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左)與巴拉圭獨裁者史托斯納爾(右)|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1978至1990年冷戰期間,中華民國先後派遣三位曾任重要軍職的上將,擔任駐拉丁美洲薩爾瓦多、巴拉圭及巴拿馬大使。三位上將大使見證了冷戰時期美蘇霸權在拉丁美洲的意識型態鬥爭,完成其階段性任務,成為中華民國外交史重要的一頁。
 

三位台灣上將冷戰時期派駐拉美邦交國,
見證美蘇意識型態鬥爭與兩岸外交競逐

2020/10/1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文:楊建平(宏都拉斯國防大學榮譽教授、致理科技大學院拉丁美洲經貿研究中心研究員)

1959年卡斯楚(Fidel Castro)領導的古巴革命成功,建立拉丁美洲地區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62年爆發美國與蘇聯對立的古巴飛彈危機。1970年南美洲智利建立左傾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政權;1979年中美洲尼加拉瓜左派游擊隊武裝革命成功,薩爾瓦多左派游擊隊全面展開叛亂活動。加以1980年代拉丁美洲爆發債務危機,冷戰時期的拉丁美洲被認為係一個動盪不安的地區。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1979年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在中華民國處於困難之外交環境時期,羅友倫、王昇及宋長志三位曾任重要軍職的上將,擔任駐拉丁美洲薩爾瓦多、巴拉圭及巴拿馬特命全權大使,見證了冷戰時期美蘇霸權在拉丁美洲的意識型態鬥爭,以及海峽兩岸在拉丁美洲的外交競逐。

冷戰時期拉丁美洲區域安全情勢

美國為防堵共產主義在拉丁美洲的擴張,拉丁美洲在1950至1980年代許多國家發生與美國有關的推翻左派政府軍事政變;如古巴(1952)、瓜地馬拉(1954)、巴西(1964)、智利(1973)及阿根廷(1976)等。美國甚至直接出兵進行軍事干預,如多明尼加(1965)、格瑞那達(1983)及巴拿馬(1989)。冷戰時期的拉丁美洲成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全球對抗架構下之一環。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激勵拉丁美洲左派反政府活動,「古巴經驗」成為拉丁美洲各國左派組織仿效的成功模式,許多國家左派人士認為其國內長期獨裁執政情況(如多明尼加及尼加拉瓜),與古巴革命前的情勢相似。古巴成為拉丁美洲左派游擊隊之訓練及支援基地,在古巴支援下拉丁美洲地區1960年代成立許多左派武裝游擊組織。

1960年代南美洲地區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中美洲地區瓜地馬拉及加勒比海地區多明尼加等國均發生左派游擊隊叛亂活動;但是1960年代拉丁美洲沒有再出現一個左派武裝游擊隊奪權成功的案例,且古巴革命主要領導人物之一蓋瓦拉(Che Guevara),於1967年在玻利維亞發展革命組織時被捕遇害。

古巴革命成功20年後,尼加拉瓜「桑定民族解放陣線」(Sandin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FSLN) 1979年推翻親美蘇慕薩(Anastasio Somoza)政權,並對薩爾瓦多左派游擊隊「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arabundo Martí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FMLN)產生激勵作用,薩國陷入長達12年內戰

拉丁美洲在二次大戰期間沒有成為戰場,但是在古巴革命成功後的冷戰期間,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及蘇聯對抗的一部分。

拉丁美洲國家在脫離殖民地統治後,軍事政變頻繁發生,1907-1966年60年期間,拉丁美洲20個國家共計發生105次軍事政變。而當許多國家發生左派游擊隊武裝叛亂,在政府反叛亂的軍事行動下,軍人的角色益加重要,導致在1964至1990年期間,拉丁美洲有11個國家為軍事政權所統治。

冷戰時期中國與拉丁美洲關係

中國大陸和拉丁美洲地理位置相距遙遠、文化差異性大,加以美國在西半球的影響力,中共建政初期與拉丁美洲實質關係有限。加以「文化大革命」期間之「革命輸出」負面影響,中國的國際政治關係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中共與非洲及亞洲部分國家發生嚴重外交糾紛;1964年中共新華社駐巴西記者遭巴西軍政府以「進行間諜活動及煽動叛亂」罪名逮捕。另由於中共與蘇共關係惡化,1960年代後期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孤立的國家之一。

雖然1950年中共與美國在韓戰兵戎相見,1960年代中共支持及援助北越;但1970年代美國改採「聯中制蘇」政策,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秘密訪問北京,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並於1972年訪中。

美國對華政策的大改變,被認為是「地緣政治的大地震」。當時拉丁美洲國家外交政策受美國影響,美國對中共外交政策大幅轉變,對拉美國家在中共進入聯合國及建立外交關係立場上,產生關鍵性影響。

