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ng
 

黃河
左營海軍官校一九八年班,美國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學碩士。曾任海軍總部武獲室「先進戰系(小神盾)」專案參謀,成功艦首任副艦長、獵雷艦艦長、張騫艦首任艦長。二○○○年以上校軍職退伍後成為專業作家,迄今創作二十六部長篇小說,成立「黃河渡」與「擺渡黃河」網站,寫作類別以小說為主。早期善用其軍事專業,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建構與現實暗合的軍事小說;後期則跳脫軍事範疇,轉向驚悚、推理、科幻。作品具東方特有的人性味,以及對軍人臉譜的生動刻畫,節奏明快、風格流暢,在緊張衝突中透露出對人「性本善、關心、互信」的期待。

相列雷達 

2021/01/22 擺渡黃河

前一週談枯燥的《點防禦》,有網友來函肯定,表示內容淺顯易懂,並順道追問長年藏在他心底的疑問:相列雷達這麼貴,它到底有何特色?

我在海軍的專長是戰鬥系統。戰鬥系統包羅萬象,裡面最複雜的是雷達;雷達又以相列雷達最先進,先進到現今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今天我試著用最少的文字,簡要介紹複雜的相列雷達。 

雷達是戰鬥系統的「眼」,功能在搜索目標。

搜索有兩個目的,一是預警,警告「狼來了」;二為火控,提供「目標精確位置」予武器攻擊。

先談預警。

對於固定大小空域,預警雷達「波束」越寬,搜索過程所需發射的「波數」就越少,也代表搜索所需的時間就越短(請參考圖一)

1.png
圖一:預警雷達搜索空域示意圖。

為了減少搜索時間,預警雷達的波束既寬且廣,天線類同矩形,發射的也是矩形波(圖二)

2.png
圖二:預警雷達波束。

雷發發射後若收到「回跡」,代表這個空域存在目標。可是,波束的範圍很大,目標到底在裡面的哪一個「點」呢?

為了找到目標的「精確位置」,追蹤雷達應運而生。

追蹤雷達使用圓形天線,射出如雷射般的波束,如此才能找到目標精確位置,進而建立追蹤、鎖定,再交給武器攻擊。

3.png
圖三:追蹤雷達的波束猶如雷射。

以上就是早期戰鬥系統的工作原理,它存在兩大缺點:

1. 攻擊1個目標,必須「占用」1台追蹤雷達:這使得系統「接戰目標」的「上限」,受限於追蹤雷達的數目。

2. 從獲得預警到鎖定目標,必須耗費冗長的時間:

(1)預警雷達機械旋轉,每轉一圈耗費數秒至十數秒。

(2)追蹤雷達接受系統指令,機械旋轉到目標概略方位,接著在寬廣的波束中,依設定模式尋找目標,再進而建立追蹤與鎖定。

這兩個缺點都是現代化戰爭的致命傷。

第一個缺點無法面對飽和攻擊。

第二個缺點是系統的反應時間太長,難以面對千鈞一髮的戰爭形態。

如何解決這兩大致命傷?

首先,「盡量縮小」追蹤雷達的體積,使得艦上得以安裝更多數量的追蹤雷達。

其次,設法讓「預警」與「追蹤」合一,也就是得到預警信號的同時,幾乎可以立即進行追蹤。

第三,去除天線耗時費力的機械旋轉。針對此,最直覺的想法是安裝數千台追蹤雷達,每1台分別對準1個固定的方位與仰角,進而在集體配合下,無需轉動天線,也能夠含蓋整個搜索空域。

這構想有點像雷射燈光秀。

4.png
相片一:試著把每1道雷射光,看成1部追蹤雷達的波束。

構想雖然誇張,然而這就是相列雷達原始設計概念。它將1台追蹤雷達濃縮成1個「饋送角(feedhorn)」;而1面相列雷達,往往由數百乃至數千個饋送角組成。

5.png
圖四:相列雷達示意圖。

饋送角整整齊齊地排列,猶如數學矩陣(array),因而取名相列雷達(phased array radar)。而為了含蓋整個空域,艦用相列雷達通常擁有4面,每個面各含蓋90゜空域。

饋送角如此之多,工作原理非常複雜,但簡單看如下:

6.png
圖五、艦用相列雷達發波示意圖。

早期神盾系統使用的相列雷達,擁有近五千個饋送角,掃描360゜空域只需要2秒。掃描過程中,任一饋送角獲得回跡,系統會在幾「微秒」之內發射幾個波束,「幾乎同時」建立追蹤。由於沒有機械轉動,相列雷達的故障率極低,且縱然某部分饋送角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雷達整體工作能力。

相列雷達的出現成就了神盾系統,它縮短了系統的反應時間,同時大幅提高追蹤與攻擊目標的數目。

說它是「神盾」,實不為過!

原文網址:
http://yellowriver69.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_2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