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豹八輪甲車在初期研發就有20公厘機砲(左前與左後)與105砲車(右)。(國防部提供)
紀永添專欄:
雲豹輪型戰車與台灣機械化部隊的未來
2021年01月17日 07:00 上報
紀永添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日前金門烈嶼守備大隊的一輛M41A3輕型戰車,不幸於演訓過程中翻覆,釀成了一死一傷的悲劇,也讓國軍仍在使用部份老舊裝備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國軍則宣誓將儘快汰換這批M41A3輕型戰車,並將研發由雲豹輪型裝甲車衍生而來的輪型戰車,以取代另一批仍在台灣本島服役的M41D輕型戰車。利用國產雲豹輪型裝甲車為底盤,配備大口徑戰車砲,成為輪型戰車的構想,遠在2007年時就已經出現。當時中科院曾展出配備了105公厘戰車砲的樣車,但後續的發展卻因為一些技術問題而受到阻礙。再加上國軍決定優先生產雲豹裝甲運兵車與步兵戰鬥車,以解決機械化部隊的燃眉之急,讓輪型戰車的發展一直延宕至今。不過發展輪型戰車雖然已蔚為國際潮流,但這款武器也有其優缺點,值得國軍先仔細評估,並依自身需求來取捨。
輪型裝甲底盤輕射擊不穩
中科院以雲豹輪型裝甲車為底盤,發展輪型戰車所遇到的技術問題,主要是輪型裝甲車的底盤輕,重心又較高,裝上國內現有的105公厘戰車砲以後,會出現射擊時不穩定的現象。傳統戰車的底盤重心低,又有厚實的裝甲,噸位比雲豹裝甲車大上許多,較能承受105公厘戰車砲在開砲時的強大後座力。在發現這個問題以後,台灣也曾嘗試自行開發低後座力的戰車砲,無奈產品並不成熟,而讓發展雲豹輪型戰車的計畫,出現無法克服的瓶頸。再加上國軍裝甲部隊長期對於裝甲薄弱的輪型戰車缺乏興趣,也讓整個計畫停滯不前。直到這幾年,雲豹裝甲運兵車與步兵戰鬥車陸續服役,第二代的雲豹裝甲車也逐漸發展成熟,車體重心變的更低,再加上軍方終於不再堅持自己研發低後座力戰車砲,終於讓生產雲豹輪型戰車的「獵豹計畫」露出曙光。
雲豹105公厘突擊砲車開砲時有強大後座力。(圖片由國防部提供)
目前「獵豹計畫」預計將採用美國的M68A2低後座力戰車砲,先購買兩門以進行研發與系統整合,未來則打算爭取技術轉移,在國內自行生產。M68A2可以大幅降低70%的後座力,目前也是美國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衍生型M1128機動火砲系統(Mobile Gun System , MGS)所使用的戰車砲。M68A2一樣是105公厘口徑,可以發射多款彈藥,包裝穿甲彈、高爆彈、霰彈等,能擊殺裝甲車、破壞碉堡掩體、步兵與無裝甲車輛等軟性目標。美軍的M1128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上表現優異,採用輪型底盤的快速機動性,能與史崔克裝甲車共同行動,在第一時間提供火力支援。不過M68A2雖然可以對付輕型戰車與各式裝甲車,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幅降低後座力後,發射動能式穿甲彈的威力,遠不如國軍現有的105公厘口徑戰車砲。
M1128 MGS使用的遙控武器系統輪廓低矮,且裝有炮口穩定裝置及自動裝彈機。它的主要武裝為一門105毫米M68A2線膛炮。(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無法抗衡對方主力戰車
