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新制教召邁入第6天課程,召員進入10公里行軍訓練。 圖/軍聞社

聯合報社論
兵制應該檢討,
但蔡政府只會說說吧?

2022-03-12 05:10 聯合報 / 社論

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震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議題也在國內發燒。正逢國防部試辦後備軍人教召延長,激起更多國軍能否抵禦中共入侵的辯論,並質疑現行四個月兵役形同虛設。對於是否役期延長恢復徵兵,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不排斥」,外界若要討論,國防部可以表示意見。他顯然深知此事是棘手議題,除非政府高層願意扛下政治壓力,否則軍方不會主動表態。

論我國目前的安全形勢,恢復徵兵是相當合理的事。國軍現行編制員額為十八萬八千人,國防部設定「編現比」應達九成,至少需近十七萬人。我國二○一一年底修法轉型募兵,二○二○年底終於達到九成目標,但這數字是被相對輕鬆的單位墊高,骨幹的野戰部隊始終低於門檻。再說,所謂「平日人力九成就夠,戰時再編實」,僅適用於地面單位;艦艇或飛行部隊每天在海峽一線戰備,又具高技術門檻,很難靠後備人員臨時填補。亦即,平日便應以各崗位皆有人為目標,而非九成就自欺自滿。

更糟的是,灌水的九成編現比,也即將跳票。因應共軍壓境威脅,府院以特別預算增購F-16戰機與防空、反艦飛彈。這些先進武器確有助提升制空制海能力,但擴編單位所需的數千員額,却不是舉債就可解決,而需有質量均佳的新血加入國軍。但蔡政府不斷升高兩岸對峙時,卻又不斷壓低軍人的價值及士氣,國防部為補滿缺額屢傳濫竽充數的案例。尤其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以役齡青年的下滑幅度,要招募好的人才入伍簡直難上加難。

重啟義務役的優點,是軍方不必再為兵源傷透腦筋;但恢復徵兵制,也不代表戰力提升。國軍現行人力規模是配合募兵打造,一旦恢復義務役,每年八、九萬役男如何編排,多餘者能否以替代役或其他方式消化?志願役士兵要不要維持現有人數?好不容易瘦身的國軍,若要重新增重,相關程序與開銷都有待精算。

更嚴峻的是:民調顯示,最反對徵兵的年齡層就是役齡世代。軍事訓練役實施近十年來,普遍存在「役男不願學,幹部不想管」,雙方只求混完四個月役期。國防部將後備教召延至兩周,即出現參與者與女友當眾相擁而泣,文弱程度令人咋舌。相較之下,志願役官兵從軍是為養家餬口,至少敬業度較佳。若役期改回一年或更長,由奢入儉的「不願役」是否會使國軍的管理壓力倍增,訓練精度倒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除此之外,最大癥結在於,蔡政府及朝野菁英是否願意就事論事嚴肅看待國家的存亡發展,這其實讓人難以樂觀。台灣民主轉型的一大流弊,就是政府決策的極度媚俗化。恢復徵兵勢必衝擊年輕族群,蔡政府幾年來藉著操作世代矛盾大發利市,要它對自己獨立優勢的選民開刀,恐難如登天。何況,在野黨也陷入同一窠臼。在這種情況下,朝野各自振臂呼喊徵兵提升軍力,最後絕無可能落實為政策。

台灣面臨敵人壓境的凶險日甚,却是類似情境中唯一廢除徵兵的國家,極其荒謬。但年底選舉在即,要朝野坐下來共商國家安全大計,卻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夢。尤其民進黨一向將選戰視為「內戰」,把削弱政敵當成首務;它嘴上鼓動民眾仇中,心裡更想殲滅的卻是反對黨,因此撕裂社會毫不手軟。政客是短視的,他們永遠只優先計算自己的短期利益,並不惜為此製造衝突。在這種自私心理下,民眾都知道台灣兵制應當修改,但政治人物絕不會付諸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