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國軍「終戰指導」原則討論

2018-03-08 9:34  Mobile01

據《亞太防務》雜誌1月號報導,陸軍編列20億新臺幣預算,由中科院研發四輛提升型M60A3戰車,計劃在民國111年由裝訓部進行戰測評選,之後對現役M60A3執行性能提升,升級過的戰車將服役至民國124年以後,屆時新一代「國造戰車」將可服役以取代提升型M60A3,M60A3至此將全數除役。

報導亦指出,中科院欲藉此專案累積戰車研發經驗,且配合政府「國防自主」政策,「中科院堅持能自己做的一定要自己做,若無法自己做的則要求記無視轉移在臺合作生產,以建立完整的後勤體系,避免日後落入缺乏零附件、待料維修的窘境」。

建軍缺乏系統性思考

截至目前為止,多年來國內媒體對國軍主力戰車汰舊換新的議題,報導的內容共同點是「見樹不建林」,也就是缺乏以全盤的角度來檢視如何建軍、籌獲裝備。

以《亞太防務》雜誌報導的M60A3性能提升專案時程,假設達到「100%如期、如質、如成本」完成,實際上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並非易事,F-35戰機就是「時程延宕、多項性能缺失、預算超支」的代表性武器研發專案。但這並未徹底解決陸軍裝甲部隊的問題,因為除了目前澎湖、大臺北、中部、東部和海軍陸戰隊使用M60A3之外,其餘單位操作14輛M41A3華克猛犬式輕戰車、50輛M41D輕戰車、450輛CM11勇虎式戰車、100輛CM12戰車,有合計超過600輛戰車的延壽/性能提升/汰換問題依舊懸而未解(現役數量可能低於此數)。

據去年6月出版的《陸軍學術雙月刊》中「國軍M60A3主戰車 性能提升研改延壽之芻議」指出,CM11於民國104至 114年間全數屆壽期,CM12於民國111年全數屆壽期,M60A3於民國108至112年全數屆壽期。該文指出「現役主戰車均服役逾20年,過時的設計與面臨關鍵性料件商源的消失,影響裝備性能需求與妥善率」。民國88年M41A3性能提升而來的M41D戰車出廠,當時軍事雜誌稱計劃服役15年,而至明年就是出廠20年,顯然服役年限超過最早的規劃,而民國48年開始陸續引進的M41A3就更不在話下。

問題癥結—軍事戰略「終戰指導」不明

臺灣的政治人物在評論國家安全與國防議題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同時也是國人缺乏的知識是,國防要先有「大戰略」,上層是國家層級的「安全戰略」,其次才是「軍事戰略」。

不論政黨輪替「軍事戰略」如何改,中華民國在民主化之後國防問題癥結就是「終戰指導」不明。即便是現在最新的作戰指導「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依然沒有交代「要不要打陸戰」、「陸戰要打到什麼階段」。這嚴重影響到部隊員額、裝備編制、國防預算分配、武器籌獲優先順序,形成「有限國防預算無法發揮最大效益」的惡性循環!

以海空軍的立場來講,應盡量將國防預算優先用於海空軍截擊敵軍,但以陸軍的角度來講,灘岸防衛「反登陸」就是陸軍負責。陸軍除了陸航之外,地面部隊編制最大的就是戰車部隊,如果不打陸戰,則裝甲旅的數量就有下調的空間。

超過15年的議論,不論是買M1A2、M1A1,還是升級M60A3,包含砲兵是要買M777牽引式榴彈砲還是M109A6自走砲,共同之處就是論述沒有「完整配套」。

例如雲豹甲車可發展類似日本16式的輪式戰車構型,但不同的終戰指導(陸戰要打到什麼程度),就會影響到所有戰車與雲豹105公釐輪式戰車的需求數量,像是僅能取代裝騎單位的M41D輕戰車,還是一部分機步旅,甚至是部分裝甲旅的戰車編制數量。自從雲豹甲車撥交部隊後,就衍生出戰車路速較低跟不上雲豹的問題。雲豹甲車可以靈活運用包含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在內的道路網機動,若有輪式戰車則可以有同樣速度的機動火力遂行快速打擊。但是雲豹甲車現在還在發展迫砲車的階段,要等迫砲車研發完成後才有可能研發輪式戰車,試問動輒十年的「過渡期」要如何維繫M41D和M41A3輕戰車的戰力呢?

