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曝合成孔徑雷達攝得中共匿蹤飛彈快艇
專家批故弄玄虛
美軍事專家日前撰文投稿美國海軍學會網站,指在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偵搜下,中共解放軍海軍具匿蹤功能的22型快艇無所遁形,引起軍迷討論。我軍事專家今(30)日指出,google地圖上就可取得更精緻的影象,批評該文只是「無病呻吟、故弄玄虛」。
美國軍事學者薩頓(HI Sutton)日前投稿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秀出數幅從衛星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偵搜攝得的照片,指中共解放軍具有匿蹤功能的22型飛彈快艇在偵照下無所遁形,並以此質疑該艇匿蹤性能並未如外界揣測那般強大。
22型為解放軍2004年下水服役的最新型飛彈快艇,主要武裝為兩具四聯裝鷹擊83反艦飛彈及30艦砲,推估最高速度為50節。船體採穿浪雙體設計,高速水阻力和耐波性能較佳,全船構型以向內偏折傾角以降低雷達反射,排煙口置於兩個穿浪體主船體下方減少紅外線成像,加上低光學辨識表面塗料,號稱具匿蹤功能。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表示,合成孔徑雷達屬於微波成像雷達,其多半裝設於飛行器或是太空衛星,提供高解析度圖像之感測器,早期合成孔徑雷達必須藉由透鏡於高像素底片成像,但隨著數位影像處理技術進步,已能透過迴波所獲得數據後加以處理,影像解析度也日趨精細。
他指出,原則上合成孔徑雷達都用來測繪靜止目標,裝設於航空或是太空儎台進行測繪;對目標徵候情報(MASINT: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或影像情報(IMINT:Imagery intelligence),若能運用其他偵搜手段或其他頻帶感測器,獲得更理想結果,絕對不會選擇合成孔徑雷達影像
張競展示擷取Google地圖各個022型導彈快艇經常駐地影像圖,畫質遠比作者這張故弄玄虛之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來得好,「拿這種影像大做文章,就好像到處聲稱發明不需用電熨斗,最後發現是用燒炭加熱同樣無聊透頂」,他批評此文是「無病呻吟、故弄玄虛」。
此外張競也提醒:部隊經常駐地,不代表戰時狀況提升後,兵力移轉疏散或是進駐戰術位置,只能掌握導彈裝卸地點、彈庫所在位置、加油整補設施;現代導彈艇作戰非單純仰賴本身作戰序列單打獨鬥,空中管制儎臺、支援火力、電戰干擾、岸基觀測等,均需密切注意。
照片來源:資料照片、翻攝USNI、張競提供
★ ★ ★ ★
▲解放軍海軍022型飛彈艇。(圖/翻攝新浪軍事)
美軍事專家稱解放軍022快艇在SAR下無所遁形
張競:沒那麼簡單
2021年09月30日 11:44 ETtoday新聞雲 記者魏有德
美軍事專家27日在《USNI》(美國海軍新聞網站)上發文稱,解放軍海軍022型快艇在合成孔徑雷達(SAR)偵搜下將無所遁形。對此,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今(30)日在臉書上表示,假若能運用其他偵搜手段,獲得影像畫質更理想結果,絕對不會選擇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戰場上所面臨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答案。」
張競表示,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係屬於微波成像雷達,多半裝設於飛行器或是太空衛星,為能夠提供高解析度圖像之感測器,「原則上合成孔徑雷達都是用來測繪靜止目標,但是合成孔徑雷達則是裝設於機動航空或是太空儎臺進行測繪作業;由本身位置靜止之合成孔徑雷達陣地來偵測機動目標雖然就技術層面來說確實可行,但實際運用案例相對較少。」
張競提到,對於掌握目標徵候情報(MASINT: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或是影像情報(IMINT:Imagery intelligence)來說,假若能夠運用其他偵搜手段,或是運用其他頻帶之感測器,獲得影像畫質更理想結果,絕對不會選擇合成孔徑雷達影像。
