東部省分楠格哈爾,一群塔利班戰士的躲藏之地。今年2月,美國川普政府與塔利班簽署了一項歷史性協議,為美軍的全面撤離設定了預定時間表。但在長達19年的戮戰後,這會是和平曙光嗎?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才公開表示,希望早於協議的2021春天,「在今年聖誕節前就讓駐阿富汗的美國大兵回家」;但在各方和談期間,阿富汗境內仍處於各方「邊打邊喬」的混亂場面——像是由《法廣》(RFI)奪下的另一獎項「廣播報導首獎」,報導的就是今年5月份,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間由「無國界醫生」(MSF) 支持的婦幼醫院,遭恐怖份子突襲掃射的慘案——美軍又要如何撤退,但不引發後續亂鬥惡化?各方勢力如何平衡?減緩暴力衝突邁入和平進程?仍是當前沒有具體答案的困惑。

除了阿富汗,另一焦點戰地則是敘利亞。《世界報》記者深入敘利亞東北IS聖戰士的拘留監獄,獲得了「出版報導首獎」;獲得「青年報導者(攝影)獎」的《德新社》記者,則是將鏡頭對準了敘利亞內戰,一名在政府軍空襲反抗軍大本營易德利卜省(Idlib)中,受傷接受治療的6歲女孩與其家人。

photo4.jpg
圖/「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獲獎作品;由 Anas Alkharboutli 為《德新社》所攝

但痛苦的榮耀,在獎項之外的現實世界,卻也是人類難以精準度量的真實殘酷。對於這些在精神與肉身極限環境下,紀錄並向世界傳遞新聞的戰地記者們,本屆諾曼第卡爾瓦多斯巴約獎的國際評審團主席、英國資深新聞人瓦利米(Ed Vulliamy)特別強調並解釋了評選考量:

「評審團得以評選的奧妙之處在於:這並不是評選孰是孰非。我們必須有所抉擇評斷,但在定義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是在最好與更好之間評選。」

photo5.jpg
圖/法新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