民國97年,馬政府研擬「國安報告書」,其中包含擬定「終戰指導」,結果遭到民進黨強力抹黑成「投降戰略」、「投降白皮書」!中華民國缺乏終戰指導,導致三軍的編制和武器籌獲「無所適從」的問題,據《中央社》報導,2月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政策主任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訪華,立委羅智政表示「軍購問題,從國會角度講,美方是希望台灣能『更大膽提出軍購項目,要有全盤的東西,不要單獨來談(個別軍購項目)』」。明顯可見國軍多年來無法向美方提出「全盤」的採購項目,癥結就是出在沒有「終戰指導」,不知道要戰鬥到什麼階段,因此編裝無法對應調整、裝備現代化的速率也在「無所適從」中嚴重內耗。

不止一位高階退役將領曾點出這個核心問題。前陸軍副司令(曾任參謀本部作戰及計畫參謀次長)吳斯懷去年11月強調

「國防部長馮世寬說李天羽部長撐兩周,他不止兩周;戰爭不只是兩岸軍力對決,戰爭是總體國力的投入,臺海戰爭是牽動國際局勢的大風暴;當大家問國軍能守幾天時,我要先請問政府高層,國家戰略的啟戰指導何在?終戰指導又為何?你們希望國軍守幾天?就應該給出足夠的條件。民主國家的運作應該是以民意為依歸的,再請教國人同胞們,當戰爭無法避免時,你們要求國軍守幾天?前國安局蔡局長說:若全民沒有抗敵意志,政府軟弱無能,可能幾天就垮了!

馮世寬稱國軍能打 吳斯懷:挺獨準備為國犧牲?

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曾任聯三作戰次長室少將執行官)帥化民在去年三月指出

「戰略有大小有層次之分,不容混淆,亦不容胡亂引用。大戰略是國家層級的『安全戰略」。『重層嚇阻』只是軍事戰略的一小部分。軍事戰略之下為戰術、戰鬥的層級。國家大戰略往下要有指導,而各下級戰略要能往上支持,否則就是空談,只是囈語。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所謂『重層嚇阻』,只是舊略翻版,迎合蔡政府的話術而已,蔡政府默許之。孰不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今天這種軍略,就顯示蔡政府國安團隊,對國家安全缺少認知,亦沒有大戰略規畫。」

關於「終戰指導」帥化民指出「大家都知道,國軍現有武器裝備面對大型作戰是不具嚇阻能力,國防部所謂『水泥森林城鎮作戰』,這種類似日本的玉碎式嚇阻,塞班島、硫磺島5萬日軍全數犧牲,雖然壯烈,卻換來2枚核彈,廣島、長崎數十萬百姓傷亡,日本投降了。國軍將士縱然有赴死決心,有壯烈犧牲氣概,打到全民參加城鎮巷戰,那2300萬同胞可就玉石俱焚。請問這種戰略值嗎?能嗎?願嗎?

所以政府國安團隊、國防部必須要有「終戰指導」。以前大家忌諱終戰,那是有「降」的意味,故避而不談,其實止戰未必是降,降未必是亡。 18世紀奧地利軍力嬴弱,面對法、德、俄諸強,戰而必敗,但戰敗後外相梅特涅卻以卓越外交談判,利用列強之間矛盾,簽訂合約,確保奧地利既未受戰火之摧殘,奧國的國祚亦得保存而未亡。這是繼終戰指導後續非常積極的作為,成就一代名相。滿清末年李鴻章在甲午戰敗,背負一身罵名下,以『門戶開放』之策,讓侵華各國列強相互制衡下,免除清廷立即覆亡之危。可見終戰指導在國家安全大戰略中是非常重要,而必須精心鑽研,這才是保國衛民的大戰略。終戰指導對外可以祕而不宣,但對內不可無知亦不能無備。臨事無為,那人民就要萬劫不復了。

據了解,美軍曾私下詢問國軍的終戰指導,但是國軍「無法回答」,這表示即便是美軍願意冒著犧牲美國人性命的風險,或多或少介入臺海戰爭,當不知中華民國的抵抗底線時,美軍如何能擬定計劃有效支援國軍呢?若要國軍成為「有嚇阻力」,讓中共武力犯臺縱使戰勝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難道開口閉口「愛臺灣」、當年污衊馬政府的民進黨政府,還要繼續拿2,300萬人的生存「開玩笑」,迴避定出「啟、終戰指導」嗎? 

延伸閱讀:
張競博士(前中權軍艦艦長):抗中保臺不是義和團的咒語 面對戰爭策訂「終戰指導」之必要性

phot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