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情勢緊張,近年美軍對台軍售大開綠燈,又以海空軍裝備、各式飛彈占大宗,然而卻也因此讓即使國軍現役部隊配備的輕兵器多汰換預算受到擠壓。(資料照,蘇仲泓攝)
狂買飛彈重武器也難擋國軍被看衰
為何我後備部隊遭美軍評為無效戰力?
自10月初解放軍上百架次軍機擾台以來,台海戰爭風險引發全球關注。外媒不但勤於探討共軍攻台可能劇本,更高度關切國軍有無足夠戰力保衛台灣。《德國之聲》及《華爾街日報》近日都透過採訪國軍現役或剛退役軍人,突顯台灣軍隊士氣低落、訓練不足的長期積弊,對國軍能否有效抵擋共軍入侵給了悲觀的答案。
事實上,不僅歐美軍事專家及外國媒體,普遍對國軍的保台能力打上問號,連台灣民眾的信心也不是很夠。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如果對岸武力犯台,有高達4成7的民眾對國軍有效衛台沒有信心,表示有信心的民眾雖有4成8,但並沒有超過半數。
即使近幾年來因台海情勢吃緊,美國對台軍售幾乎是全開綠燈,國軍買到的武器質量明顯大幅提升,且不乏如AGM-84H距外增程攻陸型飛彈(SLAM-ER)、M142海馬斯(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砲等精準攻擊武器,但各界似乎對國軍保台信心度拉抬依然很有限。一方面可能是相關裝備要等幾年後才能入役形成戰力;另一方面國軍訓練不足的老問題遲未改善,尤其是被美國軍方評為「無效戰力」的後備部隊,更是導致國軍被看衰的主要原因。
美方近年對台軍售大開綠燈。圖為美軍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有效射程可達300公里。(資料照,美聯社)
台澎防禦總兵力不足10萬 後備部隊協防成作戰關鍵
軍方人士坦言,國軍現役兵力約17萬人,扣除海空軍及其他後勤支援單位人員後,陸軍能用於台澎防禦的總兵力不足10萬人,台海戰爭一旦爆發,遭解放軍以彈道、巡弋飛彈及長程火箭砲進行1、2波打擊後,得以保存下來的作戰部隊,還將面臨對岸東部戰區71、72、73集團軍,及南部戰區74集團軍,4個集團軍總兵力約17.5萬人,發動兩棲作戰攻台的壓力。
這位人士強調,共軍若對台灣進行兩棲登陸,代表台灣海空軍已遭大幅削弱,解放軍至少掌握了台海制空權,並可開闢安全的海上通道,這時我陸軍不但必須擔起灘岸殲敵的重任,還得防備共軍空中突擊旅或特種部隊,以直升機越過海岸防禦到後方進行機降,攻奪機場、發電廠、指揮中心等要地,若緊急動員的後備部隊沒辦法補位協防,台海防衛作戰的結果就會非常不妙。
2018年,解放軍陸軍第73集團軍兩棲裝甲部隊在福建演訓奪島作戰。(資料照,取自中國軍網)
國安人士:國軍役期縮短確實影響戰力
一位前朝的國安人士指出,國軍訓練不足,後備部隊形同虛設,與役期持續縮減脫不了關係,募兵制上路後,僅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更讓現役、後備戰力雪上加霜;不過海空軍的情況又比陸軍好得多,主要是從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到馬英九政府,軍方都將國防預算大量投注強化海、空軍戰力,即使陸軍裝備多已老舊也鮮少進行更新。
他強調,自國府遷台後維持許多年的大陸軍主義,到這10多年來國軍備戰方向,改為重海空軍而輕陸軍,都牽涉決策高層對台海防衛作戰的戰略構想調整。由於21世紀前15年,解放軍海空戰力才剛開始變強,也缺乏兩棲作戰能量,國軍仍能確保台海局部空優,阻絕對岸攻台主力於海上,再交由陸軍於灘頭殲滅剩餘共軍兵力不成問題,因此陸軍在台海防衛作戰中並非是主角。
再者當時我方政治軍事上的想定,似乎並未傾向在海空軍被大幅削弱,並與共軍在灘岸決戰失利後,仍打算動員全民在本島採取玉石俱焚的巷戰策略,反倒認為必須設法進入終戰指導停火談判,以避免大量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因而也沒有足夠的動機,大力強化陸軍及後備部隊訓練及裝備。這位人士說,直到民進黨再次上台後,兩岸軍事對立逐漸升溫,為了提振軍心士氣,陸軍及後備部隊訓練不足及裝備老舊的問題,才開始受到層峰的重視。
