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吳淡如一句「學生不知道孫中山」,引爆108課綱歷史教育的論戰,圖為歷史課本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家之眼】
不認識岳飛?
文化斷層才可怕

2021-10-07 10:01 聯合報 /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講師 

吳淡如一句「學生不知道孫中山」,以及陸續有中學教師投書反映歷史教育名存實亡,引爆了108課綱歷史教育的論戰,炮火持續延燒到政論節目。這幾天趙少康說郭台銘的女兒不認識岳飛,竟然遭到名嘴的圍剿。有人很認真地翻國中課本,發現二上歷史有寫到岳飛,因而指責是學生不好好念;還有人說,郭台銘的女兒還沒上國二,不知道岳飛很正常。

那些指責學生沒念好的人,其實是以偏概全了,因為並不是每個版本都有岳飛,學生是否讀到,得憑運氣,更何況在108課綱規範下的課本,就算念過,也未必記得牢。

根據現行國中歷史課綱,岳飛可能出現在「宋元明清時期的國際互動」這個條目裡。康軒版寫了「靖康之禍」,然後是「金國持續南下,卻遭遇宋將領岳飛等人的阻擋」,翰林則交代了宋室南遷,「幸賴岳飛等名將多次打敗金兵,才免於亡國。」二者皆提供岳飛的《滿江紅》給學生討論。至於南一版,則是完全不見岳飛。過去教科書裡岳飛遭秦檜陷害,被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並且受審時露出背上的「盡忠報國」等故事消失了,當然也就不會知道「油炸檜」的傳說。

比起高中的中國史融入東亞史,國中的中國史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它側重在中國對外的交流,因而中國本身的歷史,特別是歷朝歷代的治亂循環,已經模糊不清。像與宋朝建立相關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結束半個多世紀的分裂,乃至其重文輕武、中央集權的政策,這些我們過去讀得滾瓜爛熟的歷史,現在都付之闕如。缺乏詳細的背景,能否在看到寥寥幾句岳飛抗金或者唱了滿江紅之後,感動而刻骨銘心,頗令人懷疑。如果學校選的課本碰巧是沒寫岳飛的,那就更不能怪人家沒念了。

很多人把焦點放在教科書上,卻忽略了課本以外的影響。記得個人在小學時,曾跟著哥哥姊姊們一起讀過以岳飛為主題的課外讀物,從他幼年成長到帶兵打仗,尤其是後來冤死的過程,印象極為深刻;電視劇也常上演宋朝對抗遼、金、夏等國的故事,連楊麗花歌仔戲都演過岳母刺字。由此可見,過去即使中學歷史讀得一塌糊塗,也很少人不知道岳飛;現在是即使中學歷史考滿分,也不見得認識岳飛。

為什麼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改過度否定記憶的重要性、強調以主題統整,固然難辭其咎,但政治力介入導致的去中國化,才是稀釋中國史的元凶。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明明課綱一再把「略古詳今」奉為圭臬,而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每年固定雙十放假慶祝國慶,卻從小學到高中都沒有完整的中華民國史。這恐怕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怪象吧

或許夢想著台獨建國的人,巴不得把中華民國掃入歷史灰燼,可是這又干中國史什麼事呢?學好中國史對我們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非得把文化與政治混為一談?日韓兩國爭相以三國故事做為電玩主題,我們的國中歷史卻把三國刪了。

這幾年提到台灣文化,當權者最喜歡講的就是「多元」,乍聽之下好像很有包容性,但弔詭的是,「中國」卻變成了禁忌。猶記得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刺激了中國大陸瘋狂跟拍武俠電影,證明台灣在未經文革衝擊下,保有更優勢的中華文化傳統。可惜這種優勢不但未持續發揮,反而被有意識地破壞。2015年侯孝賢改編唐朝傳奇《聶隱娘》為電影,更有著大陸導演拍不出來的細膩,只可惜這空谷足音似有成絕響之勢。

不知道孫中山、岳飛,只是文化去中國化的冰山一角,潛伏其下的,是更廣泛而全面的文化斷層。再不挽救我們的歷史教育,台灣文化的危機就不只是不認識歷史名人那麼簡單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