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G7)領袖26日在德國巴伐利亞艾茂山莊舉行高峰會,兩天的會談不斷以具體議題和目標設定,搭配出資、灑幣,明確鎖定捐贈對口或合作事項。美聯社
【專家之眼】
誰主浮沉?
俄烏戰爭下的集團對抗與前景
2022-06-28 08:05 聯合報/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早已成為年度盛事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級會議,不僅在前總統川普任內,即因為是否允許讓俄國歸隊?以及加徵鋼鐵關稅的必要性,因而出現與德國梅克爾夫人隔桌對峙僵持,更有大陣仗人馬的圍觀的有趣畫面。
自拜登總統上任以來,則一改先前的強勢作風,不斷的以大局為重和綿密的利害攻防,逐一取得在G7會議上的主導威望。先是就歐盟進口的鋼鐵,實施配額內免關稅的管制方式,同時取得美國鋼鐵產業工會與貿易對手的支持;於去年的會場內,更就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政策的潛在威脅做為主要想定,希望各成員國家能比照他的競選主軸:建設美好美國,一起建設各地新興國家成為更美好的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值此俄烏戰爭打得是難分難捨、行將進入第六個月份之際,拜登總統更在前往本屆G7會議前,即宣布推動全球基礎建設的倡議構想;於會談開議後,美國白宮旋即發布了「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夥伴計畫」(the 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一整份高達二千億美元的投資動員計畫。
這兩天的會談真是有備而來,不斷以具體議題和目標設定,搭配出資、灑幣的豁達、明確鎖定捐贈對口或合作事項;拜登總統以經軍外交的多面向出擊,夾帶人道論述和民主價值的透明意圖,針對歐亞與非洲新興國家的迫切需要,遂行刻意拉攏和冀望能逐一破解,由一帶一路的大棋盤導衍成的前進攻勢。
根據媒體報導全球基建倡議的內容,除了拜登總統在會場上承諾5年內要籌措2000億美元;更希望借重七強集團的成員力量,積極招攬公、私資本的參與放貸,最終要能以6000億美元(約17.8兆新台幣)的額度為目標。
相較柏林圍牆倒塌之時的樂觀以對,全球可以享受和平紅利和期待在社經體制的趨同化;卻因著烏俄戰爭的不可開交和彼此欲意消耗對手的非必要,此刻強權的集團化,已然無可避免。現下的兩大集團再不能以意識形態來做簡單區隔,而是老派殖民國家所倡議的民主大聯盟,之於,包括東亞文明在內,飽受到被殖民的血淚折磨與脫殖菁英所主導的另類民主。
兩大集團得以進行這樣大手筆的投資競賽,於百年孤寂的開發中國家言,則絕對是個好消息。畢竟中國式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值得分享;但包括台灣在內,東亞雁型圈的發展過往,也頗值得被參考和深究的模式之一。
像是白宮所發布的倡議規劃內容,上述全球基建計畫整理出的第二點,就塞內加爾的巴斯德研究所,一個在當地參與公衛調查和黃熱病等的防治,運行早已超過一百二十年的機構;該研究所確定可以取得三百萬美金的美國捐贈,進行關於新冠疫苗生產所需要的機台、品質管理和設備開發。
撫今思昔,塞內加爾曾經是美國販奴、早年拘捕奴隸的圈禁地,奴隸島,就在該國首府的外海不遠處;根據路透社網頁,截至上周的調查,目前該國的疫苗普及率是7.7%,每天能施打量還不及五千劑!
究其實,新興國家所亟需的正是公共衛生的全面普及與基礎設施的有效升級,例如藉由商港裝卸能力、無線電信與即時資訊的共享可能,方得以發展軟實力的商業模式,像是海運整補與修繕服務;雖然地控航線必經的咽喉,唯有如此的設備更新才能有自償性的長期擔保,再去取得往內陸鐵道做建設改善的資金借貸。
西非是全球海運網絡的輻輳點;說實話在第18世紀以前,塞內加爾與美國商人在新大陸的財富積累,更是息息相關,當時的奴隸就是生產力。由於該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感,也才能雀屏中選的成為白宮投資計畫的大項。因此,西方國家如果要在塞內加爾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做抗衡,確實有著在該國菁英圈的成長養成,與在利益交結的互補優勢。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女士,表示歐洲將提供3000億歐元的貸放額度。拜登總統說美國將支持中低收入國家發展基礎建設,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和改善全球在健康、性別平等與數位網絡的必要投資。拜登總統更強調,要積極促成好讓新興國家看到,能參與民主大聯盟的具體成果。
於六月中旬,在世貿組織的部長級會議上由各方取得折衷的共識,允許開發中國家在不作商業出口的承諾下,進行生產新冠疫苗的技術移轉;但中國大陸則主動放棄以開發中國家的地位,享有此一生技技轉的國家資格。
不具名的白宮官員雖然在會場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沒能為開發中國家帶來實際好處。打從中國大陸提出現代版的絲綢貿易路線,並籌設亞投行與推動各項跨國基建計畫以來,縱使風波不斷;可是若從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所的捐贈目的來看,往下的借力使力和在各方角力之下所可能產生的交互加乘,都只會更熱烈、更有成果的。
誰主大地沉浮呢?只要浮出檯面的盡是飽受折磨的新興國家,誰理你啊!
