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日前發布明(111)年起試行「年年召訓、每次14天」的新制後備軍人教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把年輕族群
當成「韭菜」在割
國防部宣布教召新制,原本五天的教召延長為十四天,且訓練強度大幅加重,引發年輕族群反彈。事實上,擴大教召只是眾多不平情緒來源之一,也是年輕族群困境的冰山一角。選舉時被民進黨當成選票提款機,遇到問題時卻被忽視甚至犧牲,才是年輕世代相對剝奪感的主要根源。
二○一六及二○二○兩次大選,民進黨是靠年輕族群勝選。蔡英文首度當選總統,是太陽花運動後一系列的「青年覺醒」和社會運動推波助瀾;她連任成功,則是藉內外因素成功炮製「亡國感」。這兩次大選,年輕族群非但是選票提供者,更在議題塑造下擔任攻城槌的角色。也因此,蔡總統對年輕族群開出一張張的支票,讓他們感到備受眷顧。五年多過去,不少承諾成了空頭支票,有些政策則讓年輕人成了邊緣人。
之所以擴大教召,主要是蔡政府「反中」政策造成兩岸緊張,台海成為潛在戰爭熱點。美國口頭上雖支持蔡政府立場,卻也要求台灣應加強自身防衛能力。這樣的大形勢變化,讓原本免於兵役牽制的年輕人又得扛起兩岸軍事衝突的第一線責任。除了擴大教召,國防部長邱國正稱正認真思考延長兵役,甚至連恢復徵兵亦可討論,原因在此。
撇開教召及兵役不談,從經濟、社會各層面看,年輕族群的弱勢角色也顯然不見改善。
從經濟面看,年輕人的薪資追不上房價和物價,以致不敢結婚、結婚不敢生孩子的越來越多。去年台灣新生人口創下十六點五萬人的新低,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今年情況將更糟。
從政策面看,蔡政府的揮霍造成國債高抬,平均每人揹債廿五點四萬,都得由年輕世代償還。此外,勞保基金已面臨破產,年輕族群責任加劇,卻看不到未來。
在防疫政策中,年輕人也是被忽略的一群。以紓困方案為例,年輕人往往最難符合紓困條件;疫苗施打上,原本順序是由高齡打向低齡,但快輪到青壯年時,又跳過他們讓中學生優先。相對於綠營高官競相搶先施打,青壯世代變成了夾心餅乾。也難怪七年級生自嘲:「紓困沒有分,疫苗最後打,當兵排第一」。
這些挫折年輕世代的現象,有些是大環境所致,有些是政策影響,難以一概而論。但最令他們不平的是,多數年輕人在困境中掙扎,但「綠營青年」卻因站隊正確,成為新既得利益階級。例如,出身太陽花的林飛帆出任民進黨副秘書長,被稱為「林九萬」;一駐美就當上政治組長的「口譯哥」趙怡翔,現在大剌剌要回台參選。此外,有許多「覺青」成為綠營新貴,靠著特權開公司、拿標案、搶補助擔任側翼。綠色執政把年輕人分成「圈內人」與「圈外人」,圈內年輕人吃香喝辣,圈外人則被無視。
也難怪,無黨籍立委林昶佐和民進黨新北市議員何博文「沒當過兵」的消息傳出,會引起強烈的反應。教召新制出爐後,「替代役也應教召」的呼聲,就是針對服替代役的林飛帆而來。最諷刺的是,綠營呼喊「抗中保台」聲音最大的,都是這些免服兵役、一旦發生戰爭也不必上戰場的人。免服兵役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用別人的鮮血捍衛自己的主張」,必然引發反感。
近年流行的「割韭菜」一詞,用來形容民進黨對待年輕族群的態度,相當傳神。民進黨用意識形態餵養年輕人,每逢狀況,都能將這些養分化為支持,一割再割。說穿了,「割韭菜」終是一種剝削和利用,年輕世代唯有認清這種壓榨關係,才能免於被予取予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