馬政府國安人士認為,役期持續縮減導致國軍訓練不足,後備部隊形同虛設。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朱明攝)
蔡英文上任令更新國軍個裝、啟動後備部隊改革
2016年中秋節前夕,新上任的總統蔡英文訪視陸戰隊66旅及陸軍裝甲542旅,下令在3年內全面提升國軍個人裝備。國防部隨即決定以50億元為官兵更換模組化防護頭盔、迷彩戰鬥服、戰術背心、防彈插板等全新個裝。
經過多年研議,軍方也啟動後備部隊改革計畫,根據國防部「提升後備戰力專案報告」的規劃,後備部隊編成將配合國軍作戰任務需求,區分為「灘岸守備」、「縱深及城鎮守備」及「重要目標防護」等3大類型。原本7個後備步兵旅,將再增加5個,總共編成12個「灘岸守備」旅,戰時與常備打擊部隊共同承擔第一線灘岸防守重任,至於「縱深及城鎮守備」、「重要目標防護」部隊,則由軍事訓練役的退伍役男編成,與保安警察、民防組織協同確保後方城鎮及要地安全。
即將在2022年1月成立的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將負責跨部會協調動員、整建後備部隊事宜,同時軍方日前也宣布,明年開始試行新的後備教召制度,由以往的7天增加為14天,預定教召15000餘名後備軍人,前7天用來恢復實彈射擊、戰鬥教練等基本戰技,後7天則以城鎮戰訓練為主,目標就是讓後備軍人所受訓練與戰時要執行的任務能夠結合。
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分別視導裝甲542旅(見圖)、陸戰隊66旅。(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我死則國生?停火謀和與否成藍綠作戰思考最大差異
有軍情人士分析,蔡政府對台海防衛作戰的思考,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基本上已排除在我海空軍損失殆盡後,萬一陸軍灘岸阻敵不成,美軍又來不及趕到支援,就與北京進行談判停火謀和的可能性。
從去年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特戰部隊退役的吳怡農提出全民皆兵,建立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以來,整個綠營及軍方都越來越傾向就算共軍成功登陸,台灣也得靠殘存現役兵力及後備部隊抵抗到底,即使進行驚人破壞及大量死傷的城鎮巷戰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思維既體現在國防部長邱國正,要東沙島守軍矢志與島共存亡,因應「我死則國生」的訓勉,及他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強調,台灣即使人力、資源、軍事科技都不如中國,也絕對不會投降的清楚表態上;也可在外交部長吳釗燮對波蘭媒體《共和報》表明,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若有必要他會拿起武器的說法上看到;更不要說傾綠的戰略觀察家范疇甚至認為,台海戰爭發生後全台淪陷才叫做輸。
今年10月28日,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表示,勉勵駐東沙官兵矢志與島共存亡,因為「我死則國生」,要有信心堅守到底。(資料照,顏麟宇攝)
恐只堪任輕裝步兵 重武器納入後備戰力編裝引質疑
只是講兩岸開戰拚到一兵一卒的狠話不難,重點是要用什麼拚?如何拚?是要靠吳怡農所提,不脫晚清鄉勇團練概念的全民國土防衛部隊,還是國防部正在建構中的3大類型後備部隊?當訓練不足的積弊終於開始進行改善後,更關鍵的問題是,這些部隊要用什麼裝備才足以對抗正規的共軍?依照國防部後備改革「常後一體」的指導原則,不但手槍、步槍、班用機槍等單兵武器要比照現役部隊,未來還要把CM11戰車、M113裝甲車及一零五榴彈砲等重裝備移交後備部隊使用。