此外,張競也貼出Google Map上的各022型導彈快艇經常性駐地影像圖,他認為,畫質遠比作者這張故弄玄虛之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來得好,「再加上真正用來掌握戰場狀況認知(SA:situation awareness)各項偵搜系統感測器,也輪不到合成孔徑雷達,作者拿出這種影像來大做文章,就好像到處聲稱發明不需用電熨斗,最後發現是用燒炭加熱同樣無聊透頂。」
▲Google Map中浙江舟山凱靈船廠內停泊的022型飛彈艇。(圖/翻攝張競臉書)
對於美軍專家的論點,張競也提出三點提醒,
第一,部隊經常性之駐地,並不是代表戰時狀況提升後,兵力必須移轉疏散防護,抑或是進駐戰術機動位置,針對特定任務海域待命出擊時,所將移泊進駐之港口與泊地。
第二,平時靠泊碼頭與駐地,只是掌握徵候情報極小部分單元;導彈裝卸地點、彈庫所在位置、加油整補設施以及支持導彈快艇部隊戰場用兵之觀通體系,要建立整個作戰全程所涉及要素所在位置,才能夠決定掌握徵候情報蒐集要點。
第三,現代導彈艇作戰,已經不再是單純仰賴本身作戰序列單打獨鬥;空中管制儎臺、空中密切支援掩護火力、電子作戰干擾壓制儎臺、岸基觀測通信管制導引作業體系,再加上必要時所能獲得岸置導彈陣地,以便構成多方進襲同時彈著攻擊效應;不將本身觀察面向擴大,保證在解析問題時是見樹不見林。
張競強調,原作者所附地圖各個022型導彈艇平時駐地衛星圖像,其中雖然包括明確可以見到之相關設施,但畢竟不能包括大陸沿海所有能夠進駐022型導彈快艇,支持其機動部署分散配置之所有大小型港口。所以022型導彈艇若是狡兔,絕對不只三窟,可能有多達三千個窟可藏身。
張競認為,最重要的是藉由現代指揮管制體系支持其接敵作戰,其若要傾巢而出奔襲交戰時,很可能會從很多不同港口與泊地啟航;所以原作者認為當偵獲其蹤跡,就必能賡續掌握其動態,恐怕並沒有辦法像是作者所認為那樣易如反掌。
原文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930/2090590.htm?fbclid=IwAR108kd09v2BdlfCv0RcCO1xVMdg5EbJ4s86zIV5Px8wN8YCbCBuCjzf0mk
★ ★ ★ ★
合成孔徑雷達原理,在一個小區域裡放出微波,再以回波的強弱繪製成影像。(圖/CGG)
022快艇在衛星雷達下「無所遁形」?
專家:不對
著名海軍艦艇分析師薩頓(HI Sutton)在私人衛星雷達圖片中發現大陸的022飛彈快艇,該圖片是合成孔徑雷達的波段圖片,仍然能夠看到號稱匿蹤設計的022快艇,似乎匿蹤「破功」。但是曾在海軍服役多年的張競博士不這麼看,他認為衛星上的偵照雷達與地上(或海上)的搜索雷達是兩回事。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表示,先來說明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原理與應用。SAR屬於微波成像雷達,顧名思義,它是將雷達波在一段相當窄的區域掃描,獲取高解析度成像效果。為了強化效果,早期的合成孔徑雷達還必須藉由透鏡來放大,再以高像素底片獲得如同黑白照片一般的影像。如今隨著數位影像處理技術進步,在放出大量極窄雷達波束照射目標區之後,透過迴波所獲得的數據,可以被電腦立即判讀成立體模式,能夠獲得更類似可見光照片的解析度。
因此,合成孔徑雷達適合用於測繪靜止目標,這也使得它多半安裝在偵察機或是太空儎臺,以進行地面測繪作業。這也使得它比較不適合用在對動態目標的偵測,雖然就技術層面來說不是完全不行,但實際運用案例真的相對較少。
合成孔徑雷達下的五角大廈,「畫質」近似粒子較粗的黑白空拍照片。(圖/猶他州立大學)
這也就是為何這張合成孔徑影像來自衛星,而且所發現的022是泊在港口裡的靜止狀態。
必須直言,在Google地圖上,只要搜尋022型飛彈快艇的經常性駐地,就能找到更清析的022影像圖,畫質遠比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來得好,因此薩頓先生實在有「故弄玄虛之嫌」,作者拿出這種影像來大做文章,就好像到處聲稱發明不需用電熨斗,最後發現是用燒炭加熱同樣無聊透頂。
作者也在文章後半承認,在實際接戰狀況下,由上方視角以如此方式偵知影像,亦不能用來證實該型導彈艇隱身功能失效,所以這不是證明在無病呻吟故弄玄虛嗎?
