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矣的事,我要寫些不在其位的話:
現在的參謀總長在意戰傷急救,這是一件好事;但因為上之所好,下必察焉,所以各個軍種都想自己「建立戰傷訓練」的能量
這種求表現躁進的方法,是絕對行不通的:
首先,各軍種很清楚,所屬內具備基本生理知識的人員有多少;
再來,具備急救概念的人又有多少?
第三,具備戰術觀念的人有多少?
最後,持續累積更新的人又有多少?
這四個條件一下去,無論陸、海、空軍,及格的一定寥寥可數;另外,你要他「教」,而且要讓人能懂,又是一道門檻,更別說你要準備好器材去教,而不是念投影片地教
這樣說好了:從接觸戰傷,外國教官訓練,自己讀書寫文章,引進國外裝備,我花了三年時間,才能站在台上談戰傷不被責難;而這還有賴自己之前已寫十三年軍事文章的累積
所以我個人看來,短期內各軍種不要扯甚麼建立戰傷訓練能量:除非你能動支數十甚至上百億的預算,直接將國外的訓練系統引入,否則你所謂的師資種能,根本是空殼子而已
但反過來說,這件事就一直由軍醫體系來統整訓練嗎?其實也不必然:以海軍為例,當你敦睦艦隊到了境外,無論是海上,船上或友邦領土,都可能會有特殊狀況;而這些就是你在軍醫體系為你建立戰傷和急救基礎後,你自己要去鑽研的範圍(如潛水醫學)
軍醫體系要做的,就是幫各軍種打好其戰傷與急救的基礎;然後與衛福部達成備忘錄或協議,讓受過軍事醫療訓練者,能在「特殊或緊急狀況下」,按照其技能等級執行急救,而不受緊急救護法甚至醫師法的約束;而各軍種則依照其航空或潛水等特性,在既有的戰傷基礎上去開展特定環境或威脅下的軍事急救訓練
在合作之餘又兼具自己的專業,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