惟軍方對後備部隊戰力的提升方案,其實也遭到諸多質疑。如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就認為,後備部隊或國土防衛部隊的任務及戰備條件與正規部隊不同,武器裝備、保養都應盡量單純化,以輕巧機動為原則,不應該把戰甲車等重武器納入編裝。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為文論及台灣後備戰力時也指出,國軍後備動員體系頂多只能提供相當數量、經過專長複訓的戰鬥步兵,負責守備次要灘頭陣地與重要設施、阻擊、滯礙共軍行進或執行城鎮作戰等任務,應務實面對除編實與補充傷亡員額外,台灣後備部隊基本上只堪任輕裝步兵的事實。
國防部後備改革「常後一體」的指導原則,除單兵武器比照現役部隊外,更要將CM11戰車(見圖)、M113裝甲車等重裝備移交後備部隊使用。(資料照,蘇仲泓攝)
舊50重機槍服役逾40年 海空軍購排擠輕兵器汰舊
而這3年來為了強化後備部隊的裝備質量,國防部也陸續投入近百億元預算,採購後備部隊所需槍械與裝具。如明年度就編列5億8628萬元,購買2060挺班用機及87門120公厘迫擊砲,預計在2026年前為後備旅完成換裝。
只是有軍方人士憂心,我國防預算長年以海空軍裝備、各式飛彈採購占大宗,即使國軍現役部隊配備的輕兵器多已老舊,性能也有所落後,卻因經費的排擠效應遲遲未能展開汰舊換新,即使後備部隊所用武器與現役部隊完全相同,將來在灘岸、城鎮要地與輕、重裝備都在快速升級的解放軍交戰時,國軍現役或後備部隊恐怕都會打得很吃力。
這位人士舉例說,以國軍基層連隊使用超過40年的重要支援火力,12.7公厘美製50重機槍為例,雖然該重機槍火力強大、可靠耐用,但槍身連同腳架重達58公斤,步兵想攜行作戰非常困難,目前在陸軍機步連都是車載,軍方也打算引進輕量化的新型50機槍,從今年開始對舊槍進行汰換但進度受阻,由於50機槍過重,若不能以車載機動,就只能選擇固定火力點部署。
肩負首都衛戍重責的憲兵202指揮部配有120公厘迫砲。(資料照,蘇仲泓攝)
反觀共軍陸戰隊與集團軍,近年已開始大量裝備與50機槍同口徑,含腳架全重只有24.5公斤的QJZ171重機槍,不論是車載或步兵攜行作戰都非常方便,若單比連排級的壓制火力,共軍很可能更勝一籌。
憂損壞拿舊品演練 新戰鬥個裝「看得到吃不到」
再論單兵的戰鬥防護裝備,國軍更新速度也明顯不及共軍,即使2016年蔡英文已明確下令軍方3年內完成汰換,但自軍中傳出的訊息顯示,自2019年至今, 許多現役新進官兵,就沒能領到新式頭盔、戰術防彈背心與防彈板;基層官兵也私下反映,因為新到單兵裝備數量不足,訓練、演習時都只能先拿舊品頂著用,而且有些部隊怕新裝備損壞過多,裝備檢查過不了關,寧可把防彈背心、抗彈板等裝備放在庫房,也不給官兵使用。
軍方人士坦言,如果連現役部隊個人裝備供應都沒辦法完全滿足,再加上12個灘岸防守後備旅數萬官兵的新需求,要達成「常後一體」的目標更加遙遙無期。
軍方展示新式頭盔有一般型(上排)及特戰型(下排)。(資料照,蘇仲泓攝)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海岸線與都會城鎮區中間的鄰接區短淺,一旦解放軍成功上岸就很容易突破攻入城鎮,因而國軍現役、後備部隊,也只能從灘岸開始,就一路與共軍纏鬥、遲滯其前進速度,供單兵使用的一次性火箭彈、能連發的轉輪榴彈槍以及輕便的60公厘迫擊砲,在城鎮及周邊區域的作戰效率,或許會比現役重達121公斤的120公厘迫擊砲及車載的40公厘榴彈槍好很多。
一位曾任外島指揮官的退役將領也指出,既然蔡政府及國軍高層已決定,台海防衛作戰要用全民動員防衛的方式豁出去拚,海空軍打光後接著在灘岸決勝,還不行就退守城鎮打巷戰,甚至進入山區打游擊,那就不能把錢都花在戰機、船艦、戰車等昂貴的作戰平台上。
他進一步說,少造一艘飛彈巡防艦就能挪出幾百億元預算,讓國軍現役、後備部隊人人都有完整的戰鬥防護個裝,並以國造紅隼火箭彈全面汰換現有性能較差的66火箭彈;尤其是所有排級戰鬥單位,都能配發單兵就可操作的MGL140轉輪連發40公厘榴彈槍,這對輕裝後備部隊的戰力提升,更是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