戰場上所面臨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答案,作者在文中最後結論,其實是有些失之武斷。在此必須提醒下列數點:
第一、部隊經常性之駐地,並不是代表戰時狀況提升後,兵力必須移轉疏散防護,抑或是進駐戰術機動位置,針對特定任務海域待命出擊時,所將移泊進駐之港口與泊地。
第二、平時靠泊碼頭與駐地,只是掌握徵候情報極小部分單元;導彈裝卸地點、彈庫所在位置、加油整補設施以及支持導彈快艇部隊戰場用兵之觀通體系,要建立整個作戰全程所涉及要素所在位置,才能夠決定掌握徵候情報蒐集要點。
第三、現代導彈艇作戰,已經不再是單純仰賴本身作戰序列單打獨鬥;空中管制儎臺、空中密切支援掩護火力、電子作戰干擾壓制儎臺、岸基觀測通信管制導引作業體系,再加上必要時所能獲得岸置導彈陣地,以便構成多方進襲同時彈著攻擊效應;不將本身觀察面向擴大,保證在解析問題時是見樹不見林。
最後是列出原作者所附地圖各個022型導彈艇平時駐地衛星圖像,其中雖然包括明確可以見到之相關設施,但畢竟不能包括大陸沿海所有能夠進駐022型導彈快艇,支持其機動部署分散配置之所有大小型港口。所以022型導彈艇若是狡兔,絕對不只三窟,可能有多達三千個窟可藏身。
最重要的是藉由現代指揮管制體系支持其接敵作戰,其若要傾巢而出奔襲交戰時,很可能會從很多不同港口與泊地啟航;所以原作者認為當偵獲其蹤跡,就必能賡續掌握其動態,恐怕並沒有辦法像是作者所認為那樣易如反掌。
美國軍事專家撰稿聲稱解放軍海軍022型快艇在合成孔徑雷達偵搜下無所遁形,真是這樣嗎?
現在為各位提供詳細說明;
首先要指出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係屬於微波成像雷達,其多半裝設於飛行器或是太空衛星,並能夠提供高解析度圖像之感測器。雖然早期合成孔徑雷達必須藉由透鏡,並於高像素底片成像,但日後隨著數位影像處理技術進步,將大量極窄雷達波束照射目標區,透過迴波所獲得數據後加以處理成像,因此能夠獲得極高之影像解析度。
原則上合成孔徑雷達都是用來測繪靜止目標,但是合成孔徑雷達則是裝設於機動航空或是太空儎臺進行測繪作業;由本身位置靜止之合成孔徑雷達陣地來偵測機動目標雖然就技術層面來說確實可行,但實際運用案例相對較少。
其次對於掌握目標徵候情報(MASINT: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或是影像情報(IMINT:Imagery intelligence)來說,假若能夠運用其他偵搜手段,或是運用其他頻帶之感測器,獲得影像畫質更理想結果,絕對不會選擇合成孔徑雷達影像。
就正如在此所展現擷取Google地圖上,各個022型導彈快艇經常性駐地之影像圖,畫質遠比作者這張故弄玄虛之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來得好。再加上真正用來掌握戰場狀況認知(SA:situation awareness)各項偵搜系統感測器,也輪不到合成孔徑雷達。作者拿出這種影像來大做文章,就好像到處聲稱發明不需用電熨斗,最後發現是用燒炭加熱同樣無聊透頂。再者作者本身也在文中承認,在實際接戰狀況下,由上方視角以如此方式偵知影像,亦不能用來證實該型導彈艇隱身功能失效,所以這不是證明在無病呻吟故弄玄虛嗎?
戰場上所面臨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答案,作者在文中最後結論,其實是有些失之武斷。在此必須提醒下列數點:
第一、部隊經常性之駐地,並不是代表戰時狀況提升後,兵力必須移轉疏散防護,抑或是進駐戰術機動位置,針對特定任務海域待命出擊時,所將移泊進駐之港口與泊地。
第二、平時靠泊碼頭與駐地,只是掌握徵候情報極小部分單元;導彈裝卸地點、彈庫所在位置、加油整補設施以及支持導彈快艇部隊戰場用兵之觀通體系,要建立整個作戰全程所涉及要素所在位置,才能夠決定掌握徵候情報蒐集要點。
第三、現代導彈艇作戰,已經不再是單純仰賴本身作戰序列單打獨鬥;空中管制儎臺、空中密切支援掩護火力、電子作戰干擾壓制儎臺、岸基觀測通信管制導引作業體系,再加上必要時所能獲得岸置導彈陣地,以便構成多方進襲同時彈著攻擊效應;不將本身觀察面向擴大,保證在解析問題時是見樹不見林。
最後是列出原作者所附地圖各個022型導彈艇平時駐地衛星圖像,其中雖然包括明確可以見到之相關設施,但畢竟不能包括大陸沿海所有能夠進駐022型導彈快艇,支持其機動部署分散配置之所有大小型港口。所以022型導彈艇若是狡兔,絕對不只三窟,可能有多達三千個窟可藏身。
最重要的是藉由現代指揮管制體系支持其接敵作戰,其若要傾巢而出奔襲交戰時,很可能會從很多不同港口與泊地啟航;所以原作者認為當偵獲其蹤跡,就必能賡續掌握其動態,恐怕並沒有辦法像是作者所認為那樣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