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2.jpg

燎原出版  臉書

本週關於台灣海峽領海、內海的唇槍舌戰,被各種名詞搞到不知所云。說到海權,往往名詞一大堆,其實就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就是要人昏頭轉向,不知哪裡是哪裡。

面對動盪的海洋秩序,我們該如何因應才好?就像陸地過去曾是分裂支配的領地一樣,海洋也有過同樣的歷史。

海權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過去可沒有甚麼海權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航行到別人的國家的陸地之前進行任何的活動,當然是指商業或漁業的這種活動。可是,當人們慢慢意識到海權的重要性之後,對於外來船隻在自己陸地海岸目光所及的海域之內進行任何的活動,都會備感侵犯或受到威脅。等到動力航行越來越盛行,船隻能夠航行的範圍越廣之後,對於海權的要求與規定就自然更為提升與在意。

在海洋霸權、海洋秩序形成的歷史中,有著形形色色的參與者登場。大航海時代,登場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還有荷蘭。十九世紀,英國成為海上霸主,當時序邁入二十世紀後,則是美國崛起,和英國在海洋實力方面並駕齊驅。之後,針對高唱海洋權力的美國,新興的獨立國家紛紛開始表示異議;面對這種狀況,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始討論起海洋秩序的建構方案。在這裡也提醒各位,世界霸權的地位也隨著這些海洋霸權而易主。簡單說,要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首先必須是個海洋霸權。如今位居如此地位的美國,是否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呢?

過去,海洋並沒有「公海」和「領海」這種相對性的稱呼,但經過各國在海上數百年爭權奪利的結果,對外海和沿岸海域加以區分的概念日益成熟,至十八到十九世紀,領海制度遂逐漸成形,並且從中誕生出形形色色的用語和概念。包括公海、領海、鄰接區、經濟海域、大陸棚、深海底等概念,都是各國利益角力下的產物。

各個國家為了防止某國單獨支配海洋的情況出現,於是在1994年通過了俗稱「海洋憲法」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到了2018年6月,已經有167個國家和歐盟參與締約。這項公約統整界定了領海(12海里)、鄰接區24海里)、經濟海域(EEZ,兩百海里)、大陸棚、公海、島嶼和岩礁的定義,以及海洋航行的規則等,期盼能兼顧海洋的和平利用與開發。雖然仍有美國尚未締約等問題存在,但這項「海洋憲法」還是逐漸在國際社會拓展開來,成為眾人認知的規範。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加速踏足南海海域,並著手進行人工島填海造陸的建設,擺出一副挑戰「海洋憲法」的姿態。現代海洋秩序是根據海洋公約所建立的,而第一個挑戰它的國家,即是中國。

中國的領海法一方面表示尊重海洋法公約,另一方面卻又明文表示自己不受這項公約所束縛。簡單說,這項法案是拉起一條預防線,好讓中國能在不全面接受海洋法公約的意志下遂行屬於自己的海洋戰略。

日本學者竹田勇美,在《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當中就提醒,這部領海法,正反映了中國在地緣政治學上的想法。他是透過大國的霸權與秩序形成、以及不時借用的地緣政治學發想,來闡述與伴隨國家的誕生、受到國家支配的海洋歷史。

一些報導將中國向海洋發展稱為「高麗菜戰略」(以海警局和海軍船艦,重重守護在南海違法捕魚的中國漁船)與「切香腸戰略」(一點一點獲得南海的岩礁,趁對手不注意時再一口氣奪取所有的岩礁與島),這些同樣都值得矚目。另一方面,針對中國的A2/AD戰略,美國在軍事對應上,也打出了「空海一體戰」、「近海控制」等構想。

不管怎麼說,已經躍升為經濟大國的中國,會對海洋霸權抱持野心與慾望也是很自然的。就算光是從有關外交與國防安全為出發點的新創辭彙來看,也可以看到滿滿讓人聯想到海洋霸權的內容,而解放軍和海上執法機構的不斷增強,也證明了中國對海洋霸權的意圖掌控仍是一種現在進行式。

使用形形色色的新創語彙,挑戰海洋的國際規則;密切涉入海外的港口建設,並用自己的解釋方式,一步步伸張自己的「海洋國土」,這就是中國。朝向政治、經濟、軍事大國邁進的中國,當他們抗拒海洋的國際規則,並對海洋秩序的平衡狀態帶來不良影響的時候,會讓國際關係平添不安的危險性。

上文承蒙 燎原出版 同意,引用該社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燎原出版:無人機的開發是個意外 也是一個充滿機會的開發故事

燎原出版: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即將上映了!整理了6點跟大家分享,看看哪些事是你不知道的

燎原出版:《捍衛戰士》豆知識第2彈!

燎原出版:《捍衛戰士》豆知識第3彈!

燎原出版:馬提斯將軍傳婚訊

燎原出版:馬提斯的教誨與經驗 來自「迷彩世界」的回應與推薦

燎原出版:「台灣有事」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將領的視角與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