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台漫】
休閒漫畫如何「思想解嚴」?
《腦筋急轉彎》給了答案 

2021/04/30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CCC創作集 黃震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頭腦體操》的思考革新

「拿著雞蛋丟石頭,但雞蛋卻未破,為什麼?」

你知道答案嗎?

只要是活過走過1980、90年代交接的人,想必都聽過這個「謎語」,答案是:「左手拿著雞蛋,右手丟掉石頭,雞蛋當然不會破囉!」

啊,抱歉,我剛剛措辭有誤,這不是「謎語」,這叫「腦筋急轉彎」。

1989年。解嚴已經過兩年了,從政治開始鬆綁,各界也慢慢開放,有了深刻的反省與多元的聲音。非關政治的一般休閒漫畫,本來就是專門插科打諢,題材較為無拘無束,還能怎樣「思想解嚴」?

答案就是《腦筋急轉彎》。

有別於傳統「稀奇稀奇真稀奇,鼻子當馬騎」之類的「謎語」,也不同於文人雅士猜「三而竭——射三字經一」的「燈謎」,其實這種類似機智問答的題目,早在1960、70年代就掀起一股風潮,那是由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教授所提倡的「頭腦體操」,也發行了一系列相關書籍。

多湖輝教授的《頭腦體操》講究「水平思考」,經常用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破解謎題。例如這個題目:

有兩個人騎馬到某地,路上一時興起,約定玩一場「騎慢比賽」,誰的馬先到目的地就輸了;結果比賽開始,兩人都坐在自己的馬背上,遲遲不策馬前進,無法進行賽事。有一個路人看見了,問明原因,給了兩人一個建議,比賽很快就順利完成,請問這個路人給了什麼建議?

如果用一般的「垂直思考」,也就是直線的邏輯思維模式去想「馬要怎麼跑得慢」,可能只能得到「雖然是比慢的,但須規定一定要策馬前進,馬停下來就輸了」之類的答案。其實這一題的答案,用「水平思考」從根本大前提去解決的話,必須換個角度處理:「既然誰的馬跑得慢就贏了,那我就讓對方的馬跑得比我的馬快」,所以答案是「兩人交換馬騎」,於是兩人就會拚命策馬狂飆,比賽很快就會結束了。

photo1.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photo2.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頭腦體操》在台的影響

這種機智問答不僅在日本引起話題,傳播到台灣也流行了一、二十年,終於在80年代末產生了新品種。一來是台灣有廣大的《頭腦體操》讀者,已經培養出「非垂直思考」的能力;二來是《頭腦體操》流行過久,讀者開始對這種題目產生疲乏感;第三則是剛好趕上政治上的解嚴,言論的開放,讓《頭腦體操》類型的題目,站在舊有的基礎上,更加「腦洞大開」。

《頭腦體操》對《腦筋急轉彎》的影響,在第一集就明顯看得出來。除了我剛剛舉例的「騎慢比賽」也原封不動地收錄在《腦筋急轉彎》第一集中,本集還穿插了當時正紅的戲劇製作人王偉忠、吳念真的訪談。這段文章才不出三句話,就提到《頭腦體操》了:

「王偉忠、吳念真這兩個50年代成長的創意人,碰到80年代的『腦筋急轉彎』,馬上聯想起兒提時代玩日本式的頭腦體操……」

其實《腦筋急轉彎》的初始,可能是想打造成台灣版的《頭腦體操》。例如:「小明帶一百元去買一個七十五元的東西,但老闆卻只找了五塊錢給他,為什麼?」答案是「小明只拿八十元給老闆。」這題就很《頭腦體操》。

機智問答的在地化

但在這個時候,時報出版社面臨一個困擾:這樣的書,應該要將它放到那一類?如果只是單純的《頭腦體操》題庫,倒也罷了,但是這本書採用了上頁是題目、翻頁是答案,每頁插圖的形式,這與時報稍早出版的蕭言中作品《童話短路》單幅漫畫型態如出一轍,好吧,乾脆裝幀、開本跟《童話短路》看齊,《腦筋急轉彎》也就納入了「時報漫畫叢書」的版圖,成了《烏龍院》、《雙響炮》的學弟。

然而將《腦筋急轉彎》放進「時報漫畫叢書」裡,還是挺尷尬的。其實這一冊的繪者楊若笙,雖以漫畫家出道,在本書裡畫的並非漫畫,喜用大塊黑色濃墨突顯主題,有點寫實、有點抽象、有點拼裝的圖像,看起來倒讓我聯想起大約同一年代造成轟動的「司迪麥口香糖」標榜的「意識形態廣告」——有點難懂。