目前國軍機械化部隊的最大問題,就是CM-11與M60A3 TTS兩款主力戰車所使用的105公厘戰車砲,已略為過時,無法有效貫穿中國數款新型主力戰車的厚實裝甲,這也讓台灣決定購買擁有120公厘戰車砲的M1A2T主力戰車。雲豹輪型戰車採用威力更差的M68A2戰車砲,在戰場上若遭遇敵方主力戰車,恐怕更無勝算。另外輪型戰車機動力高的原因,在於車身與砲塔的裝甲防護薄弱,讓車身的重量大幅降低,結果只能抵抗小口徑火炮。這種火力與防護力遠不及傳統戰車的情況,也是各國輪型戰車所共有的缺點。台灣以M68A2戰車砲搭配第二代的雲豹輪型裝甲車底盤,同樣難以迴避這些問題。在國軍發展輪型戰車之時,或許可以參考國外部隊的解決方法,納入未來的研發計畫中,將這樣的不足之處降到最低,以發揮最強的戰力。
CM-11在火力掩護下進行轉移。(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解決輪型戰車問題的方向主要有三種,一是強化防護力,二是增強火力,三是從輪型戰車的作戰定位著手。簡單來說,從作戰定位著手,就是不做處理,而將輪型戰車視為一般的輕型輪型裝甲車,避免與敵方的主力戰車接戰,只做為機械化步兵的火力支援,或護衛其他車輛、執行偵蒐任務。承認輪型戰車的缺點,不讓輪型戰車與敵方戰車硬碰硬,單純發揮其機動力的優勢,也是另一種節省資源的方式。國軍表示雲豹輪型戰車的需求量約有200輛,恐怕就是這種思維下計算出來的結果。M41A3發生意外後,陸軍緊急檢整了一批M41D運往外島替換,未來雲豹輪型戰車除了汰換這批老邁的M41D,提供外島駐防部隊火力支援外,大概會成為各機械化部隊裝騎連的主力,用以執行偵察、搜索、警戒等任務,而不會真的拿來當一般戰車使用。
安裝反裝甲飛彈對抗中共主力戰車
這樣的思維雖然比較傳統,但專注發揮輪型戰車的機動性,將其視為是裝甲部隊的輔助火力,也是許多國家的普遍作法。不過台灣一直奉行「平日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的規劃,擁有大批後備軍人,雖然國軍宣稱未來將「常後一體」,讓後備部隊也擁有與常備部隊一樣的武器裝備,但以目前陸軍的情況,恐怕會是非常遙遠的目標。媒體報導將要移交給後備部隊的CM-11戰車與M113裝甲車,狀況堪慮,畢竟M113裝甲車已經服役多年,裝甲防護落伍。部份舊型CM-11戰車能移交給後備部隊,也是因為陸軍已經選定另一款M60A3 TTS戰車進行性能升級與整建,又將外購M1A2T戰車,同時在編成聯兵營以後,縮減了六個營,才有餘裕撥出部份的CM-11戰車。但這些CM-11與之前已封存的CM-12戰車,加起來也還是不夠裝備後備部隊。
軍艦抵達高雄後,由連長指揮引導M60A3戰車出艙。(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依國防部規劃,戰時將編成12個灘岸守備旅和更多的縱深與城鎮守備旅,動員人數超過陸軍的常備部隊。移交的部份CM-12戰車與M113裝甲車,不過是杯水車薪,百餘輛的CM-12戰車妥善率更差,台灣的後備部隊還是缺乏直射型的火力支援武器。但國軍未來若能獲得M68A2戰車砲的技術轉移,就可以在台灣自行生產這款戰車砲,再加上國造的雲豹裝甲車底盤,將是台灣強化後備部隊火力的最快速方案。不論是灘岸守備旅,或是縱深與城鎮守備旅,若能擁有105公厘的戰車砲,可以隨時快速機動支援,不管是對敵方的水陸裝甲車、輕型裝甲車輛或輕裝步兵,都有非常強大的壓制力。至於如何強化輪型戰車的火力,以對抗中國新型主力戰車,這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安裝反裝甲飛彈,如美國就在部份的史崔克裝甲車上安裝標槍飛彈。
這種稱為「Common Remotely Operated Weapon Station – Javelin , CROWS-J」的無人遙控武器系統,說穿了就是在史崔克裝甲車的砲塔上,安裝一個托架與瞄準擊發裝置,讓可以由步兵攜行的標槍(FGM-148 , Javelin)飛彈,能架在改裝過的史崔克裝甲車上發射。標槍飛彈具備攻頂模式,能輕鬆貫穿主力戰車裝甲最薄弱的車頂部位。史崔克裝甲車安裝標槍飛彈,並不是要跟敵方的主力戰車對決,而是萬一在戰場上遭遇時,可以有效威脅敵方的主力戰車,讓史崔克裝甲車能爭取到關鍵時間,掩護自己與友軍單位撤離到安全距離,並呼叫空中支援或己方的主力戰車,來消滅敵方的主力戰車。這不是非常困難的技術,國軍引進M68A2戰車砲後,應該也會如CM-34步兵戰鬥車一樣,自行設計砲塔,就可以嘗試整合反裝甲飛彈在雲豹輪型戰車上。
