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這是2003年李文忠等人,估算出的兵力方案表,要說的重點,大概是三個
1.
拜登和川普對台的態度大不同(當然,包括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政策框架沒變),所以我們目前推估的兵力,真的足以一戰?
2.
國防部別再玩編現比,訓練役與後備動員類的「數字」遊戲,現役部隊就是要儘可能編足編實;後勤乃至訓練問題上,要從現役,備役與訓練役一次解決,這樣才有可能藉「夠大規模的演訓」去加以驗證
如果繼續以往的欺騙路線,「設定」一天就能動員二十多萬後備;現役不足的,「立刻」能藉訓練役甚至後備役補上,那叫自欺欺人
3.
政策上必須改變,也必須負責:別再把現役的垃圾裝備丟給後備或訓練役,更別把落後的訓練從入伍延續到教育召集;沒有夠好的實際裝備與訓練,這些人只會在短時間內化為「傷亡數字」而非戰力
這些事情都不肯做,只會在那邊玩役期數字切換遊戲的,必須要負起政治甚至法律責任
臉書網友留言:
畫個重點:
「總體戰力遠勝解放軍所能登陸的部隊」
總體戰力決定因素在投入多少鐵與血,我是不知道這個政府憑啥跟第二大經濟體拼數量啦,反正從開場的第一顆導彈落地之後就會知道了。
「由預算角度來看」
當然,養正規軍是很花錢沒錯,但是還要看的是錢花去哪;為了要繳保護費給米國爸爸、又想維持「留營率」,所以一直裁一直縮,用「後備動員」來唬弄,以為衣服一換槍一拿(其實未必有得發)就是「全民皆兵」、戰力完整。
#不懂的騙不會的
#大家和氣生財平安下莊就行
然後每次想定都是北中南三區挑一區主攻、一區佯動。
如果真如所料,船團規模有那麼簡單判定,「佯動」的意義何在?
如果「佯動」的規模與「主攻」相近,對我方而言,不就是兩個「主攻」嗎?哪還有多餘戰力可以轉用?(就先不提轉用路線通不通、如何管制、會不會擠在一起⋯的問題了)
#是忘記了還是不敢想起來
我有問題,為什麼會認為41萬登陸部隊都一定是輕步兵...?
因為沒人關心解放軍空降兵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