本書的編撰者阿江,也在結尾的跋文〈重新定位「楊若笙」!〉說明:「請讀者先不要給楊若笙扣上『漫畫家』的帽子,只要看待尊重他是一個真誠有才華的藝術創作者……(中略)……那些看不懂、不好笑的『作品』卻正清晰地展現令人驚喜的藝術光芒!」所以說,《腦筋急轉彎》第一集突顯了出版社也不太清楚要怎麼定位它的尷尬,大概只能說「在漫畫跟非漫畫之間」吧。

此書一出版,市場反應驚人,初版日期據資料記錄是1989年12月,我手上收藏的版本是1990年2月,才過兩個月而已,已經是第25刷!此後,全台便開啟了「腦筋急轉彎」的熱潮,在三年半之內,從第1集出到27集,等於平均一個多月出版一本;因為是小本書,攜帶方便,在公車上、在學校裡,甚至帶進公司,閒聊、把妹,引為談資,功能極多;而且時報不但與柯尼卡快速沖印合作,洗相片就送《腦筋急轉彎》,甚至當時正紅的綜藝節目「鑽石舞台」在廣告前後也會用腦筋急轉彎來吊著觀眾,讓觀眾為了聽答案而不轉台,還有一句slogan曰「嘿!不告~~訴你!」年輕人爭相模仿成為口頭禪,可說是一種社會現象。

《腦筋急轉彎》是先在《中國時報》家庭版連載才結集成書,不過方才提到的「鑽石舞台」問答短片(節目中稱為「小魚吃大魚」)在1989年已有,兩者幾乎同時出現,誰先誰後難以分辨,可以看作是同時空下的相似產物,互相影響。

photo3.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腦筋急轉彎》往娛樂漫畫靠攏

時報出版的《腦筋急轉彎》一炮而紅,方向也越來越往漫畫靠攏。曾正忠、嘎嘎、麥人杰、林政德、張友誠、朱德庸、敖幼祥等知名漫畫家集結演出,不但增添題目風采,漫畫家用圖像註解、延伸的技法也處處可見,讓漫畫本身在書裡的趣味性終於足以和題目平起平坐。從第6集開始,原本負責1到5集題目的「阿江」退隱,改由「腦筋急救站」策劃,也就是讀者投稿出題。這一來稿量大增,甚至足夠讓《腦筋急轉彎》整理出「特集」,例如第8集是黑色幽默特集,11集是動物特集、24集是軍隊特集……

既然這種問答遊戲有龐大的商機,不久之後,仿冒品也隨之出現。大然出版社發行《新腦筋急轉彎》,聘請了陳弘耀、張友誠等漫畫家來插圖,算是仿冒品中製作比較精良的了,但也因此引發時報文化的不滿。其他還有什麼《頭腦360度急轉》,甚至抄襲原名,只是換個寫法叫做《腦筋急転彎》者,插圖品質跟題目素質,就明顯等而下之。不過可以想像,在那個時候,這些跟風偽作應該還是騙了不少小朋友的零用錢。

當《腦筋急轉彎》成為全民運動,出版社編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同一個問題,常常有人投稿不同的答案,例如「狗要橫渡沙漠,為什麼死了」的問題,從第1集的「找不到電線杆尿尿,憋死了」之後,到第19集已經累積了七種死因。或許是受到這樣的啟發,時報又策劃出版了《腦筋急轉彎》的姊妹品《掰》,同樣是問答形式,但一個問題卻給三種答案,其實與日本綜藝節目「大喜利」形式相仿。

photo4.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photo5.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從流行內化為思考模式

這種現象在網路崛起後更為明顯。大約在20世紀末,BBS的笑話板出現了「雞為什麼要過馬路」的接力創作,也有「包子和麵條的戰爭」系列笑話,都是網友接力想哏,在相同的開頭下,發展出不同的結尾。2000年10月,網路上出現了爛到笑的「北極熊笑話」,引起一波流行,甚至當時數一數二熱門的「不良牛」BBS還因此在10月底創「冷笑話板」,獨立於「笑話板」誕生。

屈指一算,90年代初熟讀《腦筋急轉彎》的小學生,此時恰是重度使用網路的大學生;也就是說,《腦筋急轉彎》這些問答方式,養分化為世紀末突然爆紅的冷笑話,以及現在PTT Joke板上面常見的笑話型態。這樣說來,《腦筋急轉彎》也不算完全退燒,只是內化成這一輩人的某種思考模式了。

從多湖輝的《頭腦體操》,進化成台灣版的《腦筋急轉彎》,直至90年代後周星馳崛起,台灣人吸收了「無厘頭」這個詞,更加正式地讓機智問答從原有教育意義的「水平思考」,轉型為不求意義的休閒搞笑。生活嘛,輕鬆一點,文何必載道?問答何必寓教於樂?能夠耍嘴皮子閒嗑牙,也是台灣人的腦筋,衝破了戒嚴鐵幕箝制之後,不失為小確幸的自由轉彎。

photo6.jpg
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攝影:黃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