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
拜登坐視烏東失守
不對稱戰爭如何保台?
拜登亞洲行結束,消聲甚久的俄烏戰爭,再度成為焦點;先前一再捷報「烏克蘭收復失土」,但最新進度竟是烏東告急。烏國將從最後一塊陣地撤退,俄國與烏東分離份子將取得盧甘斯克州全境,接著拿下頓內茨克州。然而此時,拜登投書紐時,為美國「軍事保烏」畫出紅線:以外交終戰,美國與北約不派兵直接參戰、不攻打俄境。他準備援烏的火箭,是飛不過俄烏國界的打折品。
烏東情勢並非一夜扭轉,只是外交戰爭為人肉戰場帶來太多迷霧。歐美制裁讓俄方資訊被邊緣化,烏國成功大外宣加上蓋牌傷亡數字,使外界大多看到俄國挨打的一面。怪的是,澤倫斯基有歐美提供的先進武器,連俄國航母都能擊沈,還「打斷俄軍脊椎」,卻沒能收復失土。
更耐人尋味的是,為何拜登完成「印太布武」後,戰爭迷霧倏然散去,華府政治菁英與重要媒體開始嚴肅討論烏克蘭戰場的真相與政策何去何從?
三月底俄國自基輔撤離,出現轉機的停火談判因布查事件中止,俄烏戰爭轉變成俄國對戰北約。第二階段戰事,俄國集中兵力,在烏東化整為零啃食烏軍經營八年的塹壕陣地,一度被西方嘲諷師老兵疲。另一方面,美國率先提供攻擊性武器,並由國防部長奧斯汀邀集四十多國舉行防衛會議誓師,宣示「竭盡全力」助烏得勝,要削弱俄國到無法重建軍力。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更明確指出,會議主要目的就是提供重型武器,讓烏國在烏東抵抗俄軍。事實證明,四十多國的武器並未及時進入戰場,甚至,烏國戰力受損,前線改由後備人員組成的國土防衛旅死守。人員沒有足夠訓練和武器,也缺乏上級指揮與輪替,最近半個月紛傳嘩變、臨陣脫逃,有些單位由長官率兵自拍視頻上傳社交媒體,向基輔表達拒作砲灰。
上周華郵找到數名被營長遺棄、自行遠離前線的烏國官兵,但訪問後這些人被安全部門找到,以逃兵之名逮捕。拒作無謂犧牲的部隊不止於烏東,基輔近來積極「反攻」的赫爾松前線,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也出現「視頻叛變」。
拜登藉著俄烏戰事收服歐盟,不僅讓歐俄反目,也阻斷歐中關係深化,這是他完成全球抗中聯盟的碁石。但歐洲大國很清楚,美國四百億援烏,逾半經費是放進軍工複合體的口袋,真正掏錢養戰場、替基輔政權發薪水的還是歐盟。烏東失守在即,拜登基於國家利益畫出和戰紅線,德法義等國除了重申挺烏,更努力重新布局和談,及早減少戰損。與三月促談不同的是,這回拜登藉著聲援澤倫斯基,釋出「只能透過外交結束」的立場。
開戰初,拜登替澤倫斯基打氣,揚言提高俄國侵略的成本,要讓盧布成廢紙。這場美國主導的不對稱戰爭,確實讓俄國失去西方市場及資金,但制裁也讓普亭賣油賺得軍費。而刺針、標槍等飛彈並未嚇退俄國攻勢,烏克蘭不僅失去國土,經濟還全面崩潰。更重要的是,戰事是雙面不對稱,基輔的火砲能打多遠,是由華府的國安底線及政客利害決定,拖住俄國有餘,卻遠不足使烏國收復失土。
拜登的「軍事保台」不是口誤,但台灣在欣喜之餘,不妨想想烏克蘭軍人為何甘冒軍法,向全球發出「不作絞肉機」的吶喊。軍事為政治服務,發展不對稱戰爭因應兩岸關係,這究竟是為誰的政治利益服務?尚未釐清答案前,台灣不該輕易走上不歸路。
俄羅斯與烏克蘭部隊在烏東頓巴斯地區爆發激戰期間,北頓內茨克可見到濃煙升起。攝於30日。法新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