目前台灣擁有標槍飛彈與拖式飛彈兩款主要的反裝甲武器,其中以拖式飛彈的射程最遠,也已購入更先進的雷射導引型,大部份都安裝在輕裝甲的悍馬車與海軍陸戰隊的M113裝甲車上。國軍未來若在輪型戰車上,安裝一具標槍飛彈發射器或拖式飛彈發射器,甚至不必使用遙控發射,而由人員直接操作,就能讓反裝甲飛彈與105公厘戰車砲互補。中國必需要進行危險的搶灘登陸才能將攻台部隊運送到台灣島上,雖然目前已擁有072系列的戰車登陸艦,的確能在第一時間將主力戰車運送上岸,不過數量應該會很有限。雲豹輪型戰車的主要作戰目標並不是反制這些主力戰車,而是萬一在戰場上遭遇,擁有能威脅敵方主力戰車的反裝甲飛彈,可以狙擊或牽制敵方的主力戰車,並趁機利用輪型戰車優越的機動力快速脫離,以保存我方部隊戰力。
輪型戰車機動力強 可保存我方部隊戰力
重型履帶式主力戰車在速度上落後輪型裝甲車輛一大截,不太可能跑的贏雲豹輪型戰車,不過輪型裝甲車的機動力優勢,是犧牲裝甲防護力換來的,雙方的差距太大。雖然輪型戰車的這個缺點,目前仍然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但主動式防護系統(APS)的出現,已開始改變情勢。現在最常見的主動式防護系統,是在裝甲車上安裝小型雷達、射控系統與攔截器,在偵測到威脅來襲以後,立刻發射攔截器,擊落來襲的飛彈或穿甲彈。這種系統的優點是終結了裝甲重量繼續直線上升的問題,但缺點是這種防禦技術還在起步的階段,對於攔截小口徑彈頭、反裝甲飛彈與火箭的成功率很高,不過對高速動能穿甲彈的反制效果就較差,而且非常耗電。目前安裝在主力戰車上較成功,配備在輕型裝甲車上的效果,就還有待改善,攔截器也容易誤傷己方步兵。
以美軍為例,現在正為M1主力戰車、M2步兵戰鬥車與史崔克裝甲車安裝主動式防護系統。其中以M1主力戰車的進度較為順利,新升級的M1A2 SEP V3就安裝了以色列的戰利品(Trophy)主動式防護系統。安裝在M2步兵戰鬥車與史崔克裝甲車上的系統,則還在發展測試中,成熟應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台灣之前採購的M1A2T可能不會配備主動式防護系統,但可以朝這方向努力,在未來的升級計畫或下一批的採購中儘量爭取,目的在於引進這個技術,為國內現役的主力戰車延壽案鋪路。陸軍選擇由M60A3 TTS進行升級計畫,只是這款主力戰車的最大問題,除了火力不足外,就是鑄造式的砲塔極為過時,防護能力不佳。國軍曾在CM-11上測試外掛反應裝甲,結果卻不盡人意,目前較可行的解決方案大概就是採用主動式防護系統了。
M1戰車將成為台灣未來機械化部隊的主力戰車。(湯森路透)
輪型戰車長期以來,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武器系統,火力、裝甲防護力與野能力都不如履帶式戰車,因此不受傳統裝甲部隊歡迎。但台灣的道路非常普及,讓輪型戰車可以利用機動力來彌補這些缺點。而更重要的是,即使M60A3 TTS主力戰車的延壽案能成真,最多也只能再撐20年。國軍機械化部隊未來的主力,應該還是M1A2T,但在資源限制與作戰觀念改變下,不太可能購買大量M1A2T配備常備部隊,更遑論後備部隊了。在M60A3 TTS與未升級的CM-11退役後,裝甲部隊要何去何從,很值得國防部開始好好去思考。比較可行的方案,可能是以外購的M1A2T為主力,搭配更多的國造雲豹輪型戰車,在國防資源有限下,平衡發展。並以反裝甲飛彈與主動式防護系統來彌補輪型戰車的缺點,這是台灣可以負擔,也值得嘗試看看的方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