1976年9月毛澤東過世,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鄧小平主導之「改革開放」政策,中共並與美國於1979年1月正式建交。1980年代,中國大陸在拉丁美洲邦交國一度增加至20國。在拉丁美洲兩岸外交競逐中,中共掌握優勢。然而,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期,中國大陸處於因1989年「天安門事件」遭西方國家外交制裁,以及東歐共產政權垮台、柏林圍牆拆除等不利國際環境。

photo1.jpg
巴拉圭總統史托斯納爾將軍(左)與美國總統卡特|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上將大使派駐國政治概況

三位上將派駐拉丁美洲擔任大使期間,派駐國家皆為軍政府執政。薩爾瓦多及巴拉圭曾發生軍事政變,巴拿馬則發生美國軍事入侵等重大事件,駐在國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

一、薩爾瓦多

羅友倫上將1978年3月抵任時,薩爾瓦多總統為羅慕洛(Carlos Humberto Romero)將軍。尼加拉瓜左派游擊隊1979年7月武裝革命奪權的成功案例,對薩爾瓦多左派游擊隊產生激勵作用,「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MLN)開始全面展開武裝叛亂活動。

薩爾瓦多青年軍官不滿羅慕洛政府無力清剿武裝叛亂活動,憂慮薩爾瓦多將步入尼加拉瓜後塵淪為左派國家,於1979年10月發動政變,推舉軍官學校副校長馬哈諾(Adolfo Arnoldo Majano)上校組五人「革命執政團」掌政。

雷根(Ronald Reagan)於1981年就職美國總統後,對薩爾瓦多採取積極軍事援助,並在美國本土軍事基地代訓薩爾瓦多部隊及派遣軍事顧問至薩爾瓦多,1980年代美國對薩爾瓦多軍事援助高達近50億美元。另一方面,雷根政府支援尼加拉瓜反抗軍(Contras)對抗桑定政府,美軍並於1984年初在尼加拉瓜港口佈雷。

二、巴拉圭

王昇上將1983年11月抵任時,巴拉圭總統為史托斯納爾(Alfredo Stroessner)將軍。史托斯納爾將軍自1954年5月軍事政變上台後,連續擔任八屆巴拉圭總統,至1989年2月被他的兒女親家羅德里格斯 (Andrés Rodríquez) 將軍政變推翻。

執政長達逾34年,被稱為是「獨裁者」的史托斯納爾將軍,自稱為「世界上最反共的政府」。冷戰時期的巴拉圭史托斯納爾政權因「反共」為中華民國堅定的盟友;亦因配合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反共」鬥爭,獲得美國的支持。

巴拉圭並於1979年4月主辦「世界反共聯盟」(WACL)第12屆年會。特別在1988年烏拉圭對華政策轉向後,巴拉圭成為南美洲唯一與中華民國維持邦交的國家,對中華民國在拉丁美洲外交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

三、巴拿馬

巴拿馬運河是世界上最具有戰略意義人工水道之一,除商業航運利益外,戰時對美國大西洋與太平洋海軍艦隊兵力轉用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美國在運河區設有拉丁美洲最大軍事基地「南方指揮部」戰略據點。美國卡特總統與巴拿馬軍事強人杜里荷(Omar Torrijos)將軍於1977年簽署《巴拿馬運河條約》,規範巴拿馬運河在20世紀結束前歸還巴拿馬政府。

宋長志上將1987年6月抵任時,巴拿馬為諾瑞加(Manuel Antonio Noriega)將軍實際掌權,並與美國關係不睦。1989年12月20日凌晨,近3萬名美軍精銳部隊向巴拿馬國防軍發動襲擊。同時,恩達拉在運河區美軍基地宣誓就職巴拿馬總統。諾瑞加於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後,立刻被押往美國;巴拿馬國防軍遭解散。

photo2.jpg
巴拿馬的諾瑞加將軍|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冷戰時期美蘇霸權在拉丁美洲鬥爭的見證

自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後,中華民國於1970年代在國際關係上有兩個重大挫敗,一是1971年聯合國席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一則是1979年與美國與北京政權建交。在此一外交艱困時期,三位上將派駐拉丁美洲國家出任大使。

冷戰結束象徵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競爭的終結,世界體系由雙極轉變成為單極世界的格局。而拉丁美洲於1980年代已走向民主化,軍事政變及軍政府在拉丁美洲成為歷史名詞。

冷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除了派郭宗清上將接任王昇擔任巴拉圭大使(1991.08-1993.12)外,未再派任將軍大使駐節拉丁美洲。中華民國在拉丁美洲的將軍大使見證了冷戰時期美蘇霸權在拉丁美洲的鬥爭,完成其階段性任務,成為中華民國外交史重要的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