★ ★ ★ ★
七大工業國(G7)領袖在德國巴伐利亞艾茂山莊舉行高峰會,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以及如何應對俄烏戰爭,乃此次會議的重點,而其中有關中國的議題也是重中之重。美聯社
【專家之眼】
海權國家對陸權國家的包夾:
G7與北約峰會
2022-06-29 08:06 聯合報/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今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年度峰會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艾茂山莊(Schloss Elmau)舉行,與會各國領導人都對當前的國際經濟危機感到擔憂,其中包括部分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下滑與通貨膨脹飆升,以及因俄烏戰爭所導致的原物料短缺及供應中斷等。因而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以及如何應對俄烏戰爭,乃此次會議的重點,而其中有關中國的議題也是重中之重。
美國總統拜登先聲奪人,在出發前就宣布一項G7的計畫,將從現在到2027年,美國政府將透過撥款、聯邦融資和運用私部門投資,爭取到6000億美元資金,來挹注全球貧困國家的基礎建設項目,以便與中國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相抗衡。
因這項G7計畫的資金籌措將主要來自於私人投資者,且美國一般都還會以政治民主為標準來區分受援國,比如日前所舉行的美洲峰會,就因委內瑞拉等國不符民主原則而遭拒,反而受到一些國家反彈,如今美方是否會如法泡製,仍有待觀察。
其實,G7早在1975年就開始,主因當時的石油危機,但後來因亞洲金融風暴,在1999年又有G20的構想,直至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肆虐全球之後,才正式召開G20高峰會,其中非西方國家包括金磚五國等成為大多數,其中尤以大陸的份量最重,導致G7的角色與功能被掩蓋。
此乃可由這次G7另外邀請非洲聯盟現任輪值主席國塞內加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現任輪值主席國阿根廷、G20輪值主席國印尼與南非和印度等,一同參加峰會的特定會議得到證明。
其中印度與南非還是金磚五國的會員,G7挖腳的態勢明顯,尤其這些國家都大量購買俄國能源,導致西方國家的制裁效果打折。在去年G7峰會承諾,將遏制氣候變遷作為優先要務,但如今因對俄制裁導致天然氣短缺,德國和義大利都打算重啟污染最嚴重的燃煤電廠,可見G7當前的困境。
緊接著G7峰會之後,北約峰會將在馬德里舉行,本次峰會的重頭戲自然是烏克蘭危機和新版的「戰略構想」(Strategic Concept)。此外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的領導人也將首次受邀出席,並有意促使北約國家與上述四國強化雙邊安全合作關係,形成構建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聯盟。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指出,由於西方國家的制裁以及俄烏戰爭,已使中俄兩國外交和軍事關係更加緊密。再加上北京否定歐洲安全的核心原則,比如至今未稱俄國侵烏以及反對北約東擴,不理會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沒有分享共同的價值,例如新疆與香港問題,故中國崛起對北約來說是一大挑戰。由此可見,再加上拜登不久前才訪問東北亞,兩洋海權國家與亞歐陸權大國對峙的態勢進一步形成。
綜合觀之,G7國家峰會看來聲勢不小,但是一場俄烏戰事就讓其難以招架,通膨、罷工、能源、糧食與減排都已成為難題,而此次所提的類「一帶一路」成效如何,都在未定之天,G7的聲勢已大不如前。此外,北約雖有意將勢力伸入亞太,其中尤以韓國的角色特殊,目前首爾新政府傾美意向明顯,又還有意駐紮薩德飛彈,必將對朝核危機火上加油,因而北約與亞太國家合作的效果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